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404医院 2642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的效果并作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00例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月份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n=50,单月就诊)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n=50,双月就诊)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的术后1年血管通畅率、术后2年血管通畅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外周假性动脉瘤应用血管腔内介入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放手术治疗。
关键词:血管腔内介入;开放手术;外周假性动脉瘤;效果
以往临床以属实施开放手术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切除瘤体与血管重建以达到治疗效果。但是开放手术治疗切口大,且手术时间长,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足。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持续性发展进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管创伤治疗中。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研究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的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期间的100例的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月份分为对照组(n=50,单月就诊)、研究组(n=50,双月就诊)。对照组:性别:男性与女性分别有34例、16例;年龄:年龄最小与年龄最大分别为25岁、77岁,平均年龄为(42.05±5.45)岁。研究组:性别:男性与女性分别有35例、15例;年龄:年龄最小与年龄最大分别为26岁、76岁,平均年龄为(41.95±5.50)岁。两组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体操作:局部麻醉成功后,选择切开股动脉或者肱动脉入路;应用造影确定具体损伤部位范围,并仔细测量动脉直径,测量破口大小;结合测量结果选择适合的球囊及支架;行50U/kg-75U/kg全身肝素化抗凝,使用导管穿过损伤段(狭窄闭塞段),交换成超硬导丝;将支架释放装置兼容动脉鞘更换;路图指引辅助下施行Fluency支架释放精确血管重建(若造影剂外溢情况,则可以将相同长度、直径球囊扩张予以扩张封堵1分钟至2分钟)。术后给予两组患者抗凝治疗、祛聚治疗持续7日。患者出院后需坚持1年使用拜阿司匹林(口服)联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手术后每隔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CTA检查患者血管移植物通畅性以。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术后2年的血管通畅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n(%)]代表组间的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并分别使用t、c2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高于研究组,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研究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外周假性动脉瘤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血管损伤类型疾病。确诊为外周假性动脉瘤患者容易因瘤体破裂出血而导致休克,以及瘤体血栓脱落栓塞导致远端动脉供血不足,诱发组织缺血坏死。除此之外,外周假性动脉瘤还容易导致邻近血管受压迫、神经受压迫等并发症,因此需尽早治疗。
开放手术治疗周假性动脉瘤过程中,胸骨需要劈开,需与颈部切口联合,因此造成手术切口较大,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慢,而且并发症发生率高[1]。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周假性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取得满意效果。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属于微创技术,可以避免开放手术的复杂性解剖过程,可以明显减少手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促进伤口愈合,疾病早日康复。其次,通过持续跟踪随访两组患者2年,从结果可知,两组的术后1年血管通畅率、术后2年血管通畅率均高,即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2]。
综上所述,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方法与开放手术治疗方法比较可知,前者属于微创技术,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以明显提高外周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敏,蒋天鹏,宋杰等.医用胶在外周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5):746-749.
[2]薛玉国,吴文辉,郭曦等.腹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并发症及治疗[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10):803-806,842.
论文作者:刘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动脉瘤论文; 血管论文; 术后论文; 腔内论文; 手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