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1]2004年在《河北省小麦生产力估算及施肥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建立河北省土壤数据库、河北省气候资源数据库、河北省小麦试验数据库以及河北省小麦种植统计数据库,以上述数据库为基础,结合作物生长模拟模型PS123,研究河北省小麦实际生产力和可达到潜在生产力差距及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条件下可达到的作物产量目标及可能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具体施肥试验,研究具体案例中施肥量与通过不同条件下产量而推测出的最低施肥量间关系,通过比较来反映现今施肥数量的丰缺。尽管数据库还不完善,但仍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PS-1条件下冬小麦生产潜力从北往南由7t·ha~(-1)逐渐增加到12t·ha~(-1)。邯郸、邢台地区一般为11-12t·ha~(-1),石家庄、衡水、沧州及廊坊南部一般为9-11t·ha~(-1),唐山南部地区一般为7-9t·ha~(-1)。 2.在水、肥等可控制因子较好的条件下,影响区域PS-1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积温。 3.模拟的各种土壤雨养条件下的生产潜力均呈从北向南递增趋势,略向西北—东南向倾斜。模拟的同一地点雨养条件下生产潜力一般壤土最高,砂壤土次之,粘土再次之,最低的是砂土。冀中南地区壤土雨养条件下的生产潜力一般为5—7t·ha~(-1)之间,邯郸以北到保定—雄县—大城—玉田—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壤土雨养条件下的生产潜力一般在3—5t·ha~(-1)之间,廊坊及承德南部部分县壤土雨养条件下的生产潜力一般在2—3t·ha~(-1)之间,水分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后,各地区雨养条件下冬小麦生产潜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冬小麦生长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多少。 4.灌溉尽管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同一地点冬小麦的生产潜力,但都基本不改变河北省平原地区雨养条件下冬小麦生产潜力的空间格局。 5.各种土壤雨养条件下冬小麦的生产潜力与PS1之间的产量差(YP1)均呈现出中高纬度最大,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非等距递减的规律。衡水、沧州的大部分地区的YP1均在6—8t·ha~(-1)之间,北部的唐山、承德南部地区的YP1多在4—6t·ha~(-1)之间。 6.通过具体案例辛集市马兰农场试验表明:要想达到PS-1条件下的自然生产潜力各处理的施肥量还远远不足;说明设置试验时,一般不会造成施肥量的超标,而辛集市小麦实际产量推测出所需要的养分量与实际施肥量的比较,实际施肥量是预测施肥量的2.99倍,说明现在农村传统的施肥已经远远超标,造成肥料利用率的降低。
刘晓永[2]2018年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毕于运[3]2010年在《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秸秆大国。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又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农民生活系统中的家居温暖和环境清洁,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秸秆资源数量估算主要有叁种方法: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叁是收获指数法。本文以大量的农作物种植试验研究文献为主要依据,利用其提供的农作物各部分生物量、收获指数(经济系数)、谷草比等基础数据,结合现实的草谷比实测结果,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进行了仔细的考证,从而建立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草谷比体系。继而以新建草谷比体系为依据,结合历年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对1952年以来我国历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8年分省(市、自治区)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估算,并汇总出了1952-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和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秸秆总产量。计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国秸秆产量达到84219.41万t,与1952年(21690.62万t)相比净增2.88倍;(2)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3)秸秆是我国陆地植被中年生长量最高的生物质资源,分别相当于全国林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1.36倍、牧草地年总产草量的2.56倍和园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7.75倍;(4)水稻、小麦、玉米叁大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合计占全国秸秆总产量的2/3左右;(5)全国近一半的秸秆资源分布于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土地上。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获过程中,多数农作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枝叶脱离其植株而残留在田中;在秸秆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损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秆都能够被收集起来。本文通过对各类农作物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重、枝叶脱落率、收贮运损失率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的可收集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5102.19万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77。秸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用途:一是用作燃料;二是用作饲料;叁是用作肥料;四是用作工业原料;五是用作食用菌基料,简称“五料”。本文依据秸秆的形态、质地、密度、物体结构、物质组分、养分含量、热值等自然特征,对其在“五料”利用上的自然适宜性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1)最适宜和一般适宜直接燃用的秸秆占1/2以上;(2)适宜和较适宜“叁化一电”的秸秆占95%以上;(3)最适宜和适宜沼气生产的秸秆约占90%;(4)适宜和较适宜直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近80%,适宜加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90%以上,适宜直接饲喂和加工饲喂猪禽的秸秆占1/5以上;(5)适宜工业加工和食用菌种植的秸秆占90%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草性”和“木性”秸秆各约占1/5,中性秸秆约占3/5。燃用消耗过多,饲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加工利用偏少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在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1000万t,占32.26%;新能源开发利用量720万t,占1.11%;饲用量17660万t,占27.13%;工业加工利用量4300万t,占6.6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1300万t,占2.00%;直接还田量9200万t,占14.13%;废弃和焚烧量10922万t,占16.78%。目前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和残留还田量合计为28000多万t,约占全国秸秆资源总产量的1/3,平均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2.33t。根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叁农”之内在关系,可将秸秆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为叁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二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叁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目前,在我国已利用秸秆总量中,一类利用约占52%,二类利用约占39%,叁类利用约占9%。我国秸秆开发利用的总体趋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增加”、“两个减少”、“一个替代”。“四个增加”:一是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增加;二是秸秆饲用量增加;叁是秸秆工业加工利用量增加;四是秸秆食用菌种植利用量增加。“两个减少”:一是秸秆废弃和焚烧量减少;二是秸秆直接燃用量减少。“一个替代”是指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肥还田和秸秆过腹沼肥还田逐步替代秸秆直接还田。
王哲[4]2013年在《基于农业支持视角的中国农业环境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业在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农药、化肥、地膜等使用量迅速增长,对中国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越发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陷入两难选择。而当前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导向存在偏差,更多的关注粮食供给能力保障。面临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政策严重缺位。这样的背景下从农业支持的视角研究农业环境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农业环境政策更多的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或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与生产方式的推广相关政策。深入分析了外部性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联合生产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环境政策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自建国以来的农业支持政策和与农业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整理,对每一项政策的目标、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各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析。通过对中国农业环境政策的变迁轨迹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政策演进来看,农业环境经历了不关注—逐渐关注—提到重要地位发展历程。伴随着粮食产量“九连增”和农民收入“九连快”,粮食的供给与需求达到了政策目标的转折环节,及时启动环境目标是环境压力、社会关注、产量条件的现实选择。对于农户、企业、政府参与农业环境政策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农户对农业环境政策意愿数据,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点,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环境政策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显着影响农户参与农业环境政策的意愿的因素有粮食种植占耕地面积比例、农户对于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程度、现有的农业补贴对购买化肥农药的量影响程度、对“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的评价。建议加大农民宣传教育,这样有利于农业环境政策的实施;粮食生产大户更加关注农业生产环境,以粮食作物的种植大户为政策改革的试点。这为下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环境政策提供实证依据。选取化肥企业为例分析企业参与农业环境政策行为,当前化肥企业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农业环境政策实施的障碍。运用博弈论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农户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作为农业环境政策执行主体,无法实现价值取向上中立,导致了农业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行为复杂化;若无外界社会的关注或者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干预,而且地方政府双方均不愿意首先单方面改变这一局面,从而农业环境污染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理;博弈的纳什均衡与环境收益,惩罚力度和检查成本有关。环境的社会收益越大,对于不执行的惩罚越严重,地方政府就会增加执行概率;反之,会降低执行概率。参与农业环境政策的主体行为分析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环境保护涉及到多方的利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化肥企业、农户等各自目标不同,会存在利益矛盾。政府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农业环境政策是系统工程,需多管齐下。首先应对农业环境政策立法,作出战略性的规划和要求;以实施农业环境计划为突破口,在此过程中,农业补贴要以农民“良好的农业实践”为前提,环境保护作为获取农业补贴必要条件;同时,辅以农业环保型的技术支持和研究支撑,并加大对于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让农民自主、自觉的接受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张四代[5]2008年在《中国化肥供需区域特征及调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民生靠粮丰,粮丰靠地肥”。化肥对于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肥市场供需调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有充足的肥料,农户能否在作物生产第一时间用到化肥,因此,区域化肥经济合理施用与市场供需平衡对于保障区域农业化肥稳定供给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数据对比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东北区、黄淮海叁省两市、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区、华南区等六大区域的农业生产、化肥消费与施用、区域化肥供需平衡特征、主要粮食作物施肥结构短期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化肥合理调控的策略。结果表明:(1)六大区域1979~2005年化肥消费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各区域化肥年均增长率超过5%,其中东北区达到5.0%、黄淮海叁省两市达到6.6%、长江中下游达到5.5%、西南区达到5.3%、华南区达到5.6%、西北区达到6.8%,以黄淮海和西北区增长最快。从化肥消费品种看,以氮肥为主磷肥复肥为辅,氮、磷肥化肥消费量已经稳定,钾肥、复化肥消费正快速增长。氮肥消费除西北区年均增长率5%外,消费增长均在1993年以后放缓;磷肥消费量同样均在1999年以后保持稳定,化肥消费增长最快的是钾肥与复合肥,钾肥各区26年年均增长率除西北(9%)外均在10%以上,复合肥25年消费增长率均在15%左右,最高的西南区达到18.7%。(2)化肥施用量粮食作物均占主导地位,其中东北的稻谷、玉米化肥消费占到总消费量的59%,黄淮海的小麦、玉米消费总量占48.2%,长江中下游的小麦、玉米、稻谷占到了54.2%,华南区的稻谷、玉米占到了58.5%,西南区的小麦、玉米、水稻占到了59.7%,西北区的小麦、玉米占到了67.8%。部分作物氮肥、磷肥施用过量,但钾肥投入普遍不足,将六大区域农户施肥与推荐施肥进行简单估算,表明区域节肥潜力与增肥需求并存,黄淮海叁省两市、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区、华南区均存在节氮潜力,东北区、黄淮海叁省两市、西南区、西北存在节磷潜力,所有区域均需要提高钾肥用量,区域合理施肥氮、磷肥节肥潜力分别达到157.4万t、111.4万t,需要增加钾肥607.0万t。(3)从2004年各区域化肥消费时间与品种特征看,各区域化肥消费主要集中在3~7月份、10月份等8个月份,依据各区域特点而略显不同:化肥品种以尿素、碳酸氢铵、复合肥、过磷酸钙、磷酸二铵为主导品种,分别占到化肥消费总量的21.2%、24.8%、26.5%、14.7%、7.2%,主要消费在黄淮海叁省两市、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四个区域。(4)2005年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西北区化肥自给率分别达到35%、97.6%、90.6%、205.9%、42.6%、154.7%。化肥盈余省份已经由2001年的9个增加到2005年的14个,与2001年相比黄淮海地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区自给率分别提高了20.6%、37.4%、19.0%,而东北、西北、华南地区的化肥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氮肥盈余区域有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氮肥盈余量分别达到356.7万t、121.9万t、318.8万t、321.4万t,而东北、华南氮肥缺口分别达到88.8万t、97.3万t,磷肥只有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盈余,盈余量分别达到3.6万t、302.9万t,其他区域均存在缺口,钾肥除西北区盈余73.5万t外,其余地区均存在缺口,并且钾肥缺口正在逐渐扩大。(5)对小麦、玉米、水稻化肥消费年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尿素、复合肥将成为河北小麦的主导消费品种;吉林、河北玉米施肥习惯正在朝降氮、稳磷、增钾的方向转变,两地氮肥投入仍以尿素为主,养分比重占到了58%以上,尿素与复合肥投入比重的增加将取代磷酸二铵、碳铵等化肥品种的主导地位;河北水稻氮肥单位面积用量提高了8.7%,而磷钾肥分别下降了21.9%、11.5%,四川水稻施用量分别提高了7.0%、31.2%、81.3%,碳酸氢铵、复合肥、过磷酸钙将代替部分尿素、磷酸铵、硫酸钾等品种,成为当地的主导消费品种。与推荐施肥相比叁省主要粮食作物施肥已经向经济合理施肥的方向过渡。(6)区域种植结构分析表明,1995-2005年小麦、水稻播种面积下降,玉米、果树、蔬菜播种面积均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的下降并没有减少化肥的消费增长,而是转向以经济作物为驱动力的刚性增长。(7)区域化肥市场调控方面,建议短期内应合理管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用肥,肥料开源与节流并举,要根据种植结构与农户施肥行为变化研发区域化肥品种,广开有机肥源,降低对磷、钾化肥品种的依赖,另外,根据区域供需平衡特征优化化肥资源配置,将1~2月份、8~9月份,12月份作为化肥储备期,在该段时间内做好化肥的调运与销售工作;从长期看来,在西北区、黄淮海区、西南区建立总量约1000万t(折纯N%)的氮肥储备基地,且把黄淮海地区发展为复合(混)肥二次加工平台,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立磷肥与磷矿储备基地,建立青海、新疆地区建立钾肥研发基地。为保障区域化肥使用效益,提出在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引进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以从整体上调控化肥供给与消费。
王海霞[6]2011年在《黄淮海北部平原区资源节约型种植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淮海平原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各种效益冲突的典型地区,有限的水、肥、耕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该区乃至全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技术是实现我国以及该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该区开展获取典型区域不同作物生长基础参数的田间试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这能为我们探索构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种植制度与配套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研究以河北省吴桥县为试验基地,开展了节水、节肥、节地等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施肥模式、水肥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耗水特征、水肥利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各种作物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等,目的是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比较效益最优的节水灌溉模式、节肥模式、水肥高效利用模式和种植模式。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节水灌溉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叁种灌溉模式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对土壤水的消耗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减少,夏玉米季总耗水量随冬小麦季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浇两水(底墒水75mm+拔节水90mm,W2)处理和浇叁水(底墒水75mm+拔节水90mm+灌浆水60mm,W3)处理周年作物总产量均显着高于浇一水(底墒水75mm,W1)处理,增幅分别为8.7%和12.5%。W2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比W3高11.1%,而其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与W3处理差异不显着。W2和W1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WUET)分别为21.28和21.60 kg/mm/hm~2,比W3处理分别高7.8%和9.4%。综合周年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2是较好的节水丰产灌溉模式。(2)不同冬小麦品种间节水潜力有较大差异。相同灌溉量下,石麦15的产量均高于济麦22,其中石麦15浇二水处理(T22)的WUE最高,达20.22 kg/mm/hm~2,比济麦22浇二水(T12)高21.9%,比济麦22浇叁水(T13)高7.4%。这说明,石麦15有一定的节水高产优势,在水资源紧缺的黄淮海北部平原区将适宜的品种与优化的灌溉相结合,有利于冬小麦当季节水增产,且冬小麦季进行节水栽培(W2)能保证周年作物高产稳产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2.节肥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节肥方案1(FS1:冬小麦、夏玉米均每公顷基施纯N、P2O5、K2O分别为:157.5kg、138kg、112.5kg)的冬小麦长势相对较好,产量最高,达7897.6kg/hm~2,显着高于其它四种施肥模式。FS1模式下冬小麦的WUE最高,比CK(不施肥)的籽粒WUE、生物WUE和WUEI分别提高57.7%、43.9%和27.0%。FS1较其它四种施肥模式的氮素生理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都保持了较高水平,表明FS1模式对提高冬小麦氮肥效应有显着作用。(2)FS1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的总产量高于其它四种模式。周年籽粒WUE以FS1模式为最高,周年氮肥农学效率以FS1最高。结合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变化,FS1施肥模式综合效应较好,优于其他模式,该模式保证了冬小麦-夏玉米的高产和高水肥利用效率并且较好的改善了土壤养分含量,效益显着。3.水肥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水肥模式(分别为水肥方案A、B、C、D、E)周年实际总产量表现为:A>D>B>C>E,相对于E,A、D、B、C模式分别提高的幅度为23.3%、11.34%、8.04%和6.19%。(2)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总耗水量随冬小麦季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A模式达最高为938.8mm,比D模式高出129.9mm。周年籽粒WUE以D模式最好,为22.57kg /mm/hm2,比A、B、C、E四种模式分别高出10.5%、13.4%、8.7%和13.9%,表明冬小麦季浇返青水的B模式只是增加了总耗水量,对产量的增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几乎无贡献。(3)周年氮素生理效率,D模式稍高于其他模式,但五种模式基本相同。周年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D>C>E>A>B,表明,D、C的氮肥评价效应要好于A、B、E,而D模式相对C要更胜一筹。从经济、节水的角度综合来看,水肥投入均较少的D模式(冬小麦一底一拔节水+氮肥一底一追配合夏玉米氮肥一底一追)为最佳水肥高效利用模式。4.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一年两熟制叁种模式的年平均产量大于两年叁熟制叁种模式的年平均产量,大于一年一熟制的春棉花。两年内,一年两熟制的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的总产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种植模式。(2)叁种熟制两年总耗水量表现为:一年两熟>一年一熟>两年叁熟,以两年叁熟最为省水。七种模式总WUE以冬小麦-夏玉米最高,达到18.0kg/mm/hm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次之,为16.6kg/mm/hm2。(3)从用水效益来看,研究区一年一熟制的春棉花和一年两熟制的冬小麦—夏玉米经济效益最大。(4)从产投比考虑,两年内春棉花、春玉米→麦-玉和冬小麦—夏玉米叁种模式较好,其中,春棉花模式产投比最高达2.71,且两年内系统纯收益也以这叁种模式显着高于其它四种模式。(5)综合分析表明,适合研究区的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制的冬小麦—夏玉米、春棉花单作,两年叁熟制的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而其它四种模式因各方面的效益较低,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压缩种植面积。因两年内春玉米→麦-玉种植模式比冬小麦—夏玉米总耗水量节省257.3mm,且考虑到该区严重缺水的现实,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叁熟模式可能是未来的较佳的熟制选择。
曹建如[7]2007年在《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旱作农业技术评价是农业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不少的研究。由于旱作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特殊的农业生态系统,再加上农业项目本身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目标的多元性,评价的方法以及指标的设置多种多样。本文利用加权综合评价与效益增长速度与效益稳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主要应用的六项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本研究确定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叁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量等十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特尔菲法,在广泛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各级指标的权重。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技术上,结合河北省旱作农业特点,构建了一套旱作农业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加权评价模型和效益增长速度和效益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便于不同作物、不同指标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作物系数调整和效益指标量纲处理方法。采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河北省六项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综合效益,各效益指标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该技术的生态效益在六项技术中表现最好,效益加权指数分别为8.933365,综合效益居第二,效益加权指数为10.58796。此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也都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六项技术中列第二,增长系数分别为3.46879、1.23336、1.84177。该技术的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六项技术中表现最好,稳定性系数为0.97698。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在六项技术中排位靠后,在加权评价中列第五和第六。但该技术的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其中社会效益的稳定性在各项技术中列第一,稳定性指数为0.98369。小麦免耕技术的经济、生态、社会和综合效益在六项技术中排位欠佳,但该技术的生态效益有较快而且稳定的增长,其生态效益的增速最快,增长系数为2.39422,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管道灌溉节水技术在经济、生态、和综合效益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其中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在各项技术中表现最好,加权效益指数分别达20.21752和10.59772。该技术的各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居中,但稳定性指数均在0.9以上。农艺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很好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的加权评价指数在各项技术中表现最好,效益指数5.70307;该技术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的增长速度居第一位,增长系数分别为7.2134、2.32743和3.7695,生态效益增长速度居第二位,效益指数0.61967。该技术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在六项技术居第二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97420和0.97273。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的加权评价指数列第二位,效益指标达18.62831。各效益指数在年际间也表现有很强的稳定性,其中,生态和综合效益的稳定性居第一位,稳定性指数为0.98227和0.97982。根据以上的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河北省旱作农业生态分区,提出了河北省不同旱作农业生态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耿仲钟[8]2018年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叁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叁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叁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叁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叁项补贴”叁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叁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叁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叁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叁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吕少德(Lyu, Shaode)[9]2015年在《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文中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农民收入的现状、问题和增收对策做了系统的分析,但从农户资源配置的微观视角对该问题所做研究很少。本研究首先梳理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针对中国实际提出农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理论假说;然后基于作者对一个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普通产粮村的逐户调查,做村庄个案分析,用统计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该村165户农户2012年生产和收入的截面数据,检验农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最后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提出理论解释和改进思路。根据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合理的具体标准是供需平衡和劳动耗费最少。本文假定农户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其家庭纯收入最大化。由于当前中国农户处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其资源配置效率很难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很难达到最大化。对案例村庄的实证分析表明,从劳动耗费最少的标准看,农户农业生产中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过多,存在浪费;从供需平衡的标准看,粮食生产在政府价格支持政策下能较好地对接需求,而蔬菜生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波动剧烈,常造成资源浪费。总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效率未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未能最大化。理论分析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大转型时期,农户的资源配置方式具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叁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属性,其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不适应,因此很难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合理的水平。具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自然因素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市场因素相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亦显得落后,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计划因素则未能及时发展完善并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进农户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思路是按照典型示范、农民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推进农民合作化,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王文静[10]2010年在《黄淮海地区不同作物体系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有机质与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与否更是关系到我国甚至世界的碳循环问题。为此,本研究利用统计数据、文献等资料,运用有机质平衡原理,就黄淮海地区叁省两市的有机肥资源量、利用状况、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与碳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黄淮海地区5-15年长期定位试验:长期施肥下,若不考虑氮肥施用,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与秸秆根茬碳还田量呈正相关关系;不考虑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与氮肥施用量呈负相关关系;但其相关系数均较低。若分为高量和低量施氮两种情况,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与秸秆根茬碳还田量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氮肥施用对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碳投入关系具有较大影响。高量施氮下的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碳投入量(MSC)是7254 kg/hm2,低量施氮的MSC是1297 kg/hm2,前者是后者的5.6倍。由此可见,大量施用氮肥会使MSC增加,降低了投入碳的积累。2.小麦玉米根系分泌物中碳素含量巨大,也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今后研究中不应忽视这部分碳量。黄淮海地区1980年-2005年秸秆根茬碳无论是总量还是还田的碳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叁省两市中除北京从1995年总量和单位面积碳还田量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他省市均呈上升趋势。大田土壤有机质整体均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前上升平缓,而之后则波动较大,北京地区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黄淮海地区1980-2005年大田土壤有机质与碳还田量整体相关性并不显着。但在施氮量较少的80年代,黄淮海叁省两市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与碳投入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进入施氮量较高的90年代以后,北京、河北两地土壤有机质变化量与碳投入相关性不显着,天津、山东两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河南则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可知,黄淮海地区大部分地区从90年初进入高量施氮时期,其中山东是最早进入的省份,河南是最晚进入的省份,且高量施氮的MSC明显大于低量施氮。3.从1980年-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人畜粪尿整体呈上升趋势。作为直辖市的天津与北京,人粪尿数量占人畜粪尿总量的比例始终较高,为50%左右;而河北、河南两省由于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导致畜禽粪尿占人畜粪尿的比例从1980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80%,可见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尿。2000年-2005年北京和天津两地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河北与河南两省呈上升趋势。菜田2000年-2005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与碳投入的关系除河南省相关性不显着外,天津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北京和河北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达到显着相关的叁省市的MSC分别为3737.4 kg/hm2、2937.6 kg/hm2和4765.4 kg/hm2。4. 2000年-2005年黄淮海地区天津市果园单位面积碳还田量最低,河北省最高,河北省是天津市的3.3倍。除河南省近几年单位面积碳还田量基本不变,北京、天津和河北叁地均呈上升趋势。除天津市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外,北京市、河北与河南两省均呈小幅上升趋势。对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与碳投入的关系,仅河北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天津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北京和河南均相关性不显着。5.叁种种植体系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菜田>大田>果园:大田土壤有机质25年来年均增长率虽然较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果园有机质1999-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大于菜田,且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两地呈下降趋势,而对于果园土壤,仅天津市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小于菜田土壤;无论果园还是菜田土壤有机质,天津市均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小麦生产力估算及施肥案例分析[D]. 张强.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3].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 基于农业支持视角的中国农业环境政策研究[D]. 王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5]. 中国化肥供需区域特征及调控策略研究[D]. 张四代.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6]. 黄淮海北部平原区资源节约型种植制度研究[D]. 王海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7]. 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 曹建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8].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9]. 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D]. 吕少德(Lyu, Shaode). 清华大学. 2015
[10]. 黄淮海地区不同作物体系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D]. 王文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标签:农作物论文; 农业论文; 秸秆论文; 玉米补贴论文; 小麦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玉米论文; 种植业论文; 长江论文; 农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