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探索中学英语师资培训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资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思路论文,角度论文,中学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当今世界各地正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蓬勃发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总体规划,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2010年新课程体系将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目前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推广实践阶段,为推动改革顺利进展,国家、各省地市已经专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广泛开展了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对象的通识教育和新课程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即设有省属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旨在整合各学科教育资源,协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推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者承担了其中英语教学策略和评估模式的研究任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涉及英语师资培训模式的研究较少,而新课程改革与英语师资培训相结合的学术文章更是屈指可数(CNKI中国期刊信息库中所包含的直接与新课程及师资培训相关的文章截至2004年底不足10篇);这显然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笔者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在客观分析中学英语师资现状的前提下,尝试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探索师资培训的思路,以期为建构中学英语师资培训模式提供一定启示。
二、中学英语师资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为他们将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阐释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中学英语师资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虽然大部分小学和中学英语教师拥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且能够通过函授或自考而实现学历达标,但就其整体素质而言,仍然存在理论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比较固定、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具体说来,一些中学英语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然坚持课堂讲授和强化训练等题海战术,忽视教育的素质培养功效;注重以分数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重教学、轻科研,固守“只要提高升学率就是好教师”的思想,很少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反思,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在笔者进行教育硕士教学、本省中学教师自考论文答辩和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过程中确有发现,有些学者(宋维华,2002;袁锐锷、罗丹婷,2003;刘夏芬、施晓燕)在自己的文章中对此也有所论及。可见,就英语新课程改革而言,需要更多的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教研能力的英语师资,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对于推进新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于2001年9月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38个区(县、市)进行以后,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局、培训中心等部门分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要求中学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素质;同时出版了有关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数套丛书(如外研社和人教社联合推出“剑桥英语教师丛书”20本,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8册等);培训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已采取函授教育、助学自考、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硕士等各种继续教育形式。就英语学科而言,鉴于新课程要求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全部开设英语课,而英语教师师资又相对缺乏,因此培训任务相对较重,但培训结果差强人意。陈冠英(2000,F17)指出:我国外语教师培养大多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的培养相对滞后。拿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为例,一般说来,这一工作由高等师范院校或者地方培训中心承担。就前一种情况而言,被培训者往往到高校去上课,抛开教学管理因素不谈,就培训内容本身而言,往往在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说来,如果高校教师不了解中学教学现状,囿于阐述西方各家教学理论和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情景教学法、社团教学法等),而不结合中学大班教学、缺乏真实交际语境等现实情况,很容易产生培训目标脱离实际,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实用等问题。就后一种情况而言,地方培训中心往往聘请高校教育系或英语系教授、省、区、县等相关教学研究人员、学术杂志主编等进行专题讲座,时间较短,整体系统性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受培训者不能完全融会贯通,培训效果差强人意。诚如顾泠沅(2003)所言:“大部分教师在参与了这类培训后,都感到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上。”显然,目前中学英语师资培训尚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有必要整体梳理师资培训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7条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为了切实贯彻这一要求,解决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终身教育理念、反思教学理论和互动理论等为依据,结合高校进行英语师资培训的经验,尝试对中学师资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照。
1.培训目标定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学生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升,中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嬗变。我国宋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意即教师具有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宣讲道义等责任,是具有学术权威、经验丰富的知识传授者。这一理念在当前外语师资教育中已经不尽完善。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杨秀清(2000)则指出: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学习,逐步提高,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为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新课程改革,应重新定位教师培训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尝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研活动。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一些教师固步自封,安于匠技性教学,对科研存在畏难情绪。笔者曾经调查了某师范院校2003级的37位英语教育硕士,他们均为所在单位的教学骨干,其中80%认同科研的重要性,但多出于评职称等实际需求。另有20%的学生认为中学教师压力大,能够教好课、提高升学率就足够了。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是“教学+科研”“知识+技能”的学者专家型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研能力。具体说来,在理念上,中学英语教师应坚持终身教育观,把教育当作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专业,而不是用于谋生的职业,应坚持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在知识结构上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相关英语教学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还要拥有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综合能力上,他们除具备设计教学计划,调控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关注教学科研动态,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培养自身的行动研究能力。
总之,通过系统科学的师资培训,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理论,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当然,有些学者或者高校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定位有点高(中学教师无需研究,认真教好书就行的观念并非一家之言),但只要切实推广行动研究的理念,使中学教师切实体会到做科研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就能够在提高英语教育的理论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教学实践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
2.培训内容设置
培训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训内容的取舍。为提高中学英语师资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科研”,“知识+技能”的学者专家型人才,有必要调整培训内容,设置理论与应用齐头并进的课程,使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合理搭配,先进理念与中学教育实践密切结合,使学员切实感到通过培训可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理论认识,锻炼实践能力。
就中学英语师资培训而言,培训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更新、理论知识拓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课题研究四大板块。其中教学理念更新即通过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等课程引导学员在了解当今教育动态的前提下,改变传统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如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注入式教学”的观点,接受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合作教学等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知识拓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教育理论、英语学习论和英语教学论。教育理论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英语学习论包括二语习得、学习心理、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英语教学论包括英语教学策略、第二语言课堂评估、语言测试、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能力)教学等。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某些培训组织者(教育行政人员)和被培训者往往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培训主要是提高学员的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基本功,表现在教育硕士或培训学员在反馈意见中提出开设高级口语课、视听课的要求。然而,这一观点与培训教研性教师这一目标相差甚远。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和观摩实践两个维面,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上机操作培养学员制作课件、设置网页、搜集资料等应用能力;观摩实践即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公开课学习观摩等形式使学员在演练课堂教学技能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课题研究旨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员进行反思,与学员共同研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加强、“哑巴”英语现象透析、测试的反拨效应等,指导学员在科学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科研能力。
以上所论述四个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因为目前英语新课程标准融合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理论,如高中阶段的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内容涵盖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其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设若教师自身不能掌握相关观点,则很难透彻理解并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总之,培训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关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员通过了解英语研究新动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他们进德修业、不断提高,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3.培训操作方式
目前理论界广为推崇的“教师校本”(顾泠沅,2003;莫晓东、顾通达:1999)培训方式相对高校定期培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普及性,但在实践层面仍存在中学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学员理论水平有一定局限性等问题,而高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条件较好,加之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如果能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使之与基础教育改革密切结合,则能使学员在短暂的进修期间吸纳最新的理念和知识,达到培训目的。下面笔者从培训管理、培训师资、培训方式等层面阐述一下具体对措:
(1)严格教学计划和管理,创设良好的培训条件
严密周全的计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是保证师资培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在进行培训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除根据新课程改革培训目标,结合学员需求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为学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开放图书馆、资料室、多媒体教室等)和生活环境(如食宿安排、生活条件保障等),保证他们在脱产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努力学习。同时,在培训期间应对学员采取严格的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笔者2002年参与省级中学骨干教师培训时发现,有些学员因离家脱产学习而有思乡情绪,经常请假回家。这样不仅影响本人学习,还会对整体教师培训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保证学员的出勤率和学习效率。
(2)整合各方师资,提升培训层次
培训高校可根据具体课程设置,整合优势教学力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中学英语师资理论修养相对较低,平时进修机会少的现状,可以安排有基础教育经验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授课。为保证教学效果,事先要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继续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国家课程标准等),确保他们的授课内容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亦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任教,讲授中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师教育发展等课程,使学员开阔视野,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教学动态;同时聘请外校资深专家和优秀一线教师为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使学员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提高其自我发展意识和行动研究能力。笔者2002年所参与的骨干教师培训即聘请资深外教、权威教学论专家,青年博士和经验丰富的省级优秀教师等作专题讲座,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
(3)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培训实效
王蔷认为(2001):“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应结合新课程改革需求,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互动理论和反思教学理论为依据,注重采用各种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协作探究、反思讨论、微格教学观摩、实地考察等进行培训,以开启学员的思维、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教学技能。
所谓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既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也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冯新瑞,2002)。显然这一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1971)认为行为习得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模仿学习,他重视观察学习、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参与各方的积极互动。Dewey(转引自王蔷,2002)则指出反思行为预示经常的自我评价和发展,表明反思者的分析精神和社会意识。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反思教案、反思性调查报告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建立在互动与研究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协作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引导学员分工合作,就基础教育中某一实际问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实现师生、学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培养学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式讨论强调自我反思,鼓励学员针对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持续性的批判性反思,强调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积极思考,通过客观观察、讨论交流、内省等方式对自身或他人的学习教学行为、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策略的选择等进行讨论,总结归纳教学实践经验并将之上升至理论层面。微格教学观摩要求受训教师在规定时间内(10-15分钟),就某一特定技能进行训练,如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评估等,旨在通过共同观摩、互为评介的过程训练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能力。实地考察即组织学员到基础教育实验基地、教学示范单位等进行访谈,了解管理、授课、评估、测试等各方面内容,旨在突出学科实践性,拓宽受训教师视野,促使他们在实践和观察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同时增强学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使他们在体验、感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教研能力。
(4)创设多元评估体系,保证培训质量
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质和量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涂恒汉,2001)对学员学习成效的评估是否客观公平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因此,教师培训也应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融合,建立评价指标多元化的、更加重视培训过程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定量终结性评定的桎梏,将学员学习过程的表现也纳入评估体系。采用“定性+定量”“过程+成果”的评估方式。同时针对受训学员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评估重心倾向于对知识理解力、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具体说来,考试尽量避免使用测试机械记忆的考题,而采用开放性应用型试题,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测试其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可以直接采用教学实践的形式检验学员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效果。同时定量的分数评价应与定性的客观评估相结合,采取学员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学员进行等级核定。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一般在培训结束后都会发给学员结业证,表明该学员顺利通过培训而结业。笔者认为结业证的发放应更加严格,最好使之与考勤、课堂讨论、论文答辩等挂钩,采用平时表现+课堂讨论+论文形式进行整体评估,如此切实注重过程性评价,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结束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资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改革趋势,探索教师培训模式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梳理了中学英语师资的培训思路,旨在帮助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培养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知识+经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转变。如果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能够使教、学、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国基础教育将会出现质的变化(刘润清,2000),让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