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研究论文

20年来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研究论文

山东省社会科学事业20年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前景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回顾我省社会科学事业20年来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很有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社会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下设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四个研究所,后来成立了省文学研究所,组建了历史、哲学、经济等学会,全省形成了1千多人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五六十年代我省在文史哲研究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文化大革命”中,我省社会科学同全国一样,队伍解散,图书散失,遭受了很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经过拨乱反正,社会科学事业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恢复阶段(1978-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得以恢复。1978年3月,成立了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1978年12月,全省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会议召开。会议学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讨论修订了我省的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会议认为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会议要求要建立健全研究机构,推动全省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扩大和提高研究人员队伍,逐步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科学队伍。1979年青岛、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1980年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扩建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此期,部分省直部门和高校也建立了研究机构,如大众日报新闻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等。“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的经济、历史、哲学学会也相继恢复成立,并新建了科学社会主义、语言学等学会。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发展阶段(1981-1990年)。进入80年代,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迫切要求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适应这一要求,我省社会科学事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普遍建立了各级社科联组织。1981年12月,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成立。1984年8月,省委宣传部、省编制委员会联合发文转发省社科联《关于建立健全市社联的意见》,各市地社联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到1990年全省16个地市有14个地市成立了社联。二是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1982年11月,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1987年7月成立了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全省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制定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确立规划研究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成立,加强了对全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宏观规划和领导,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的社会科学研究。三是社会科学专业研究机构得到较大发展。适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省及市地党委、政府均分别建立了政策研究室和经济研究中心(调研室),省直部门相继建立了新闻、价格、农村金融、商业经济、计划经济、审计、投资、犯罪、行政管理等专业研究所。高等学校的专业研究队伍也逐步发展,许多高校成立了专业研究所,如: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等。经过80年代10年的迅速发展,到1990年底全省各级社会科学专业研究机构达到120多个,社会科学研究人员8300多人,整个社科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3.优化提高阶段(1991年至今)。进入90年代,改革逐步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日益繁重,对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在社科队伍总量继续增加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进入了优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地方专业研究机构不断发展。济南和青岛社科研究所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扩建为市社科院,潍坊、东营、聊城3市地也成立了社科院(所)。二是应用研究队伍发展迅速。80年代以来,以现实应用为主要研究任务的应用研究队伍比较快地发展起来。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各科研单位重视科研人员专业结构的调整,并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开门办院办所,应用研究力量进一步壮大。如山东社科院近年来先后自己或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山东省对策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聊城市联合成立了鲁西发展研究中心,与日照市联合成立了日照桥头堡和鲁南发展研究中心,应用研究人员占全院科研人员总数的68%。再如以文史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见长的山东大学,近几年来在巩固提高优长传统学科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了应用研究,先后成立了商业、金融、产权、消费和发展、比较管理、亚太经济、信息传播等应用研究所。三是社科队伍的素质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科学研究为改革服务、为现实服务的要求,社科队伍在马列主义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面向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的能力大大增强。在科研选题上,更加贴近现实、贴近领导决策;在科研方式上,更加注重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科研方法上更加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成果质量上,更加注重把握理论深度、注重应用和可操作。我省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工作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观、人生观。四是制定并实施了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我省社科先后制定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规划。前三个规划仅是研究项目规划。1996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了《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九五”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学科发展、结构调整、队伍建设、研究重点、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是我省第一个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九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省社会科学事业优化提高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成就

回顾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齐全和一定学科优势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恢复和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包括社科院、高等学校、党校、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五大系统组成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这个体系,已有相当规模,有省、市(地)社科院(所)6个,下设研究所27个;70所高校设研究所(中心)136个;18所省、市(地)党校设研究所(室)20个;省、市(地)党政部门设研究室(中心、所)59个;省级学会145个。这个体系,基本覆盖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长学科和某些方面的研究优势。除传统的优势学科,如古典文学,特别是刘勰与《文心雕龙》研究、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尤其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易学研究等得到深入发展,保持优势外,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史、近现代文学、美学、科学社会主义、海洋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人口学、孔孟儒学、墨子墨学、孙子兵学、齐鲁文化、史前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都有长足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的在全国、甚至在世界占有一定地位。此外,还有一些新兴学科,如中外哲学研究,《资本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国际共运史研究,法律史研究,伦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山东地方历史、文学、文化、经济社会研究,对外经济研究,消费经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经贸研究,行政学、领导学、软科学、逻辑学等研究,也正在形成新的研究优势。

2.建立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结构日趋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科研究机构恢复和建立,研究人员迅速增加,研究队伍迅速壮大。到1997年底,全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4000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2460人。社科研究队伍不仅数量增长快,结构也不断优化。从专业结构看,过去从事文史哲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较多,而从事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应用专业研究的人太少,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来这种专业结构状况已有所改变。据统计,全省社会科学队伍14000多人中,文史哲专业4500人,约占32%;马列科社、党史党建、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人口及其他专业研究人员9500多人,约占68%。从学历结构看,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底,全省社科队伍中有博士160名,硕士1520名,研究生230名,大学本科8450名,中专以下1400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占74%。从职称结构看,高职比重越来越大。“文化大革命”前高职不多,80年代职称评定开始以来,有高级职称的社科研究人员逐步增多,至1997年底,正高职社科研究人员约910人,约占总人数的6%;副高职3570名,约占25%;中职5940人,占42%;初职以下3580人,约占25%。从年龄结构看,研究队伍平均年龄逐步下降。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省社会科学队伍50岁以上的2380人,约占17%;40-49岁的2800人,约占20%;39岁以下的8820人,约占63%。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队伍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3.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省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投身两个文明建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以社科规划项目为例,“六五”以来到1998年,我省社科工作者承担了国家和省社科项目850项,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1983年至1997年我省组织的12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中有236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05项,二等奖629项,三等奖1627项,特别贡献奖6项,荣誉奖2项。在中宣部组织的“五个一”工程精品评选活动,我省每次都有优秀论文精品入选。可以说,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其丰硕、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我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历次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在真理标准讨论、生产力标准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关于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问题讨论,以及近年来的加快发展的大讨论中,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身先士卒,著书立说,解惑释疑,付出了艰辛劳动,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二是为我省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农村第一步改革、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村奔小康、高产高效农业、农村股份合作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利用外资和提高外资利用效益、减轻企业负担、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设海上山东、开发黄河三角洲及京九山东经济带、科教兴鲁、区域协调发展、县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等重大决策中,社会科学工作者为省委、省政府和实际部门提供了多方面的咨询意见,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咨询作用,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了我省较快的发展。三是为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胜利精神、沂蒙精神,研究孔繁森、王廷江、韩素云等模范人物和济南交警、济南工商银行等先进群体,研究烟台服务承诺制、青岛医德医风等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社会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推动了全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4.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比较浓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加强了内外交流。据统计,80年以来,在我省召开的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有50多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达到100多次,全省性的各类学术研讨活动上千次。此外,省内学者到海外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邀请海外及台、港、澳学者来访问、讲学、座谈等学术交流活动也逐年增多。如山东大学同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几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与世界上三四十个国家的百多所大学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仅1978年至1987年10年,山东大学便聘请外国学者195人来任教或讲学,接待来访学者千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700多人。10年里,山东大学先后派出进修教师、研究生600多人,派员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及进行国际性合作研究近300人,每年举办几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再如山东社科院,1980年至1995年先后接待海外来访专家249批,528人次,派出访问学者90多人次。扩大学术交流,活跃了社科研究的气氛,促进了我省社科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在机构、队伍建设、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最快,出成果、出人才最多的一个时期。

三、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经验,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改革开放20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社会科学工作者,我省社会科学事业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思想保证。

二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科学的方针和政策。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关于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强社会科学工作。1982年成立了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拨专款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1983年起,省政府委托山东社科联组织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省委设立了知识分子工作部门,制定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有关措施。省财政投资千多万元新建了山东社科院综合办公大楼,每个研究所配备了微机,办公和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党的十四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到山东社科院等研究单位和高校检查指导工作,对社会科学非常关心。山东社会科学的发展凝结了一届又一届领导组织者的心血。

三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社会科学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一个经济大省,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改革发展经验。丰富的生活源泉,是我省社会科学得到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山东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

四是不断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状况,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科研单位,十分重视社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科人才培养。1984年,省委就山东社科院人才发展规划问题,专门发了16号文件。1986年,省委宣传部召开了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表彰了一批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山东省社会科学“九五”发展规划》将队伍建设纳入了规划。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中青年学者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班,推动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并利用省委理论刊物宣传介绍我省优秀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省社科规划管理办公室先后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全省社会科学队伍人才状况调查,并建立了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人才库。各科研单位也采取切实措施,培养选拔使用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社科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成为我省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人才保证。

五是积极探索社会科学体制改革的路子。改革开放20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社会科学体制,使科研机构同经济和社会缺乏有机联系,科研机构的内部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和活力,平均主义严重。这种体制,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社会科学自身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省各科研单位积极探索社会科学体制改革的路子,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了改革的步伐。许多科研单位通过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接受委托研究、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办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同企事业单位、市地、党政决策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方面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科研机构内部改革,通过科研管理、经费使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竞争激励机制。社会科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体制保证。

六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还有赖于一支好的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讲团结、讲奉献、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为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可以说,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

四、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在这世纪之交,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科教兴国、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迫切需要社会科学事业有更大的发展,这为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社会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相信,面向新世纪,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必将更加繁荣发展。

1.社科队伍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需要社会科学。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000亿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0000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有关方面经过测算,我省社会科学队伍到2000年将达到16000人,到2005年将达到21000人,到2010年将达到32000人,分别比1997年底的14000人增长14%、50%、128%,社科队伍的壮大将推动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地繁荣发展。

2.社会科学队伍的结构将更加合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社会科学队伍总量增加,而且对社科队伍的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建立一支专业、职称、文化、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从专业结构看,课题组预测,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研究力量将进一步增强,文史等传统学科研究力量的比例将适当降低。马列、哲学、党史党建等理论学科,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文史等传统学科,其它学科的比例到2000年、2005年、2010年将分别达到17.5:31.4:27.5:23.6、17.9:35:24:23.1、18.8:41:21.5:18.7。从职称结构看,队伍的职称结构梯次更加合理。课题组预测,到2000年、2005年、2010年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将分别达到3.5:4:2.5、3.5:3.5:3和4:3:3。从学历结构看,队伍的文化层次逐步提高,研究生、本科、大专及以下人员比例到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达到3:5:2、5:4:1、6:3.5:0.5。从年龄结构看,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队,并通过加大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跨世纪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3.应用研究中的咨询服务队伍将得到较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将有一部分逐步走向市场,决策咨询和为企事业、农村服务的“点子”公司将作为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起来,与此相适应,从事咨询服务的社科队伍将有较大发展。

4.保持传统优势,形成新的优势,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也应走在全国前列。这不仅要体现在机构、队伍的总量和规模上,更要体现在研究水平上。提高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学科发展重点。要继续保持我省在文史和齐鲁文化等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优势,大力加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对我省目前居全国领先水平或有一定优势的海洋经济、生态经济、消费经济、区域经济、人口经济等学科,要巩固和形成群体研究力量,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继续保持领先和优势地位。要加快我省急需的农村经济、金融、外经外贸、现代经济学、经济法学及知识经济研究人才的培养,在这些学科和领域形成新的优势。力争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省社会科学总体科研能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某些学科和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5.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科学体制。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这一要求,我省社会科学体制,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科学研究体制。

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能够在为把我国、我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伟大进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必将出现一个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全面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标签:;  ;  ;  ;  ;  

20年来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