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软化趋势与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本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产业”的发展,知识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新兴产业也越来越依赖思想而不是实物。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概念,已超出了传统实物经济学的范畴,这对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应用科学——管理学将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把握未来管理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一、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始于公元前8000年,农业革命造就了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进入19世纪中期,因发明了蒸汽机,掀起了“第二次浪潮”,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即工业经济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出现一种“最微妙”和“最具爆炸性的”转变,正酝酿着一场更伟大、更壮观的革命,即知识经济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农业经济时代,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拥有地位;在工业经济时代,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拥有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知识最多,谁就占据了经济的制高点。
在工业经济时代,世界的首富是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汽车大王、铁路大王、房地产大王。15年前,世界富豪排名前10名的都是石油大王,石油是工业经济名副其实的润滑剂和命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首富是软件大王。现年41岁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其个人资产510亿美元,超过沙特的瓦利特王子。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并以每周4 亿美元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公司的营业额达141亿美元,利润34亿美元, 缴付的税款达20亿美元。
在过去的五年中,当美国经济的其它部门和产业增长速度正在减缓时,高科技产业却在急剧上升。信息技术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超过1/4,并提供了1500万个人新工作岗位,失业率24年来最低, 通货膨胀率30年来最低,美国企业购买信息的投资占整个投资的35.4%。1993年至1996年,仅消费者和企业花在信息技术硬件上的钱达2820亿美元,这比美国人花在购买新的汽车及其部件上的费用多17%,比花在购买住房上的费用多49%。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日本与美国相比,从公司数量看,家电公司是美国的3倍, 钢铁公司是3倍,汽车公司是4倍,摩托车公司是5倍,机器人制造是6倍,但美国的软件公司则是日本的1000倍。在制造业上日本占优势,在整个经济上却是美国占压倒优势。正如日本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所说,“如果日本不能涌现几位像比尔·盖茨的人物,日本的发展就落后于世界潮流”。这是因为,知识将取代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无重量”经济:知识经济的最大特征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经合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以及高新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渗透,不仅影响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包括教育、文化、企业经济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领域。
——知识经济的第一个特点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较少地依赖自然资源,所依托的主要是人类智力资源。在“知识价值”的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机器、工厂等这些物质性的设施和装备,而是从事“知识价值”创造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感觉。因而它是生产手段和劳动力一体化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以获得最大知识价值为其首要目标的经济。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企业总是在追求降低生产成本,把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必须扩大投资和销售量的规模。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是以知识价值作为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并以获取最大知识价值这一首要目标来推动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
——知识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传统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的投入,有形资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技术的投入,无形资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美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知识经济中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三类:一是销售型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商誉、专营权、包装设计、特许协议、广告材料等;二是制造型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配方、制造秘诀、新产品开发等;三是金融型无形资产,包括电脑软件、信息数据库、优惠融资、不竞争契约等。无形资产虽然没有物质实体,但未来收益很大,可获得高额利润。
——知识经济的第四个特点是“财富抽象化”的经济。自古以来,人类使用的“通货”都是金、银、铜等金属,即有重量的“物质财富”,支配国际贸易的是商品或劳务的“现实经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国通货一般均已停止兑换黄金。石油、煤炭、黄金、钢铁等商品或劳务,甚至作为纸币的货币已变成一组符号,或成为一张张单据凭证。在知识经济时代,只需要用手指轻轻一按计算机键盘,数十亿资本就能轻而易举地飘洋过海;纸币的流通已被每天24小时进行的电子化交易所取代。在跨国经济中,90%或者更多的金融交易,并不是履行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经济职能,而纯粹是履行金融职能。
——知识经济的第五个特点是“世界一体化经济”。一是生产过程国际化,工业品越来越成为“全球产品”;二是形成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因是货币流通,而不是商品和劳务贸易;三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出口美元”取代“石油美元”;四是直接投资国际化,在世界经济中,交换目的已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市场最大化”。
——知识经济的第六个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手段,“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围湖填海、毁林开荒、挖掘地下宝藏、捕捉珍禽异兽、开发宇宙海洋……自然空前人化,迅速改变其本来面目。人类一方面庆幸对大自然征服的胜利,另一方面又以惨重的生态后果为代价。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类把自然圈、生物圈、社会圈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人生于自然,又创造自然。通过高科技的运用,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运用,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优美了自然景观。
总之,充分利用知识与信息的结果,将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也即产品包含的知识成份越来越多,物质份量越来越少。“以产值为中心”的经济和“以信息为中心”的经济同场较量,结果是什么呢?结论自然是:知识经济之轻,将撞沉产值经济之重。这种以信息为中心的“无重量”经济,正是当今美国经济学界准备用以全面取代凯恩斯以来经济学的21世纪信息社会经济学。
三、管理软化: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
从宏观角度看,知识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从微观角度看,知识经济是一种产业。知识经济的功能,不是单纯的科技,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企业,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
自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至今,企业经历了220多年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管理方式逐渐由“以产值为中心”依法治厂管理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智能化管理。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第一次飞跃,以泰罗1911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为标志。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第二次飞跃,发端于30年代,流传于六、七十年代的行为科学,力图纠正与弥补科学管理见物不见人的不足。而八十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则是这种努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近20年科技革命的兴起,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企业以往凭籍价廉物美在竞争中取胜的简单模式,已被多层面的竞争所替代,过去那种在静态假设下四平八稳的处事方法已经过时,变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 于是,顾客(Customer)主导、竞争(Competition)激烈、 变化(Change)快速就成了被称为3C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因而管理方式将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强调分散化和小型化的“非群体化”管理。在工业化经济社会,采用的是千千万万同样产品的标准化原则,以及能源、人口、劳动力、经济资源大规模集中的原则。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公司小企业化,生产从大量生产阶段向小批量生产转化;生产短期的、个别的、完全订做的产品。这种个性化的出现,使过去金字塔式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化管理将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面式、网络式的管理体系。
第二,管理由物质产品为导向转为服务经济为导向。工业社会,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只重视物质产品的产出,管理主要放在物质产品的经营与管理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对服务经济的需求日益旺盛,大量劳动由过去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及其加工业上转向服务业上,服务性的、灵活的、随机制宜的管理将代替传统的、直接的、固定程序的管理。美国经济实际上是由服务业支撑的经济,服务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保持53%左右,电子商务以每百天一倍的速度增长,仅1997年美国职业电脑服务收入953.3亿多美元。
第三,公司战略资源的重点,从金融资本转向人力资本,管理也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的管理。在工业社会,公司战略资源重点是金融资本,创建公司要有资本。在知识经济社会,公司的发展关键在于信息、知识性和创造性。因此,管理的主要对象由客体(物质资本)转变为主体(人力资本),人既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又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越来越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量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塑造新型管理者的形象。对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管理者来说,一是既要熟悉运作本职能范围的各项工作,又要广泛了解其它职能,不拘泥于自己所熟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二是在目标取向上,善于在经济、社会、科技各种目标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三是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和技巧,应能够转移用于不同的单位和组织之上;四是管理者的新角色,不是监督者,而是教练、教师,善于建立人际关系。
第五,新的管理方式将导致管理职能的软化。
计划职能:影响计划过程的因素增加,除了投资成本,生产能力等硬件因素外,技术预测和外部环境变化显得更为重要。凭直觉的计划方法将被淘汰,新的计划辅助手段,如模拟模型、DSS (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等,将普遍被运用。
决策职能:由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通讯手段、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世界变小了,决策加快了。对决策灵活、快速的要求,一是导致决策权力的下放,未来的经理甚至必须与顾客、公众分享决策权;二是导致决策的智能化,有效强仿真功能的决策实验将被广泛应用。
组织职能:由于决策权力的下放,各种形式的分权管理运应而生,管理层次大幅度减少,组织弹性大幅度增强。企业机构的等级结构将被参与管理和工作小组等平面结构所代替,弹性工作制度、“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已大势所趋。
领导职能:随着企业的分权化进程,未来领导将更多的是授权、工作分享、电信联络,其工作效率将取决于他们的说服教育和协调人群关系的能力,领导风格也应富有弹性。
控制职能:控制的目标将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移到管理审计,强调把注意力放在管理工作的一些主要方面的综合质量上,而不是集中一、二个容易测量的业务活动领域上。信息系统被普通用于控制过程。
很明显,管理软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