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755(2006)06-0061-04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是人类的精神财富。随着各国交往的扩大,文化的交流,这些方法彼此取长补短,成为各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日本作为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对维护其资本主义制度,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考察和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寻找到日本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原因,而且可以借鉴其中一些有益的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
1、神道教理论教义。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这些德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外来思想和理论
1、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
二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1947年公布了“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从而取代了战前的《教育敕语》。《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从而“完美人格”就成了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目标。[1] 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的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浓厚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突出内涵。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恢复,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意识在冷寂了20年之后又再度沉渣泛起。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该报告阐明了理想的日本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其中,敬爱日本天皇和日本国再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合理内涵。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生突变的时期,日本经济经过三次增长高潮,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实现了其经济大国的现代化理想。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内涵亦相应有了调整,教育力求适应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志向的多样化,培养可推动国家繁荣的、能力突出的、具有超人力量的日本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完美人格的实质内涵。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经牢固,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位置已相当突出,因而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声称:“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2]
三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国体教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集团主义教育。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四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如在家中要“忠孝”、“诚实”等;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基本信赖关系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母亲们通过读书、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协会即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它是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儿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它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明显、富有针对性——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各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和隐蔽课程。
规范道德课。道德课在日本称为特设“道德时间”,具体内容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德目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教学,课本选用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但特别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每个学校都根据德目制定本校的德育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计划,使德育既符合政府的要求,又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道德课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方式进行。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
各学科渗透。日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渗透德育。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对各科各有什么责任、应该培养什么思想品质都规定有明确的任务。国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数理、体育、科学史,无一例外都要结合德育进行教学。除了上述的道德课外,公民科的德育最突出,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包括社会生产过程和所有制、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日本非常重视特别活动,即课外活动,各学校把它视为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展示能力。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忠于”集体的观念。
(三)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的企业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完善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在评价日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每年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多,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得多。日本企业教育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这其中的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实际上好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企业要不断向员工进行忠诚、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进行群体价值观、恪守职责、勇于奉献、公司第一等思想观念的教育。如日本松下公司进行的“松下精神”教育就包含了: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貌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谢报恩的精神。公司要把这些价值观铭刻在每一个松下员工的心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使员工为公司整体利益而无私奉献,从而创造无穷的利润。
(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所进行的,针对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日本采用了很多途径。
社会的公共设施和社区的各种组织。日本的社区里有: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体育馆、影剧院、市民会馆、文化会馆、纪念地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其中功能齐全、最具代表性的设施首推日本公民馆,这是日本所独有的居民进行学习、教育和文化娱乐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教育,目的是培养为日本国家服务的理想公民,以加强国防。
特别教育活动。日本有很多进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活动,如每年7月的“全国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强调月”,教育机构、团体、自愿者共同开展宣传,各大城市和社区都张贴和悬挂标语、图片等宣传品,各地区引发各种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举行义务劳动及美化社区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无意识的教育”,提高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团体、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水平。
(五)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素来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其宗教之多。日本人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名目繁多的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突出的。如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通过天皇崇拜,维护天皇的万世一系;形成日本独特的“忠诚集团心理”;产生独尊、排外、侵略意识。新教在组织结构上呈小型化、多样化趋势,便于人们参加。在宗教组织里,人们相互认同,相互信任,找到了安全感和慰藉感,从而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肯定,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宗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们与社会相适应。
(六)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在日本,大众传播媒介(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党、利益集团之外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及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关系的。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日本发达的大众传媒每天都把众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给信息接受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日本的大众传媒之发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统计,1990年日本的报纸发行量达到了7252万份,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每千人拥有的报纸份数则名列世界第一;1990年日本周刊杂志的发行量达到20亿册,月刊杂志达到了25亿册;到1985年止,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的电视机达到了585台,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广播则在1954年就已覆盖全日本。[5] 日本的大众传媒比较注意表达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和国民的利益要求,反映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加以评论。对大众传媒比较集中报道、评论的问题,日本的直接决策者都十分看重,在决策中往往会充分考虑到通过大众传媒反映出来的各方意见和利益要求。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广大群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日本,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从而推动日本社会的前进。其主旨是:第一,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日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日本国民临危不惧的胆魄,勇往直前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使得日本在战后短短时间内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第二,忠于集团的献身精神。日本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使国民树立起乐于奉献的整体精神,引导人们把自己溶化在自己所属的集体之中,并在集团中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大到国家的“大和魂”精神,小到企业的“集团主义”,无不体现了日本国民对所属集团的献身精神。第三,崇尚文明的思维习惯。日本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民族,一方面体现在对东西方文明的有机吸收,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未来文明的开创。当代日本教育人们要崇尚科学、勇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