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原理、范畴和规律构成的。范畴在理论体系的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论体系中的范畴,表现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凝结着在实践基础上取得认识的成果。同时,它又是理论体系发展的起点。范畴的本质表现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普遍联系。在理论体系中,范畴和范畴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范畴体系的形成,一方面表现着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反映着理论体系的科学与成熟。

“范畴”这一术语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指示、证明。汉语“范畴”取自《尚书·洪范九畴》,原指治国大法的分类。从思想史上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思想家们在创建其理论体系时,往往都是以其范畴学说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都是如此。同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过程中,也创立并形成了自己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是在对前人的范畴学说批判、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并在实践的进程中发展的。

(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当马克思于1847年写《哲学的贫困》时,进一步批驳了蒲鲁东,批判了蒲鲁东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畴学说。

蒲鲁东论证经济形态的进化时,按照自己的主张意愿,用经济范畴的逻辑顺序来表明这种进化。马克思指出这种对概念和范畴的逻辑分析,是一个历史原则问题。他批评说:“蒲鲁东先生无法探索出历史的实在进程,他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怪论,一套妄图充当辩证怪论的怪论。”“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如果揭去这种神秘辞句的帷幕,那就可以看到,蒲鲁东先生给我们提供的是经济范畴在他的头脑中的排列次序……这是一个非常没有秩序的头脑的排列秩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533 页)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是现实关系的抽象,是历史的和暂时的产物,不是永恒的。但是,“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颠倒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做这种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已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537 页)“蒲鲁东先生更不了解,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所以,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性的和暂时的产物。而在蒲鲁东先生看来却刚刚相反,抽象、范畴是始因。根据他的意见,创造历史的,正是抽象、范畴,而不是人。抽象、范畴就本身来说,即把它们同人们及其物质活动分离开来,自然是不朽的、不变的、不动的。它不过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这干脆就是说,抽象就其本身来说是抽象的。多么美妙的同义反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4卷第539页)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蒲鲁东的同时,揭示了范畴的真正本性。他说:“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42 页)马克思指出了范畴的辩证实质:“两个相互矛盾方向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44 页)马克思还指出范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地位,例如资产阶级社会的最新形式之一:股份公司,它在资产阶级社会初期,就曾以特权的、有垄断权的大商业公司的形式出现。又例如国民财富这一范畴,在十七世纪经济学家看来,财富的创造仅仅是为了国家,国家的实力与国民财富是成比例的。这种现实在十八世纪的经济学家还部分的保留着。这是一种还不自觉的伪善形式,把财富本身和财富的生产宣布为现代国家的目的,而现代国家被看成只是生产财富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了带有流动范畴与带有固定范畴的对立。他在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时,指出:“黑格尔的方法在它现有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的。它实质上是唯心的,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以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41页)恩格斯说,马克思过去和现在都是唯一能够担当起这样一件工作的人,这就是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离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作基础的。

恩格斯还针对经济范畴出现的顺序同它们在逻辑发展中的顺序是一样的时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3页)恩格斯强调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作为物出现。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这种关系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

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时说:“我们采用的这种方法,是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因而在这里是从我们所遇到的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他进一步解释说:“既然这是一种关系,这就表示其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我们分别考察每一个方面;由此得出它的相互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于是出现了需要解决的矛盾。……我们考察这种解决的方式,发现这是由建立新关系来解决的,而这个新关系的两个对立面我们现在又需要加以说明,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43—44页)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的阐述,正是对范畴研究的具体说明,也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与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的、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个别的侧面。

列宁肯定了黑格尔范畴学说的辩证实质:“必须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出发[存在、无、变易(das werden)](不要其他东西),引伸出范畴(不是任意地或机械地搬取)(不是“叙述”,不是“断言”,而是证明)(第24页),——因为在这里,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这个萌芽中”。(列宁《哲学笔记》新版译本第100 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4月版)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学说,进一步指出了范畴的地位和作用,他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哲学笔记》中文译本,第90页;新版译本,第98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结束了范畴问题上的含糊不清和唯心主义的歪曲。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学说,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范畴的“合理内核”,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应该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创立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把“实践”范畴引入认识论,在这方面,毛泽东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实践”范畴是构成范畴体系的主要环节之一,“实践”范畴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虽然也有人研究过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关系,但不了解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往往把实践归结为人们的卑微的功利主义行为,单纯地诉诸感性直视,因而不能说明人的本质和认识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都归根结底受此制约。恩格斯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正是这个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后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为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这种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2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把“实践”范畴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起点,他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103页)列宁强调人类的认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实践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环节”,是“人的行动”,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实践观点,对实践的概念和特点作了进一步规定,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同认识相比,具有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认识是主观的东西,实践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这种客观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它能直接改造现实世界。同时,实践又具有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实践是群众性的社会活动,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毛泽东还对实践形式作了明确阐述:“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他还把实践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从而赋予了“实践”范畴新的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发展到新的阶段。

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范畴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范畴的本质、内容、特征、功能和意义。我们根据这些论述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例如,可以据此考察和研究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的范畴体系和逻辑结构,这部巨著是体现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唯物辩证法体系。它包括客观辩证法范畴、主观辩证法范畴、实践范畴。客观辩证法范畴所把握的是客观世界发展的理论;主观辩证法范畴把握的是认识论和辩证逻辑;实践范畴所把握的是变革世界活动的理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就能够揭示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客观辩证法范畴);揭示物质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和理论思维的规律(主观辩证法范畴);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实践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表明,在客观辩证法范畴中,发展的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依据发展的范畴去研究客观世界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发现客观物质世界所赋予的对立与统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主观辩证法范畴中,联系的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所谓联系指的是这样一种关系,其中各方面中的一方面变化,是另一方面变化的必要的、充分的条件;通过联系范畴,可以进一步发现和掌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等范畴。在实践范畴中,实践是最基本的范畴,实践范畴在发展和联系范畴结合的基础上,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统一起来,进一步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在批判继承前人的范畴体系的基础上,创造地运用和发展了抽象与具体、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等辩证逻辑方法,更加全面、完整、彻底地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类世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认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

(二)

如前所述,范畴是理论体系发展的起点;在理论体系内部,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而范畴的本质则表现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阶段的普遍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范畴表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反映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结构和普遍联系;各种不同的范畴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一整套反映和表现理论体系的方针政策,“这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页〈着重号系引者所加〉)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方针,第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条是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就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我们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据这一方针,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的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同时,还要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给基层、企业、乡村中的农民和其他居民以更多的自主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既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我们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页)我们看到,这些“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正是以一些范畴为支撑的,是这些范畴在其中表现和反映着理论体系内部的关系结构和内在联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许许多多的范畴,它们作为整个体系之网的网上纽结,把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特有的概念、原理、规律联结起来。在众多的范畴中,最基本的范畴当属“改革”和“发展”范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改革”为起点、为标志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的先河。而“改革”范畴与“发展”范畴是相互关联、密切联系的,简略地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改革”推动了“发展”,“发展”又促进了“改革”。“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改革”越深入,“发展”就越快,“改革”停止了,“发展”也就止步不前。我们还看到,在众多的范畴中,从其特点来说,有的表现在性质上(量和质)有的表现在关系上,有的反映在样态上,但归根结底,这些范畴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一些重要的范畴,需要认真准确理解它们的理论内涵,注重在实践中的正确把握和运用。例如,“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制度和体制”、“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等重要范畴,是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把握运用的。正是这些重要的范畴,也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体系。范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现实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概括。每一对范畴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内化、积淀并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现实事物的真实把握。当这一把握达到更为普遍、更为深化的层次时,就形成了范畴体系。范畴体系是在更广泛、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它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和自觉性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体系正是这样形成的,上述重要范畴就是在更广泛更深的层次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抽象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体系,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表明范畴体系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不可分割性、重要性,也表明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表明了理论体系的科学与成熟。上述重要的范畴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而这个客观存在,由于它与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性,又证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这就从另一个角度驳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无稽之谈。事实正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体系,具有稳定的范畴结构,有自己的逻辑起点,它们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最本质、最普遍联系的反映。

如前所述,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都是由该部门科学特定的概念、原理、范畴和规律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除其重要范畴及形成的范畴体系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理论体系的精髓;理论体系的基石和原理;理论体系所涵盖和包溶的经济、政治、文化;理论体系所反映和表现的实践纲领。因此,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当我们去考察其中的范畴体系时,就不能不考察范畴体系与整个理论体系内涵的关系,去考察范畴体系与整个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关系,考察范畴体系与整个理论体系的精髓、基石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考察范畴体系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也要考察与实践纲领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这归结为范畴体系和其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研究范畴体系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范畴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由于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因此,范畴理论和范畴体系渗透在整个体系之中。可以说整个理论体系中的诸要素也都是以范畴和范畴体系为联系的。进一步说,范畴和范畴体系渗透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各个要素中,渗透在各个环节中。其根本原因,就是任何理论都离不开范畴这个纽结和中介。例如,当我们阐述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时,绝对脱离不开“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这对范畴,正是这一范畴支撑着整个理论体系的内涵。当我们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时,我们会看到,“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基石离不开“制度与体制”这对范畴,因为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基石既与“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这对范畴相联系,也与“制度与体制”这对范畴相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一基石,更直接与“计划和市场”这对范畴相联系。而“社会主义改革论”这一基石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这对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上述几对范畴构成了稳定的范畴结构和范畴体系,因此,每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也决定着每一基石之间的关系。又例如,当我们阐述理论体系所涵盖和包溶的经济、政治、文化;阐述理论体系所反映和表现的实践纲领时,都脱离不开“制度和体制”、“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这些范畴。正是这些范畴和范畴体系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实践纲领的基础。因此,范畴和范畴体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网络和构架,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看到,没有范畴和范畴体系的所谓理论体系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有了范畴和范畴体系,才能构成真正科学的理论体系,使理论体系得以成立并有其丰富的内容。这也正是笔者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体系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表现之一,人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感悟和领会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及其真谛。

(三)

范畴体系的结构是历史的、变化的,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以往的范畴是人类认识史的概括,是一定历史阶段科学认识成果的凝结。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进步,不仅范畴的数量和内容会日益丰富,而且由于个别范畴的意义和地位的改变,也会引起整个范畴体系结构的变化。这就是说,范畴体系不是僵死的、封闭的,而是生动的、开放的。同样,我们也有理由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是僵死的、封闭的,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扩大,将会涌现出新的范畴。也会由于个别范畴的意义和地位的改变,建构新的范畴体系。从而使整个理论体系更丰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一变化和发展,是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原则进行的,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我们看到,在范畴体系中,上述八对范畴构成了这样的逻辑顺序:“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范畴是整个范畴体系的总纲或总论,起着指导、统领的作用。“制度和体制”是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它们决定着“计划和市场”范畴,“计划和市场”范畴适应于“制度和体制”范畴。换言之,由于有了“制度和体制”范畴,才派生出“计划和市场”范畴。“制度和体制”范畴是第一位的,“计划和市场”范畴是第二位的。“制度和体制”范畴关系到国家制度和体制的原则问题。正因为对制度和体制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正确地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范畴又决定着“公平和效率”范畴。“计划和市场”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公平和效率”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收入分配原则的一对范畴。这对范畴是受到“计划和市场”范畴制约的。正是由于有了对“计划和市场”范畴的正确认识,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公平和效率”这对范畴与“制度和体制”范畴也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强调公平和效率的一致性,强调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决定的。即是由“制度和体制”范畴决定的。此外,“公平和效率”范畴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有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现阶段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因。“公平和效率”是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一对范畴,无论怎样把握和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发展和稳定问题。于是,“公平和效率”范畴与“发展和稳定”范畴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公平和效率关系处理得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会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出现社会动荡、乃至动乱。这就是说,“公平和效率”范畴与“发展和稳定”范畴是相互适应、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上,我们略述了八对范畴中的前六对范畴的关系。应该指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范畴与上述诸对范畴均有密切的关系。这六对范畴都包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范畴起着包溶统摄其它诸对范畴的作用。而“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范畴与“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范畴又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它们与“制度和体制”、“计划和市场”范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涉及到方针、原则和方法问题。当然,“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也与“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有着普遍的联系。

范畴理论体系的上述逻辑结构表明,在范畴体系内部,“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制度和体制”、“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这些范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的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具体展现。例如,“公平和效率”这对范畴,它们是“计划和市场”这对范畴决定的,“与“计划和市场”范畴具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同时又和“制度和体制”范畴相联系,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复杂性表现为联系的条件性、不平衡性和可变性。在范畴体系内部,多种多样的联系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种联系之间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例如,“发展和稳定”与“民主和法制”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同样,“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和其他诸范畴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有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公平和效率”与“发展和稳定”范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此,前文已有说明,这点不再赘述。总之,范畴理论体系的上述逻辑结构,表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关于事物、现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上述范畴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而论之,我们还要说,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范畴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