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部编教材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立项批号:FJJKXB17-426)研究成果。
摘要:在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是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现阶段,在语文授课过程当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积极寻找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水平。本文就目前语文现状,对其实用性以及审美需要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用性;审美
“语”与“文”,实际上构成我们熟悉的语文课程的两个部分。
“语”,指的是语言层面的内容,包括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与修辞等,主要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准确而规范的表达的能力。在这一层面上,主要解决的是“信息”传达的需要,即在汉语语境下,一种客观信息应该以怎样的规范进行表达,我们通常称之为语文的“工具性”。它具有实用的价值。
“文”,指的是文学层面的内容。包括审美情感的感受与表达等,这将超出特定的语言的范围,进入跨语言的普适性的文学艺术层面。在这一层面上,要解决的是“情感”的表达与感受的需要,即在文学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下的审美问题。我们通常称之为语文的“人文性”,也就是文学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如果将二者结合,那么就是在以规范的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表情达意的同时,达到情感共鸣,满足精神享受的审美追求。
既然在语言层面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客观“信息”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的要求是规范、严谨、有条理,一个字的读音、一种语法现象的规则,在这一层面上自然不允许随意更改,与此相对的是文学层面的要求,既然要培养的是对主观性的“情感”的表达能力,那么则要求自然且允许多种可能性,因此前一阶段的规范性在此时不仅不能作为一种补助,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学生进行审美感受的阻力,因为“情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审美主体的现实经历、审美风格、接受预期都是不同的,以一种“规范化”的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则显得牵强。以《赤壁赋》、《洛神赋》等赋体课文为例,我们习惯在最后将文章内容上升到一种“主题”与“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掌握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与情感,却忽略了赋这一文体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其语言风格多是华美瑰丽。学生受制于阅历,往往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某一语句的审美感受,我们说《赤壁赋》表达了一种豁达与乐观,《洛神赋》表达了时不我予的感伤,但学生如果没有深刻了解苏轼与曹植的经历,往往难以理解《赤壁赋》中的豁达背后的无奈,也不能理解为何《洛神赋》中对女子的描写,其主题指向居然是政治层面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如果暂时抛开这些主题,单纯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一些文学性表达,就不难发现这些内容更容易与学生发生共鸣。我自己在讲《洛神赋》的时候,主要带学生们读“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读“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讲比喻在这篇作品中的运用,虽然并没有上升到主题思想上的政治指向,但却能让学生体会文学表达的美感。相反,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将“乐观豁达”与“无奈”的“思想感情”扣在《赤壁赋》头上,那么学生在读“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的时候,或许会忽略文字表达本身的美感。
而现状是,我们在“语”这一阶段做的工作是够的,问题出在“文”的阶段,我们将前一阶段的规范化要求带到了后一阶段,在面对主观化的情感对象的时候,继续使用客观化的思维,急于以一种统一的标准让学生掌握“为什么美”、“美在哪里”等理论分析性的问题,却忽略了“美不美”、“什么是美的”等主观的感受,最后,学生也许可以讲出一堆道理,对表达手法也很熟悉,但你问他“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觉得这篇文章最漂亮的部分在哪里”这种问题,学生往往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而觉得茫然无措。这就是因为在教学阶段,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现成的理论,而极少尝试自己去感受文学表达的情感特征。
教材文本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有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的,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先把教材文本的特点吃透,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如何处理教材文本,是要把它处理成工具实用的典范,还是更多的开放于精神的审美体验。
因此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考虑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层面的教学要求,对于适当的教材文本,就要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权,让他们思考“如果我面对作者的处境,我会怎么想”,而不是急于将结论强加给他们。要鼓励学生在基于自身阅读经验、人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的对文学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同时,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读多读少无所谓,是否能掌握“主题思想”也无所谓,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他们能对作品中的哪怕一句话发生兴趣,觉得有意思,有感触,那就很值得。我记得我在一次自习课的时候给学生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间有限,我不可能把全文都读给他们,但当我读到了史铁生对自己母亲的回忆那一段,文字很朴实,也没有太多所谓的修辞和表达手法,学生们却听得很入神,因为这与他们的生活是很贴近的,也不需要他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好在哪里”等问题,他们只要在听我读的时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同时也能联想起自己的母亲。所以有些作品以这样的形式开展学习,或许比简单拿作品来作修辞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刘晓斌.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0)
[2]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A].王静.2016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6.
论文作者:林冠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学生论文; 的是论文; 洛神赋论文; 情感论文; 层面论文; 语文论文; 实用性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