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水务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青岛崂山 266100
摘要:智慧水利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流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水利具有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智能应用的特征。本文就对信息化技术的智慧水利应用及其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数字水利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慧社会建设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把智慧社会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和目标,为智慧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智慧水利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2018年全国水利厅局长对智慧水利建设进行了部署,水利部安排水利部信息中心牵头编制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智慧水利旨在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对象及活动的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智能应用与泛在服务,从而促进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智慧水利的产生背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水利信息化程度也在提高,同时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智慧水利应运而生。根据时间顺序,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全国统一开发了水文信息应用程序,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1995年后开始广泛应用。第二阶段是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伴随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发展,尤其是1998年洪水之后,防汛指挥系统逐步建立完善。集水情自动测报、气象云图接收、洪水预报调度、防汛会商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先进防汛指挥系统,大大提高了水情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之各种历史数据、资料可以从数据库中随时调用显示,供决策者对比分析,为及时准确调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至今,伴随“互联网+”时代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水利初现雏形。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当前体现“互联网+”特征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正不断渗透与深刻影响着水利行业这一传统领域,水利行业向智慧型转变已是必然趋势。未来将在感应、传输、计算、业务应用和服务模式上,对水利工作产生深刻变革,将会在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生态监测保护、水土保持监测和水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智慧水利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2.1现状
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水利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和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初步形成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致力于打造“一个门户”“一张图”“一个库”的水利数据中心,不断强化水利数据整合共享,构建一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水利监测、预警、响应一体化系统,规划与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布设了若干个水利信息采集点、共有视频监视点,初步建成了水利基础设施云,不断深入水利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范围,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实现水情、工情、位置信息的自动定位,智能化感知水利建设状态,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的监测、雨情自动测报,推进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
2.2问题
尽管当前的智慧水利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尚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1)缺乏深入的智慧化感知。当前的水利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还缺乏深入透彻的感知,没有实现水利数据自动采集和安全监测的全覆盖,在水情监测报讯方面存在欠缺,暴露出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深入的问题。(2)缺乏全面的互联共通。现有的水利建设网络覆盖面不足,骨干水利网的带宽较窄,无法实现水利数据的全面通畅传输。同时,水利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链接和共享存在欠缺,缺乏深入全面的业务协同。另外,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缺失,基础软硬件支撑体系应用较为单薄。(3)智能泛在应用服务存在缺失。当前的水利建设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还较为薄弱,没有充分突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水利应用功能,在智能化泛在服务方面尚存在欠缺。
3、智慧水利推进策略
智慧水利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智慧水利建设要求迫切,任务繁重,技术要求高,推进难度大,在智慧水利建设上需要水利部统一规划,统筹中央和地方,统筹各个专业领域,全行业协力推进。加快智慧水利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抓好落实:
3.1高层次推动智慧水利建设
智慧水利建设对于完善水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驱动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事关工作模式改变和业务流程再造,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协调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攻关,才能有效推进。
3.2高起点谋划智慧水利建设
智慧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从层级上既要考虑智慧机关,又要考虑智慧流域,还要考虑区域智慧水利,专业亦要实现统筹兼顾。抓紧制定智慧水利建设总体方案,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合理设计总体架构,构建统一编码、精准监测、高效识别的网格,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
3.3高标准夯实智慧水利基础
由于智慧水利涉及的数据和业务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基础设施后续改造提升的困难较大,要改变以往单要素、少装备、低标准的做法,适应智慧水利建设的需要,统筹全局,着眼长远,构建适度超前的智慧水利技术装备标准,为技术进步、功能扩展和性能提升预留发展空间。要构建全要素动态感知监测体系和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监控网络,实现涉水信息的全面感知。要建设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和高度集成的水利大数据中心,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共用。要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同城和异地灾备体系,以防为主、软硬结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3.4高水平推进智慧水利实施
智慧水利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外脑优势,集中各行各业人才资源。联合和引入有经验、有实力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参与到智慧水利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等各个阶段,保证智慧水利建设的先进性。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智慧水利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多形式、层次、学科、渠道的人才保障格局,打造智慧水利领域高水平人才队伍。
3.5创新智慧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按照智慧水利建设和发展需求,在统筹利用既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宽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强化资金保障,以推进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参与智慧水利建设和运营,推动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基金、债券等多种融资模式,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4、结语
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化的行业,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都必须对相关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并进行科学合理决策。无论是防洪、排涝、抗旱、水环境保护方面,还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各个环节的水利工作,也都是紧密联系的,这就需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处理和决策。海量信息通过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等传送到数据中心,利用仿真模拟等技术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科学决策,对水利事件及时反馈和智能监控。对相关信息和处置结果及时上报给政府、有关单位或社会公众。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利信息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推进现代化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暴雨洪水监测预报、防洪抗旱指挥调度、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对于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丽华,修镜洋.“互联网+智慧水利”研究与实践探讨[C].探索“智慧水利”推动科技创新——2017(第五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2017.
[2]庞靖鹏.关于推进“互联网+水利”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6(5).
[3]王忠静,王光谦,王建华,等.基于水联网及智慧水利提高水资源效能[J].水利水电技术,2017(1).
论文作者:郑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水利论文; 智慧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 互联网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新一代论文; 社会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