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伦理道德_伦理道德论文

裕固族的伦理道德_伦理道德论文

裕固族伦理道德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裕固族论文,道德观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裕固族是生活居住在我国甘肃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伦理道德传统。

(一)婚姻家庭伦理观念。建立在婚姻关系基础上的个体家庭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婚姻关系的稳定,家庭成员的和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裕固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较稳固,很少有夫妻离异的事情发生,这种稳定的婚姻状况和敦睦的家庭是裕固族伦理道德的基础,对本民族伦理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解放前,裕固族的婚俗除明媒正娶之外,还普遍采用勒系腰婚、帐房杆戴头婚、招赘女婿婚、童养媳婚等多种婚俗。它们尽管带有封建落后的一面,但一般来说,这些婚俗还是赋予了青年男女一定的婚姻自主权,又有其合理的一面。裕固族地区极少有因父母强迫子女婚嫁酿成的悲剧和因求婚遭拒绝而引发的纠纷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裕固族婚俗中包含有尊重人格尊重他人情感,忠贞专一于爱情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落实,裕固族人废除了婚俗中的有些陋习,而其中内容健康、活泼喜庆的部分被聪慧的裕固族人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为安定裕固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建立在这种稳定婚姻基础上的家庭关系是和睦的,老人受到了很好的尊重和赡养,儿女得到了良好的抚育和爱护,家庭内部分工明确。男子多从事狩猎,割贮收草、剪羊毛、擀毛毡等重体力劳动以及代表家庭对外社交;女子则多专心于操持家务,在家庭成员中担任其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和家庭的对外声誉,这是存在于裕固族社会中母权制形式的一种反映。与此关联,舅权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裕固族的家产继承,先由父母掌管一切,父母年迈时交幼子掌管。子女分家,财产的大部分要留于幼子给父母养老送终。如果老人无儿无女,又无本家近亲的,老人死后,家户要送给本户族成员和困难户,孤寡老人由户族长负责赡养。现在,裕固地区的各个区、乡都设立有敬老院,使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

(二)丧葬伦理观。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葬仪形式较多的民族,有火葬、天葬和土葬三种,无论采用那种丧仪,都要请喇嘛念经超度。这三种丧仪,火葬和土葬与其它采用类似丧俗的民族大同小异,即使有差别,也是细节上的差异,但包含在丧俗中的道德情感是相同的。天葬则不同,它多被东部裕固族采用。这种丧俗,好多民族在情感和道义上恐难于接受,而在裕固族看来,它完全是一种善的举动和合乎道德情感的行为,并无对亡者的不恭和怠慢。

(三)文艺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也能反映裕固族对道德的崇尚。文艺是用形象思维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与道德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是传播和促成人的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裕固族作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在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民歌和民间文学成就最为丰实,它涉及裕固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诸多领域,从不同角度深刻反映了裕固族人民创造历史,改造自然,勤劳勇敢的精神,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它们所塑造的高尚形象在裕固族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值得敬仰和效仿的道德榜样。同时,那些丑恶的形象又激起了裕固族人民的义愤及与之抗争的精神动力。如裕固族神话传说《莫拉》中主人公英雄莫拉的形象,不但集中反映了裕固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而且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裕固族青年从小不畏强暴,不怕艰难,为了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信念。情歌是裕固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多表达男女之间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好心愿。民间传说的《礌山》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念。总之,裕固族文艺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因为它融汇和凝聚了裕固族社会生活中大量的道德规范,发挥着文艺积极向上的感染力。通过艺术的再现性,不但使裕固族的文化历史代代相传,而且利用艺术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使人们在艺术灵动的氛围内自然、真切地感受真善美,加强了对心灵的巨大震撼和感召力。

(四)习惯法与伦理道德。习惯法是裕固族社会中重要的社会意识,但它又与道德不同,居于行为规范的范畴,往往带有强制性,大家必须自觉遵守,不得侵犯,否则将受到习惯法的惩罚。裕固族的习惯法主要有:凡部落内派的公务劳动,不去者受罚,轻者处以加重劳动的处罚,重者则施以鞭苔或没收财产的重惩;对久债不还者,经由总圈头同意,处以加倍利息还债或罚款的处罚;对偷盗者,除退还原物外处以柳条鞭打、砸脚踝等惩罚;同户族人不许通婚,辈份不同的人不能通婚,违者将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等。裕固族习惯法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全社会所倡导的公德,所不同之处,仅在于把它用习惯法的形式重新界定一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裕固族部族内很少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这与习惯法深入人心不无关联。

(五)宗教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裕固族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宗教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一个人的婚丧嫁娶都包含了宗教的色彩。可见宗教对裕固族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远在河西回鹘时代,裕固族的先民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曾有过多种宗教并存的时期。明代以后,喇嘛教逐渐成为裕固族的主要信仰宗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并无明确的教义和严格的教典教规,教仪也比较简单。裕固族信仰萨满教也多是通过信仰萨满即“巫”来为他们治病消灾,并未渗透到裕固族人的道德情感之中。而摩尼教则不然。据《旧唐书》记载,裕固族的先民约在公元八世纪改信摩尼教,但同时并未排斥萨满教。摩尼教有严格的教典。它的戒律规定:“诚信、忍辱、具足、智慧、怜悯”,称之为“五明”,反对“贪、淫、盗、怨、痴”,称之为“五毒”。它又规定“处于下流者,不越居上”“心常卑下,而无憎上”,显然摩尼教经典中包括了一整套阶级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不同阶层,阶级的行为规范。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从裕固族所共同遵守的伦理行为中找到摩尼教教规的影子。裕固族信仰喇嘛教始于明代,它是封建统治阶级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裕固族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结果。和摩尼教一样,藏传佛教也有一套严格的教典,并且更加完整和明确,更具道德操作性。它的戒律简言之就是“五戒”“十善”。藏传佛教中的宗教道德为人称道的还有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忍辱无争的教义,常被人们认为是佛教道德的精髓。很显然藏传佛教与摩尼教在对人的道德要求上是基本一致的,统一到裕固族的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具有承袭性,致使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相互渗透。裕固族伦理观中的讲求平等互助,注重信义,相互尊重,遵守法纪,诚实信用等内容就其实质而言,也是宗教道德的内容。据此,是否可以说裕固族及其先民对萨满教、摩尼教以及藏传佛教信仰的不断筛选、比较直至定位的过程,就是裕固族伦理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日趋完善的过程。毕竟,宗教已深深渗透到了她的世俗情感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裕固族对宗教的信仰已不如原来那么笃深、虔诚,好多在反封建斗争中烧毁的寺院也没有修复,农牧民也没有多少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但尽管如此,因为受宗教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裕固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仍能感受到一种宗教的氛围。当然,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愈来愈多的人对宗教采取了一种不信仰但也不排斥的默认态度。裕固族的大多数青年人也存在这种认可心理,他们更多的把宗教道德和宗教礼仪中积极向上和顺应历史潮流的部分转化为一种世俗的道德规范来加以遵循,把对宗教的感情更多的界定在婚丧礼仪和部族的公益事务中,宗教所固有的寄托和支柱精神的作用已经淡化。

(六)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裕固族有热情好客之美称。在交友待客方面非常注重礼节,并且细致入微。裕固族有句谚语:待客如敬神,上门就是客。凡是上门来的客人,不论尊卑贵贱,主人都要在门外迎接,接马拴马向客人问好,都以酥油奶茶相待。如果是远方来客或者是尊贵的客人,则要宰羊,献哈达唱祝酒歌,让客人吃好玩好,以尽地主之谊。裕固族人生情豁达耿直,注重信义,讲究遵守诺言,鄙视那些反复无常,言而无信的小人,平时也最忌讳做不讲信誉而失信于人的事情。裕固族人非常尊重老人,认为“老人是民族的智慧和光荣”。平时路遇长者,不论男女,认识与否都要问好。众人同行,要把年长者让在先,遇有婚礼或丧礼,须由老人主持。尊重老人的良好风尚在裕固族地区已蔚然成风,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伦理信条。

裕固族的伦理道德是这个民族发展壮大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我们看到,对裕固族产生重要影响的伦理道德已经渗透和融汇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其中几种重要美德更是这个民族不可缺少的。

一是勤劳俭朴的美德。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过去,在西部裕固族地区,每到秋冬季节,青壮男子就要组成驼户队,使骆驼外出搞运输,把当地产的羊毛、楬子、红柳等物驮到外地进行交易,再换回布匹、煤等其它生活必需品供部族内使用。驼户的行程北到内蒙古,南达祁连山腹地,东西几乎贯穿了整个河西走廊,东西南北纵横徒步几千里,其中的艰辛与困苦是常人无法体味到的。

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裕固族人民率先勤劳致富,亦是得益于发扬这一美德。他们除从事传统的放牧农耕生产外,又走出家门,到外地采矿、开店、搞副业,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辛勤的劳作着。裕固族人还以俭朴闻名,他们普遍反对铺张浪费,对大讲排场任意挥霍财物的行为极为反感。现在,在裕固族地区一个家庭的年收入达几万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批名副其实的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和小康村正在本县各地涌现。

二是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爱乡爱家的美德。裕固族的民族自我意识是比较鲜明和强烈的,不论在何种场合,均不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即使是同族内的人初次相逢,都互称对方是‘尧呼尔’,认同感油然而生。长期在外的人,即使官商位尊,回到家乡若不用本民族语言和家人乡亲攀谈叙旧,便会被认为是“忘本”而遭到族人的非议。因而,民族自我意识是一条牢固维系裕固族民族精神的纽带。但总的来说,裕固族的民族自我意识是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很少有自卑或狂妄自大的民族心理,这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融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裕固族人民不仅部族内和睦相处,与自治县内和周围的回、汉、蒙、藏、土等民族平等互助,融洽而居。裕固族的这种温和谦恭,以柔克刚的民族性格,对外民族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以及与外民族和睦相处,互敬互谅,共同发展的民族自我意识,对于维系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树立坚定的爱国信念,反对分裂,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尊师重教的美德。“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中包含的深刻哲理已被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所一再雄辩地证明,它也是裕固族人尊师重教的根本动因。裕固族地区的学校最早创办于本世纪中叶。1939年至1942年间,在本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在全县创办了五所小学,有专职教师5名,学生135名,这是裕固族历史上自力更生兴办教育的开始。在这以前,多为喇嘛教的经堂教育。解放以后,裕固族的民族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健康正规的发展道路。截至1993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2%,小学毕业率为96.8%,初等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6.3%。目前,全县有大学本科毕业生89人,专科生321人,中专生1016人, 高中毕业生3092人,合计4528人,平均每万人中拥有大专和高中毕业生1282人,远远高于全国和甘肃省(甘肃为892人,全国为945人)的平均水平。

标签:;  ;  ;  ;  

裕固族的伦理道德_伦理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