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公约看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巩固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等教育论文,贫困地区论文,看我论文,女童论文,公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女童教育,国际社会是指18岁以下女孩子进行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不但是每个女性成员都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而且是女孩子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初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为第一级教育,具有巨大的普及性和广泛性。
在我国现行学制中,初等教育是指小学教育。学龄儿童是指6或7岁到11或12岁的儿童。普及和发展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是我国达到国际公约中有关要求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际公约中对女童教育的要求
(一)1990年9月30日在纽约,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庄严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宣言提出,全球共同的任务包括“普遍加强妇女的作用,确保她们的平等权利,将有利于全世界的儿童。必须在一开始就给予女童同等待遇和机会……为所有儿童提供基本教育和识字是可以为世界的儿童发展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1]
(二)1990年联合国在泰国宗滴恩召开了以“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宣言强调:“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改善她们受教育的质量和消除一切妨碍她们积极参与教育的障碍。”[2]《全民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为实现全球教育三大平等战略目标,即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文盲、消除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泰国宗滴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在2000年之前实现上述全民教育三大目标。
二、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现状与不足
本文所指的贫困地区主要指贵州、甘肃、西藏、陕西、广西、宁夏、四川、云南和青海等西部九省(区)。西部九省(区)女童小学平均入学率从1990年的86.36%上升为2000年的94.73%,上升了8.37%个百分点。这个入学率的比例数字仅仅反映出适龄女童的入学情况,不能反映巩固率。高入学率只有与高巩固率相联系时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它只表示一时登记的数字。巩固率低下是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难题。
(一)西部贫困地区巩固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丸省(区)女童初等教育5年巩固率到1999年平均为72.68%,而西藏仅为53.56%,和全国94.48%的比率相差甚远。再看小学女童4年巩固率。普及初小教育是女童教育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西部贫困地区小学女童4年巩固率仍不容乐观,1999年平均为86.22%,其中四川为69.29%,宁夏为77.65%,而大量女童连最基本的教育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3](见表1、表2)
表1 西部九省(区)女童初等教育5年巩固率统计表 单位:%
地区1994年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贵州
55.65 56.80
61.39
65.97 67.91 72.17
甘肃
49.70 51.40
54.88
63.09 64.31 68.56
西藏
34.49 38.37
38.50
45.16 56.23 53.56
陕西
76.89 78.79
82.14
85.96 86.81 88.58
广西
69.90 73.70
77.15
82.00 83.47 86.93
宁夏
51.41 50.76
53.50
58.87 65.61 65.99
四川
88.82 86.56
92.76
69.70 71.75 73.33
云南
60.16 62.84
65.80
71.11 75.78 79.04
青海
46.80 49.92
52.50
58.29 60.65 65.99
平均
59.31 61.02
71.60
59.58 70.28 72.68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0-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表2 西部九省(区)女童初等教育4年巩固率统计表 单位:%
地区1955年
1999年 地区1955年
1999年
广西
89.4595.93
西藏66.9686.02
四川
99.3769.29
陕西91.3996.96
贵州
76.9889.48
甘肃75.5384.83
云南
81.9293.17
青海67.1282.61
宁夏
66.3977.65 (平均) 79.4686.22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0-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巩固率低。从我国贫困地区小学女童流失的年级分布情况不难发现,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女童流失率高。以1994年到1998年作为一个5年研究周期,以1994年西部九省(区)入学的女童为研究总体,研究每个年级流失的女童比例(1995-1998年各年流失的女童数与1994年入学女童总数的比)。(见表3)
一年级的流失率除四川省外都大大高于全国3.77%的平均数。九省(区)(平均数达到了13.31%,青海和宁夏更是达到了28.15%和22.55%。四川省在三年级升入四年级的女童流失率最为明显,达25.57%,这是由于贫困地区小学布局不合理,小学生在教学点只能读完三年初小,要继续升入更高年级只有到路途遥远的村里,走读困难,对女童尤其如此。西藏各个年级的流失率就更高。
(三)小学毕业生中女生比例低。1995年全国小学毕业班中女生比例为45.3%,而西藏、甘肃、贵州、青海分别为20.7%,39.5%,42.2%和42.5%[4]。
巩固率低是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难题。大量女童只是形式上入了学,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整地接受初等教育。
三、影响贫困地区小学女童巩固率的教育内部原因
造成女童初等教育巩固率低的因素很多,也非常复杂。问题的出现不仅与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等背景有关,也与教育自身乃至家庭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教育内部的原因,主要包括:学前准备、教学内容、师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形式。
表3 西部九省(区)小学女童流失率统计表(1994-1998)单位:%
地区升二年级 升三年级 升四年级 升五年级
贵州
15.33
7.49
4.58
0.23
甘肃
19.36
5.31
4.02
2.75
西藏
12.06
14.59
11.85
7.49
陕西
5.38
3.21
2.88
-0.05
广西
6.01
3.89
3.09
0.08
宁夏
22.55
3.75
3.66
4.05
四川
0.16
1.64
25.57
-0.7
云南
10.60
4.81
3.61
1.94
青海
28.15
4.53
3.83
-2.5
平均
13.31
5.47
7.01
1.53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0-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表4 1990-2000年小学教师情况统计表
年份 民办教师人数(万人) 民办教师比率(%) 生师比
199711,082 19.13 24.16:1
1998 8,029 13.8
24.0:1
1999 4.966 8.47
23.12:1
2000 2,772 4.73
22.21: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1年。
表5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合计 本科(以上) 专科 中专 高中毕业其他
人数(人) 43.110 909.654 4.271,889 395,324 240,478
比率(%) 0.74 15.52 72.89 6.75 4.10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1年。
(一)缺乏学前有效准备。据调查,西部九省(区)女童小学一年级巩固率仅为86.69%,流失率高达13.31%,这与缺乏学前有效准备关系很大。根据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促进贫困县初等教育项目”,1996年有关部门对84个贫困县进行的抽样测评,学前一年级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的县仅为19.5%,低于30%的县占24.4%[5]。我国贫困地区广大农村儿童基本上未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缺乏入学前的有效准备,更没有养成学校教育所要求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难以适应规范化的学校生活与学习,这就给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障碍,造成有些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后,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从而厌学、逃学,学校不得不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补课”,开展入学教育和小学生常规训练,使得另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难以按计划完成,造成教学效果差、合格率低、留级率高,进而辍学率高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脱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教育的社会效益差,基础教育仍受升学竞争的左右。学校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内容脱离边远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实际,不适应当地生产、生活和女童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造成贫困地区女童小学巩固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应试教育“模式,严重脱离了贫困农村的实际,学生无从学到适应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不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以升学为目的的单一的升学模式,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信心大大降低,挫伤了农民支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三)缺少合格师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1.仍有大量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2000年我国仍有2,772万民办教师,他们大多集中在西部贫困地区。这些教师大部分文化程度低,教学方法简单,教学质量低下。
2.学校女教师缺乏或根本没有女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影响了当地女童的入学率。当许多大城市在为女教师比例过高而使男童缺少阳刚之气苦恼的同时,广大贫困地区却苦于没有足够的女教师。
3.学历不合格教师众多。根据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6],即小学教师的受教育年限至少为12年。2000年我国还有4.1%的小学教师学历没有达到此项要求,这类情况共计240,478人。而2000年的生师比为22.21:1,相当于534万的小学生受到了不合格的初等教育。
(四)办学条件差,影响教育质量。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但这些地区对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又过高、过急,忽视了实际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可能性。许多地区校舍严重不足,危房还大量存在。图书馆仪器严重缺乏,体育器材少得可怜,没有活动场所。有些学校还是所谓的“立体式教学”,即学生没有桌凳,只得站着听课,因而教学气氛不好,效果不良,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而留级复读,甚至辗学。
(五)贫困地区小学学校分布不尽合理,教学点只设一到三年级,这是小学女童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普及女童教育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是难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不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是依法保障每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更是提高人口素质,富民强国的基础工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官员拉贾·辛格所说的:“如果教育不能改变受教育者,它就不是教育,而只是一个数据库了。”[7]如果只是形式上入了学,但教育不得法,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上不去,仍会造成教育失败。
四、提高贫困地区小学女童巩固率的对策、建议
要促使女童教育快速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入手,促使女童教育快速发展,从教育内部要整体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努力使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
(一)积极开办学前班,做好入学前的有效准备,降低小学留级率,缩小年龄差距,以避免因留级过多而造成流失现象。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研究表明,学前准备是降低贫困地区小学辍学率的有效措施。甘肃省在女童教育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学前教育专题研究,认为新生接受了学前教育,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谓县1991-1992学年度一年级留级率为20.3%,1993-1994学年度一年级留级率下降到12.5%,女生留级率则由21.4%下降到11.2%;天祝县、和政县由1991-1992学年度的21%、17.4%,分别下降了17.7和14.8个百分点。[8]。受过学前教育的女童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学习积极性高,尤其是语言表达、阅读、计算常识和基本学习技能等方面,均比未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具有明显的优势,并较早养成了正确的读、写姿势,从而减少了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大大降低了留级率。
(二)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首先要加大培养学前教师的力度,为学校配备女教师、女校长(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扩大女教师数量,适应贫困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的特殊需求,宁夏、青海等省(区)在师范学校附设女子班,定向招生集中培养少数民族女教师,毕业后回本地任教。女教师数量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对女童的吸引力,使这些学校女童入学率、巩固率大大提高,辍学率、留级率不断降低。
其次,贫困地区女童初等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改革最终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培训应在继续提高学历的同时,加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力度。培训方式可分为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重视教师的在职进修,如组织教师流动培训队,组织省会、省府的特级教师、教研员,深入山区、巡回讲学,听课辅导、上课示范,送教学资料上门,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离职进修和到外地考察、学习,使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培训内容增加岗位需求的内容,着重事例分析及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着重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带动课程的推行,帮助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广西UNDP/401女童研究项目中师资培训实施了适应女童教育特殊需要的培训内容:1.了解《未年成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了解歧视女童的家庭及社会原因;了解女童心理特征。2.学会能掌握收集和分析女童心理的个案,会写个案报告,会施以针对性的教育;能对女童家长、女童本人开展访谈,会使用有关问卷;能根据女童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趣味、隐含知识、技能、情感因素的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9]。
(三)改革课程内容,开发适应当地生产、生活和女童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实现我国贫困地区小学女童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育目标上要将提高女童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作为近期目标,为女童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女童及其家庭的愿望,在小学阶段对职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比重上应作妥善安排。在小学前3年应更多地注重基础课程,而在中高年级逐渐加强职业课程的比重。组织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编写结合当地实际、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乡土教材。具体内容可采用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以及种植、养殖、电工、缝纫、烹饪、草编、刺绣、舞蹈、书法等实用技艺,以提高女童自立和谋生的能力。
广西UNDP/401项目以“女童为本,立足个体,激活主体,着重整体,促进内化”为主要理念,开发“五自”教育——自主、自尊、自励、自能、自控——核心是激活女童的自主意识,培养女童的自主精神,使之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开发因性施教的课程和活动,如“计算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家政课”等常规课及“摄影”、“美术”、“民族舞蹈”等兴趣活动课,组织磨砺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城市游览、夏令营等活动,鼓励女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愉悦体验,促进女童施展潜能,表现个性,增强积极进取意识,提高自尊、自信、自主、自励、自控能力,形成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四)改善办学条件,注重优化学校教育内部环境。保证人人有桌椅,人人有课本;配备必要的书籍及必要的教学仪器;有安全的校舍。校园设施要充分考虑女童的特殊需要,如要有独立的女厕所,有条件的要配备女生宿舍,减少因走读困难而造成的女童流失。
(五)在教育形式上,要突破单一封闭的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方便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对那些山大沟深、经济贫困,儿童入学确实困难的地区,可以通过非正规教育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如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可允许部分女生农忙时回家,帮助家长照看弟妹或做农活,农闲时到校学习,并根据学业水平安排年级,安排教学。鼓励办私立小学或利用中心小学的师资,开展流动教学,巡回教学活动,条件允许的可开办寄宿制小学。在风俗禁忌束缚女童入学的民族地区可根据群众愿望适当开办女子学校或女子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