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目前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此,笔者针对课堂提问、课前导语、教师语言、作业设计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要做到准确性、针对性、量力性和思维性
提问要有预习性、复习性、质疑性,同时要具有基础型的、开拓型的、辅助型的。教师要对题目的多少、范围的大小和要求的高低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并把它纳入提问的内在意图,从而确定指导的着力点。量力性是指提问要难易适度。启发性要具备三个条件:
1.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大单元、多章节中联想,经过思考才能将知识整理出来的问题,或者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展示结论的问题。
2.能激发探究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有两个以上的思考层次。
思维性是指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作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具体提问方案,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跟随教材的展现,经过思考,懂得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课前导语要具有目的性、趣味性、激励性、计划性、简练性、新奇性和灵活性
可以直观引入、即兴讲演、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也可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教具导入、背景导入,还可以问题导入、温故知新。
三、教师语言要具有思维的逻辑性、用词的精确性、阐述的生动性、内涵的创造性、方式的启发性
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否则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观点、定律、原理等的表述,更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要反复掂量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准确得当。“精练”,则是指教学语言的显豁凝练、明朗爽快和言简意赅。拖泥带水、哼哼唧唧、重复罗嗦的语言,一则问题讲不清,二则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时候还会使学生产生抑制、封闭、厌烦等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阐述的生动性是指具有感染力,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想活跃,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效应。内涵的创造性是指教师能创造性地利用本身渊博的知识,独到地处理教学内容,且能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表现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个性,陶冶理想情操;表现在教师能将人生观、世界观天衣无缝地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能巧夺天工地将课堂教学实践升华到一个非凡的高度和崭新的境界,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方式的启发性是指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的手里或一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是把它挂在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
四、作业设计要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启发性、延展性
可以设计操作型作业,也可以设计合作型作业,还可以设计质疑型作业和反思型作业。
论文作者:赵永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作业论文; 是指论文; 教师论文; 启发性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语言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