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材, 李忠木, 李汝烯, 毛彩艳[1]2009年在《星系的星族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星系的研究是当今天体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星系合成是星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介绍了研究星系的星族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并概述了演化星族合成的研究状况、展望了星族合成研究的前景。
张奉辉[2]2003年在《演化星族合成》文中研究指明年龄和金属丰度是星族的两个重要参数,但两者相互简并。以前研究发现仅利用色指数不能解除两者简并,因此本论文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演化星族合成方法给出星族多种参数,以解除简单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的简并。另外,多数演化星族合成模型在对星族进行研究时没有考虑双星作用,而在真实星团或星系中50%以上的恒星属于双星系统,双星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些重要天体,例如蓝离散星和B型亚矮星,而这类天体对积分光谱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论文研究目的之二就是在演化星族合成模型中考虑双星作用。 我们YEPS(Yunnan Observatory Evolutionary Population Synthesis)演化星族合成模型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简单单星族,二是简单双星族,简单双星族合成结果是建立在简单单星族合成结果基础上的。首先,我们建立了自恰的简单单星族演化星族合成模型,给出了年龄1≤τ≤19Gyr,金属丰度-2.3≤[Fe/H]≤0.3的简单单星族的积分颜色,积分光谱能量分布和21个Lick/IDS系统谱指数的演化特性。其次,将简单单星族的Lick/IDS系统谱指数应用于品质函数,给出了一些银河系和M31的球状星团,M32中心区域的年龄和金属丰度。最后,建立了双星族的演化星族合成模型,考虑了双星对星族色指数、积分光谱和Lick系统谱指数的影响。在我们构造的双星族中周期小于100年的双星数量占总数约50%。
张奉辉, 李立芳, 韩占文[3]2003年在《星族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简单星族为例介绍了演化星族合成的算法 ,并总结了在演化星族合成中常用的恒星演化库 ,光谱库 ,初始质量函数和合成判据 ,最后简要讨论了目前星族合成中仍存在的问题。
李忠木[4]2007年在《演化星族合成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恒星、宇宙学研究的逐渐成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成了目前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最大挑战。它不仅能增加我们对星系的理解,也是将恒星的研究和宇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由于星系的绝大部分可见物质都集中于恒星中,星系中恒星的演化决定了星系演化中的许多观测特性。研究星系中的恒星演化特征可以间接地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所以确定星系中的恒星成分成了天体物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演化星族合成方法正是确定星系中恒星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对演化星族合成方法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些新的结果。首先,基于用光谱方法难以确定遥远(红移大于0.3)星系和星团星族参数的困难,我们深入分析了利用颜色(它比光谱更容易获得,特别是对遥远天体而言)研究天体星族参数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利用颜色可以确定星族参数,我们给出了确定星族参数最好的颜色对以及应用不同颜色对时所得结果的可能误差。这使我们能够通过测光数据确定遥远星系和星团的星族参数,从而更好地进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研究。其次,由于大部分星系中(包括早型星系)存在近期(1 Gvr内)的恒星形成,这些年轻的恒星会对星系的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确定造成影响(用颜色方法确定星族参数时会使得到的年龄偏小、金属丰度偏大)。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能改正这种影响的统计性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颜色获得大样本星系的平均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以及它们的分布。我们还发现星系中年轻星族的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到星系的一些基本关系,如基本平面和Kormendy关系。当考虑了年轻星族的影响后,星系基本关系的弥散可能会变小,同时测得的星系距离会比用以前的关系测得的值小。再次,因为有50%以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但直接用恒星演化程序计算由大量(百万量级)恒星组成的双星族演化非常困难,我们建立了一个用于快速模拟单星族和双星族的星族等龄分布数据库,计算了单星族和双星族的谱指数、各种颜色等。它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在星族合成研究和星系形成演化研究中考虑双星演化的影响。这对那些和双星演化有关的特殊现象(如蓝离散星和椭圆星系的紫外反转等)的研究极有意义。另外,我们详细分析了双星相互作用对星族合成结果和星族研究结果(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造成的影响。结粜发现双星作用会使星族的颜色变蓝、Hβ谱指数变大、金属线谱指数变小。当我们用单星族来拟合星系或星团的星族参数时,用谱指数方法得到的年龄会比真实值明显偏小、用颜色方法得到的金属丰度会比真实值明显偏小。我们还发现用双星族模型得到的星族年龄和用单星族模型得到的结果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通过单星族模型得到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估算出用双星族模型得到的结果,这对一些和星族参数绝对量有关的研究很有帮助。另外,我们的结果也显示出尽管用单星族模型和双星族模型得到的星族参数绝对值是不同的,但是用两类模型得到的大部分相对研究结果很类似。工作中我们还率先使用双星族模型对80多个椭圆星系的星族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个星系的等级并合形成模型进行了验证。我们的结果基本支持此模型但也显示出了一些矛盾,这些结果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都很有意义。总体上,我们的工作主要解决了以前难以对遥远星系和星团进行星族研究、难以用双星族模型进行大规模的星族研究、不清楚双星相互作用对星族研究结果的具体影响等困难,促进了演化星族合成方法在实际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李忠木, 罗起苹, 李玉栋[5]2016年在《颜色-星等图研究的新模型——新型星族合成》文中研究表明介绍新型星族合成的模型构建、优势以及它在颜色-星等图研究中的应用。与传统星族合成模型相比,新模型对星团颜色-星等图的拟合更准确、更全面,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星系、星团等研究。
张奉辉[6]2011年在《双星对恒星形成率的影响和新一代的演化星族合成模型》文中提出星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演化星族合成模型。演化星族合成模型是建立在恒星演化基础上的,而现在所有的演化星族合成都是建立在单星演化基础上的。观测发现场星中50%以上属于双星或多星系统,因此需要在演化星族合成模型中考虑双星。基于以上我们建立了双星族的演化星族合成模型。
范龙兴[7]2012年在《利用ULySS研究银河系球状星团性质》文中研究指明球状星团的性质和其含有的恒星的性质提代表了其所在位置的环境,通过对他们的性质分析,就可以了解所处的星系特征。本文利用银河系中的40个球状星团的高分辨率光谱做全光谱拟合分析,把分析结果和Harris星表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是一致的,证明ULySS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随着HBR的增大,拟合年龄和文献年龄之差也增大,说明球状星团中的蓝离散星和水平分支星的蓝端对于拟合年龄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对于金属丰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邵旭[8]2012年在《超新星宿主星系的星族分析》文中提出超新星爆发是宇宙最激烈的天体物理现象之一,是某些恒星演化到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爆发性的终结,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和极高的能量。超新星依据其光谱中有无氢线,分为II型和I型,没有氢线的I型又分为Ia、Ib和Ic。超新星的宿主星系,也就是超新星的爆发环境,对超新星的爆发有重要的影响,已经有很多工作研究了不同金属丰度、不同年龄的宿主星系中超新星爆发的类型及特征等。Prantzos&Boissier(2003)和Boissier&Prantzos(2009)曾研究发现超新星Ibc与II的数目比值随宿主星系金属丰度的增加而增大,并认为其结果与有旋转的大质量星的演化模型相一致; Preito et al.(2008)通过直接测定超新星宿主星系整体的金属丰度,发现超新星Ibc的宿主星系比Ia和II的显示出更高的金属丰度;Hammuy etal.(1996)发现内禀暗的事件发生在早型星系中,而亮的事件发生在晚型的宿主星系中; Gallagher et al.(2008)认为发生在年龄较老星系中的超新星Ia的峰值光度比更年轻星系中的超新星Ia暗约一个星等,即更暗的超新星Ia发生在更老星族的星系中;Sullivan et al.(2006)&Aubourg et al.(2008)发现超新星Ia宿主星系中短寿命前身星星族的证据,对超新星Ia的前身星质量范围给出了一定的限制。虽然已经有这些研究结果,但他们基于的样本一般都比较小,特别是还没有对SN Ia、II、Ib/c几种不同类型超新星宿主星系的星族进行详细比较的工作,而星族是表征超新星爆发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参量,因此我们将SDSS主星系表与Asiago超新星表进行交叉,选出234个不同类型超新星及其宿主星系,详细分析了他们的星族成分。我们利用30arcsec的交叉半径,对SDSS主星系表和Asiago超新星表中宿主星系的坐标进行了交叉,将得到的1201个样本,随后又以light-fraction>0.15为衡量标准进一步取了一个次样本,其3角秒的fiber观测光谱能较好的表征星系整体光的性质。之后更进一步检查了样本的图像和光谱观测,最终得到234个星系,分为两类进行研究分析:137个发射线星系和97个吸收线星系。对这两类星系,我们用STARLIGHT拟合了连续谱和吸收线,得到了他们不同年龄和不同金属丰度的星族成分,并从MPA/JHU数据库中得到Dn (4000)、H A、恒星质量、恒星形成率等特征参量,对超新星Ia、II、Ib/c叁种类型超新星宿主星系的特征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对于137个发射线星系,又利用MPA/JHU团组提供的H和H的等值宽度,计算了星系中年轻星族的年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发射线星系样本,1)SN II宿主星系的年轻星族成分贡献最大,表明他们比SN Ia和Ib/c宿主星系更年轻,SN Ia宿主星系比SN Ib/c宿主星系稍微年轻一点;2)SN II宿主星系的富金属星族成分贡献最少,SN Ib/c宿主星系的富金属星族成分贡献最大,SN Ia位于二者之间,表明SN Ib/c比SN II爆发在相对更加富金属的环境中;3)通过Hα和Hβ发射线等值宽度估计出的宿主星系年轻星族的年龄,给出了超新星爆发环境的年龄下限;4)SN Ia倾向于爆发在大质量的星系内,SN II爆发在大质量和中小质量的星系内。对于吸收线星系样本,1)SN Ia宿主星系的年轻星族成分贡献最小,老年星族成分贡献最大,表明他们比SN Ib/c和II宿主星系更年老;2)SN Ia宿主星系的富金属星族成分贡献最大,表明其爆发在相对富金属的环境中。对比发射线星系和吸收线星系,1)对同种类型超新星,发射线宿主星系的年轻星族成分更多,比吸收线宿主星系更年轻;2)对同种类型超新星,吸收线宿主星系比发射线宿主星系更加富金属;3)吸收线宿主星系的恒星质量相对较大,恒星形成率相对较低。
孔旭, 程福臻[9]2001年在《演化的星族合成方法》文中认为演化的星族合成方法是在给定恒星形成率和初始质量函数的前提下,利用理论的恒星演化轨迹和恒星光谱库得到的组合特征(光谱,光度),拟合星系、星团等恒星复合天体的观测特征,给出其中星族组成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演化的星族合成方法在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原理和算法以及影响演化星族合成方法结果的最主要的四个输入量:恒星演化轨迹、恒星光谱库、初始质量函数和恒星形成率进行了评述。
李忠木[10]2013年在《双星星族合成及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研究表明:大约一半以上的恒星是双星,而且大部分双星与单星的演化明显不同,所以在星族合成中考虑双星的演化(即双星星族合成)对天体物理研究有重要意义。它因此被列为未来几十年星族合成的六大挑战之一。从双星星族合成的提出、关键研究内容和近几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叁个方面对双星星族合成方法进行了概述,其中重点阐述双星星族与单星星族的差别以及双星星族模型对天体物理研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星系的星族合成研究[J]. 李茂材, 李忠木, 李汝烯, 毛彩艳. 大理学院学报. 2009
[2]. 演化星族合成[D]. 张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3
[3]. 星族合成[J]. 张奉辉, 李立芳, 韩占文.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4]. 演化星族合成的应用[D]. 李忠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07
[5]. 颜色-星等图研究的新模型——新型星族合成[J]. 李忠木, 罗起苹, 李玉栋. 大理大学学报. 2016
[6]. 双星对恒星形成率的影响和新一代的演化星族合成模型[C]. 张奉辉. 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 2011
[7]. 利用ULySS研究银河系球状星团性质[D]. 范龙兴.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 超新星宿主星系的星族分析[D]. 邵旭.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9]. 演化的星族合成方法[J]. 孔旭, 程福臻. 天文学进展. 2001
[10]. 双星星族合成及其研究进展[J]. 李忠木. 大理学院学报.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