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必将促进香港与祖国内地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祖国论文,香港回归论文,共同繁荣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有关规定,回归后的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这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和继续发挥其在亚太区域经济的中心作用提供了保证,同时必将进一步促进香港同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香港的经济地位和经济成就
19世纪40年代,英国用武力侵占了香港。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经济发展并不快。直到195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只有31.5亿美元,人均250美元,经济活动以转口贸易为主, 基本没有像样的现代大工业,金融、运输、零售业只处于从属地位。当时的香港经济,既不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比不上内地的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
本世纪50年代后,香港经济才逐步走上了比较快的发展轨道,从传统的转口贸易港向工业化城市迈进。特别是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使香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跻身“新兴工业化地区”,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据统计,扣除各年通货膨胀率,香港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率是:60年代为8.7%, 70年代为8.9%,80年代为7.2%,1990—1996年为5.1%。
自70年代末以来,香港利用内地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将本地已无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而自身只保留了经销、采购、设计、运输等环节,这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香港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香港的第三产业,如房地产、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信息等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崛起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
作为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与国际市场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融资手段多种多样,为广泛开展国际贸易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1996年,香港外贸总值达3760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231 倍,其贸易排名已经连续多年仅次于七大工业国而居世界第8位。
作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香港除了拥有500多家国际性大银行和本地银行外,还云集着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开拓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有85 家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香港外汇市场的交易量排名世界第六,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七,黄金贸易与伦敦、纽约、苏黎世一道共称世界四大金市。香港银行业拥有的海外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排名世界前列。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91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五。 香港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居世界第8位,亚洲第2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条件、完善的港口设施和祖国广阔的经济腹地,使香港成为著名的国际商港、远东地区的航运中心。1996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340万箱,已连续5年雄居世界首位。 香港拥有的远洋船舶吨位约占世界总吨位的9%。 启德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平均不到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是全球空运货物处理量最大的货站。
除此之外,香港还是重要的国际信息中心、商业中心、旅游中心和重要的投资场所。近120家国际新闻机构在香港设立亚太区总部、 分社或办事处,向全球各地传递亚太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香港市场上荟萃着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优特精商品, 每年零售额高达200多亿港元;1996年来访旅客达1170万人……。
香港之所以能摆脱本地经济资源的局限,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因为具有自由开放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法律制度,香港同胞吃苦耐劳,以辛勤的、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为香港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之外,香港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内地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持,是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内地向香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淡水、食品、蔬菜,解决了香港资源短缺的问题;内地巨大市场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及改革开放政策为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内地与香港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对香港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给予了强大支持。这些对香港经济迅速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唇齿相依的两地经贸关系
长期以来,内地和香港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香港作为内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往外部的桥梁,无论是在建国初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还是扩大开放后促进内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祖国内地也通过各种经贸合作,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两地经贸合作在规模、领域和层次上均有更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第一,两地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
1950年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仅为20亿港元,1959年曾跌至12亿港元。60年代开始,两地贸易逐步恢复,并不断发展, 平均年递增率9%,70年代为20%,80年代为35%,90年代头7年为15%。1996 年双边贸易总额达10498亿港元,是1950年的524倍多。其中,香港向内地出口占香港出口总额的29%;香港从内地的进口占香港进口总额的37%。在转口方面,中国内地居第一位,转口额占香港转口总额的34%。由于香港向海外转口的产品有一半以上来自内地,实际上,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中有60%以上同内地有关。据中国海关统计,1996年,在内地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中,香港为第3位,仅次于日本和美国,而按港府统计, 两地则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
第二,两地相互投资日益增多。
香港是内地吸引境外投资的首要来源地。据外经贸部业务统计,从1979—1996年底,香港到内地累计投资项目数为162712个,占同期内地吸收外资项目总数的57.33%;协议港资金额为2618亿美元, 占同期内地协议外资总额的55.77%;实际利用香港资金额为993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6.23%。其中,1996 年内地吸收香港地区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为10397个,占同期内地吸引外资项目数的42.34%;协议港资金额为280.02亿美元,占同期内地协议外资总额的38.21%; 实际利用港资金额为206.78亿美元, 占同期内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9.56%。另一方面,内地亦是香港外来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80年代以来,内地在港设立的各类公司迅速增加,到1996年年底已达 1818 家。据1996年9月份的一个统计,中资企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25亿多美元。在香港外来投资中,中资仅次于英资而居第2位。 以从事第三产业经营为主的中资企业,不仅直接为香港经济转型增添了动力,还通过积极参与香港的基本建设,在改善香港经济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两地金融合作向高层次发展。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内地在境外筹集资金的主要地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和银团贷款等形式,为内地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的资金。随着内地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香港成为内地最主要的企业境外上市地。到目前为止,已有28家国有企业在港发行H股上市,另外还有近70 家中资在港企业上市(被称之为红筹股)。据1997年4月份的统计, 十几家大型红筹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已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0%以上,为香港股市注入了活力。
同时,内地对香港金融业参与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现在与内地有关的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已成为许多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据估计,一些银行的内地业务已占其业务总额的15%以上。另外,中资企业在香港拥有9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持牌银行有19家。据1995年下半年的统计,中银集团的总资产值占全港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2%,贷款额市场占有率达到1/4。进出口押汇业务量分别为全港业务总量的43.3%和16.5%。中国银行自1995年开始发行港币,标志着中资企业对香港金融业有了更深入的参与。在保险业方面,中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已占全港总额的21%。
第四,经贸往来促进了两地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1996年内地因公及旅游探亲来港人员为231万人, 占抵港旅客总人数的19.7%;香港居民到内地进行商务活动、旅游和探亲的为2879万人次,约占香港居民离港总人数的77.5%。随着两地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京九、沪九直通列车的开通,两地旅游业可望有更大的发展。
第五,两地在经济上长期相互支持与帮助。
内地多年来通过提供淡水、鲜活冷冻产品、粮食、副食品和原材料,为香港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香港同胞为内地兴教办学、发展文体事业、赈灾以及帮助落后地区人民脱贫亦给予了积极的经济援助。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进一步密切了两地人民的关系。
此外,两地在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开展国际承包、劳务合作、开拓国际航运等领域也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对两地经济发展均起了重大的影响。对内地来说,通过吸收香港的投资,扩大了就业,加快了经济发展;对香港来说,制造业北移,将香港的资金优势和市场信息优势与内地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相结合,克服了香港缺乏资源和人工成本高的局限,提高了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了香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内地与香港地区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基础上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香港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且对香港回归后同内地加强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必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香港回归后必将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不仅一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也为香港与内地经济共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内地同香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扩大两地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
依据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制定出来的《基本法》,将中央一系列对港方针政策和香港特区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明确香港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港人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保留香港的自由港地位,继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继续实行港币自由兑换和资金进出自由,以及香港财政收入不上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在特区征税等规定,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真心和决心,深得民心,在海内外引起良好的反响。为了贯彻落实《基本法》,江泽民总书记前不久发出号召,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好《基本法》。我们要坚决贯彻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学习好《基本法》,贯彻好《基本法》,确保“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到贯彻落实。今后在处理内地同香港的各类事务中,一切都要从是否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这个大局出发,坚决按照《基本法》办事,凡是不利于香港繁荣稳定的事不做,一切不利于香港繁荣稳定的话不说,确保回归后的香港更繁荣、更稳定。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统治香港的100多年间, 不仅没有给予香港一分一毫的财政支持,反而从香港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香港今天的成就是靠广大香港同胞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取得的。香港回归后,香港同胞将摆脱殖民统治,按照《基本法》所赋予港人治港的高度自治权,投身到新香港的建设中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这是今后香港经济能够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最基本力量。
其次,内地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外贸易较快发展,为两地间扩大合作奠定了基础。
内地经济经过3年的调整,已成功实现软着陆, 新一轮的增长正在启动。国家政治稳定,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市场购销两旺,物价涨势进一步趋缓,出口高于进口增长,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国际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内地因素”越来越成为香港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广阔的内地将成为促进香港经济繁荣的坚强后盾。
再次,港人和国际社会对香港前景的信心大大增强。
随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经港人民主选举产生的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深受广大香港民众的支持,大大增强了港人和国际社会对香港前景的信心,这为香港经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基本保证。现在,香港回归对香港本地消费和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香港的投资前景继续看好,未来香港仍将是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和消费市场。
香港回归后,港英当局制造的麻烦将会逐渐消失,各种可能导致香港前景不明朗的政治因素也将不复存在,使国际商界和投资者可以专注于他们在香港的事业。现在香港许多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已经或接近完工,未来不少重要的基础建设正在筹备;香港股市、楼市和零售业经过前一时期的调整,现在已恢复畅旺;香港的工商界也正在努力提升香港制造业的水平,提高服务业的质素,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期不少国际性调查和评估都显示,香港的商业地位继续巩固,商业环境和前景均被看好,信用评级和外商信心都在提高,这些预示着香港回归后经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四,两地间的合作格局已基本形成,各项经贸业务合作已有相当基础,有利于两地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今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看,双方仍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为最重要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伙伴,相当长的时间很难有第三者能取代这种关系。香港回归,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必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并不断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发展。两地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仍将继续增长,同时两地无形贸易所占比重将增加,转运贸易和三角贸易会大幅度增长,并将逐步取代一部分转口贸易。中国内地对香港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经营管理经验与人才需求殷切,内地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有望成为港商投资的新热点。香港仍然是内地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进行海外融资及投资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境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桥梁。随着香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两地合作将由现在的与贸易有关的领域向第三产业的更高层次发展,内地对香港的国际贸易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需求会更加迫切,从而推动香港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这些经贸合作无疑将促使两地经济更加繁荣和密切相联。
第五,香港回归祖国,也将更加有利于港资向内地的转移,通过香港,内地将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利用更多先进的技术;香港回归,将促进内地产品的出口,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内地可以通过香港更及时地了解各种国际经济、技术信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使内地的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紧密衔接,这一切将更加有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内地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