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与危机中的贸易下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危机论文,贸易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先是在特定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欧盟)特定产业(房地产和金融)发生严重衰退,然后迅速传染到其他国家和产业,使得全球经济和贸易受到重创。从2007年中期开始,只有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出现了局部危机,直到2008年9月,危机才开始变为全球性,迅速扩散到其他部门和其他国家。2008-2009年,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中40个国家里有36个国家(除中国、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之外)的GDP出现了负增长,下降范围在-24.3%(俄罗斯)到-0.7%(巴西),全球GDP增长速度为-5.25%。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崩溃式下降,40个国家(地区)的出口都出现大幅下降,下降范围为-32.48%(俄罗斯)到-8.46%(爱尔兰),全球贸易量下降了22.26%,是全球GDP下降幅度(-5.25%)的4.43倍①。Eichengreen(2009)曾指出:“自2008年夏季以来,全球贸易下降幅度非常恐怖,且我们缺乏对贸易急剧大幅下降原因的认识。” 随着多阶段生产方式日益增加,全球贸易中近2/3属于中间品贸易,这种现象被大家称为“垂直专业化”、“生产分割”、“生产片段化”或者更时髦的“全球价值链”。因此,一个很自然或直观地认识:垂直关联(尤其是国际垂直专业化)恶化了全球贸易下滑②。Eichengreen(2009)与Yi(2009)都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可能是贸易崩溃的重要因素,它可能扩大了最终需求下降对贸易的影响。该结论是否正确?若垂直关联恶化了全球贸易下降,其影响机制是什么?是因为外生最终需求下降通过完好的全球价值链渠道而加剧了全球贸易下降,还是因为全球价值链自身遭到破坏或中断而引起了全球贸易下降?这与社会保障体系内在的自动稳定机制理论类似,当在经济系统中引入社会保障体系后,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出现更多的失业人员,政府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从而防止总需求下降过多进而导致经济下滑;经济繁荣则相反。但是,若在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迫于财政赤字压力,可能会缩减社会保障支出,无法支付失业者津贴或救济金,即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持续正常运转,从而加剧总需求下降,加速经济下滑。因此,严格区分全球价值链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机制对相关应对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文献认为垂直专业化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Yi(2003)通过构建一个动态的两国李嘉图贸易模型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在促进全球贸易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垂直专业化可以解释50%的全球贸易增长。但在短期负冲击时,“垂直关联放大了最终需求下降的冲击影响,进而加剧全球贸易下降”的理论是富有争议的,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当不利冲击是短期的,且只对最终需求产生短暂的冲击,企业认识到中断全球价值链中特定生产贸易关系的高成本时,也许并不会立即中断中间贸易关系,而更多是进行存货调整。中间贸易也许比最终产品贸易更稳定,不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也就是说,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正常运转,在理论上,复杂的垂直关联也许对外生最终需求冲击具有缓冲的作用。 本文主要目的是为垂直关联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传导作用提供系统的证据,垂直关联是否造成了危机影响的广泛性、协同性,尤其是垂直关联是否放大了外生最终需求不利冲击的影响,进而恶化全球贸易?全球投入产出表通过多边多部门的中间和最终产品贸易链接了最终需求和生产,并详细刻画了全球各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互联系。因此,本文利用WIOD开发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进行经验分析。本文与Bems等(2010、2011)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有以下几点创新:(1)本文详细区分了来自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最终需求变化。当受到不利冲击时,最终需求中进口产品的变化幅度往往大于国内产品,故本文没有假设二者变化幅度相同。(2)本文以2007年的全球投入产出表(World Input-Output Table,WIOT)为基准,基准年份数据较新。Bems等(2010、2011)利用的是GTAP7.10(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Date Bade Version 7.10)中2004年的数据。而本文包含的信息更丰富,能剔除2004-2007年间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3)区分了在全球价值链下和自身被破坏(中断)的两种不同的影响机制。模型计算的垂直关联对全球贸易下降所做的贡献,是在假设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正常运转下计算的。这是一种经由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机制。而真实统计数据与模型计算的垂直关联对全球贸易贡献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外生冲击直接破坏了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影响了经济供给侧,进而导致全球贸易的大幅下降。Bems等(2010、2011)只讨论了经由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机制,但是没有探讨全球价值链自身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或者危机中供给冲击下,全球生产网络体系遭到破坏,垂直关联的影响机制)。(4)利用Hummels等(2001)、Wang等(2013)及Johnson和Noguera(2012)多种方法定义和测算了垂直专业化值,使结果更加稳健可信。 本文接下来安排为: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反真实模拟(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研究;第四部分为稳健性分析;最后是本文结论和相关启示。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一)相关理论模型 1.传统贸易理论解释。对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下全球贸易下滑的原因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主要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解释:(1)从需求冲击角度,即最终需求下降。工业品(尤其是耐用品)的最终需求(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存货调整)大幅下降,是全球贸易下滑的主要原因(Bems等,2010、2011;Eaton等,2011;George等,2010)。(2)从供给冲击角度,金融危机冲击破坏了生产,减少出口供给,增加了贸易成本。一方面金融危机冲击使企业获得的流动资金减少,降低了生产和出口供给;另一方面由于进出口贸易存在较大风险,一旦银行贸易信贷中断,支付和清算成本上升,就会提高国际贸易的成本,促使全球贸易下降(Amiti和David,2011;Chor和Kalina,2012;Antras和Foley,2011)。(3)贸易保护政策蔓延。一般认为贸易政策变化可能会影响单个行业或企业。但由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些硬性贸易规则,反对贸易保护政策言论较多,以及出台贸易保护政策存在时滞效应。总体上,贸易政策的短期变化对金融危机中贸易下降影响有限,甚至是中性的。 以上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不变弹性(CES)进口需求函数理论框架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下面对CES进口需求函数作一简单介绍,以便与引入垂直关联后的模型形成对比。在两国模型中,一般可以得到如下CES形式的进口需求函数: 将(1)式对数线性化可以得到: 其中^表示对数差分(或变化率)。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最终需求下降是全球贸易下降的一个原因。在金融危机中全球最终需求确实发生了大幅下降()。 (2)进口相对价格的上升,是全球贸易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导致进口下降幅度大于最终需求的下降幅度。然而大量数据表明,金融危机中进口价格并没有大幅变化,不足以解释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全球贸易的急剧下滑。 (3)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从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来看,全球最终需求应等于全球GDP。根据式(2),我们可以粗略估计: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可是真实数据表明: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全球贸易出现大幅下降,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在4以上。 显然,传统贸易理论很难解释全球贸易的急剧下滑。于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垂直关联放大了最终需求变化冲击对贸易的影响。本文对CES进口需求函数进行改进,考虑不同部门的非对称变化和垂直关联,从而论证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不为1。我们构建一个简单2国每国2部门模型来论证垂直关联是否真的恶化了全球贸易。 2.2国2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存在两个部门(1是物质部门;2是服务部门)和两个国家(S为南部国家;N为北部国家)。具体形式见表1。 根据投入产出的Leontief公式,并写成变化率形式,可以得到: (4)式中,B为Leontief逆矩阵;^表示对应变量的变化率;变量上方的-表示为基准期的水平值。(4)式是本文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的基础公式,可以扩展到多国多部门③。以下我们主要从最终需求部门构成、中间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3个方面对影响机制进行说明。 从(5)式可以看出,进口对总最终需求的弹性系数为。如果总最终需求中部门1和部门2的变化率相同(),也即,此时进口对总最终需求变化的弹性系数为1。但是,由于在危机中工业部门最终需求幅度下滑速度大于服务业部门的下滑幅度(),故,此时,进口对总最终需求变化的弹性系数大于1。 以上假设进口产品直接用来满足最终需求,即不存在中间品需求,这显然与现实相差较远,真实经济中约2/3的贸易是中间品贸易。当存在中间产品贸易时,一方面,最终需求与进口的联系将不再是一对一联系,进口的物质产品也可能作为生产服务产品的中间投入,因而进口会依赖于服务产品的最终需求(即使服务产品不可贸易);另一方面,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也可能再次出口(Hummels等,2001),因此一国的进口不但受本国最终需求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国外最终需求影响。 (2)简单中间品贸易。仍然假设只有物质产品部门1可以贸易,服务业产品部门2不可贸易。中间产品贸易中,假设进口的物质产品1可以作为最终需求产品,也可以作为生产服务产品的中间投入。为了分析方便,假设服务业生产只需要进口中间物质产品,其他部门的生产不需要中间投入,且服务产品2的生产函数是Leontief形式。于是,对应于上述2国2部门的投入产出部门模型,A矩阵中除不为0外,其他元素都为0,且。 对N国的服务部门2,其产出变化率与进口中间物质产品变化率相同,即,由于服务部门产品2不可贸易,故。同样假设进口的物质产品1和国内坐产的物质产品1按Leontief形式复合。于是可以得到: 定义,变成变化率形式: 式(6)表明N国的进口不但受物质产品1的最终需求影响,而且还受服务产品2的最终需求的影响。进一步变形可以得到: 显然,当不存在进口中间产品贸易时(),式(7)与式(5)相同,即与前面最终需求中部门非对称变化的简化模型一样。当时,若物质产品1的最终需求下降幅度大于服务部门2的最终需求(),由于总需求(D)等于物质产品1的最终需求与服务产品2的最终需求的和(),易得。于是有。该式表明:当存在中间产品贸易时,进口对最终需求的弹性系数更加向1接近。也就是说,中间产品贸易可能缓解了全球贸易急剧下滑。 (3)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根据Hummels等(2001)对垂直专业化的定义,一国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生产的产品必须有一部分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当出口的产品到其他国家作为最终需求时,将导致国外的最终需求变化对一国进口产生影响。 为了便于理解垂直专业化的影响机制,需要作以下假设:其一,物质产品1可贸易,服务产品2不可贸易;其二,假设N国进口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的物质产品(),而S国家进口物质产品1且作为最终产品;其三,假设进口的中间产品是用来生产物质产品1,而非服务产品,并假设N国物质产品的生产函数为Leontief,即有;其四,为了突出跨国最终需求的影响,我们假设一国内不同部门的最终需求变化率相同,即。这样可以得到N国的进口变化率为: (8)式表明N国的进口变化不但受本国最终需求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国外最终需求影响。主要是通过N国进口中间产品来生产出口最终产品,也就是垂直专业化。对于N国的进口对最终需求的弹性系数,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取决于国内和国外的最终需求的相对变化程度。各国最终需求变化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各国进口对最终需求的弹性系数不同于1。垂直专业化可能改善也可能恶化一国的进口贸易。对于全球贸易来说,垂直专业化恶化还是缓解了全球贸易并不确定。 总之,以上我们利用扩展的CES进口需求函数模型,阐述了部门构成、中间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3个方面对全球贸易下滑的影响机制。可现实经济中,各国之间的中间投入联系更加复杂。以上结论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验证,后文我们将利用WIOD的全球投入产出表进行经验分析。 (二)经验研究思路和数据 1.经验研究思路。全球投入产出表能够清楚地显示一国(地区)生产的产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作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分配情况,对于一个具体行业部门,能够显示其生产过程中购买的分国家、分部门的中间投入和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因此,全球投入产出表能够量化分析不同部门不同国家间的中间和最终产品的相互联系。本文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外生最终需求变化将如何通过垂直关联渠道影响贸易和总产出④。 分析垂直关联是否放大了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全球贸易下滑,需要厘清垂直关联的影响机制,具体来说可区分两种情况:(1)经由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影响机制。垂直关联内在机制是否会放大危机冲击下的贸易大幅下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测度:一是从不存在垂直关联到存在垂直关联,在同样外生冲击背景下,存在垂直关联模型中贸易下降幅度是否大于不存在垂直关联模型的贸易下降幅度。二是在存在垂直关联的模型中,反映垂直专业化程度变量的下滑是否是贸易下降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经由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影响机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自动稳定机制的原理相似,但这种自动稳定机制的前提条件是危机时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正常运转。(2)垂直关联自身被中断(破坏)机制。外生冲击直接破坏了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影响了经济供给侧,进而导致全球贸易的大幅下降。这与危机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持续而进一步恶化经济的原理相似。危机发生时,经济出现衰退,财政出现赤字,社会保障负担过重,政府取消对失业者支付津贴和救济金,这可能加剧总需求下降和经济下滑。 本文研究思路大致如下:首先,利用反真实模拟方法验证正常运转的垂直关联内在机制是否会加剧危机冲击下贸易的大幅下滑。以全球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全球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准,本文将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真实的最终需求变化率数据代入模型,模拟分析垂直关联如何影响全球贸易和产出。这种模拟方法本质上是寻找一个参照系,假设危机不会对生产技术结构和全球价值链破坏,世界各国以2007年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模拟计算处于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正常运转(没有被破坏或中断,维持2007年的垂直关联)条件下反真实的贸易和产出。其次,分析危机前后垂直关联发生变化(垂直关联改变、中断或破坏)的机制。利用2008年和2009年真实统计的贸易和产出变化数据,计算垂直关联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后,将模型计算数据和真实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垂直关联如何影响全球贸易下滑,解释贸易下滑的真实传导渠道和原因。由于模型与真实数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不同,模型是2007年的生产技术结构,而真实数据计算时考虑了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因此,模型和真实数据计算的垂直关联对贸易下滑影响的差异反映了供给侧的生产技术结构不同,即生产网络体系的变化。 2.数据说明。本文选取2007年的全球投入产出表作为基准模型的数据基础,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全球贸易、消费和GDP数据,利用2008年和2009年全球投入产出表中的最终需求数据,计算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最终需求的变化率。然后将变化率代入以2007年为基准数据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反真实地模拟了2008-2009年最终需求变化引致的全球贸易和GDP变化,并与真实统计数据中GDP和贸易变化数据进行比较。为了清楚地展示部门数和最终需求部门构成的影响,本文构建了4部门和单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其中以4部门(农业、工业—耐用品、工业—非耐用品和服务业)⑤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阐述重点,简要地比较了单部门模型的模拟结果。进一步本文还使用多种垂直专业化程度测度方法进行了稳健性分析。 三、经验研究结果 (一)2008-2009年的最终需求变化 各国(地区)的最终需求变化,不但不同行业部门变化幅度差别较大,对不同国家的需求变化幅度也不一样。Bems等(2011)假设一国的最终需求函数为Leontief函数(线性的),也就是一国对自身生产产品需求,与对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最终需求产品的变化幅度相同。表2是2008-2009年美国对自身和其他国家最终需求的变化,2008-2009年,美国对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最终需求下降幅度为3%,而对从中国、德国和日本进口的最终产品需求下降幅度分别为8%、26%和36%。很明显,美国对自身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最终需求并不是同比例变化。因此,本文在具体模拟中详细刻画了其不同的结构,没有使用简单线性假设,这是本文与Bems等(2011)研究的最大区别之一。 此外,根据WIOT中2008-2009年各国(地区)总需求的实际数据变化可以看出,40个国家(地区)中,除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外,其他36个国家(地区)的最终需求都出现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为拉脱维亚(-31%),最小的国家为澳大利亚(-1%)。 (二)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1.模型和真实数据拟合度比较。本文利用以2007年为基期的40个国家(地区)4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把2008-2009年的最终需求实际变化率代入模型,可以求解总产出、GDP和贸易的变化率。表3显示了模型计算和真实数据之间的统计性质。4部门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总产值和GDP变化。模型计算的各国(地区)GDP与2008-2009年金融危机真实GDP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9775,模型计算的全球GDP变化率与真实GDP变化率之比为1.0566。模型计算的各国(地区)总产出与真实总产出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也达0.9583,模型计算的全球总产出变化率与真实总产出变化率之比为0.8294。 各国(地区)出口和进口变化率的拟合程度也较好,模型计算的各国(地区)进口变化率与真实进口变化率的相关系数达0.8511,模型计算出口变化率与真实出口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518。这远好于Bems等(2011)的模型预测结果,他们模型计算和真实数据中的出口变化率和进口变化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和0.68。这说明本文区分进口最终需求和对国内产品最终需求的变化率差异,提高了出口和进口变化率的拟合程度。 2.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从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⑥的解释来看,本文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的解释程度为45.76%。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是全球贸易量下降幅度远大于GDP下降幅度,分别下降了22.26%和5.25%,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达到4.43⑦。本文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框架计算表明全球贸易下降幅度为11.25%,全球GDP下降幅度为5.55%,即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应为2.03(见表4)。当不考虑全球价值链破坏⑧(如贸易信贷中断了中间产品贸易、生产率下降、经济技术结构的突变以及价格等)的负向影响时,本文模型框架能够解释全球贸易对GDP弹性系数的45.76%。这说明外生最终需求变化冲击通过正常全球价值链渠道对贸易的影响能够解释贸易下滑的46%左右。 本文进一步分解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对全球贸易下滑的贡献。表4中第3和4行显示,最终产品贸易下降了16.85%,而中间产品贸易只下降了8.40%,最终产品贸易下降幅度是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幅度的近2倍。鉴于全球总贸易下降幅度为11.25%,中间产品贸易实际上缓解了全球贸易下降。但是,由于中间产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达66.21%,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还是达到了49.41%(0.6621×8.4%/11.25%=49.41%,后文贡献率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从最终产品贸易的分行业比较来看,最终产品贸易中的工业—耐用品行业的贸易下降率最大(-21.25%),其对最终产品贸易下降的贡献率达58.64%。最终产品工业—非耐用品的贸易下降了13.93%,其对最终产品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33.03%。而服务业和农业的最终产品贸易下降对最终产品的贸易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7.83%和0.50%。这说明最终需求产品贸易下降主要是由工业品贸易下降,尤其是耐用品贸易下降引起的,而服务业和农业对最终产品贸易下降的贡献相对较小。在中间产品贸易中,各行业的下降幅度相差不大,除农业部门外,中间产品贸易中各行业的下降幅度都小于最终产品贸易对应行业,约为最终产品贸易下降率的1/2。由于中间产品作为消耗性原材料的特性,工业—非耐用品占中间产品贸易近49.39%,导致工业—非耐用品对中间产品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51.39%,而工业-耐用品贸易占中间产品贸易比重为23.85%,其对中间产品贸易的贡献率为26.38%。也就是说中间产品贸易下降主要是由工业—非耐用品下降引起的,而最终产品贸易下降主要是由工业—耐用品下降引起的。这也符合直观常识,最终产品需求中的固定资产形成主要是工业耐用品,而在金融危机中,投资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从而导致工业—耐用品下降成为最终需求下降的主要贡献者。 从模型的计算结果来考察,中间产品贸易的变化率与总产出变化率基本上一致,如工业—非耐用品的总产出变化率为-0.0725,工业品—非耐用品中间产品贸易的变化率为-0.0874,仅相差0.015。这与投入产出模型的线性假设密切相关。 以下根据2008年和2009年全球投入产出表等真实统计数据,计算了真实的全球贸易变化情况(见表5)。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间产品贸易变化率大于模型计算结果。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的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幅度为24.84%,是模型计算结果的近3倍。中间产品贸易下降是全球真实贸易下降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达74.82%。从中间产品贸易分行业的角度来看,各行业部门贸易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工业—非耐用品中间贸易下降了29.89%,是真实中间品贸易下降幅度最大行业,它是全球中间贸易品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达62.71%。 模型和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结果表明,中间产品贸易对全球贸易下降幅度的贡献截然相反。在维持2007年的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全球中间产品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生最终需求变化冲击对全球贸易下降的影响。中间品贸易下降幅度为8.4%,低于全球总贸易下降幅度(11.25%)和最终产品贸易下降幅度(16.85%)。但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结果表明: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幅度加剧了全球贸易下降。中间品贸易下降幅度为24.84%,高于全球贸易的下降幅度(22.26%)和最终产品贸易的下降幅度(17.01%)。可能的解释是:在危机发生时,外生冲击不但影响最终需求,而且更多的是影响生产供给(实际上企业信贷资金减少和贸易信贷的中断都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活动),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此时全球价值链遭到破坏,生产效率降低,出口供给减少,导致中间产品贸易急剧大幅下降,进而造成全球贸易大幅下降。 3.VS值贸易和非VS值贸易。狭义的垂直专业化是指隐含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中间产品。可直接利用单国(区域)的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测算VS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各行业的非VS值可定义为: 非VS=uX-VS (10) 把各行业的VS值加总就可以得到一国的VS值,进一步可以得到全球的VS值。根据(9)和(10)式也可以进一步计算VS值和非VS值的变化率。 表6显示了模型计算的全球VS值和非VS值的变化率情况。首先,全球总贸易的下降(降幅11.26%)主要是工业品贸易下降引起的。工业品和服务业的VS值和非VS值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是很大。但农业的VS值和非VS值的变化率相差较大,如农业VS值下降了7.22%,农业非VS值下降了6.06%,相差1个百分点左右。工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VS值/出口),尤其是耐用品,远高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工业—耐用品的垂直专业化率为33.62%,比服务业的垂直专业化率(11.30%)高22.32%,反映了工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比较深。 其次,从全球VS值和非VS值来看,全球VS值下降了12.13%,略大于非VS值的下降幅度(10.97%),全球VS值下降放大了全球贸易下降,但是程度相对较轻。由于工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最深,且工业部门受到的需求冲击最大,从垂直专业化值角度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贸易下滑。但由于VS值和非VS值的下降幅度相差不大,且VS值占传统总出口的比重较小(26.64%),VS值下降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26.53%,VS值下降对全球贸易下滑的贡献相对较低。 表7是根据2008年和2009年WIOT数据计算的VS值和非VS值。真实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全球分行业的VS值下降幅度都大于相应行业非VS值下降幅度,如工业—非耐用品的VS值变化率为-35.54%,下降幅度远大于工业一非耐用品的非VS值变化率(-22.04%)。由于VS值占传统总出口的比重为25.02%,VS值变化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36.42%。与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发现,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的VS值下降幅度对传统总值贸易下降的贡献率增加了9.8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时,真实数据计算VS值下降幅度大于模型计算值。相对于非VS值变化,VS加剧了全球贸易下滑,但是其贡献率仍然较低。 总之,以上4部门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若全球价值链正常运转,从理论上,中间产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并没有放大外生最终需求冲击对全球贸易下滑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贸易下滑。但真实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即一旦外生冲击影响供给侧,破坏了价值链,生产率下降,就会出现生产和出口供给下降,使得中间产品贸易和VS值出现大幅下降,因此垂直专业化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全球贸易的下滑。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上也侧面印证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更多是一种供给冲击,危机破坏生产和经济供给端,中断了正常垂直关联,进而使全球贸易更加恶化。 四、稳健性分析 (一)不同VS值测算方法比较 1.Johnson和Noguera(2012)的方法。以下我们主要从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added,TiVA)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在危机中的作用。Hummels等(2001)的垂直专业化概念与增加值贸易紧密相关,实际上是一种对立关系。Johnson和Noguera(2012)定义的增加值出口(value-added exports)为被其他国家最终需求而吸收的给定国家所创造的增加值。由于传统贸易统计中“重复计算”,增加值出口仅是传统贸易总值出口的一部分。从国家整体来看,由于中间投入联系而引起的中间产品在不同地域间往返流动导致了“重复计算”。因此,可以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观察垂直关联在危机冲击下的作用。根据增加值出口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 其中,为i国出口到j国的分行业增加值,为i国的分行业增加值率对角矩阵。为i国到j国的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变化率。为i国家增加值出口变化率。为i国的分行业增加值出口。 i国的增加值出口变化率可以表示为不包括i国家的其他所有国家最终需求变化率的加权和,即外国最终需求变化的加权和。而i国出口的变化率可以表示所有国家的最终需求变化的加权和,即国内和国外最终需求的加权和。这是因为传统统计的出口中包含“重复计算”,例如,i国内出口的中间产品,被国外用来生产的最终产品,再次被i国进口,作为最终需求产品。显然,若所有国家最终需求的变化率都相同,增加值出口和出口的变化率都一样。一旦最终需求的变化率非一致,就可能导致增加值出口和出口变化率不一致。若进一步定义垂直专业化值: VS值的大小可以表示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根据(11)式可以进一步计算各国的VS值的变化率。全球各国的增加值出口变化率和垂直专业化值变化率加权加总可以得到全球分行业增加值出口变化率和垂直专业化值变化率。 表8显示了模型和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的全球增加值出口和VS值的变化率情况。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全球总贸易的下降幅度(11.26%)主要是工业品贸易下降引起的,贡献率达84.8%。工业品的增加值出口、VS值和总值贸易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是很大。但农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出口和VS值的变化率相差较大,如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下降10.05%,服务业VS值将下降14.25%,相差达4.2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出口/农业出口和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服务业出口的值都大于1,表明服务业和农业的传统总值出口少于其增加值出口,反映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大部分作为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而最终出口到国外的事实。从全球增加值出口和VS值来看,全球VS值下降了12.02%,大于增加值出口的下降幅度(10.98%),全球VS值下降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全球贸易下滑,但是恶化程度相对较轻。由于工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最深(增加值出口/出口的值小),而工业部门受到的需求冲击最大,从垂直专业化值角度来看,它加剧了全球贸易下滑。但由于增加值出口和VS值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是很大,且VS值占总出口的比重较小(26.67%),这样VS值下降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28.48%,VS值下降对全球贸易下滑的贡献相对较低。 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全球分行业的VS值下降幅度都大于相应行业增加值出口下降幅度,如工业—非耐用品的VS值变化率为-30.42%,下降幅度远大于工业—非耐用品的增加值出口变化率(-22.15%)。由于VS值占总出口的比重为27.05%,VS值变化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39.10%。与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发现: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的VS值下降幅度对传统总值贸易下降的贡献率增加了10.6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时,真实数据计算的VS值下降幅度大于模型计算值,相对于增加值出口变化,VS加剧了全球贸易下滑,但是VS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2.部门层面的总出口分解方法。Koopman等(2014)对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公式是全球价值链宏观产业层面上增加值贸易测度的经典之作,把以前Hummels等(2001)与Johnson和Noguera(2012)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统一在一个逻辑框架下。但他们关于总出口的9项分解公式局限在国家层面,无法深入到部门层次。Wang等(2013)则进一步把总出口分解公式拓展到双边分部门(行业)出口的增加值分解公式,形成16项的部门层次的总出口分解公式。出口贸易流量可以分解为增加值出口、返回的国内增加值、外国增加值和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4大部分,并可进一步细分为16项。这4大组成部分具体为:(1)最终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简称DVA);(2)返回的国内增加值:这一部分国内增加值先被出口至国外,但又隐含在本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中返回国内并最终在国内被消费(简称RDV)。虽然这部分增加值不构成一国的增加值出口,但却是出口国GDP隐含于出口中的一部分;(3)用于生产本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简称FVA);(4)中间品贸易的纯重复计算部分(简称PDC),这是由中间产品贸易多次跨越国界引起的。这些中间贸易交易值不构成任何国家的GDP或最终需求,类似于用一种中间投入品生产另一种中间投入品的国内产业间交易。由于所有的跨国贸易交易都会被各国海关当局记录,因此这一部分重复计算包含于总值贸易统计中。而国内中间投入品贸易则不同,在通过行业统计来核算GDP时,所有中间投入品的价值都必须从总产出中扣除以避免重复计算。其中,DVA在国家加总层面等于本文前述的国家层面上的增加值出口。为了尽量与Hummels等(2001)对VS的定义保持一致。Wang等(2013)将VS定义为:FVA加上PDC国外引起的重复计算细项(第13、16项两项),即VS为16项分解公式中第11~16项的和。进一步,部门总出口减去部门VS值称为非VS值⑨。 本文利用Wang等(2013)方法计算的VS值变化率情况见表9。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首先,工业品和服务业的VS值、非VS值及总值贸易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是很大,如工业品—耐用品的VS值下降了15.05%,非VS值也下降了15.36%。其次,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贸易下降幅度比较来看,工业品尤其是耐用品的VS值、非VS值和总贸易的下降幅度最大。此外,从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来看,工业品大于农业、服务业,工业品—耐用品和工业品—非耐用品的垂直专业化率(VS值/出口)分别为0.3264和0.2427,而农业和服务业分别为0.1364和0.1112。 从全球VS值和贸易的变化来看,VS值下降了12.12%,略大于非VS值出口的下降幅度(10.98%),全球VS值下降略微恶化了全球贸易,但是恶化程度相对很轻。由于工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最深(VS/出口的值最大),从而工业部门受到的需求冲击最大。从垂直专业化角度来看,它加剧了全球贸易下滑,但由于非VS值和VS值的下降幅度相差不大,且VS占总出口的比重较小(24.03%),VS值下降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25.86%,VS值下降对全球贸易下滑的贡献相对较低。 本文利用真实统计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全球分行业的VS值下降幅度都远大于相应行业非VS值下降幅度,如工业—非耐用品的VS值变化率为-35.19%,下降幅度远大于工业—非耐用品的非VS值变化率(-22.28%)。由于VS值占总出口的比重为24.37%,VS值变化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为35.15%。与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发现: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真实的VS值下降幅度对传统总值贸易下降的贡献率增加了9.2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时,真实的VS值下降幅度大于模型计算值,VS恶化了全球贸易下滑,但是VS值的贡献率仍然低于非VS值。 总之,从总体上来看,Johnson和Noguera(2012)与Wang等(2013)的方法定义和测度VS值的分析结果同Hummels等(2001)的方法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等价性。 (二)不同部门模型框架的比较分析 为了比较模型框架中部门构成的影响大小,以及前述4部门模拟结果是否受部门划分的影响,我们对不同部门数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稳健性分析,限于篇幅,以下我们只列出了单部门模型计算的主要结果。 1.单部门模型的拟合程度略差于4部门模型。正如我们所预料的,在数据可靠和可获得的情况下,模型中部门划分越多,对总量变量的拟合程度越好。单部门模型对总产出、GDP的拟合程度与4部门模型结果基本一致,4部门模型中GDP与真实GDP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97.75%,单部门中该相关系数为97.51%,仅相差0.24个百分点。但单部门模型对贸易变化率的拟合效果低于4部门模型。此外,4部门模型的出口变化率与真实出口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65.18%,而单部门模型的该相关系数为56.04%,相差达9.14个百分点(见表3)。 2.中间产品贸易缓解了全球贸易下滑。在单部门模型中,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幅度小于最终产品贸易下降量,这与4部门模拟结果相同。单部门模型中间产品贸易下降了6.03%,最终需求产品贸易下降了17.03%,全球贸易总量下降了9.74%(见表10)。 从全球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来看,单部门模型的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77,大致能解释金融危机中贸易对GDP的弹性系数的41.77%,低于4部门模型对弹性系数的解释力度(45.76%)。此外,单部门模型中不同VS定义方法得到的结论与4部门模型相似。 (三)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鉴于价格因素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根据WIOD公布的各国各部门产出价格指数,利用双缩减法(Dietzenbacher和Hoen,1998;Los等,2014)把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投入产出表缩减为以2007年为基准的不变价表,并利用该表进行相应的模拟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不变价与现价数据和模型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对比不变价和现价模型计算结果(见表4和表11),不变价模型的结论与现价计算的结论基本相似。不变价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最终产品贸易下降了16.27%,与相应现价模型计算结果(16.85%)仅相差0.58个百分点;中间产品贸易只下降了8.65%,与相应现价计算结果(8.40%)相差0.25个百分点;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对全球贸易下降的贡献率51.03%,与相应现价模型计算结果(49.41%)仅相差1.62个百分点。 对比不变价和现价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结果(见表5和表11),进行价格调整后,总体上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变化幅度不大。利用价格调整后的统计数据计算的不变价中间产品贸易下降了23%,是不变价模型计算结果(8.65%)的近3倍。而利用现价统计数据计算的中间产品贸易下降了24.84%,也是现价模型计算结果的3倍左右。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利用现价和不变价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垂直关联(尤其是国际垂直专业化)是否放大了外生最终需求变化冲击对全球贸易下滑的影响,着重从中间产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值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中间产品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贸易下滑,但因中间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达2/3,中间产品贸易下降对模型中全球贸易的贡献率较大(49%以上);VS值的下降幅度与非VS值的下降幅度基本一致,狭义的垂直专业化并没有加剧全球贸易下滑,且因VS值占传统总值出口的比重较低(26.64%),其贡献率也较低(26.53%)。同时,利用其他方法计算VS值得到的结论相似。(2)2008-2009年真实统计数据表明:垂直关联恶化了全球贸易下降。中间产品贸易的下降幅度大于最终需求产品贸易,其对全球贸易下滑的贡献率达75%。不同方法计算VS值下降幅度都大于非VS值的下降幅度,VS值下降对总出口下降的贡献率在35%以上。(3)模型和真实统计数据计算的结论不同说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从供给端对全球贸易和经济产生影响,降低生产和出口供给,中断了正常垂直关联,破坏了全球价值链体系,进而加剧了全球贸易下滑。 鉴于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生产网络。直观地认为垂直关联(尤其是国际垂直专业化)恶化了全球贸易和加大了经济风险的观点是片面的,更不能以之来否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从理论模型上来看,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正常运转,垂直关联并没有放大外生最终需求冲击对全球贸易下滑的影响,反而具有稳定外生最终需求冲击的影响。如果一国能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保持其生产网络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该国的外生需求冲击风险。(2)维持全球价值链正常运转是应对危机的关键。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旦经济危机发生时,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方,不能从短期利益出发,中断全球价值链的正常运转。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稳定信心,减少供给冲击,尽量维持全球价值链的链条不中断,参与方的经济将会较快从危机中走出来。 此外,本文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框架中,最终需求变化是模型的外生驱动力,实际上是局部均衡模型。很明显,构建一个包含中间产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的开放的经济周期一般均衡模型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①数据为作者根据WIOD计算整理而得,关于WIOD的翔实介绍可参见Timmer等(2015)。相关数据及说明见http://www.wiod.org/new_site/database/wiots.htm。 ②本文“垂直关联”(vertical linkages)与Hummels等(2001)的“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有一定区别。Hummels等(2001)的“垂直专业化”指国际垂直专业化,没有包括国内的垂直专业化。本文定义“垂直关联”更多的是指中间产品投入之间的联系,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的中间产品投入联系。本文概念范围更广,即包括“国际垂直专业化(Hummels等的‘垂直专业化’)”和“国内中间投入(或国内垂直专业化)”。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建议。 ③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出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方法的详细推导过程,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④投入产出模型框架实际上是一种核算框架,而非完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OSGE)模型。相对于DSGE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不同国家间的联系机制。 ⑤农业部门对应WIOT中的农林牧渔业;耐用品部门对应于WIOT中的机械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和光学仪器制品业。WIOT中其余的工业部门(包括采矿业、电力、水和燃气供应业和建筑业)归为非耐用品部门。服务业部门对应着WIOT中所有第三产业部门。 ⑥该系数指全球贸易流量变化率与GDP变化率之比。 ⑦作者根据WIOD数据计算而得。 ⑧全球价值链未破坏是指生产函数(Leontief函数)保持不变(直接消耗系数保持不变),且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正常获取所需的中间投入和要素。从模型角度来看,指2008-2009年的生产函数形式与2007年的生产函数形式相同,即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相同。反之,若在危机中生产函数形式发生改变,就认为全球价值链关系遭到了破坏,即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发生变化。危机中若贸易信贷中断了中间产品贸易、生产率下降和中间产品的价格突变,这些都会影响生产函数形式(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变化,从而破坏全球价值链。 ⑨详细内容参见Wang等(2013)的研究,推导过程和计算程序可向作者索取。垂直专业化与危机中的贸易衰退_弹性系数论文
垂直专业化与危机中的贸易衰退_弹性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