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批发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首都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批发业获得飞速发展,批发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批发行业整体运营效率不断提高,逐步成为首都流通业整体效益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支撑。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批发业的快速发展,市场流通呈现大进大出的局面,集散和辐射能力不断提高,北京作为北方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
本课题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提供的相关数据和情况,对首都批发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加快首都批发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首都批发业基本情况
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首都批发业基本情况如下:
(一)批发业法人单位情况
1.总体情况
(1)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全市批发业经营单位数6.7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47万个,比1998年的1.04万个增长2.3倍。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08万人,比1998年的26.92万人增长56.3%。
(2)资产日益雄厚。2004年全市批发行业拥有流动资产4139.07亿元,固定资产314.82亿元,负债 3945.78亿元,所有者权益1761.83亿元,资产合计5707.61亿元。与零售行业相比,除了固定资产总额相当以外,批发业的流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分别是零售业的4.2倍、4.1倍、3.3倍、3.8倍。批发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9.1%,高于零售业5.2个百分点。
批发和零售企业资产情况 单位:亿元
单位数
流动
固定
资产 负责所有者 资产
资产
资产
总计 权益负债率(%)
批发业合计 27694 4139.1 314.8 5707.6
3945.8 1761.8 69.1
大型 58
1048.2 88.1
1522.6
1010.4 512.1
66.4
中型 86
79.010.0
132.487.6. 44.866.2
小型27550 3011.9 216.7 4052.7
2847.7 1204.9 70.3
零售业合计 32521 978.4
292.6 1503.1
961.2
541.9
63.9
大型 60
220.2
105.9 409.9245.4
164.5
59.9
(3)市场集散和辐射能力提高。批发销售规模迅速扩大。从商品购进总额来看,市外购进和进口分别占购进总额的52.6%和16.2%,两项合计占购进总额的近七成 (68.8%);商品销售总额中批发额占到83.2%,零售额占到16.8%。批发额中以市外批发规模最大,占到销售总额的近一半(49.9%),若将出口额计算进来,北京市外埠批发和出口额合计占商品销售总额的56.3%,与1998年相比,集散和辐射效应明显增强,较好地发挥了北方流通中心的作用。
(4)批发业商品销售额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批发业商品销售总额8696.28亿元,比1998年增长3倍,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81.1%,比1998年上升4.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矿产品、建材及化工类产品和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类产品实现商品销售额4469.24亿元和2314.4亿元,比重为49.8%、26.6%。
(5)批发业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北京批发业实现增加值417.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9%,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从第三产业看,批发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的10.2%,占全市流通业实现增加值的50.3%,占全市商业实现增加值的71.1%;批发业实现利润216.3亿元,是零售商业实现利润的39.8倍;批发业实现税收57亿元,是零售商业实现税收的5.9倍。
流通各行业主要效益指标 单位:亿元
主营收入 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
2004 199820041998
2004 1998
零售业 1738.59 543.69
5.432.64
9.61
3.30
批发业 7897.65 1611.68 216.31 20.72 56.96 10.80
餐饮业 174.42
53.53-2.97
3.14
1.63
0.72
住宿业 187.02
134.162.69- --
居民生活服务业 23.4517.19-1.00- --
2.内部结构情况
(1)企业情况
——从企业类别看,共有5大类 7小类商品批发企业数量超过千家。其中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企业超过万家,达到11021家,占全市批发企业总数量的39.8%;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和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两大类企业数量累计占全市批发企业总数量的六成以上(64.5%)。
——从企业性质分类看,国有和集体经济仍为主体,非公企业发展迅速。2004年,国有和集体经济批发零售业利润总额772.6万元,是1998年的3倍;人均销售额、单位面积销售额分别为3057.55元和 260.86元,是1998年的2.1倍和3.3倍;而资产占有量、从业人数、零售营业面积的国有和集体比重均有所下降。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私营批发企业实现零售额55.78亿元,占全市批发企业零售额的31.2%。
——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大型企业优势地位突出。全市有批发企业法人单位37694个,其中,限额以上企业2927家,占10.6%。从企业经营规模来看,大型企业仅有58家,中型企业90家。大、中型企业合计148家,仅占批发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0.5%。尽管大型批发企业数量极少,但行业贡献能力突出,上缴税金1.48亿元,实现利润88.55亿元。单位比重仅占0.2%的大型批发企业上缴全行业近五成的税金和超过五成的利润。
(2)商品购销情况
——从批发业商品购进情况看,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购进占全市批发业购进总额的一半以上。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和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两大类产品的购进额占批发业购进总额的比重累计达到76.1%。
——从批发额结构来看,市外批发额是市内批发额的两倍多。全市批发业完成市外批发额5241.8亿元,占总批发额的61.5%,完成市内批发额2592亿元,占总批发额的 30.4%,批发业的对外辐射能力明显增强。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等5大类、金属及金属矿批发等21类商品的市外批发规模超过市内批发规模。
——从商品进出口情况看,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和纺织、服装及日用品具有一定出口优势。从批发业出口情况来看,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和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两大类商品仍为主体,两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成以上(64.2%)。纺织、服装及日用品,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和农畜产品出口也具有一定规模,三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14.6%、5.6%和3.7%。从进口来看,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农畜产品进口额分别达到706亿元、387.8亿元,是同类商品出口额的2.9倍、16.9倍。通过进出口比较,共有纺织、服装及日用品等三大类、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等15类商品具有进出口顺差。其他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服装出口优势相对明显,进出口顺差分别为 78.3亿元、35.7亿元。
(3)从业人员情况
——从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看,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四大行业从业人员均超过4万人。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从业人员达到14.9万人,占全市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35.4%;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8万人,占全市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23.4%。两类批发企业从业人员合计达到24.7万人,占全市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近六成(58.8%)。
批发业法人单位及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年末从业人员(人) 从业人员比重(%)
合计 420775 100.0
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 148957 35.4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98484
23.4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41921
10.0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40602
9.6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26117
6.2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23006
5.5
其他批发 20323
4.8
农畜产品批发 82462.0
——从批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市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但拥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人员的比重偏低。批发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达到46.7%,高于全市从业人员38.7%的平均水平。但拥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0.9%、3.4%,分别低于平均水平 3.5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
3.行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批发业行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普查数据,批发业年末在用计算机数14.2万台,比零售业(8.9万台)多5.3万台;批发业平均每单位拥有计算机4.5台,比零售业平均每单位2.6台多1.9台;全市批发企业实现网上销售额占全市商业实现网上销售额的比重达到88%。
4.批发业企业集中度情况
从批发业的总体情况看,大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按照销售额排名的前100家批发企业,实现销售额4971.8亿元,占批发业销售额比重达到57.2%; 实现营业收入 4407.4亿元,占批发业营业收入的 56.9%;实现利润165亿元,占批发业实现利润总额的83.5%;实现所得税42.7亿元,占批发业所得税总额的74.9%;资产总计2613.1亿元,占批发业总资产的45.8%。而批发额前10名的十家大型批发企业商品销售额、批发额、营业收入、实现利润、资产总计和应交所得税占批发额前100家的比重分别为42.1%、 43.7%、41.4%、65.5%、41.8%、 65.6%。从前十家的相关指标来看,实现利润和应交所得税两项指标集中度最高,达到批发业前百家的六成以上。
5.批发业利用外资情况①
根据我国WTO的承诺,2002年 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投资批发,外资比例可达50%,但不允许经营书报杂志、药品、农药、农膜、化肥、成品油、原油;2003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方控股;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独资,允许经营书报杂志、药品、农药、农膜;2006年12月11日起允许其经营化肥、成品油、原油。随着批发向外资的全面开放,近两年外资批发企业显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截至2006年底,我市共批准外商投资批发企业451家,项目总投资约14亿美元,注册资本7.2亿美元,合同外资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经营范围涉及服装服饰、体育用品、新型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汽车、粮油食品等行业。
本市批发业引进外资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大项目数量较少,但所占比重较大。在已批的451个企业中,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37家,占总数的8.2%,但占投资的84.56%,占实际利用外资 60.39%;二是投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韩国和日本。其中香港的项目91个,韩国71个,日本48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数为 210个,占全部总数的47%;三是外资批发企业类型基本为外商投资。在已批的451个外资批发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378个,合资企业70个,合作企业3个,分别占总数的 83.8%、15.5%和0.7%;四是近两年外资批发企业发展迅猛。2005、 2006年新批批发企业428家,投资总额1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亿元,分别占总数的95%、94%和 92.5%。并且大部分已批的批发企业同时也申请了开设零售店铺的业务。
本市流通各行业劳动效率对比表 单位:万元
人均销售额 人均利润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
零售业42.26 0.13
1.78
批发业182.19 4.70
1.74
餐饮业7.95 -0.14
3.01
住宿业11.39 - -
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12.85 - -
个体批发企业情况
行业 户数
营业面积 从业人员交纳税金 营业收入 固定资产
类别(万户) (万M2)
(人) 外地人员 (万元) (亿元) (亿元)
全市个47.72778.1109.0 73.2 9206.4606.6 101.2
批发业3.2 145.0 7.1
6.1
888.1 103.8 4.4
零售业25.7855.6 48.7 33.7304.2 29.6
6.批发业效率情况
本市批发业劳动效率明显优于其它流通行业。批发业人均销售额182.2万元,分别是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的4.3倍、22.9倍、16倍和14.2倍;批发业人均主营利润187.6万元/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4万元/人),也高于上海(173.3万元/人);批发业人均实现利润4.7万元,是零售业的36.2倍之多。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6万元/人),也高于上海(4.21万元/人);批发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低于餐饮业,与零售业相当。
(二)批发业个体经营户情况
2004年,全市批发业个体经营户达到3.23万个,占流通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8.2%,占全市个体经营总户数的6.8%;批发业个体从业人员7.14万人,占流通业个体从业人员的8%,占全市个体从业人员的6.6%;批发业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4.4亿元,占全市个体经营固定资产总额的4.3%;批发业个体经营实现营业收入103.76亿元,占全市个体经营营业收入总额的 17.1%;批发业个体经营缴纳税金 888.1万元,占全市个体经营缴纳税金总额的9.6%。
(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情况
1.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保持稳步快速的发展势头。
2004年各类交易市场规模对比图
795家市场商品交易总额达到 773.3亿元,比2003年增长17%,商品市场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0722.6亿元的 7.2%;市场的平均面积、摊位、成交额等指标都比上年同期有一定增长;2004年末摊位出租率为71.1%,亿元商品市场摊位出租率达到 80.3%;机动车、通信器材、电子、纺织品服装鞋帽、花卉、小商品市场经营状况较好。
2.从市场数量和规模上看,集中度在逐步提高。
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90个,比上年增加了15个,交易额达到660亿元,同比增长 24%,亿元市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85%,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超大型市场共有16个,其中新发地农副批发市场的交易额占到总成交额的 12%。从营业面积看,中等规模(1千平方米-1万平方米)的市场占到 57%,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市场共有18家。
3.从经营方式看,批发市场的规模和成交额都比较突出。
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中批发市场的成交额为413.8亿元,占全部交易市场成交总额的53%,其中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额占全部批发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4.从经营环境看,封闭式商品交易市场成为主体。
封闭式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531个,占总数的67%;成交额为 492.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45。
5.从市场的区域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
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为384个,占北京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总数的49%。市场成交额为570.7亿元,占北京市各类商品市场总成交额的74%。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内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占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比重分别为16%、19%和16%,市场成交额占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分别为6%、15%和5%。
6.从市场类别看,农产品市场、机动车市场、电子市场、建材家居市场成交额位居前列。
其中农产品市场的成交额超过300亿元,机动车市场的成交额将近100亿元,电子市场的成交额达到83亿元,建材家居市场的成交额为66亿元,这几类市场的成交额约占总成交额的四分之三。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粮油市场、水产品市场、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也超过 10亿元,煤炭、木材、水泥、金属材料、农资等生产资料市场数量和规模都较小,比重不足10%。
二、首都批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经济普查相关数据的分析来看,近年来,首都批发业确实获得了飞速发展,集散和辐射能力不断提高,北京作为北方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但客观地分析,首都批发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传统批发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长期以来批发市场推行的都是摊位制、包税制等落后的交易与管理方式,市场载体功能不健全,除了容易诱发偷漏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经营行为之外,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现代批发组织功能的发展和提升,不仅导致了零售行为的不规范,也导致了批发行为的不规范,对创造批发业公平公正的市场发展环境也十分不利。
地方批发企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从经济普查数据来看,占全市批发企业总数量96.7%的地方批发企业,实现商品购进、销售、营业收入仅占全市批发业总量的一半。地方批发企业的进出口能力与央属企业差距更加明显,全市批发业 7成的出口额和8成的进口额是由央属批发企业完成的。
首都批发业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上海进行横向比较,北京批发业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尚有明显差距。从批发业法人单位数量看,上海达到9.8万个,是北京的3.1倍。从法人单位实现销售额和批发额来看,上海达到18680.3亿元、18300.8亿元,均为北京的2.1倍。而上海批发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税的总量也大大超过北京,主营业务收入、税收及附加、利润分别是北京批发业的2.1倍、3.6倍和1.9倍。
首都批发行业现代化步伐比较缓慢。目前首都批发业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 (EDI)、电子付款服务系统(EPS)、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网络定位系统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批发领域精通现代商业技术的人才也十分缺乏。可以为众多批发业提供数据交换业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网络信息传输标准化仍是空白。
市场流通秩序中的不合理现象制约了批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商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零售企业因拥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店铺资源,而在与供货商的业务往来中占据主动,供货商往往处于相对被劝的地位。
三、首都批发业的发展趋势
生产和零售企业对批发业务渗透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为了缩短商品供应链条,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在市场终端建立了自己的分销机构;另一方面,具有足够实力的大型零售商也都开展了商品自采业务。生产和零售企业的渗透发展,占据了批发业独立发展的空间,分食了批发企业的业务,加剧了批发业的竞争态势。
批发业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调整完善。面对生产环节和零售环节的业务渗透,批发企业只有适应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批发功能,除了商品储存运输等传统功能以外,要进一步发挥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作用,为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商品供应和消费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引导生产和消费的作用。有实力的批发企业可以利用组建零售终端、开展订单式生产等方式,扩充批发业的业务发展空间,特别是针对零售环节,通过运用现代流通方式,组织专业化的商品物流配送,密切与零售企业的协作,获得互利与共赢。
传统批发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拥有丰富仓储和运输设备资源的批发企业将加快现代企业改组改造,主动适应现代零售业的要求,开展现代物流配送业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方向发展;一些与生产企业合作密切,资信良好的批发企业将进一步强化批发业的生产服务功能,以及开展品牌代理和经销业务。同时,作为首都批发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也将加快调整改造步伐,积极探索批零业务剥离,零售功能较强的商品市场将逐步向专业店、专卖店、综合超市和购物中心转变。
新型批发业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批发业的经营业态将更加丰富完善。在外资不断进入、流通产业加快调整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等多重外部因素的驱动下,首都新型批发业将进一步加快发展。邮购批发商、现购自运制、网络无店铺批发等批发业新型业态将落户北京,首都批发业经营业态和经营方式将更加丰富完善。
批发业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今后五年是加入WTO后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规划期,当零售领域引进外资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之后,批发领域作为第二阶段放开的流通领域,将成为外资进入的一大热点领域。
批发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批发企业需要根据信息化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消除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部分,建立新的组织和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业务活动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四、首都批发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系统研究促进批发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加快首都流通产业升级的进程中,要认真解决流通领域重零售轻批发的观念,充分认识批发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行业之一,对于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关注首都批发业发展动态,重视研究和解决批发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系统研究促进首都批发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批发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努力优化批发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批发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鼓励传统批发业的升级和批发业态创新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代理制,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品牌代理商,鼓励佣金代理制的发展。积极适应内外贸一体化的新体制,积极培育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批发商。引导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积极培养“职业买手”。积极探索BtoB、BtoC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引进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细化分工,提升批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大型集散市场,大力推进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逐步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的初级市场数量,形成一批集散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大型批发市场,使批发市场成为促进首都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大力提升批发业现代化水平
在面对零售和生产环节的延伸发展以及外资进入的双重压力下,批发业要大力吸收现代科技元素,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大力优化批发业运行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批发业务运行成本,扩充业务增值服务。另一方面,目前首都批发业从业人员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建立和完善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复合犁现代化人才,多渠道提升批发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四)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批发业行业协会组织
根据首都批发业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引导,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批发业行业协会组织和地方商会组织,通过协会组织的纽带作用,将批发业与企业、政府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畅通信息渠道,协调批发业与各行业、商品批发与商品生产、商品零售各环节之间的矛盾,促进批发业有序健康发展。
(五)积极培育大型企业
大型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今后要积极培育批发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促进大型批发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搭建平台,优化环境。要将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对外辐射功能的大型批发贸易企业列入政府发布的流通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的鼓励发展范畴,并充分和流通业发展资金予以支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规范流通秩序,为批发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进货交易规范,在零售商和供货商之间建立合理、公平、公开、互利的交易环境。通过优化流通秩序,为批发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七)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强化首都批发业的对外辐射能力
北京实现北方流通中心的目标,批发业是关键。总体来看,首都批发业的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仍有巨大的潜力。近几年,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合作日益密切,三地流通领域合作在物流、口岸等多个领域迈出了实质步伐,首都批发业也应该顺应区域合作发展的趋势,推进合作,优势互补,为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提供生产型服务和消费型服务的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