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谊 黄江平 刘向阳 罗招娣 李永常 李琳 周辉
郴州爱尔眼科医院 青白科 423000
【摘 要】目的:研究视网膜循环时间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80例(1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的视网膜循环时间进行分型,>5s的92例分为缺血型(HR),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与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例数分别为48例和44例;≤5s的88例分为郁滞型(VSR),其中CRVO与BRVO分别为46例与42例。结果:CRVO与BRVO当中缺血型的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以视网膜循环时间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分型,具有简单直观的分型效果,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均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视网膜循环时间;视网膜静脉阻塞;血液循环时间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血管疾病,外部损伤、过度疲劳以及药物刺激等均是引发该病发生的因素。视网膜静脉阻塞会导致患者出现视网膜血液瘀滞、视网膜出血、静脉迂曲扩张以及水肿等临床症状[1]。在治疗前对患者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进行明确,能够为治疗方案的明确以及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此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80例(1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的视网膜循环时间进行分型,研究视网膜循环时间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的影响,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于医院内部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80例(1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82例,年龄范围为52岁~72岁,平均年龄(61.31±2.66)岁,入组患者均为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其中84例为左眼,94例为右眼。在检查后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1.2方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方法:使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仪(APS-CER,四川科仪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查,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散大瞳孔,随后将0.1ml的20%荧光素钠与10ml氯化钠溶液稀释,10min后将混合液注入静脉;再将2ml荧光素钠在4s内注入肘静脉。在此基础上,实施连续录像、拍照。
视网膜循环时间测定方法及标准:从视网膜动脉盘缘出现荧光开始计时,直到静脉出现荧光停止计时(时间约5s)。按照视网膜循环时间将视网膜静脉阻塞分成两型:时间>5s的分为缺血型(HR),≤5s的分为郁滞型(VSR),同时记录患者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病变位置,并记录计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平均值。
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方法:患者出现视网膜大量出血以及棉絮状斑,同时视盘以及视网膜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视力降至4.0以下。在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时出现大量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无关注区域,同时出现新生血管以及微血管瘤。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数据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CRVO与BRVO中缺血型患者的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明显延长,CRVO与BRVO中缺血型患者与郁滞型患者的视网膜循环时间差异明显,比较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的眼底血管疾病,造成其发病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视网膜炎症、低灌注、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血液粘稠程度和血液流动状况均是引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相关因素[2]。同时,外部创伤、用眼过度、药物刺激等也是诱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原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中心视力下降以及部分视野缺损,一般来说患者会保留一部分的视力,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虹膜新生血管以及青光眼等症状[3]。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检查诊断方式主要有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方式,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流变检查明确患者的血液粘度;辅助检查手段主要是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的效果根据患者阻塞位置、程度以及病程长短而有所差异。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要根据疾病分型以及病程等因素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因此,在实施治疗之前通过检查以及相关指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分型,对于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大部分研究人员选择的是Hayreh分型方法,但这种分型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不足,该分型通过6条鉴定标准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分型,其对于总干阻塞以及半侧阻塞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分型,但对于分支静脉阻塞敏感度较低,对于部分病例的分型效率以及准确率存在较大的不足[4]。因此,根据其他的相关指标数据完善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对疾病诊疗以及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产生与患者的微血管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浅层毛细血管网的供血由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完成,而深层毛细血管网则与静脉侧血循环相关[5]。当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阻塞时,其范围内的视网膜血管将产生一次性闭塞,其中视网膜动脉能够恢复正常循环,而微血管则出现循环阻滞的状况,也就是发生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现象。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一周后,患者会出现水肿压迫、组织出血引发的毛细血管闭塞。随着病情的发展,几周后向动脉侧以及静脉侧发展,造成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及后小静脉二次闭塞。因此,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生后,根据患者的视网膜循环时间进行诊断分型能够具有较好的分型效率与质量。本文研究中,在患者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后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同时通过视网膜循环时间进行视网膜静脉阻塞分型。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缺血型患者与郁滞型患者的视网膜循环时间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视网膜循环时间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分型,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方式的选取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CRVO与BRVO当中缺血型的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综上所述,以视网膜循环时间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分型,具有简单直观的分型效果,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均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周云佳,顾国龙,肖爱萍.加味四物颗粒辅助治疗痰瘀互结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19-1321.
[2]杨瑞芳,杜红艳.细胞因子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72-75.
[3]王润生,钱路,王毅,等.眼动脉分支逆行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6,32(4):377-381.
[4]袁牧之,林颖,刘泉.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浆和泪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6,36(5):468-470.
[5]许珂,吴玲玲,马志中,等.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比例的研究[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6):552-557.
论文作者:李从谊,黄江平,刘向阳,罗招娣,李永常,李琳,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视网膜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荧光论文; 血管论文; 造影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