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职工的心态及其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岗职工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改革的深入和部分企业的破产、兼并,一部分国有 企业的职工变成了下岗待业人员。心理是影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 下岗职工的心态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于2001年暑假实地调查了60名下岗职工,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特点及其心理状态,并试图提出调适下岗职工心态 的看法。
一、下岗职工的基本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象是近几年下岗的职工。共发放调查卷70份,收回有效问 卷60份,占86.7%。调查结果表明,下岗职工具有以下特点:
1.性别特征。下岗职工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在被调查的60名下岗职工中,女性有39 名,占65%,男性有21名,占35%。
2.年龄特征。下岗职工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但年龄偏大。在调查对象中,35岁以 上的共有41人,占68.3%。
3.文化程度。调查发现下岗职工文化普遍较低。在60名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及 以下者37人,占61.3%。高中文化程度21人,占35%,大专以上2人,占3.3%。
4.技术水平。下岗职工技术水平低且单一。在调查对象中,初级技术水平33人,占55% ,中级22人,占36.7%,高级仅1人,占1.7%。60名职工中,52名从未变换工种,仅2人 接受过除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职业培训。
5.行业分布。下岗职工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纺织、建材等国有企业,共56人,占93.3%。
6.生活状况。下岗职工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下岗后家庭经济生活受影响的占93.3%。下 岗后家庭人均生活费不足200元的有53人,占88.3%。
7.就业观念。下岗职工就业观念陈旧。调查对象中,明确表示只有在国有企业、集体 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上班才算就业的有27人,占45%。
8.再就业状况。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低,仅占40%。除了受市场因素影响外,主要是个人 原因,如文化低,观念陈旧等。
二、下岗职工的基本心理状态
下岗职工作为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其面临的困难和生活处境有 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因而产生了某些独特的心理状况。下岗职工心态就是指下岗职工这 个特殊群体成员普遍存在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
1.下岗原因认识的偏差心理。大部分下岗职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下岗的原因。往往将 下岗的原因归结到外界和客观方面,而很少从自己身上去找内部原因和主观原因。调查 显示,61.7%的人认为自己下岗是因为自己与领导关系不好所致;13.3%的人则认为下岗 是由于自己年龄偏大;只有20%的人承认下岗是因为自己知识水平和技能欠缺。此外, 在调查外部原因时,91.7%的下岗职工认为企业领导无能导致效益欠佳而使自己下岗, 只有8.3%的人认识到下岗是经济结构调整所致。
2.情绪异常和愤怒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下岗的原因,大多数下岗职工的情绪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波动较大。在下岗初期,83.3%的下岗职工感到气愤和不满,90%的 下岗职工牢骚满腹;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他们对国家和企业产生愤 恨和敌意。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他们往往把矛头指向原单位的领导者。采取谩骂、中 伤、讥讽和侮辱的形式,对领导者进行人身攻击,轻则扰乱领导者的工作和生活,重者 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调查中了解到,有一下岗职工,对领导者怀恨在心,把领导者 的车玻璃打得粉碎,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怒。
3.失落与挫折心理。大部分下岗职工长期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工作,收入稳定,生 活安定,作为企业的主人,曾经为企业的发展出过力,卖过命,付出过心血,做出过贡 献。有些人曾是企业的骨干、先进工作者,优越感强。现在成了下岗职工,生活无保障 ,社会地位下降,物质受损。下岗前后的反差,使下岗职工产生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和 挫折感。精神压抑,落落寡欢,冷漠心理滋长,对事物缺乏热情。调查发现,66.7%的 下岗职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和挫折感。
4.焦虑恐惧和绝望心理。下岗了,“铁饭碗”砸了,收入没了保障。安全感下降,生 活风险上升,前途渺茫。大部分下岗职工是中年人,家庭负担重,压力增大,对未来忧 心忡忡,无法把握自己未来的命运,因而焦虑,不安、烦躁,对社会变革产生惧怕心理 。在再就业过程中,大部分下岗职工并不一帆风顺,当一连串的尝试性行为都没有结果 ,而由于下岗造成的生活压力日益突出时,下岗职工心理往往处于最沉痛的状态。他们 对生活失去信心,被绝望感困扰,心灰意冷,完全放弃找工作。在被调查的60名下岗职 工之中,明确表示曾有绝望情绪的有26人,占43.3%。他们无所事事,用烟酒麻醉自己 ,甚至聚众赌博。
5.自卑与逃避心理。部分下岗职工不能正视现实,认为自己下岗是自己无能,低人一 等,被社会遗弃,从而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陷入自责、自怨、自卑、自弃的循 环圈。特别是当到人才市场再就业时,由于年龄、文化、技能等原因被招工单位拒之门 外,易产生无能感,因而更加悲观、失望,过度自我否定。部分下岗职工认为下岗是一 种可耻羞人的事情,见不得人,被人看低,他们往往掩饰下岗身份,宁愿自己默默承担 ,痛苦煎熬,也不愿接受亲戚朋友的帮助。
6.对企业领导的不信任心理。下岗职工普遍对企业领导不信任,认为企业领导的文化 素质、工作能力、品行修养都不令人满意,难以使企业摆脱困境。61.7%的下岗职工认 为自己下岗是领导排斥异己,拉拢亲信所致,根本不公平。88.3%的下岗职工认为企业 即使精减职工,如不换能干的领导,也不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
7.矛盾心理。下岗职工的心理充满矛盾,在调查下岗职工再就业倾向时,30%的下岗职 工既想从事个体又想挂靠一个稳定的国有企业作为今后的保障。已经在外干个体的下岗 职工,当被问“如果原单位有机会回去上班,你是否回去?”时,40%的下岗职工表示回 去。
8.挑肥拣瘦的再就业心理。部分下岗职工端惯了“铁饭碗”,吃惯了“大锅饭”,就 业观念陈旧,在再就业选择上非国有企业不去。虽就业愿望强,但要求不低。他们希望 新的岗位工作轻松,待遇好,离家近,认为一些苦、脏、累和工资低的工作岗位,体现 不出自身价值,影响自己的形象,被人瞧不起,因而他们择业时挑肥拣瘦,宁愿失业, 也不愿干不理想的工作。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1.7%的下岗职工愿意从事环卫、保姆业 等工作。
三、下岗职工心态分析及其调适
下岗职工上述种种心态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已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消极后果。一些 下岗职工苦闷失落,道德滑坡,走上犯罪道路;一些闲散度日,打架斗殴;一些下岗职 工因下岗引发家庭矛盾,导致家庭解体。这些消极后果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下岗 职工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下岗职工自身的原因又有社会外部环境的原 因。引导和调节下岗职工的消极心态,使其早日摆脱迷茫,需要政府、社会、下岗职工 自身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确看待下岗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部分人对下岗愤愤不平,不理解。为什么下 岗偏落到我头上?事实上,我们应从多方面了解下岗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在过去盲目 发展项目,加之体制弊端,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一部分 企业职工必然随体制转变而下岗,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下岗职工也应从主观认 识上分析一下下岗的原因,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工作称职程度如何等?下岗职工长 期在国有企业从事固定的工作,按时拿工资,没有经过较大的曲折或挫折,养成了养尊 处优的心理惯性,因而大部分下岗职工的抗挫折能力较强,心理承受力差。下岗职工应 接受家人和朋友的关怀和支持,通过安慰、聊天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更多地认识下岗 ,尽快从下岗的阴影中走出来,积极面对现实,恢复平和心态,有效地走再就业之路。
2.努力提高素质,增强自信心。下岗职工的素质偏低是他们下岗和再就业难的一个重 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技术含量 提高,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下岗职工还面临着同社会剩余劳动力的竞 争。目前,下岗职工能否重新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素质。下岗职工素质低,在 再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被招工单位拒之门外,从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失 去信心。因此,下岗职工应该认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所长所短,量力而行,并根据自 身的条件积极参加职业、学历、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素质,增强自信心。
3.转变就业观念,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就业观念是制约劳动者就业的主观因素。下岗 职工能否再就业和如何就业,就业观念起着重要影响。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要转变他们 完全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立、自强、自主竞争的观念;二是要转变只有到公有制 单位才算就业的观念,树立行行能就业的观念;三是要转变期望过高的思想,树立实事 求是,不失时机地选择岗位的观念。下岗职工在转变就业观念的基础上,应根据自己的 兴趣,能力水平,在现实的竞争中为自己正确定位,根据社会所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有把 握的岗位,勇敢地去竞争。
4.加强舆论宣传的力度。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下岗职工的心态调适有重要作用。社会应 同情和理解下岗职工,不应对其有所偏见和歧视,帮助下岗职工从下岗的阴影中解脱出 来,实现再就业。一方面,要对下岗制度作深入宣传。我国舆论界对下岗职工的情况及 再就业比较关注,而对下岗制度本身的宣传、解释不够深入。报刊、电视、广播等宣传 媒体不注重介绍下岗制度的目的、意义、作用。大部分职工对下岗制度一知半解,必然 导致对国家下岗的认识偏差,产生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应大力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宣传下岗职工中那些不失志,自强不息, 奋发进取,辛勤创业的典型,为下岗职工提供自强自立的榜样,引导择业观念转变,重 新鼓起下岗职工再创业的勇气,燃起他们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5.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最关心的是社会保障,然而,我国实行下岗制度 的时间不长,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对下岗应承担的职责,应发 挥的作用不是十分明确和具体。这就形成了部分下岗职工的疾苦无人管的状况,使下岗 职工产生失望与无奈,出现对政府、社会、企业的不信任心理,甚至怨恨心理。更有的 企业任意拖欠、扣减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这是下岗职工产生心理障碍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必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首先应建立失业保障制度,保证下岗职工 的基本生活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6.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家庭经济困难是下岗职工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大 部分下岗职工处于中年阶段,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单靠企业发放的生活费根本不能维持 生活。此外,由于他们文化低,技术单一,再就业过程遇到重重挫折。长期的家庭经济 困难,必然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大,产生怨恨心理。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 化改革,发展经济,特别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强,已成为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其从业人员已占就业 人员的70%左右。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大多数下岗职工向第三产业转移。
下岗职工心态的形成有社会原因,也有下岗职工本身的原因。引导下岗职工形成积极 健康的心态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社会、企业、下岗职工的共 同努力才能使下岗职工早日走出困境,满怀信心地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