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与“始终”的比较分析
王祎凡
内容摘要: 明确时间副词“一直”和“始终”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系统总结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旨在总结前人对“一直”和“始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其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的异同点,尝试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一直 始终 语义 句法 语用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汉语近义词教学无法回避近义时间副词的区分这一重难点问题。因此,明确区分不同时间副词,不仅有助于系统总结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也有助于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和参考,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避免学生产生偏误。
基于此,本文尝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时间副词中的近义词“一直”和“始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以求为现代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做贡献。
一.前人研究综述
纵观前人研究成果,学界对“一直”和“始终”这两个词分别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对“一直”和“始终”进行比较的成果并不常见。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时间副词“一直”的解释为: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始终”表示动作持续性含义,经常用于否定性含义,“一直”与“始终”能够替换。丁树生先生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一直”只有副词词性,表示动作的不间断及持续性;“始终”不仅具有副词性,还具有名词性。副词词性的“始终”也表示动作的持续性含义,与“一直”的含义相对。实际上,二者的替换是存在一定条件的。本文选择了三本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词典,将二者的解释整理对比如下:
(2) 系统最低设计喷雾强度不低于0.5 min·m2,其中,站厅公共区最低设计喷雾强度不低于1.5 min·m2。
在(1)和(2)中的“始终”全部位于句首,我们尝试用“一直”将其替换,发现句子并不成立。
二.语义层面
(一)时间义与空间义
“一直”和“始终”都可以表示某种行为或状态在某段时间中保持不变的现象,具有时间上的语义特征。但“一直”具备空间上的持续性,“始终”不具备。如:
(1)一直往前走,你就能看到西餐厅。
这里的“一直”不能替换为“始终”,因为“往前走”包含了空间上的移动,“始终”不具备空间上的持续性。
(二)长时义与短时义
不论被修饰的词语表示的是行为还是状态,持续时间是长时还是短时,“一直”和“始终”都可以充当修饰成分,它们均具有“长时义”和“短时义”。如:
(1)演艺圈一直是一个不平静的世界。
(2)在这五分钟里,他一直半闭着眼睛。
(3)人的血液在全身始终沿着一定的管道流动。
(4)他在三分钟的会见中始终没有坐下。
例(1)和(3)均表示的是“长时义”,例(2)和(4)均表示的是“短时义”。
(三)静态义与动态义
“一直”和“始终”可以都用于表示静态义或动态义的句子中,因此,它们都可以体现静态义和动态义。如:
(1)我给妈妈打电话的时间一直很固定。
(2)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股神奇的泉水。
(3)中国始终认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至关重要。
(4)房间钻进了一只蟋蟀,始终不停地歌唱。
(1)、(3)的“一直”和“始终”都体现了静态义。(2)、(4)的“一直”和“始终”都体现了动态义。
(四)时态义
“一直”和“始终”的时态义具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一直”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可以特指某段时间,也可以指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始终”指从开始到说话时,或某一段时间里,或某一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可以指过去、现在,不可以指将来。
但本文认为,二者都可以运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如:
(1)我们坚信在未来,人才培养始终占改革进步动力的第一位。(将来)
(2)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的道路。(将来)
例(1)和(2)的“始终”用在了将来式,因此“一直”和“始终”都可以适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但(1)和(2)中的“始终”不可以直接被“一直”替换,如果想要替换,必须得在“一直”前加上“将要”等类似的时间副词。
三.句法层面
(一)句法位置
“一直”不能够出现在句首,但“始终”可以。如:
在下列语境中,表终结点的时点作补语成分。“一直”可以与这一成分共现,“始终”不可以。如:
(1)始终没有改变的,是我们的信念。
第一,没有意识到知识之于人的重要性。像大姐、三姐,她们在“婚姻自主”的新背景下,仍然受到“无才是德”的束缚,不知道要通过学习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故在经济上完全处于附属地位。特别是三姐,仅仅因为拉不下面子和小孩子一起念书,便选择了辍学打工。那么当丈夫无法再负担经济重压时,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女人被生活压垮的结局似乎就成了必然;
就相关文献来看,张娟(2010)、刘璐(2015)、张苗苗(2013)都是直接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的,他们认为二者的语义和用法存在差别。孙欣的(2016)和李小亚(2016)都是以服务对外汉语教学为目的,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研究。上述文献的研究角度不同,且尚未达成一致看法。因此,本文将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出发进行整理和讨论。
(二)与时态助词“着”、“了”、“过”的搭配
“一直”和“始终”所修饰的动词可以与时态助词“着、了、过”相搭配,但使用“过”的前提为该句为否定句。如:
(1)他们一直驾驶着自己的车。
(2)他始终坚持着父亲处世的原则。
2.2 畅爽体验:主我存在的显现 自由漫跑的运动情境并不能直接促进主我意识的显现,还需要在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中付出意志努力,超越跑者蓝调。当克服了前行的艰难,战胜了妥协的意念,怀着一个目标、一份坚持、一份希望朝着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迸发之时,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发挥,人们便在跑步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和畅爽的体验,这便是主我存在的显现。
(2)我校一直在清明节安排学生去扫墓。
(三)与表示不固定时点的状语搭配
“一直”和“始终”都不能与表示固定时点的状语搭配。如:
(1)*去年清明节,我校一直/始终安排学生扫墓。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术前,且A组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但是,“一直”可以与表示不固定时点的状语搭配,“始终”不可以。如:
关于省级层面引导地方规范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建议(沈国明等) ...............................................8-5
我们可将其解释为时态助词“着”的进行义,“了”的实现义、“过”的完成义和“一直”、“始终”的动态义相容。
(3)*我校始终在清明节安排学生去扫墓。
(四)与表终结点的时点成分共现
模型6和模型7则主要分析了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度和就业稳定度对于社会距离的影响。由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与住房和就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比如住房的保障程度肯定会对居民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通过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到社会距离,因此在这两个模型的分析中我都引入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1)一直到八十年代后,这种情况才有所转变。
(2)开春,孩子们便趟河上学,一直到严冬。
(3)从奴隶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这个阶段叫传统农业阶段。
(2)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引领主体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3年开办。
如果想表达事件持续发生过程或状态持续不变最终结束的时点时,常用“一直”来修饰以表时间的结束。
(五)与表过去的模糊时段成分共现
表示过去的泛时时段、模糊时段,如“过去、以前”等可以与“一直”共现,表示某一动作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且带有恒常性。但这类词不能与“始终”共现。如:
(1)在这之前,他们一直享受政府的照顾。
(2)煤炭过去一直被看作废物,现在却不是了。
上述例句中,“一直”不可以替换为“始终”。如果想用“始终”进入类似的结构中,时段成分需满足为“具体的时段”,,即“明确的有始有终”,且时间段在句子中的位置处于“始终”前。如:
前路组术后1例诉吞咽困难,2个月后好转;有2例发现假体位置不正,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或折断,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例术后2年半出现邻近节段退变,行保守治疗,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后路组术后1例出现C5神经麻痹,行神经营养治疗后缓解;有1例诉颈肩痛加重,行对症治疗后疼痛减轻;1例术后3年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压迫硬膜囊,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总体来讲,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组(18.18%vs.10.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在这八年内,我始终/一直没有和他联系过。
(六)与变化动词共现
在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变化动词有“增加、减少、降低、提高、上升、下降”等。“一直”和“始终”可以与这类词共现,表示某种行为或状态在某段时间的渐变。这类变化动词与其动态义相容,因此可以搭配使用。如:
(1)采用了新设备后,我厂的产量一直在增加。
(2)中国文学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七)与数量短语的搭配
“一直”后的动词可以接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但“始终”不可以。如:
(1)这个问题一直讨论了三小时。
(2)大雨一直下了三天。上述(1)、(2)中的“一直”均不能替换为“始终”。
(八)“否定词+极小量”的使用格式
“始终”可以用于“否定词+极小量”的格式前,但“一直”不可以。如: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村在国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也留下了数不清优美田园浪漫诗篇。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曾历经分离、对立、统筹、一体化,终回归于融合。[10]9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根本遵循,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标最高最优最好,既要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更要有久久为功的韧性,驰而不息的坚守,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
(1)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都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2)在这里,他始终没吃一口饭。
上述例子的“始终”都不能替换为“一直”。“一直”这类“否定词+极小量”构成的格式大多表示某种极性意义,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一种“有界成分”。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较为复杂,中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厌烦,对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往往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听讲,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并细致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同时采取趣味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打造出趣味而又高效的语文课堂。
对偶存在模态算子φ可定义为[a] φ。霍尔(Hoare)模态蕴涵式为:φ→[π] ψ。模态逻辑的主要用途在于刻画行动和知识[6]。
四.语用层面
(一)书面语与口语
虽然二者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可以使用,但“一直”多用于口语中,“始终”多用于书面语。如:
(1)中国共产党一直/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一直/始终都喜欢你。
PBL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框架,更好的去接受新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的让学生遵循教师的脚步,记录专业知识,不能使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出来。相反PBL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在讨论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们的和谐相处,减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迷茫。此研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测评,两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达到不同的成效,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整体成绩,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例句都成立,但(1)、(2)的表达适用于书面语体,因此“始终”显得更恰当。(3)、(4)中的口语化表达运用“始终”进行表述时书面色彩略显浓重,运用“一直”更感贴切。
在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念进入仕途的官僚士大夫的心目中,能够不受职守所拘,直接施展其抱负的官职,唯有数宰执和台谏。对此,欧阳修的表述最为明快:“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会之大计,唯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4]98-99
(二)主观化色彩和焦点强调
从语言色彩的角度来看,“始终”更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评价色彩,且更凸显其强调作用。如:
(1)奇迹一直/始终没有出现。
相比之下,“一直”则更具客观描述色彩。如:
(2)在生产上她一直/始终站在群众前头。
通过例句的对比,足以表明“始终”相比“一直”更具有强调色彩和焦点色彩,“一直”所修饰的状态或动作的持续所造成的印象没有“始终”深刻。
综上,“一直”和“始终”在语义、句法和语用层面均有异同。由于语料内容有限,仍可能存在考虑不周之处。但通过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其的理解和使用条件。
2.1 不同部位独活种子的发芽率 对不同部位的独活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发现独活种子发芽率为20.0%~63.3%(表1)。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独活种子发芽率差异明显,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4个部位的种子发芽率平均数依次降低;第2部分与第3部分的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与第1部分存在显著差异;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3个部位均与第4部分的种子发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棉花、知母、大豆、甘草种子的研究结果[11-14]相似。这说明植株上部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中部种子发芽率较高,而底部种子发芽率极低。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释例[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娟.“一向”、“始终”、“一直”的语义和用法比较[J].科教导刊,2010(9).
[4]刘璐.“一直”、“向来”、“始终”的比较分析[J].山西青年报.2015(8).
[5]张苗苗.“一直”与“始终”的比较分析[J].学语文.2013(5).
[6]孙欣.“一直”与“始终”的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吉林大学.2016(4).
[7]李小亚.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始终”、“一直”、“一向”、“一贯”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4).
[8]邓小宁.“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汉语学习.2002(6).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