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属专业教育,都是在基础教育的水平上培养从事特定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有的国家(如俄国)索性将高等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从专业性的特点看,这种分类是有理的,但目前的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上毕竟有别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侧重于科技研究、开发和管理类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中、初级人才,侧重于应用技术和管理类型。这样的培养目标分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仍将保持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两大类项的地位。
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二者以不同规格和层次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需要,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教育体制结构的合理化。第二,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高等学校提供有专长的生源以及科技研究、开发的实践或实习场所,从而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环境。第三,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可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式的改善,同时向中等职业学校提供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从总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因此,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
然而,在现实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又有明显的矛盾,在发展规模方面可以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流功能和事实上与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衔接关系。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总流量相对来说是个定量的话,那么一个方面的分流量增加,其他方面的分流量就会减少。
我国的高校招生面向具有各类高中阶段学历者,但中等职校的毕业生很难直接升入高校。中等职校以专业教学为主,在相同的学习年限内,普通文化课的学习程度必然低于普通高中,而高校招生方式是统一考试、按分数录取,职校毕业生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另外,许多职校都规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服务年限,等工作几年后再想参加普通高考就更困难了。这样一来,凡进入中等职校的学生,基本上也就打消了考大学的念头,想深造则走另外的途径(继续教育)。实际上,自80年代初以来,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分流,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李岚清副总理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词中谈到发展职业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的意义时指出:“在我国,目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青年要在接受一定阶段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走职业教育成才的道路,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技术训练的机会。”正是因为高等教育尚不发达,不能向更多的人提供上大学的机会,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实现合理分流。中等职校的学生以掌握一专之能、一技之长而直接从业为目标,高校的生源则主要由普通高中提供。
在这种分流机制下,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就要进行关键的选择:希望上大学且学习较好、觉得比较有把握考上大学的将报考高中,而其他学生则报考职业学校(有一部分毕业生直接就业)。尽管少数热门专业或办学条件优越的中等职校录取分数可能高于普通高中,甚至与重点高中不相上下,但从总体上看,高中总是吸引着优秀的生源,而一般职校只能在余下的生源中选择。高中吸引优秀生源又主要靠它的升学率,如果升学率不高,吸引力反倒不如职校,但学习成绩好的毕业生无论如何都会以报考高中为首选,由此可见,在分流的过程中,优者总是流向高校。只要高等教育能保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那么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会对中等职校生源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中等职教在分流过程中所处的劣势不仅表现在生源的分流上,而且表现在经费的分流上。在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高校所占的比例一直分别是中专、职中的5-6倍,而且呈增长趋势。例如1992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中,普通高校占23%,比1989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中专占3.5%,职中占3.7%,与1989年总体持平(中专略降,职中略升)。而1992年在校生人数,普通高校为218.44人,中专为240.84人,职中为342.76人,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大大高于中等职校。不过,目前各类学校经费来源及支出均多途径化,难以精确估算,大体上说,高校、中专、职中生均教育经费为4:2:1。在大力发展职教的需求下,尽管职教经费不断增长,但其增长率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率(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是以降低生均教育经费为代价多招学生,特别是公用部分的生均经费明显下降,对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十分不利。当然,职校必须努力开辟经费来源,但从国家财政预算的角度看(毕竟是办教育的基本保证),如果将高校的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使中等职校的经费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3.8%;如果少招一个大学生,就可以在目前生均教育经费的水平上多培养两个中专生或四个职中生,这笔账还是值得一算。
应当承认,我国目前高、中级专门人才均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但相比之下更缺乏中级专门人才,而且二者比例不当。一般认为,高、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以1:3至1:4为宜,而80年代末,据中央72个部、委、局、公司统计,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与技术人员之比为1:0.67,这种倒挂现象导致大量科研辅助、车间生产、现场执行以至描图校验等工作只好由高级专业人员自己去做,不是说他们不能做一般工作,而是说这样做是不划算的,造成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他们不见得比有针对性的培养出来的中级技术人员干得好。各类生产和经营、服务部门更是主要需要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是我国目前多数职业所要求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情的需要,而要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合理地控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是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经费的分流尚可通过国家调控而力求合理的话,那么,好的生源向高等学校流动则是人力难以转移的。实施高校优先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校毕业生的政策倾斜,当然会有利于提高职校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职校的培养——服务的要求下,实际上很难在大范围内行得通。况且,中等职业教育在初中后的基础上进行,适于具体操作性的专门技能的培训,在知识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方面往往是先天不足,接受高等教育会明显感到吃力,相比之下,普通高中毕业生更具总体优势。因此,高校招生只能且必须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中等职校毕业生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深造为佳。既然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难以接轨,那么在发展方面此长彼消的矛盾也难以消除。而且中等职教处于被动一方,它的发展更需要国家和社会扶植。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水平上进行的,如过去曾一度存在高小后、甚至初小后阶段的职业教育一样,随着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看来也不会长久保持,分流将在高中(即完全中学)毕业后进行(部分初中毕业生可进入大、中专一贯制的学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呈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我国如北京市也提出普及12年制教育的跨世纪战略发展目标。按这种发展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将随着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逐步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也可能融会于整个高等教育之中,但就全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现况来看,尚属远景的展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