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摘 要】为了让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实现,对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进行应用是管控我国城市自然式雨洪的一种核心手段。本文对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个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实践案例,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6-0255-02
1.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理论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需要对城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人工雨水的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安全的条件下,收集好城市绿地还有河道里面的雨水、从雨水的渗透和净化过程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让雨水的资源化得以实现,并且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2)让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得以恢复;(3)通过一些低影响的开发措施来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1.2 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规划
1.2.1 综合规划
在城市当中,水生态循环系统是有机的整体,进行单一规划或根据小区域来做出划分和设计是完全无法满足安全的、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的建设要求的。所以,海绵城市在进行雨洪管理规划的过程中不单单需要通过水利专业的专业技术来操作,还应该利用其他专业技能进行配合,主要需要包含园林、城市规划还有环境工程专业等等。雨洪管理系统不单单是一个单一的排水管网,而需要通过城市里面的水体、道路、绿地等进行综合处理。它们可以共同作用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体系中,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综合的规划,通过各个专业及学科的配合,分析和处理城市的水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2 控制径流的源头及污染
在源头处对径流的出现和污染进行控制是让海绵城市得以实现的关键措施。利用对一些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在出现降雨的时候对雨水进行收集,例如通过一些诸如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屋顶的源头处,通过这些措施来进行雨水的储存。通过土壤和植物的作用类似对雨水进行渗透、吸收以便可以控制和处理径流,从而让城市的排水问题得到缓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实践
2.1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坐落在北京的朝阳区,作为一块非常典型的城市化绿地,在其建成以来都非常容易出现积水。在北京市该公园是一个主要的城市公园,不单单需要给市民创造休闲娱乐场所,更是北京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抗洪重点地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雨水管理的规划过程中就吸收了关于海绵城市的理念,采取了很多吸水、蓄水的处理技术,成为非常典型的一个局部海绵体。其主要设计都是针对北京市的降雨特点还有区域雨水在控制方面的要求来操作的。通过园区内以及园区外的不透水面来进行雨水径流的收集以及储存,然后把这些水排向园区主要的河流以及市政管网当中,还可以利用绿地来过滤和存储雨水。
2.1.1 洪涝控制与径流控制的规划目标
森林公园区域依照当前的防洪调度以及雨洪设计的具体方案,当出现低于50年一遇的洪水量的时候,把所有的雨水在湖中滞留;当出现超标准的洪水或出现主湖换水的时候,就需要向外进行排水。当出现主湖退水的情况下,通过附近的一些河流进行退水。同时还可以利用增加绿地或者下沉空间的设置来逐步提高雨水在收集、储存方面的能力。
2.1.2 水质净化
在当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自然生态水景水质净化的技术来对收集后的雨水进行处理。利用人工进行微生物的接种,让一些具备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产生一个水质净化系统,利用这些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进行结合,产生一个复合生态的系统,让这些生物具体降解的功能,对藻类爆发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效果比较好的水质操作。另外需要通过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案来把再生水作为水体的问题解决掉,原来的方法可能造成水体容易出现富营养化等诸多问题,在中心区进行循环系统的建设,主要包含了高效过滤以及强化除隣等诸多新技术,还可以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利用对氮、隣的含量的控制来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逐步让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利用以上先进的处理技术来让原来的奥运水系具备比较强的自然净化能力。
2.1.3 雨水资源利用
通过绿地、渗透地面来进行雨水的收集,另外还可以对绿地、水系的部分水量的消耗进行一定的补充;在绿地、停车场以及透水铺装地面雨水主要是通过自然下渗为主。雨水可以利用各区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回收然后回到调蓄池当中,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净化后可以进行就近回用,一般是进行绿地的灌概工作,或把它排到就近的水系当中,作为一种雨水资源。
3.结语
本文利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综合案例来对海绵城市的应用实践进行阐述。海绵城市不管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研究方面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需要对国外先进的理论实践进行充分学习,并与我国广大地区实际现状可见性结合,才能让海绵城市的理论更好地用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相巨虎,王晓玲,张健,高万松.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J].绿色科技,2017(04):35-36+38.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论文作者:李在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绿地论文; 可持续论文; 径流论文; 奥林匹克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