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际社会总产值差距的经验分析——基于中国309个村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差距论文,经验论文,社会总产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缩小农村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无疑是实施这项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内部经济发展差距也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所关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已有文献主要是以“地带”、“省”、省内的“县”为基本单位研究“地带”之间、“省”之间、省内“县”之间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所采用的数据以“地带”、“省”、“县”为核算单位,研究结果掩盖掉了“地带”、“省”、“县”内部的差距。但是,某一地理单元内部的地区差距有时较同类地理单元之间的地区差距表现得更为明显,况且地区差距的衡量又与所选择的地理单元大小息息相关(杨大利,1995)。区域差距在村庄层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东中西部差距主要是“村域”发展差距(王景新,2005)。其二,“地带”、“省”、“县”必然包含“县城”和“乡镇”,但有的乡镇已经城镇化和城市化,似乎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县城就更不是农村,以“省”或“县”为单位采集数据很难剔除这种影响,所揭示的差距也就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其三,以“地带”、“省”、省内的“县”为基本研究单位的特点是样本太小,难以科学地反映农村总体经济发展差距。本文拟以“村”为基本单位研究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其优势在于,村(本文指的是行政村)是中国最小的行政(准行政)区域单位,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能够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尽可能大的样本,克服以“地带”、“省”、省内的“县”为基本单位进行研究的不足,并与其互为补充地从不同空间主体层次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状况。
一般地说,增加值和总产值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用于比较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魏后凯,1996;陈宗胜,2002)。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总产值=中间投入+增加值,由于总产值中包含中间投入,近期学术界一般选择增加值为指标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差距,选择总产值指标的则相对较少。但是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没法获取“村”增加值的有关资料,只有总产值的有关资料,而且社会总产值则是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故选择总产值进行分析。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收入法,增加值可进一步分解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因此,社会总产值=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这个等式表明,总产值既是收入分配的基础,也是从产出的角度对生产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研究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对“初次分配”环节而言,有助于揭示农村可供分配“蛋糕”大小的差距;对“生产经营”环节而言,有助于揭示农村区域经济“生产能力”差距以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可能途径。而且,总产值与增加值、纯收入之间并非一定成比例,将总产值差距与增加值差距和纯收入差距进行比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农村经济投入产出率、分配和再分配等对农村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本文拟研究“村”际社会总产值差距。根据我们有限的搜索,尽管有一些以“地带”、“省”、“县”为基本单位研究农村人均总产值差距的文献,但鲜见以“村”为基本单位研究“村”际总产值差距的文献。例如,郭玮(1996)利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为指标,通过简单平均数比较,发现乡镇企业是形成农村地区差距的最突出因素;魏后凯(1997)分别利用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和“省”级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为指标,通过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的比较,发现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近年来农村地区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杨大利(1995)采用1985年和1990年县级人均社会总产值数据,用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变异系数作为衡量省内(县际)地区不均衡的指标,发现从1985~1990年,中国省内地区不平衡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多数省份的省内区域经济差异也在进一步扩大。郭明申和苏文忠(1998)以辽宁省县级区域为基本单位,选择1978~1997年的数据,王爱琴(2001)以安徽省县级区域为基本单位,选择1984~1997年的数据,他们选用人均产值为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发现省域内(县际)农村人均产值差距呈上升趋势,且差距主要归因于农村工业发展差距。刘慧(2002)采用泰尔指数计算农村经济主要指标(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非农业行业总产值)的东、中、西差异,发现非农业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距在1993年以前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Rozelle Scott(1994)利用江苏省1983~1989年农村工农业总产值数据,对我国乡村工业化与农村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差异主要由农村工业部门解释。这些文献除了在研究单位上存在不足外,从时间看,它们基本上研究的是1997年前的情况,或者1997年以后的1~2年的情况,不能序列地反映最近12年来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的变化情况。
本文以“村”为基本研究单位,以“村”人均社会总产值为刻画指标,运用大样本经验数据,探讨1995~2006年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异程度,并进行产业、地区分解以及时序动态比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差距。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村”主要是“行政村”,村社会总产值是“村域经济”的社会总产值,指在调查年度内,全村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完成的社会总产值,包括村组集体,以及村域范围内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家庭等经济组织的社会总产值,但不包括在本地受雇和外出受雇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所得的各种转移性收入等其他收入。为了消除村“规模”的影响,本文以村的“人均社会总产值”为度量指标,人口由村年初人口和年末人口通过简单平均得到。之后以个人为分析单位进行分析。
文章其余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分别报告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产业分解的计算结果,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地区分解的计算结果,东、中、西部各地区内部的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产业分解的计算结果;第四部分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第五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样本“村”数据全部来源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以来的年度调查统计资料,但由于1993年以前每年都有一些省份没有调查数据,村的数量比较少,村码比较混乱,村也不断增加和变化,数据质量较差,而且缺1992年和1994年的数据,到1995年以后则基本稳定,数据才比较规范和完整。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大和数据科学,因此,本文所选用的资料涉及到全国28个省市区1995~2006年共12年309个村的9个行业,共3万多个原始数据。各省、市、区有效样本个体的选择原则是:依据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剔除并村的影响,在充分利用1995~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样本村年度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逐年计算各村各项数据的环比值对3万多个原始数据逐个进行诊断鉴别,淘汰掉数据不完整的村和数据奇异的村;个别样本村缺少个别年份的数据,我们通过计算简单平均数,采用内插法或外推法予以补充。据此,本研究从309个初始样本个体中选取有效样本个体241个,包括东部70个村、中部85个村和西部86个村①,完全是根据样本个体数据本身的科学性,较少考虑其他原因。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村社会总产值年度调查数据具体由如下9类行业构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其他。为了研究3次产业对社会总产值差距的影响,本文将其分为4大类:属于农业的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属于第二产业的有工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有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上述各产业所包括不了的行业称为其他。满足社会总产值=农业社会总产值+第二产业社会总产值+第三产业社会总产值+其他社会总产值。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村人均社会总产值,通过简单平均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的比较,并按产业和地区进行分解,来研究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
用G表示基尼系数,根据其定义有,G=1-2S,S表示洛伦茨曲线下面的面积。基尼系数按类分解通过下式给定(Fei et al.,1978):
(1)
泰尔指数(Theil,1967)的计算公式为:
(3)
三、中国村际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分解的计算结果
(一)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产业分解的计算结果
为了测度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产业构成,首先计算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各产业产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以及各产业产值对总产值的百分比贡献,计算结果见表1。然后计算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各产业产值的集中率,以及各产业对总产值差距的百分比贡献,计算结果见表2。
表1 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值及其产业构成(按当年价格计算)
全国村社会 全国村产业产值的均值(元) 全国村社会总产值的构成(%)
年份
总产值的均第二第三 第二第三
值(元)农业其他 农业 其他
产业产业 产业产业
1995 9366 2243 53601395 368 23.9 57.214.9
3.9
1996 9397 2241 53611395 399 23.8 57.114.8
4.2
1997 9430 2493 51811318 438 26.4 54.914.0
4.6
1998 9049 2214 51751147 513 24.5 57.212.7
5.7
1999 8958 2081 51131310 453 23.2 57.114.6
5.1
2000 10103 2041 62691284 509 20.2 62.112.7
5.0
2001 10061 2055 61491276 581 20.4 61.112.7
5.8
2002 10373 2073 62971354 650 20.0 60.713.1
6.3
2003 10286 2351 60181393 524 22.9 58.513.5
5.1
2004 10966 2509 63721564 521 22.9 58.114.3
4.8
2005 11743 2606 62452351 542 22.2 53.220.0
4.6
2006 12143 2634 62482614 648 21.7 51.521.5
5.3
表2 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各产业产值集中率和各产业对总体差距的贡献
基尼系 集中率 各因子贡献(%)
年份 第二产第三产 第二第三
数 农业 其他 农业
其他
业业产业产业
19950.7041
0.2766
0.8889
0.7430
0.4717
9.39
72.25
15.72
2.63
19960.7017
0.2776
0.8882
0.7423
0.4381
9.42
72.21
15.70
2.65
19970.6978
0.3432
0.8837
0.7200
0.4515
12.98 69.58
14.42
3.01
19980.6848
0.2752
0.8843
0.6706
0.4729
9.85
73.85
12.41
3.91
19990.6869
0.2910
0.8825
0.6626
0.3677
9.83
73.32
14.11
2.71
20000.7126
0.2941
0.8899
0.6431
0.3850
8.30
75.12
13.26
2.75
20010.7070
0.2816
0.8939
0.6277
0.4063
8.13
77.27
11.26
3.32
20020.7088
0.2763
0.8945
0.6349
0.4422
7.80
76.61
11.69
3.91
20030.7145
0.3517
0.8963
0.6747
0.3617
11.30 73.40
12.70
2.60
20040.7047
0.3108
0.8953
0.6839
0.3333
10.10 73 80
13.90
2.30
20050.7124
0.3181
0.8887
0.7718
0.3209
9.90
66.40
21.70
2.10
20060.7144
0.3252
0.8847
0.7890
0.3487
9.90
63.70
23.80
2.60
表3 全国和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全国村社会 各地区村社会总产值
各地区村社会总产值
年份 总产值的均 的均值(元) 的比值
值(元)东中西 东/中 东/西 中/西
19959366 23218 4521 28795.14 8.06 1.57
19969397 23229 4538 29395.12 7.90 1.54
19979430 22382 5408 28624.14 7.82 1.89
19989049 21343 5207 28404.10 7.52 1.83
19998958 21717 4462 30154.87 7.20 1.48
200010103 25310 4742 30245.34 8.37 1.57
200110061 25251 4564 31305.53 8.07 1.46
200210373 26327 4385 33056.00 7.97 1.33
200310286 25851 3953 38776.54 6.67 1.02
200410966 28023 4291 36796.53 7.62 1.17
200511743 30650 4024 39837.62 7.70 1.01
200612146 31658 4054 42557.81 7.44 0.95
表4 全国和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分解贡献份额
年份
全国 东
中
西 组内 组间 东中
西
组内
组间
交叉
1995 0.7041
0.7292
0.4319
0.3834
0.1934
0.4517
21.7
3.7 2.1 27.5
64.2
8.4
1996 0.7017
0.7273
0.4308
0.3862
0.1929
0.4490
21.6
3.7 2.2 27.5
64.0
8.5
1997 0.6978
0.7310
0.4817
0.3759
0.1953
0.4330
21.0
4.9 2.1 28.0
62.1
10.0
1998 0.6848
0.6994
0.5095
0.3430
0.1894
0.4275
20.3
5.3 2.0 27.7
62.4
9.9
1999 0.6869
0.6990
0.4547
0.3883
0.1878
0.4341
20.8
4.1 2.4 27.3
63.2
9.5
2000 0.7126
0.7080
0.4837
0.3868
0.1926
0.4586
21.0
4.0 2.1 27.0
64.4
8.6
2001 0.7070
0.7182
0.4350
0.3858
0.1919
0.4565
21.5
3.5 2.2 27.1
64.6
8.3
2002 0.7088
0.7191
0.3990
0.4112
0.1916
0.4599
21.7
3.0 2.4 27.0
64.9
8.1
2003 0.7145
0.7419
0.4066
0.4535
0.1985
0.4404
22.0
2.7 3.0 27.8
61.6
10.6
2004 0.7047
0.7309
0.3831
0.3706
0.1921
0.4588
22.4
2.6 2.2 27.3
65.1
7.6
2005 0.7124
0.7382
0.3550
0.3753
0.1939
0.4681
22.8
2.1 2.3 27.2
65.7
7.1
2006 0.7144
0.7443
0.3351
0.3861
0.2015
0.4965
22.9
2.0 2.4 27.3
69.5
3.2
泰尔指数泰尔指数分解贡献份额
年份
全国 东
中
西 组内 组间 东中
西
组内
组间
1995 0.4036
0.4767
0.1347
0.1074
0.2243
O.17986 34.3
11.8 9.5 55.6
44.6
1996 0.3988
0.4683
0.1329
0.1077
0.2213
0.17747 34.1
11.8 9.6 55.5
44.5
1997 0.3964
0.4704
0.1704
0.1087
0.2355
0.16092 34.5
15.2 9.8 59.4
40.6
1998 0.3768
0.4131
0.1997
0.0850
0.2208
0.15601 31.8
18.7 8.0 58.6
41.4
1999 0.3789
0.4283
0.1274
0.1076
0.2077
0.16381 32.8
11.9 10.1 54.8
43.2
2000 0.4196
0.4483
0.1813
0.1079
0.2327
0.18695 31.0
15.2 9.2 55.5
44.6
2001 0.4100
0.4569
0.1485
0.1093
0.2241
0.18596 32.4
12.8 9.5 54.7
45.4
2002 0.4160
0.4587
0.1251
0.1317
0.2244
0.19165 32.0
10.6 11.3 53.9
46.1
2003 0.4212
0.4836
0.1281
0.1167
0.2273
0.18145 33.3
10.7 9.9 54.0
43.1
2004 0.4105
0.4683
0.1195
0.1057
0.2159
0.19463 33.1
10.3 9.2 52.6
47.4
2005 0.4338
0.4767
0.1306
0.1085
0.2232
0.21059 31.9
10.6 8.9 51.5
48.5
2006 0.4428
0.4847
0.1129
0.1070
0.2320
0.2099
31.8
9.1 8.7 52.4
47.4
(二)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地区分解的计算结果
为了测度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地区构成,首先计算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以及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间的比值,计算结果见表3。然后计算全国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各地区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全国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组内和组间的分解,东、中、西、组内、组间差距对全国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见表4。
(三)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产业分解的计算结果
为了测度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及其产业构成,首先计算各地区社会总产值和各产业产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以及各产业对总产值的百分比贡献,计算结果见表5。然后计算各地区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各产业产值的集中率,以及各产业对总产值差距的百分比贡献,计算结果见表6。
四、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归纳
结论一: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非常大,而且社会总产值差距远大于居民纯收入差距。全国农村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中部与西部的差距非常小,且西部有赶超中部之势。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
图1 1995~2006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及泰尔指数
表2和表4表明,12年来,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7041,从1995年的0.7041上升到2006年0.7144,上升了0.0103;泰尔指数平均值为0.4090,从1995年的0.4036上升到2006年的0.4428,上升了0.0392。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基尼系数12年的平均值为0.3525,从1995年的0.3145上升到2006年的0.3737,上升了0.0592②;结合唐平(2006)的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泰尔指数从1995年的0.2000上升到2005年的0.2347,上升了0.0347。如图1,尽管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算出的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都很高,且明显大于居民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据此可以得出比较稳健的结论: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非常大,而且社会总产值差距远大于居民纯收入差距。
表3表明,近12年来,东部的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平均为中部的5.7倍,为西部的7.7倍。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5~2006年东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为3280.21元,中部为2223.65元,西部为1690.03元;东部平均为中部的1.48倍,为西部的1.94倍③。如图2,就东部与中西部而言,它们之间的总产值差距很大,且远远大于纯收入差距。
表3还表明,近12年来,比较中部与西部,1995年中部社会总产值是西部社会总产值的1.6倍,到2006年降为0.95倍,12年平均值为1.4倍。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5年中部居民纯收入为西部居民纯收入的1.32倍,2006年为1.34倍,12年平均值为1.32④。如图2所示,中部与西部之间的社会总产值差距很小,且西部有赶超中部之势;居民纯收入差距也很小,而且总产值差距与纯收入差距非常接近。据此可以推断:全国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中部与西部的差距非常小。
依据总产值等式,出现社会总产值差距远大于居民纯收入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差距过大的可能原因有3。首先,工业的中间投入量大,投入产出率低。表1表明,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工业;而表5表明,东部社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工业,中部和西部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第三产业;而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相对少,这就导致全国特别是东部可供分配的增加值差距远小于总产值差距。其次是在初次分配环节,一方面社会总产值高的地区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占的比重高,而劳动者报酬占的比重小;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通过劳动者报酬(如贫困地区到其他地区打工)等形式分享到其他地区的收入,例如,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466.5元、936.5元、822.4元,比例为1.78∶1.14∶1。再次是在再分配环节,中西部地区得到了相对多的转移支付,例如,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50.4元、227.7元、189.14元,比例为0.78∶1.21∶1。至于到底是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有多大,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2 1995~2006年东中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和纯收入差距(倍数)
结论一还意味着,从生产环节看,应促进中、西部发展来缩小全国(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和增加值差距;从分配和再分配环节看,应当通过分配(如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以获得工资)和再分配(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全国(特别是东部和中、西部间)农村居民纯收入差距。
结论二: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从产业结构看,主要归咎于第二产业差距的贡献,第二产业贡献大是因为第二产业的集中率和第二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都很高;从地区结构看,主要归咎于组间差距和东部内部差距的贡献;东部贡献大是因为其总产值差距大和总产值水平高。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
表7 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的产业和地区构成(%)
各产业对全国总产值差 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距的贡献—基尼系数9.74 72.29
15.06
各地区对全国总产值差 东部 中部西部
组内组间
距的贡献—基尼系数21.64 3.462.28
27.39
64.31
各地区对全国总产值差 东部 中部西部
组内组间
距的贡献—泰尔指数32.75 12.39
9.48
54.88
44.73
由表2和表4可得到表7。12年来,农村总体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为0.7041,其中,农业的贡献份额平均值为9.74%;第三产业的贡献份额平均值为15.06%,第二产业的贡献份额平均值为72.29%。这表明,从产业结构看,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主要应归咎于第二产业的贡献。表1和表2表明,第二产业贡献大的原因是第二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和第二产业集中率都很高。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一结果与郭明申等(1998)的研究结论非常接近;结合农村第二产业产值主要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乡镇企业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郭玮,1996;魏后凯,1997);验证了非农业收入对纯收入差距贡献很大(朱玲,1992;万广华,1998)。
12年来,按基尼系数计算,组间差距贡献平均为64.31%,组内差距贡献平均为27.39%;其中,东部差距的贡献平均为21.64%,中部差距的贡献百分比为3.46%,西部的贡献平均为2.28%。按泰尔指数计算,组间差距贡献平均为54.88%,组内差距贡献平均为44.73%;其中,东部差距的贡献平均为32.75%,中部差距的贡献平均为12.39%,西部的贡献平均为9.48%。尽管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主要来源于组间差距和东部内部差距。表3和表4还表明,东部贡献大是因为其总产值差距大和总产值水平高。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
结论二进一步给出了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的原因,同时意味着,要缩小农村总体经济差距,从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角度,首先应通过促进中、西部第二产业的发展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发展差距;其次是要缩小东部内部的差距。
结论三:对于各地区的社会总产值差距,东部和中部主要归咎于第二产业差距的贡献,西部主要归咎于农业差距的贡献;东、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增,农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减;东部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减,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增。全国农村总体上逐步形成东部明显以第二产业为主、中部则是农业和第二产业并重、西部明显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产业格局,出现了明显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东部各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发展态势,西部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则存在明显的“塌陷”现象。
根据表6可看出,12年来除了2005和2006年中部农业和第二产业对中部农村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的贡献份额有跳跃性的较大变化外,其他没有明显变化。具体来看,东部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东部农村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5.47%、78.78%、13.43%,东部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中部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中部农村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18.54%、56.50%、20.03%,中部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西部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5.58%、28.13%、20.89%,西部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
比较12年的情况,除了2005和2006年中部第二产业产值集中率有跳跃性的较大变化外,其他没有明显变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第二产业产值的集中率都比较大,且都大于其总产值的基尼系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业产值的集中率都比较小,且都小于其总产值的基尼系数;东部第三产业产值的集中率与其总产值的基尼系数接近,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的集中率大于其总产值的基尼系数。产业产值集中率大于社会总产值基尼系数,表明该产业对于社会总产值差距的作用是差距促增,反之则是差距促减(万广华,1998)。据此可以认为,对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第二产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增,农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减;东部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减,中部、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增。
根据表5,12年来除了2005和2006年中部农村第二产业产值对其社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有跳跃性的较大变化外,其他没有明显变化。东部农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对东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贡献平均分别为13.25%、68.87%、14.34%,东部产值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中部农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对中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1.20%、33.08%、16.33%,中部产值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第二产业;西部农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对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贡献平均分别为57.33%、17.76%、16.01%,西部产值主要来源于农业。这表明,从地区产业构成看,全国农村总体上逐步形成东部明显以第二产业为主、中部则是农业和第二产业并重、西部明显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产业格局,东、中、西部出现了明显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
根据表5可得到图3、图4、图5。12年来,东部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各产业产值水平都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各产业都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也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农业和第三产业稳步增长,但从1995年到2004年第二产业停滞不前,2005年和2006年则有明显增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部除了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而导致2004年有较大的增长外,中部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995~2006年总体上明显负增长,其中,农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第二产业则出现严重的衰退,相对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农村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存在明显的“塌陷”现象。
结论三提示我们,中国农村已表现出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产业梯度分布明显,制定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应充分考虑到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别很大的事实,促进中、西部农村发展特别是中部农村崛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论四: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农村社会总产值水平越高的地区,社会总产值差距越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越高的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集中率越大;但各地区农业产值的集中率比较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农业之间的比较表明,各地区产业发展成熟度与产业集中率之间都呈倒“U”型关系。
图3东部产值的变化趋势(元)
图4中部产值的变化趋势(元)
图5西部产值的变化趋势(元)
图6农村社会总产值水平及其差距
图7产业产值水平与产业集中率
由表4、表5可得到图6。12年来,东部农村社会总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也最高,平均值分别为0.7238和0.4612;其次是中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平均值为0.4255和0.1426;西部农村社会总产值不如中部,更远不如东部,其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也最低,平均值为0.3872和0.1086。如果以东部的总产值水平为1,并将中部、西部总产值与东部总产值的比值定为中部、西部的水平,比较东、中、西部地区会发现,农村社会总产值水平越高的地区,社会总产值差距越大。
由表5和表6可得到图7。东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集中率12年平均值分别为0.8274、0.6638;中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集中率12年平均值分别为0.7259、0.5179;西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集中率12年平均值分别为0.6115、0.5050。如果以东部第二产业产值水平为1,并将东、中、西部各产业产值与东部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定为它们的产值水平,比较东、中、西部会发现,东部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都比中、西部高,其集中率也都明显高于中、西部;中部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西部高,相应地,中部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集中率高于西部。东、中、西的共同特点是,农业产值的集中率都比较低,分别为0.2947、0.1818、0.3077。换一个角度看,东、中、西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农业集中率很小,第二产业集中率最大,第三产业集中率居中。在中国农村,起步最早、发展得最成熟的是农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三产业。据此可以认为:从东、中、西部比较看,对于新兴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产值越高的地区,产业集中率也越高;但各地区农业产值的集中率比较小。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农业之间的比较看,各地区产业发展成熟度与产业集中率之间都呈倒“U”型关系。
五、总结
本文基于大样本经验数据,以村为研究单位,运用简单平均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产业和地区分解。发现:(1)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非常大,而且社会总产值差距远大于居民纯收入差距。全国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中部与西部的差距非常小,且西部有赶超中部之势。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2)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从产业结构看,主要归咎于第二产业差距的贡献,第二产业贡献大是因为第二产业的集中率和第二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都很高;从地区结构看,主要归咎于组间差距和东部内部差距的贡献;东部贡献大是因为其总产值差距大和总产值水平高。这种状况12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3)对于各地区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东部和中部主要归咎于第二产业差距的贡献,西部主要归咎于农业差距的贡献;东、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增,农业的作用都是差距促减;东部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减,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作用是差距促增。全国农村总体上逐步形成东部明显以第二产业为主、中部则是农业和第二产业并重、西部明显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产业格局,出现了明显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东部各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发展态势,西部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中部则存在明显的“塌陷”现象。(4)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社会总产值越高的地区,社会总产值差距越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越高的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集中率越大;但各地区农业产值的集中率比较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农业之间的比较表明,各地区产业发展成熟度与产业产值集中率之间都呈倒“U”型关系。
本文发现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远远大于居民纯收入差距,并揭示了农村社会总产值差距的原因,其政策意义在于:要统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角度,就是应从第二产业入手,促进中、西部第二产业的发展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其次是要缩小东部内部经济发展差距;从收入分配政策的角度,就是应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加强对落后地区农村的转移支付。本文还发现,东、中、西部出现了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化趋势,产业梯度分布明显;东部各产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发展态势;西部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而中部则存在明显的“塌陷”现象,等等,这为判断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总产值越高的地区,社会总产值差距越大;各地区产业发展成熟度与产业产值集中率之间都呈倒“U”型关系,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
①东部包括辽宁、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包括陕西、四 川 、云南、广西、贵州、内蒙、青海、甘肃、宁夏、新疆。
②基尼系数的有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7、2008)》。
③④依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2008)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
⑤数据来源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汇总分析报告——2004》,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