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
(合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合江 646200)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方法:抽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甲组(n=50)和乙组(n=50),其中对甲组患者予以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药物的治疗方式,对乙组患者予以口服阿奇霉素药物的治疗方式,统计并且分析这两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用药方式后,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主要包括过敏性休克、发热反应、胃肠道不适症状以及过敏性皮疹等,比较两组患者实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患者采取阿奇霉素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会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主要包含有:发热、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针对发生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防止不良反应变得更加严重。
【关键词】 阿奇霉素;儿科患者;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079-02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的一种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菌性,其对肺炎球菌、格兰阳/阴性菌、金葡菌以及厌氧菌可以起到很好的杀菌效果,同时对军团菌肺炎、衣原体以及肺炎支原体产生的作用也非常强大。最近几年,由于阿奇霉素临床疗效要比红霉素好,并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要比红霉素轻,所以其在儿科临床上得到了普遍应用[1]。为了进一步优化阿奇霉素实际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以1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1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58例,患者年龄4~12岁,平均5.3±1.2岁,患者病程为5天到1个月。所有患儿都未患严重慢性疾病,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有54例,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儿有28例,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有18例[2]。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是甲组(n=50)和乙组(n=5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将本组研究目的和方法均对患者进行了详细说明,患者或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于甲组的50例患儿,应该按照患儿自身体重确定所用阿奇霉素药物的剂量,具体为10毫克到0.5克,每天静脉滴注一次;对于乙组的50例患儿,也应该按照患儿自身体重确定所用阿奇霉素药物的剂量,具体为0.25克到0.5克,一天口服1到2次。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一个星期,对两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以及比较[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4]。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儿予以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再统计这些已经产生的不良症状,其中主要包含有三种不良反应,分别是:过敏性休克、发热反应、胃肠道不适症状以及过敏性皮疹等。通过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患儿总计不良反应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以及处理之后均没有产生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
3.讨论
对于阿奇霉素药物,其可以有效治疗因为敏感细菌导致的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和人体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由淋病奈瑟菌以及沙眼衣原体导致的子宫炎或者是尿道炎;由鹦鹉热衣原体以及肺炎支原体导致的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阿奇霉素对其中的支原体感染疾病能够获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在患儿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及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条件下,对患儿采取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产生的疗效比较低,也能够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目前,阿奇霉素在医院临床治疗中的实际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使用阿奇霉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其中对儿童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概率显著大于成年人,所以,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使用阿奇霉素,就应该特别注意,给患儿提供药物监护服务,尽可能防止患儿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最后出现非常严重的医疗事故。
对患儿予以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①过敏性休克。这种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频率不高,本研究中,只有两例患者出现了该反应,发生这种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用药患儿对药物出现过敏反应而引发休克问题,其临床症状显著表现有:患儿口唇变成青紫色、昏迷、患儿呼吸困难、出现身体抽搐现象以及脸色苍白等。一旦患儿产生过敏性休克反应,就应该及时进行抗过敏治疗,扩充患儿自身血容量,使过敏性休克得到缓解,防止症状加重[5]。②过敏性皮疹。该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应用阿奇霉素时相对较常见,产生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患儿上肢以及身体产生对称性皮疹,并且皮疹部位会有剧烈瘙痒感。一旦产生这种过敏性皮疹,就应该立即停止用药,同时进行脱敏治疗,大约停药三天,等到患儿皮疹消失,尽管不会出现皮肤脱屑问题,可依然有皮疹痕迹。③不良肠胃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这种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最大,显著临床症状包括:胃痛、恶心以及呕吐,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抽搐。这时候应该立即停止对患者使用阿奇霉素,一直到患儿症状得到缓解后才开始采取静脉滴注方式来进行给药,若症状始终不可以缓解或进行静脉滴注后这种不良反应有所加剧,就应该立即停止用药。④发热。部分患儿在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前未出现发热现象,然而使用后患儿体温呈现上升趋势。这时候应该及时停止用药,并且采取降温治疗措施。
本组研究中,以10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药物以及口服阿奇霉素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两组患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几率均不存在明显差异。这和江才华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不管使用哪种阿奇霉素供药方式,均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一致,所以,不管使用哪类阿奇霉素供药方式,均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手段来处理常见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白平生,熊凤梅.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312,封3-封4.
[2]石李芳.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335-336.
[3]黄长江.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44-145.
[4]谢本昌.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观察[J].当代医学,2015,(27):147-147,148.
[5]江才华.阿奇霉素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2):158-159.
论文作者:孙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霉素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阿奇论文; 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