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出发,十分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一文中指出:“理论问题,不管是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都很重要。从自然科学来讲,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使20世纪的原子能科学以及微电子科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从社会科学来讲,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叶产生以来,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国家胜利的结论。他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所以,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是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旦形成新的理论,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实践产生巨大的作用。”(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人民日报》1991年6月16日。)他强调: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各种新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腾飞,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前途。”(注:《学习、学习、再学习》,《求是》1994年第3期。)所以,“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注: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强调,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早在10年前,他在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不久就指出:“鉴于世界和中国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9年9月30日。)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他又指出:“我们要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科学等建设,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他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统一的科学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注: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北京1996年10月10日电。)
江泽民同志再三提醒全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注:《关于讲政治》,《人民日报》1996年7月1日。)只有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分清是非界限,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才能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结合我们当前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今后在社会科学理论方面,你可以有这样那样的观点,但有一条是不能变的,是要统一的,就是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587页。)他指出:“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其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尊重科学规律,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6月5日。)
(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江泽民同志指出,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改革的深入发展呼唤着理论的创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天地,现在是理论工作者大有作为的时代,是指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的大好时机。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时机,大显身手,多作贡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讲一步概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注:《江泽民会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工作会议同志时的讲话》,《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5日。)
江泽民同志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实际、深入实际。必须进行深入的、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理论工作者要从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全面改革寻找最根本的理论支柱。同时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开展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帮助领导克服“有理讲不清,有招拿不准”的状况。他指出,不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还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也是对当代世界、当代中国进行再认识。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大而言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球籍”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优越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他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的、富有生机的理论成果。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同志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勇于追求真理,发展真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注: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北京1996年10月10日电。)
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每一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应用研究如果没有基础理论作后盾,就不可能有深度,也难以有更大的发展。
(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江泽民同志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离开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解放思想就无从谈起。在理论工作中发扬民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为理论的繁荣创造良好环境。理论只有在争鸣中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活跃气氛,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和反批评。”(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7月1日。)“我们反对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自由,对学术问题妄加评判,擅作结论。科学领域的真伪和是非,最终要靠实践去检验。”(注:《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第三代领导集体思想理论文库》第1527页。)
江泽民同志强调,在贯彻“双百”方针的过程中,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别开来,把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区别开来。政治理论宣传要有纪律,学术研究没有禁区。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对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如允许改革的实践有失误一样,我们同样也应该允许理论探索有失误。对理论探索中的失误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装袋子,不把理论是非与政治立场相混淆。只有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空气,形成民主、团结、和谐、融洽的环境,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发展和繁荣。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振奋精神,敢于开拓新领域,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创立新学派。
(五)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要搞好学术研究,又要抓好宣传普及
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搞好理论研究的同时,搞好理论宣传,做好全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不但要搞好理论研究,还要积极参加理论宣传。理论不宣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就不可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即使从学术本身讲,也不能使理论家和自己的理论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注:《在上海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上海)1988年10月20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思想武装全党,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科学知识,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6日。)
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揭露和抵制各种伪科学、反科学行为,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不懈的努力。”(注:《在全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年第4期。)
(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结合
未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知识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携手并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观点将在更深层次上互相交叉。这种总趋势决定了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密切配合,相互结合,科学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影响、渗透,联系愈来愈紧密,由此产生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科技已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我们提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要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6月5日。)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江泽民同志指出:“我这里说的加强领导,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要根据社会科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因势利导,为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创造条件,并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注:见《学术月刊》(上海)1998年第3期。)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社联的组织协调和社科院的重要阵地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充分发挥社联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一文中提出:社联“要在加强党和政府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方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要在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参与决策方面,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要在促进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社会化方面,积极发挥咨询服务的作用”;“要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增强理论素养和提高理论水平方面,努力发挥宣传普及的作用。”(注:见《学术月刊》(上海)1998年第3期。)1994年,他又为中国社科院题词:“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理论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真正在头脑中把理论放到重要位置上去,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应该主动请一些理论工作者来咨询、商量或组织论证,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能有效地保证实际工作在理论的指导下顺利开展。要强化社会科学的组织协调,认真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工作,对重大问题要组织力量攻关,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加大对社科方面的投入,并通过改革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加强理论队伍建设,重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培养和提高,尽可能为理论工作者创造有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很好地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创造民主舒畅、生动活泼、团结协作的环境,充分发挥这条战线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使青年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逐步造就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要特别爱护和珍惜。要设立若干种代表我们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被社会视为崇高荣誉的奖励。”(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卷,第660页。)
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期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切实加以贯彻,结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努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局面。
第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整个事业和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与学科,都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之所在。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伟大的成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口号,也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或拘泥于邓小平的个别的结论,而要完整、全面、准确地理解,更要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把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实践在不断向前发展,新的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既是永葆邓小平理论蓬勃生机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的呼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今年初,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束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善于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而且要善于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的这一号召,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进行的历史性创造,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体系,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新水平、新境界,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向新世纪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
第二,为中国的学术繁荣、为党和政府的决策、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
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活动天地。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实践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和理论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为国家立法和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革命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正逐步登上前台,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也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正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自己,也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深入系统的超前研究并作出回答。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深入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调查研究,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认真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并上升为理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为繁荣学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重要价值和理论力量。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确主攻方向,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科学地进行理论创新,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当然,在强调应用性、对策性研究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还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教育,帮助人们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明辨是非,抵制谬误,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第三,坚决贯彻“双百”方针,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创造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快、成果最多、取得社会效益最大的时期。这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倡学术问题的自由探讨和争鸣是分不开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领域的学术评论、学术争鸣气氛还不够浓厚;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有时混为一谈,离“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还有距离。因此,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
我们要求“百花齐放”,就是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鼓励“百家争鸣”,就是要打破思想禁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争鸣,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学术氛围。
贯彻“双百”方针,必须把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区分开来,不能把学术问题硬说成是政治问题,也不能把思想认识问题硬说成是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问题。对确属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以理服人。对学术问题,则要提倡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相互切磋和争鸣,鼓励同志式的、充分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这是探索真理、发展科学的必要条件。要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正确对待理论探索中的失误,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创造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和条件,形成生动活泼的理论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宽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和领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学科,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推上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
第四,适应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难以完全市场化,导致其社会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造成科研手段落后、环境较差、人心浮动、人才流失,有的学科人才结构严重断层,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加强理论队伍建设,一是要关心、爱护理论队伍。增加投入,改善待遇,排忧解难,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二是要调整、充实理论队伍。在继续发挥老年学者引路作用、中年学者骨干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人才,在科研项目申报、研究成果的资助和出版、职称评定、出国交流、专业进修等一系列环节上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挑重担、多负责任,以任务促成长,尽快成为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提高、发展理论队伍。这是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武装工作,提高他们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加强业务进修,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是探求未知领域的真理,因此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求实是科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提高、发展理论队伍,一定要致力于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其努力成为“科学精神的倡导者,科学理论的生产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四有’公民的培育者”。
第五,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多出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和管理体制,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束缚着精神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切实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人浮于事,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以适应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要打破高校、社科院、党校、军队院校和隶属党政机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以及设立在企业的研究机构、民间独立研究机构的“诸侯割据”壁垒,尽快调整科研机构布局和学科设置,逐步形成社科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引进竞争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变垂直领导、计划管理为规划指导、项目招标管理和合同管理。还要建立相应的优胜劣汰人事管理机制、课题立项招标机制、经费筹措和拨付机制、跟踪管理机制以及学术成果鉴定评审机制、学术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业绩考核和学术激励机制,并制定配套的具体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只有这样,使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精神文化创造力,做到多出学术精品,多出德才兼备人才。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