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32
摘 要: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然而,现实中德育课堂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德育活动缺乏互动性、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等现象,造成德育有效性不足。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德育一体化的教学。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 问题 措施
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是学生步入社会、了解社会,实现与社会交往的重要环节。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上技工院校生源状况日益复杂和多样化,技工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导致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始终不理想。笔者结合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技工院校在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德育课处于边缘化的窘境。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使命。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技工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淡化了德育课的育人功能,使德育课不得不面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尴尬局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德育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局限,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即教育。”然而,在现行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内容都是远离生活的,有些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无法使学生获得认同感,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例如:德育课堂上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明礼诚信,乐于助人,可现实中的“彭宇案”、各种“碰瓷”刺痛了大家的道德神经,让学生对这一道德认知产生了怀疑。德育课堂应回归现实社会,直击社会真相,让学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
3.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够创新。一是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当前各技工院校选用的德育教材版本不一。有的教材注重对概念、原理等内容的阐述和讲解,忽视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内容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结合起来,致使很多理论不可能很好地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三是尽管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但不同的职业取向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又有不同,在教学内容上不宜千篇一律,再加之德育课教师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对“行业职业素养”教育很少涉及。从德育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看,主要是课堂灌输,教师讲、学生听,形式较为单一。这种说教式、空洞化的教学形式很难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技工院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1.加强正面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社会的各种进步因素、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等,都是居于主流和主导地位的道德向心力,都有利于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和负面典型,特别是各种腐朽思潮和腐败分子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前者的积极效应,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所以,我们要努力加强正面引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歌颂人间真、善、美,让学生学会感恩。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爱家庭、爱环境、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最终达到爱祖国、爱人民的最高境界。
2.挖掘教学内容,突出德育内容的职业性。现行技工院校中的德育课教材主要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德育》上下册,内容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识、哲学常识、经济常识以及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内容。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体系,教师首先要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理念,从德育课程的内容着手,突出教学的方向———职业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和职业性元素,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另外,由于存在区域性差异、学校文化差异、专业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差异等因素,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德育教师要走访相关企业,深入实训基地调研,要善于将教学内容细化到行业层面,将德育元素与企业文化元素结合,增强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针对性、时效性。
3.加强德育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作为塑造灵魂的德育工作,既不能滞后,又不能严重超越现实生活,而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贴近生活,便于行动。在课内,青少年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教师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现实问题时,应加大学生参与度,通过“提问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从而促进德育效果的增强。所以,德育要抓出实效,要坚持德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使德育内容合理分层,从小到大,便于内化。如抓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利用各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等,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4.追求真实,贴近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活。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要求往往离学生太远,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导致德育的低效,而且也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缺少一种属于自己的标兵,要么学校所树立的和宣传的标兵、榜样都被人为神化了,他们远离学生,遥不可及。事实上,这种“神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就拿雷锋来说,在2003年新扩建的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就有一张他戴手表的照片,雷锋怎么会有一块手表呢?这样不是有损他的形象吗?当然不会!我们感觉到他是生活中的一个人,尽管这张照片到现在我们才知道,但它却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的标杆正在恢复正常。
5.注重德育的实践教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德育课上以理论知识识记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把课本上学习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遇到具体问题应该怎样做;要通过日常的行为训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洗衣服,给老年人剪指甲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地做一些对周围人有益的事情。在德育教学中还要把德育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中也注意实践运用。
6.建立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技工院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形成了他们的某些心理特点,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容易走极端。而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疏导。因此,学校要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机制。教师总是认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应当是班主任的工作,其实这种沟通交流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还应当包括其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同时还可以拓展到学生与企业之间等。具体沟通的方法可以是面谈,或通过网络,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建立组群,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可以使得家长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邹芬 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J].学园,2014,(9)。
[2]詹浩波 创新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
[3]刘瑞凌 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6)。
[4]廖少华 加强技校德育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论文作者:徐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4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技工论文; 院校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