供销社要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力军论文,供销社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研究探索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供销合作社系统也在积极寻求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路子。大量的事实表明供销社今后应以服务于农业产业化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取向,重点是沿着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道路开拓发展空间。农业产业化也应当充分利用供销社的有利条件,以供销社为主要基础载体,引进合作制,才能获得快速有效的发展。这样,把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能走出一条推动农村经济腾飞的新路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呼唤合作制
80年代初期,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确立以后,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的新阶段。但是,绝大多数农户却仍然滞留在小规模农业生产领域,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被一些新的问题所困扰:一是农业规模狭小,产前、产中、产后许多生产经营环节靠农户单独来完成,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经济效益很难提高。二是农户自身积累能力弱,而金融机构面对生产规模狭小、分散而又数量庞大的农户,信贷投入的渠道也不通畅,使得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问题很难解决。三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对现代技术的吸收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作业空间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四是组织程度很低的农户小规模生产,其盲目性很大,容易跟着滞后的市场信息产生同步生产行为,常常造成产品“买难”、“卖难”的周期性波动,农户也被变幻莫测的市场“折腾”得晕头转向。在农村人多地少和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实践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走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就是解决农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的有效途径。这种经营模式,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使分散的农户在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链条上连结起来,从而使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也使市场面对有组织的农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向着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组织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农户规模狭小的缺陷,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农业信贷投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乃至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贸工农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贸、工、农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从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初步实践来看,既有一些成功的典型,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不少所谓“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实并未真正“化”起来,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一是仅靠自然形成的市场买卖关系维系,并不具有农、工、商利益一致的必然性,互相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农业生产者难以分享加工、运销环节的利润,市场的波动很容易导致“一体化”的破裂。二是仅靠行政手段来维系,各方利益关系难以调和,各个环节动转不灵,“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三是少数官办的“龙头”公司利用其垄断地位对农民强买强卖,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四是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履约意识差,虽有合同,占得便宜吃不得亏,市场价格高时不按合同交售农产品。因此,这样的所谓“一体化”是极不稳定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没有参与加工、销售环节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农工商各个环节未能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当今的形势下,没有确保各个方面都受益的措施,是难以奏效的。所以,要保证贸工农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引入一种能使农、工、商三者利益关系得到正确处理的科学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国内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农户的合作和联合,是实现农民自我服务,保护和扩大农民自身利益,形成农村新的生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农村产业扩张和产业化的发展,呼唤农村合作制的发展。“产业化+合作制”是今后农村经济进一步腾飞的两只翅膀。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供销社重铸辉煌提供了历史契机
供销社是建国初期农民联合投资建立起来的,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有天然的密切联系。供销社建立以来,在为广大农民生活、生产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供销社的行政干预越来越多,农民对供销社的监督和利益一致关系日益弱化。供销社变得“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其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农民、国家和供销自身都难以确信。
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的形势下,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随着国有企业放开搞活,商业、粮食、外贸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其经营领域都在向农村延伸。农民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市场上越来越成为不可低估的力量。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服务活动日益活跃,城市居民和国外资本也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众多市场主体进入农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同时也使供销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可以说是农村市场放开一块,供销社的阵地丢掉一块,所占市场份额连年下降。据全国统计,供销社在社会生活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78年为31%,1980年为27.3%,1985年为14.4%,1990年为10.2%,1995年为 5.1%;供销社在社会农业生产资料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79年为55%,1983年为53.4%,1984年为44.5%,1990年为50%,1995年为42.3%;供销社在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78年为33%,1988年为17.9%,1990年为14.9%,1993年为10.1%,1995年为13%;供销社在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978年为76%,1983年为38.7%,1985年为27.2%,1990年为21%,1992年为18.3%,1994年为13.4%,1995年为11.7%。这些统计资料表明,不少地方的供销社原来在农村市场中的阵地日益萎缩,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加快和深化供销社改革,以改革求生存、求发展,是摆在供销社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供销战线上的许多有识之士,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已经和正在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正在蓬勃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浪潮又一次为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农业产业的扩张为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贸工农一体化对合作制的呼唤,使供销社的优势得到了展示的舞台。从供销社的基础条件看,供销社自下而上的经营系统和经营网络既连着农村又连着城市,既连着农业又连着工业,既连着农村市场又连着国内、国际大市场。供销社的这种经济运行和组织特性,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的天然载体,使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第一,供销社的根本属性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制的内核,与农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供销社在恢复“三性”上做好工作,就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龙头作用和纽带作用,就能充分发挥自身合作制的体制优势,逐步形成比较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格局。第二,供销社有一套较完整的经营体系和网络,点多、面广、触角长,下有合作,上有联合,适合农业产业化对市场体系和规模化发展的要求。第三,供销社有大量的经营场地和各种设施,存量资产利用的潜力很大,也是发展的一个优势。第四,国家赋予供销社许多优惠政策,不仅允许其经营领域向城市和外贸延伸,同时允许供销社在发展股金方面实行“保息分红”的办法,这无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供销社只要发扬自身“合作制”的优势,看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潮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生产力,那末,供销社必将步入重铸辉煌的新时期。
三、供销社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1、供销社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存在的生存危机, 加快改革步伐。
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统购统销和垄断经营这样的生存条件一天天在弱化,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如不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供销社就会脱离广大农民群众,性质就会改变,功能就会萎缩,组织就会消亡。因此,供销社必须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确立经营战略的基本取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改革经济运行体制与机制,开创新形势下发展壮大的新路子。目前,除了继续受国家委托,搞好棉花和农业生产资料等业务外,要把视野扩展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推进农村产业化、架起农民与大市场联接的桥梁、与农民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现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那么,供销社就要以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要求,以为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服务为主线,积极扩大经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要适应这种变化,供销社面临着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提高经营素质的艰巨任务。这就必须彻底扫除一切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及垄断经营中养成的惰性;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努力改进不适合市场要求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方法,以全新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阵地,拓宽思路,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
2、充分发挥供销社的各种优势, 依托供销社大力兴办专业生产合作社及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的专业联合体,逐步形成龙头伸向国内外市场,龙尾连着千家万户的新格局。
从我国国情看,适应数量广大而经营规模狭小的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土地、水电设施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仍有其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同时,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和产业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可以在不改变农户独立生产者和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支持,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供销社系统要把大力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社不仅当作自身发展壮大的新的增长点,而且要做为落实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战略措施。 河南省供销社系统近几年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 截止1996年底统计,全省供销社系统已建立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486个, 参加农户30万户,入社社员60多万人。这些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富民兴社为宗旨,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注意发挥区域经济和农业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产业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壮大供销社经济,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这些专业生产合作社,有种植、养殖业的,也有加工业的;组织上也由起步初期松散服务为主开始朝着产加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基层专业社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县一级又成立了联营公司,更大的“龙头”对周围农民的服务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例如,镇平县侯集淀粉加工专业生产合作社,由该乡供销社与狄庄村联合组建,专业社为加工农户提供资金、机械、原料、技术、销售等系列服务,建立了稳定的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基地。目前专业社每年从东北、西北购进豌豆8000多吨供应加工农户,向外省推销淀粉4000多吨,总值达4500多万元。狄庄村淀粉加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全村户均养猪40头以上,养殖业提供的肥料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目前,这个专业社的服务范围已扩大到周围5个乡镇, 而以这个专业社为核心在镇平县城兴办的联营公司,参加联合经营的专业社和农户扩大到接壤地区的4个县。
3、供销社要全方位开放、多层次联合, 千方百计拓展新的经营服务领域,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供销社自身虽有很多优势,但也有许多自己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诸如科学技术、组织加工生产的经验等。因此,在为农服务过程中要彻底改变过去单纯购销、一买一卖的传统习惯,走全方位、开放式、多层次经营服务的新路子,千方百计联合为农服务的各种力量,把经营服务的触角伸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伸向生产、生活、城市、农村、国内、国外市场的各个领域。当前,在大力办好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第一,积极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创名牌、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商品生产基地等与农村种养大户连结,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把供销社的发展融入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潮。第二,大力兴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各类市场,为组织农民有序地进入流通领域创造条件。当前,由于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不断出现,因此供销社系统应利用贯通城乡的网络体系,积极发展各类市场建设。从目前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看,基层社把闲置的大院开发利用起来,引市进社,组织农民开展集市贸易效果比较明显;县级供销社可以利用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加快县中心商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性的商品流通中心,把开拓农村市场与开拓城市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城市供销社要发挥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因地制宜地组建大中型批发交易市场,开展农产品的仓储、加工、批发和配送业务。这样,力争在供销社系统内部建立起以基层社的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县级社的区域市场为纽带,以城市大中型批发市场为先导的农产品交易体系。进而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开辟和建立农产品走向国际大市场的直销渠道。第三,进一步发挥供销社的群体联合优势,加速供销社系统经营方式的转变。重点是坚持联合社为社员服务和优势单位牵头的原则,对名、特、优、新及大宗骨干日用工业品进行联购分销;对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实行分购联销。同时,全面推广县基连锁经营的经验,积极组织供销社系统联合起来开展进出口业务,大力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不断扩大供销社的市场占有份额,使供销社系统逐步走集团化、集约化经营,以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第四,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主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搞好优质服务。各级供销社要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中,积极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庄稼医院、机防机务队、配肥配药站、村级综合服务站的功能,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与物资供应服务。对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技术知识要通过试验示范,以点带面,大力普及。对于农民采用新技术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要努力组织,保证供应。对发展中的乡镇企业要从市场信息的提供、原材料的组织供应到产品的代销、推销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以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总之,要努力做到农业实现产业化需要什么服务,供销社就提供什么服务。
4、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事关全局的事业, 也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从政策措施、组织领域等各方面给以大力扶持。
事实证明,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80%的大国,没有广大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没有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条富民之路,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为了扶持供销社创办专业生产合作社,一是要把供销社推进农村产业化的事业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研究制订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工商管理部门在合作法未出台之前,应对专业合作社承认其法人资格;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扶持政策也要捆在一起,支持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鼓励供销社与其他经济组织联合创办专业生产合作社;在税收方面,对专业社的产品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在财政金融方面,应大力给以支持。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对这方面新人、新事、新经验的宣传报导,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三是要从供销社内部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专业生产合作社任职,提高专业社骨干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要加强供销社及其专业生产合作社骨干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进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不断开拓视野和思路,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农村产业化和合作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五是密切注意这项事业的发展,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帮助解决新问题,以促进其不断地、健康地向前发展。
张建国、杜冠章、郭生建、闫长法同志参与本文的撰写工作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生力军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