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循环发展的“人与模式”_农业论文

农牧业循环发展的“人与模式”_农业论文

农牧业循环发展的“民和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8年至今,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依托“全膜双垄栽培”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取得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成功地创出了一条适合在干旱山区推广的“民和模式”,这种模式可为同类地区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

      全膜玉米种植新技术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

      地处甘肃、青海交界地带的民和县,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仅有的几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共64万亩,但浅山耕地占总面积三分之二,因为土地贫瘠,长期以来是“十年九旱、广种薄收”,当地农民大多靠天吃饭。

      走进民和县巴州镇祁家村村民王海林家,院里的玉米靠墙边堆着。55岁的王海林说,家里共有7口人,耕地近12亩。以前,地里种植小麦,水浇地亩产量最好时也就600斤左右,旱地亩产则只有200来斤。“人多粮少,那时候一家人肚子都吃不饱。”回忆起以前靠天吃饭的窘境,王海林的语气中充满艰辛。

      “我家是从2009年开始种植全膜玉米的,当年亩产达到1760斤,按每斤8毛钱算,亩收入是1360元,比原来种麦子时亩均增收两倍多。”王海林说,他一家人已连续种植全膜玉米6年了,从2013年起,他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种了村里几十亩地,粮食产量和收入连年增长,一家人的生活也日益滋润。

      “刚开始时,村民们对全膜玉米种植不接受,后来看到效益明显,大家都有积极性了。现在,全村都使用了覆膜技术。”王海林说。据农业部门实地测产,使用全膜种植技术后,马铃薯平均亩产比未覆膜的增产48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比未覆膜的增产450公斤,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王海林所说的全膜玉米种植就是民和县于2008年引进和推广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它是一种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种技术合为一体的新技术,具有集雨保墒、抗旱保苗、提温促熟、抑制杂草的作用。

      民和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郭有才说,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以前,该县普遍种植的是小麦,旱地亩产不到300斤,亩均收入也不到300元,改种全膜玉米后,旱地亩产最低按1300斤算,亩均收入也超过千元,每亩增收至少达700元。

      据了解,2007年时民和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653元,到2014年,借助40万亩全膜玉米种植带来的效益,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6593元。“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后,全县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科技兴农的热情高涨,推动干旱山区农业发展实现了根本性变革。”民和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马成忠说。

      玉米秸秆培育起农畜联动优势产业

      全膜玉米种植不仅推动农业增产增收,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又为农畜联动发展搭起了一座“金桥”。民和县畜牧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14年全县全膜玉米田带来的秸秆产量达160万吨,加上其他农作物秸秆和饲草料,饲草总量达240万吨,可满足300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需求。

      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资源为畜牧养殖打下坚实基础,民和县利用这种优势确定“农畜联动”、“草畜结合”的发展思路,力求形成“农产草、草育畜、畜产肥、肥促农”的循环链条,以此培育起农牧业循环发展的优势产业。

      民和县畜牧局局长孙玉林告诉记者,到2015年上半年,全县已拥有饲草加工设备2350台(套),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青贮池386座、29.8万立方米,小规模的青贮池1990座、19.2万立方米。通过项目扶持和企业自筹,已建立起绿宝、恒兴、丰农、惠农4个饲草加工配送中心。2014年,全县秸秆加工总量达60万吨。

      依靠饲草资源的保障,民和县的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近140万头(只),生猪饲养量超过28万头。孙玉林说,2014年,通过农畜联动发展,民和县畜牧业产值超过5.7亿元,仅牧业一项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250元。

      借助农牧业循环发展的强劲势头,民和县正在打造青海省最大的饲草生产加工基地和全省农区畜牧强县。孙玉林说,饲草加工生产将以“龙头带动、点面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草产业投入,建立起生产加工、贮存、配送体系,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将为省内黄南、玉树、果洛等牧业区提供服务。

      孙玉林说,大力发展养殖业是消化秸秆资源的主要途径,二者有效联动已成为农牧业同步高效发展的重要推手。2015年,政府将支持当地农牧户继续培育和发展更多的家庭牧场,每个家庭牧场投入8万~10万元,除了土地、工资和青贮池,政府选择养羊优质户每户补助两万元,形成粮食、秸秆、畜牧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科技催生生产变革,变革培育优势产业,产业促进循环发展。民和县以一项实用的农业技术开辟了农牧业高效发展、农牧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为县域“三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全县2/3的耕地种植全膜玉米,打造了自有的农业品牌。民和县已探索出一条“多条渠道注水、一个池子蓄水”的农业融资方式,将政府投入资金、企业和农户投入融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格局,大大促进了民和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切实改善了当地民生。

      联系电话:0971-4397460

标签:;  ;  ;  ;  ;  ;  ;  

农牧业循环发展的“人与模式”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