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_钟珍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_钟珍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设计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规划建议。主要从时代发展、学校教育事业和科学建设、教学资源分配以及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在大学城校园规划的过程中引起注意,也对院校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大学城;新校区;规划

引言:对于大学来说,落户于大学城新校区不仅受到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向往进入本大学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笔者分析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简要提出应当如何处理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希望对于新校区的校园建设能够有所帮助,为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国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为大学城建设提供契机

1.1国际上大学城建设的历史

国际上大部分大学城的形成都是由于基础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科研成果具有市场化前景所决定的。基础学科的相互融合诞生了许多新兴综合多基础的学科,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科的发展,要借助其他院校的力量,故兴起了大学城的建设。此外,高效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逐渐走向市场,使得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学习机构,而成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社区化大学城。随着我国向教育强国推进,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也引入了大学城的概念,大学城的兴起,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内部共享化,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具有深层次含义的。

1.2国内的发展趋势

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教育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了招生规模,使得国家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大幅度发展的契机。招生规模的空前扩大,使得人均教育资源比例急剧下降,生均的学习生活用地进一步缩小。为了调节资源分配,各大高校不得不向外扩张,校外宿舍区的建立,生活区与临近的居民区融合在了一起。然而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简单的旧校区面积外扩已经无法满足合理的资源分配要求,故此,大学城的概念逐渐进入高校发展建设任务承担者的视野,人们意识到大学城的建设势在必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为院校的发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大学城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院校之间的共同发展。

1.3政府在大学城的规划和建设中担任重要角色

国家和政府部门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上为高等院校互相合作开展大学城的资源共享模式提供了契机。得到政府的支持,大学城的建设能够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大学城的规划和建设,资金上除了吸收民间资金外,政府部门的政策政策支持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对大学城的征地和财政给予一定支持,能够减轻高校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资金损耗,使得更多的资金运用在教育资源上,同时吸引更多高校加入大学城的建设当中,进一步扩大共享资源。政府也能够在大学城整体的规划上给出一定指导,使得大学城的建设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条件。

2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建设直接影响新校区校园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1大学城应当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

作为一所综合发展的高等教育院校,其新校区的校园规划应当兼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新校区规划要与国际接轨,充分体现现代化,展现校园特色文化的同时,兼具人文发展和生态化建设。大学城作为一个连接城镇与高等院校的载体,应当承担作为地区社会精神文化中心的重任,以陶冶情操、启发公众为己任,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多极化发展的综合性教育平台,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努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建筑物的规划要符合学校的功能定位

美国最早的校园规划设计师曾经提出,严肃的建筑设计风格、优美的自然景观,能够让学生们在自然美的熏陶和人文科技的感染下树立崇高的信念,接受综合而全面的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传统价值观。在人文学科更加发达的大学里,可以合理的突出自然景观的美感,削弱建筑物的立体设计感,让人们走近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氛围。而在理工类学科较强的校园中,建筑物的设计可以更加突出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感,给人的直观感受就会是校园的科学建设是特色和强项,在视觉上让公众感受到院校的发展方向,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学校的特色文化。

2.3新校区的建设要把握未来的大学发展模式

校园规划要追求可持续化,为了把院校建设成为集创造与发展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性一流大学,校园规划要以重点学科发展为核心,把建筑功能定位放在首位,开阔思维,克服校园规划的局限性和设计的单层次性,合理配置资源以适应学校未来向整体化、多层次化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规划好教学区和生活区的自然景观,注意从生态平衡以及环境优美的角度考虑,为师生营造一个适合休息、学习的校园环境。

3校园规划的本质是根据教育资源和需求对土地面积的分配问题

3.1大学城的选址具有一定特点

由于教育资源的扩展,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城规划的选址也相对有一点特色要求。一般大学城对土地面积的要求比较高,故选址一般都是在城镇的欠发达地区,此处地广人稀,若有高水平大学落地,不仅能为师生提供相对宽敞的教学空间,也能带动周边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周边地区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

3.2合理使用土地面积对校园进行分区建设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要在校舍建筑用地、体育设施用地、专用绿地上达到生均54平方米。而新校区的校园规划应当考虑到未来学校的发展问题,适当提高生均用地,为以后远期规划提供一定空间。在进行分区规划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考虑到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距离应该服务学生,运动区域也应该与生活区域保持一定距离。校舍区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分布,也可根据教学分区对校舍进行院系分区,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活。集散的分区方式能够让不同特色的规划区域保持各自的院系特色,又不离开新校区整体校园规划的主体风格,为师生提供一个生态饱满、布局合理的校园。

3.3分区规划的本质是服务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

前文提及的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合理规划,是为了服务与提升师生在校园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例如校舍建筑群可以建在教学楼和实验楼之间,方便学生在合理的步行范围内享受教学资源。图书馆的选址应当位于新校区的地域中心,无论是体育活动区还是教学生活区,都应该与图书馆具备方便的交通连接。此外校舍公寓区与后勤服务中心也应当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3.4建筑设计要结合大学的传承文化

校园规划要体现文脉传承,具体可以体现在建筑风格的设计和自然景观的布局上。即使是新校区的规划,在创新、改进的同时,应当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而不打破学校传承文化的积淀。建筑设计体现现代化的同时,应当注意保留老校区的建筑符号,学校的校训、精神蕴藏了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师生凝聚力的根源,也是过往前辈的智慧结晶,无论学校如何发展,始终不能忘记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也正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师生们才能深刻认识校园精神、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从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潜移默化中践行学校的优秀精神品质。

结语

大学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现阶段仍然是探索过程,校园的规划既要满足当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要考虑到为院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上升空间。就此来看,校园规划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能够为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陈芳.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J].四川建筑,2010,30(03):19-21+23.

[2]汤雪飞,顾列军.对大学城规划的思考[J].河南建材,2007(05):56-57.

[3]段进,卢波.大学城规划的回顾与思考——无锡大学城规划案例[J].新建筑,2003(03):24-26.

论文作者:钟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对大学城新校区校园规划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_钟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