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调控、制度成本与社会福利变化——基于两种价格政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政策论文,两种论文,社会福利论文,粮食价格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农业人口仍占很高比例的国家,粮食价格对百姓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受到粮食生产周期性等因素影响,粮食市场价格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同时,粮食作为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均较小,这样当粮食供给出现下降或增长时,粮食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状况。因此,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政府可以采取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平抑粮价波动,增加全社会福利。 为了避免粮食价格波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实现粮食价格稳定,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粮食专项储备体系为标志的调控体系。20世纪50—70年代末采取计划经济条件下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建立国营粮食经营系统、制定粮食价格,并按计划收购和供应粮食,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国家并未有正式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20世纪90年代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形成以中央和地方专项储备调节为基础的粮食宏观调控初始框架。1999年成立国家粮食局作为负责粮食宏观调控的行政机构,2000年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作为调控政策的执行主体,逐步形成现行粮食宏观调控的基本构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中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包括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通常称为“托市政策”;二是粮食零售市场价格调控政策,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粮食价格调控预案,以通过储备粮投放平抑粮食价格过快上涨。总体来看,我国粮食调控体系尤其是粮食储备体系在稳定粮食供给、平抑粮食价格波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粮食系统各类事件尤其是贪腐事件频发,使得关于粮食价格调控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粮食调控体系存在的调控目标不清、调控机制的市场扭曲问题也日益凸显(程国强等,2013)。而且,在对粮食市场真实状况缺乏有效判断的情况下,政府粮食储备及调控可能会扭曲市场价格信息的传递效应,导致粮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增加(钟甫宁,2011)。而且,粮食价格调控对市场的影响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郑毓盛等,1993)。众多学者针对当前粮食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改革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实行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白田田等,2013)。而且,如果粮食价格调控政策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实际上政府可以采取粮食价格稳定政策,也可以采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哪个政策更好?粮食价格稳定政策试图稳定商品价格,以减少波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采用差价补贴方式,根据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差距,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对消费者补贴,在价格下跌的时候对生产者补贴。如果生产者与消费者是风险规避者,稳定价格政策对他们可能更好。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增进社会福利?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福利增加呢?已在试点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否可以增进社会福利? 为此,本文从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与社会福利变化入手,考察两种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重点分析制度成本对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福利效果的影响,分析社会福利改善的条件。 二、不考虑制度成本条件的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福利效应 每当提到粮食价格调控,其隐含着粮食价格波动是不利的,而价格稳定政策是有利的,这也是众多政府机构进行粮食价格干预的理论基础。为何如此?鲜有研究详细阐述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其背后的经济原理。为考察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可能效应,本文采用两阶段方法分析粮食价格稳定政策与社会福利变化:第一阶段:粮食价格较低情况下,增加库存、提高价格政策;第二阶段:粮食价格较高情况下,释放库存、降低价格。为简化分析,本部分不考虑粮食储备体系的制度成本等因素影响。 阶段一:粮食价格较低时,增加库存、提高价格政策。 从生产理论可知,生产者按照边际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部分供给产品,而生产者获得的产品价格是市场统一价格,这样市场价格与边际成本曲线之间的部分就构成了生产者剩余。消费者根据消费者边际效用对产品产生需求,而实际付出的价格是市场价格,这样边际效用曲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部分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当粮食生产意外增长或粮食需求意外下降时,表现为粮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或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这样粮食均衡价格将下降。二者的分析类似,我们主要从粮食增产方面展开分析,如天气因素或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粮食增产。 假定粮食价格调控目标是稳定粮食供求、平抑粮食价格波动,政府调控的方式是利用粮食库存进行调节。表示市场均衡价格;表示政府粮食价格调控的目标价格;D表示粮食需求曲线;为正常情况下的粮食供给曲线。由于粮食供给意外增加,粮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至S,粮食价格降低。 当粮食价格下降幅度过大时,政府将采取增加粮食购买,增加粮食储备,库存增加、价格上涨,直到粮食价格上涨到目标价格为止。如图1所示,假如为目标价,政府的购买相对于形成了新的需求,这将使以下的粮食需求曲线部分推向右边。从社会福利变化来看,粮食价格上涨,消费者以更高价格购买更少的粮食,消费者剩余下降;生产者可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粮食,生产者剩余增加;政府需要以高于市场价格的目标价格水平上收购粮食,政府公共支出增加。为分析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社会福利效应,我们考察社会总福利的变动,具体如下①: 社会福利变化=消费者剩余变化+生产者剩余变化= 从单期社会福利变动来看,因为粮食价格抬高了,消费者剩余减少,生产者剩余增加,其增加的来源包括消费者福利减少的部分和政府粮食储备增加引起的部分;由于粮食价格抬高,供需缺口部分形成了政府粮食储备,政府支出增加。在这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若不考虑政府支出,可以发现在实现政府目标价格水平时,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总和增加了,即图1中的三角形部分。 图1 当粮食增产时粮食均衡变动及社会福利状况 图2 粮食价格太低,政府增加粮食储备、提高价格时的社会福利变化 阶段二:粮食价格较高时,释放库存、降低价格。 粮食减产或需求上升引起的粮食价格上涨,不仅容易形成“米贵伤民”,粮食价格过快上涨对整个经济尤其通货膨胀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供给意外减少,粮食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粮食价格上涨。 当粮食价格较高情况下,政府将采取减少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供给,这样目标价格以上的粮食供给曲线部分向右下方外移,粮食价格下降,直到粮食价格下降到目标价格为止,当然这要求政府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从社会福利变化来看,粮食价格下降,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的更多的粮食,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生产者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粮食;政府的公共收入增加,政府可以以市场平均价格出售储备粮。社会总福利变动如下: 社会福利变化=消费者剩余变化+生产者剩余变化= 从单期社会福利变动来看,因为粮食价格下降了,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其增加的来源包括生产者福利减少的部分和政府增加粮食供应引起的部分;由于粮食价格下降,供需缺口部分形成了过度需求,政府增加储备粮投放,政府收入增加,总收入受到粮食目标价格和储备粮投放规模影响;消费者剩余增加抵消了生产者剩余减少部分,还存在额外增加,再加上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社会总福利增加了。若不考虑政府收支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在实现政府目标价格水平时,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总和增加了,即图3中的三角形部分。 图3 当粮食减产时粮食均衡变动及社会福利状况 图4 粮食价格太高,政府释放储备粮、降低价格时的社会福利变化 社会福利综合变化及福利改善的条件:为综合考察不考虑粮食储备成本条件下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将两期社会福利分别进行加总,分别考察政府收入与支出变动、社会总福利变动。具体如下,两阶段社会总福利变动:阶段一社会福利变化+阶段二社会福利变化=;政府的财政负担②:;粮食价格调控的总效应:社会福利-财政负担=。 在这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两期变动来看,如果政府储备支出可以基本实现跨期平衡,那么,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净增加,增加幅度为。当然政府实现两期的收支平衡面临着诸多条件,包括目标价格水平、储备规模等等,如果从供求反应来看,其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在于目标调控价格的制定。无论是调控价格制定过高、还是过低,政府实现两期的收支平衡难度均会加大。由此可见,在不考虑制度成本条件下,只要能够实现不同时期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粮食价格稳定政策能够实现社会福利增加。 三、考虑制度成本条件的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 (一)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制度成本 1.运作成本极大影响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代价。除政府收入与支出外,还需要考虑粮食价格调控的制度运行成本。粮食储备系统存在庞大的运作成本,以上分析忽略了粮食储备体系的运作成本即制度成本,主要包括:粮食储备设施建设成本;粮食储备管理的员工成本;粮食储备的保管与运输成本;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陈化等自然损耗;粮食储备体系的监管成本——保证粮食部门执行政府政策的监督成本。监督成本最容易被制度设计者忽略,但现实中却非常高昂。政府会对粮食部门给予补贴,要求他们在粮食价格下跌的时候买入粮食,并储存于规定的仓库。然而,粮食部门可能将政府补贴用于其他用途,甚至落入私人口袋。粮食部门可能谎报粮食买入和储备数量,以获取额外补贴,当政府要求粮食部门释放储备粮食(以平抑市场价格过快上涨)时却发现没有足够的粮食。根据财政部报告,2010年度全国财政用于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的支出共计1123亿元①,2013年仅中央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预算就达到1236.63亿元②。 2.目标价格水平直接影响粮食储备规模、储备成本。目标价格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第一阶段粮食收储的规模、政府支出水平,也影响到第二阶段政府进行粮食价格调控的程度、粮食抛售规模,进而影响政府粮食抛售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政府收支的变化。目标价格过高可能会导致粮食供给增加、粮食需求下降,如果长期形成粮食供给过剩,则会导致政府储备粮食存储周期长、损耗率上升,这样政府收支平衡难度大、财政负担加大。如果目标价格水平过低,比如出现粮食供给不足、粮食需求增加,这样会加大市场波动。当然,政府面临着确定目标价格的困难,政府通常难以预测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如化肥、柴油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政府通常难以准确预测粮食价格波动率以及价格水平。因此,政府难以确定目标价格应该为多少才是合理的。合理的目标价格应该为粮食市场均衡价格,可以是某一定时期的平均价格,这样市场价格会围绕该价格波动。 3.调控机制及调控方式直接运行调控效率。政府在粮食价格稳定中面临众多困难:信息滞后—政府需要时间收集粮食市场状况信息;决策滞后—中央政府发现市场价格波动后,通常需要展开相关会议,以决定合适的政策。但是,当政府确定最后决定时,市场状况可能已经改变了;执行滞后—当中央政府已经做出了决定,粮食储备的执行部门需要一定时间去执行这些政策。但是当粮食部门采取行动的时候,市场状况可能也已经变化了。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粮食储备部门缺乏协调,当的确需要政策干预的时候,难以清楚确定应该谁应该采取行动,这样都会降低粮食调控效率,增加粮食调控成本。 粮食价格调控的初衷是通过反周期操作,实现稳定粮食供求、平抑粮食价格波动,增加社会福利。如果政府因为上述的滞后因素,粮食价格调控不及时,有可能出现顺周期的效果——粮食价格低、预期价格下跌、政府仍然出售、价格更低,粮食价格高、预期价格上涨、政府仍然惜售、价格更高,加剧市场波动,导致社会福利与政府收支状况都恶化。 (二)考虑制度成本条件的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福利效应 粮食储备成本包括粮食储存的仓储储备、保管费用、粮食损耗、储备系统维护成本等。为综合考察在考虑粮食储备成本条件下,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并将两期社会福利分别进行加总,分别考察政府收入与支出变动、社会总福利变动。在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制度运行成本的条件下,粮食储备的增加与投放、粮食储备的保管等均是有代价的,假定粮食储备成本折算为每单位成本为k,粮食储备的平均规模为,粮食储备的平均成本为k×,则两阶段综合的政府收支及社会福利变动如下。具体如下: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两阶段社会福利变化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总效应=社会福利-财政负担= 由此可见,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存在的巨额制度成本,制度成本将极大改变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制度成本增长可能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的额外福利消失殆尽,甚至出现社会福利的恶化、财政负担的加剧,只有有效降低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制度成本、制定合理的目标价格水平、合理控制收储规模,才能实现社会福利增加。 (三)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调控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1.稳定了国内粮食生产,较好平抑了国内粮食市场波动。我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稳定粮食生产、平抑粮食价格波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大幅度调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并相继取消了实行千年的农业税,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粮食生产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在平抑粮食价格波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从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纵向比较来看,2000年以来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显著低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即使在2007-2008年的世界性粮食价格上涨期间,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仍较小;二是从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对比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率显著低于世界粮食平均价格波动率,这也说明我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发挥了较大作用。 图5 中国与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对比 2.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的收益远低于政策预期。粮食价格支持对粮食生产收益的贡献在下降,“增收”不“增效”现象逐渐凸显。2004年以来,三大粮食作物平均销售价格从2004年的70.73元/50公斤持续增长到2012年的119.86元/50公斤,粮食单产水平也持续增长,但是每亩净利润从2004年的196.5元增长到2011年的最高值250.76元,2012年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仅为168.4元。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在保障消费者收益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突出表现粮食价格易涨难跌。在国内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国内外粮价倒挂、粮食进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粮食零售市场价格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并未出现预期出现的粮食价格下降。近年来,伴随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由于消费结构刚性及资产状况低下,低收入群体受到粮食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程度日益加深(郭劲光,2010)。 3.各类贪腐及“寻租”行为增加了政策的隐形成本。随着各类贪腐事件频发,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极大增加了价格调控政策的隐形成本。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垂直管理体系的监管缺陷逐渐显现,制度性缺陷加大了储备系统内经营企业方式道德风险的概率。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储粮成立至今,垂直管理体系下的中储粮系统工作人员因违纪、贪腐等问题被查办的人员多达百余人,一些大案要案屡屡发生③。追究其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粮食管理体系仍需健全,包括垂直管理体系的监督与管理体系、完善中储粮内部管理体系;二是政策性粮食与经营性粮食混合,补贴差异、价格差异、亏损处理的差异,使得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扩大;三是粮食储备约束机制缺乏,在储备费用补贴等政策影响下,尤其在粮食行情看涨的形势下,粮食储备企业存在增储惜售现象,较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也降低了价格调控政策的时效性。 四、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1.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价格补贴也被称为“差价补贴”,即政府预先确立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对生产者给予补贴,以保障生产者收益,稳定生产;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政府对消费者给予补贴,以保障消费者福利。目标价格补贴被看作是对于托市收购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政策”。美国《1996年联邦农业调整和改革法》,以农业补贴制度代替了粮食储备制度,政府不再通过粮食储备去纠正粮食市场的扭曲,而是预先对某一农产品确定“目标价格”,当该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邵海鹏,2014)。2013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2014年将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④。 2.粮食价格太低时,政府对生产者补贴的社会福利变化。当粮食产量意外增长或粮食需求意外下降时,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体系下,政府对粮食生产者进行补贴,以弥补因价格下降而产生的收益下降,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供应。由于粮食供给意外增加,粮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粮食价格降低。假定表示政府粮食价格补贴的目标价格,表示市场均衡价格,Q表示市场均衡数据⑦。政府补贴总额为(-)×Q;政府的补贴支持为(-)×Q。 从政府补贴前后对比来看,消费者福利并未受到影响;政府对生产者进行补贴,生产者获得了额外的补贴,当然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相当于政府对生产者进行了转移支付;总体来看,由于生产者获得的额外收益等于政府的补贴支出,因此,全社会的社会福利保持不变。当然,这里存在一定重要的假定前提是,政府的补贴效率是完全有效的,不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假定政府补贴效率较低,则会导致福利损失。 3.粮食价格太高时,政府对消费者补贴的社会福利变化。当粮食价格较高情况下,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体系下,政府对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以弥补消费者因价格上涨而带来的福利损失。当粮食价格上涨到时,政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单位产品补贴额为(-),政府补贴总额为(-)×Q;政府的补贴支出为-(-)×Q。从政府补贴前后对比来看,生产者福利并未受到影响;政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消费者获得了额外的补贴,当然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相当于政府对消费者进行了转移支付;总体来看,由于消费者获得的额外收益等于政府的补贴支出,因此,社会总福利保持不变。同样,这里存在一定重要的假定前提是,政府的补贴效率是完全有效的,不存在效率损失,同样如果假定政府补贴效率较低,则会导致福利损失。 图6 价格太低时对生产者的补贴 图7 价格太高时对消费者的补贴 (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在于让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避免了政府收储政策对粮食价格的扭曲,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的决策。但是,总体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是从生产者成本与消费者利益角度出发制订的,更多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明确政策目标,才能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 对于消费者价格补贴来说,中央政府既需要考虑补贴效率,也需要考虑补贴公平问题。目标价格补贴主要缓解粮食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购买能力以及福利水平的影响,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这既包括城市低收入居民,也包括农村低收入居民。在面对城乡与地区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背景下,目标价格补贴的财政支出如何安排、目标价格水平如何确定等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这不仅关系政策本身的效率问题,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社会公平问题。 对于生产者价格补贴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复杂,尤其是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价格水平。目标价格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财政补贴支出,合理的目标价格水平需要对粮食供求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在粮食持续增产的情况下,若目标价格太高,则可能导致财政负担持续增长,也可能进一步引发粮食供给增加,可能加剧生产过剩。在开放经济体系下,粮食目标价格制定,不仅需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粮食消费与生产变动趋势,也需要综合考虑国际粮食供求及价格变化。在确定目标价格及执行目标价格补贴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执行滞后等问题,这无疑也会增加目标价格制定及执行的难度。 此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也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制度成本问题。与欧美国家大规模农场化经营相比,我国农业仍是极度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多元化的粮食销售模式,政府与农民对粮食生产规模是信息不对称的。如果政府采取按人口或承包面积补贴的方式,那么价格补贴可能会演变为另个版本的直接补贴,而不是生产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有限;如果政府采取按粮食产量或销售量补贴方式,就需要确定每户农民的粮食产量等信息,补贴环节将增多,这无疑存在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及补贴效率损失问题。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粮食调控系统各类事件尤其是贪腐事件频发,使得关于粮食价格调控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围绕粮食价格稳定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调控效果问题,本文综合考虑粮食价格调控的制度成本,构建粮食价格稳定政策与福利变化的两阶段分析框架,考察两种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不考虑制度成本条件下,只要能够实现不同时期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粮食价格稳定政策能够实现社会福利增加;(2)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存在巨额的制度成本,制度成本可能极大改变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社会福利效应,制度成本增长将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获得的额外福利消失殆尽,甚至出现社会福利的恶化、财政负担的加剧,只有有效降低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制度成本、制定合理的目标价格水平、合理控制收储规模,才能实现社会福利增加;(3)目标价格补贴属于差价补贴,能够减少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扭曲,发挥市场自身调节作用,大量节省的粮食储备及调控成本,较好补贴价格波动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但是价格补贴效率对该政策运行成本及社会福利水平具有重要影响;(4)那个政策更好呢?从社会福利变化角度来说,如果生产者与消费者是风险规避者,稳定价格政策对他们可能更好,但是社会福利变化依赖于制度成本及政府调控效率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需要政府支付补贴成本,但是可能节省了粮食储备体系的运作成本,从财政支出角度来说,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是较可控的。 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增加社会福利?第一,对于粮食价格稳定政策来说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明确政府行为边界,严格区分政策性与经营性粮食业务,退出经营性粮食业务范围;二是严格控制政府粮食储备规模,减少政府干预对市场价格的扭曲;三是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及调控机制,完善中央储备粮食的决策、运行、管理、监督等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粮食调控政策的协调,提高粮食调控效率、降低调控成本。第二,对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来说,作为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可能替代性政策,需要密切结合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实际情况,完善目标价格补贴运行机制与操作方式。对于消费者的价格补贴,要兼顾补贴效率与公平,不断健全补贴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对于生产者补贴,充分考虑我国粮食生产极度分散特点,重点解决好价格补贴与生产反应、生产极度分散与补贴效率等问题,健全价格补贴运行机制与操作方式,切实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补贴效率。第三,注重调控政策与补贴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统筹考虑粮食市场机制建设、粮食市场稳定、农民收入与低收入群体的粮食购买能力等问题。粮食价格稳定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政策目标、运作方式、政策效果均存在较大差异,在政策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两个政策的各自功能,哪些功能是可以替代的,哪些功能需要完善、补充,甚至需要政策互补进行。对于生产领域的改革,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对于消费者的补贴,目标价格政策可以规避了粮食价格稳定政策的操作成本;但是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方面,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优势是明显的,这是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无法实现的。因此,在粮食价格调控政策改革过程中,应注重调控政策与补贴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注释: ①这里把政府支出当成社会福利的一部分,现实里的政府征税或补贴也可能造成市场扭曲,因而带来福利的损失。由于本文主要关注总体福利变化,因而没有考虑政府的政策对市场扭曲的影响。 ②这里的财政负担是纯粹买卖粮食支出的差额,暂不考虑经营成本,本文将经营成本作为制度运行成本一部分加以分析。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基本情况.2011年8月3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2013。 ⑤中储粮连发贪腐案后被削权:一家主导收储模式打破.企业观察报,2013-12-24。 ⑥新华社.发改委:建农产品目标价格制补贴消费者和生产者.中国新闻网,2014-02-06。 ⑦当然,政府也可以对消费者给与部分的补偿,或对部分的消费者(例如低收入阶层)给与补偿,那么财政负担会少一些,消费者(或部分消费者)要承受福利的减少。标签:价格政策论文; 生产者剩余论文;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