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低碳设计的伦理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艺术论文,伦理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类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生态危机日益加深,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住宅区建设的规模空前,在城市广场、公共建筑、园林景观到人居环境的设计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设计师从伦理学角度重新审视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环境艺术低碳设计问题。
所谓伦理,亦人伦之理,即依据理性来研究人的行为规范的学问。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探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标准,而且探讨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责任等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伦理是探讨设计主体应当遵循怎样的公共道德与准则,设计师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在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面前,环境艺术设计师理应遵循公共伦理道德,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伦理价值的判断力。不仅要对环境负责,也要对社会和人负责;不仅要考虑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还要考虑设计的社会价值;更要考虑人的健康和安全。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大部分组成。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生态随历史变迁演替而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山、水、大气等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行为赋予环境空间以新的内涵和形态,并使之具有形式美感的“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生活环境。在现今社会里,随着职业划分的日益精细,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设计师获取报酬的一种手段,一种生计,而且成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技术行业。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项目增多,设计队伍急剧膨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达一百数十万人之多。当设计师们在从事繁杂的设计工作时,有多少能仔细思考设计职业的伦理价值?如果设计方案、材料选择不当,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可能给环境、社会乃至人类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便是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伦理问题。
善与恶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设计行为的善恶是设计伦理的应有之义。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个人与社会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初就是互相依存、无法分离的。个人与社会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初就是互相依存、无法分离的。设计师一方面有人的自然欲求,他需要考虑个人的利益和生存的问题,需要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在经济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他们的设计面临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问题,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问题,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冲突问题。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劳动的体现,设计主体通过设计行为向人们提供集“功能”与“美”为一体的,使他人获得精神享受和身心愉悦的人工环境时,也希望设计的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及社会影响力。但是,当全人类都在关注城市建设加快,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时,环境艺术设计主体该做出怎样的抉择才是正当的呢?设计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是否要以尊重他人和社会利益为底线,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兼顾时,是否应该把社会利益摆在首位,从而真正体现设计主体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呢?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包含着价值导向和主体性要求两个基本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依靠人”和“为了人”。“依靠人”,即尊重设计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设计师在环境艺术低碳设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生态的和谐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为了人”,是把人对环境功能的需求,改善生存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作设计的目的。在设计中坚持低碳设计的理念,保护、节约自然资源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艺术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功能,又符合大众精神需求的公共产品。只要是公共产品,只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不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产品,便被赋予了一种责任,一种对所有人以及由这样一些人所共同构成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责任,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伦理责任。伦理责任强调伦理价值的根据在于行动的后果,它要求行动者为自己的行动后果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责任。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1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中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是我国政府面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则要在公共产品框架内来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涵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室内设计等,是城市建设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行业能耗的重要源头。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设计师们应以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设计产品来应对能源危机。新西兰著名景观设计师克雷格·波考克[Craig Pocock]在2010年艾勒斯利国际花卉展上的设计,有效地降低了景观在营造、维护过程中的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作品中设计师选取已成型或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如湿地植物种植池用收集的建筑垃圾料车改装,展厅地面选用本地产的生态复合地板以减少其运输碳成本,墙体由回收的旧俄勒冈松木铺装,围墙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波状钢建造,外加手绘“涂鸦”装饰。其次,设计师还考虑了景观主材料展后的再利用,如被彩绘的湿地植物种植池将以崭新的艺术面貌重新回到街头,继续它们垃圾收集器的工作;由大型集装箱改装的展厅连同它的生态复合地板,展后将会成为设计师本人的工作室。这种设计原则,为环境艺术低碳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0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这足以说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环境艺术低碳设计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对设计主体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产品不能只是求美,还需在努力构建绿色文化,承担公众价值审美意趣的框架下,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
环境艺术设计的公共责任决定了设计主体不能只顾经济利益,把主要的目光都集中在经济利益上,忽视对社会与公众文化的导向作用。低碳设计是创造环境绿色文化的基础,它以特有的方式将低碳理念渗透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中,引导和规范着公众对低碳环保概念的认识。不仅如此,它还给公众提供了低碳材料的选择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路。创造绿色文化,就是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在设计中注重低碳、节能、环保,确保减少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破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体现在各国世博场馆的设计之中,设计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集中阐释了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围绕“低碳”主题,形成了巨大的引导效力。设计者巧妙地将低碳理念与世博场馆设计完美融合,营造世博“低碳”文化,充分证明了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也为推动环境艺术设计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发挥了示范和表率的作用。
能不能正确阐释美和审美、美感、审美态度等,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还与公众能不能正确地确认自己作为人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从而与一个民族、社会的精神走向、价值判断和道德风貌联系在一起。长久以来,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审美追求可以集中概括为追求“真善美”。这种基于对科学认识、宗教伦理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维特征和价值追求认识进行的概括,对于引领人类价值导向、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增长或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大众文化潮流的急速扩张,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渴望了解艺术设计的知识和技能。这就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提高和普及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通过设计行为赋予环境空间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的同时,是否起到了帮助公众认识了解低碳设计,促进公众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作为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环境艺术设计,多向公众展示低碳设计的产品,不仅能够引导公众了解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又能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
伦理价值就是从伦理学的层面上,对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判断。人类是唯一具有伦理观念和理性思维的主体,人有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人只有具备内在的理性和精神,才有价值,才具备伦理价值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其设计产品所面向的受众主体是社会人群,设计主体或设计产品的伦理价值一定是面向公众的,是服从于公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共同遵守的伦理原则的。因此,其价值形态也是围绕“为了人”的要义展开。
在当今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追求低碳的社会价值更加显现。首先,环境艺术设计要以人为本,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人的需要不可能全面满足的情况下,以人的什么为本?我们反对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利为代价,换取少数人享乐与满足;我们反对以牺牲子孙后代生存权利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享乐与发展。
其次,要尊重人的生存环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如“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友善对待万物”等极具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从设计理念、项目策划定位聚焦在“低碳”上,并且要求建设及设计主体敢于放弃已经习惯了的现实利益,切实保障未来人类的权益,以实现“为了人”的伦理价值目标。由于伦理价值是一种软性制约,它不具有一般强制性,如何保证设计领域伦理价值服从于社会伦理价值呢?首先,设计者本身对社会伦理的认知和认同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优秀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环境艺术设计,如果设计主体考虑的不是设计的环境代价、社会发展的影响,而是考虑个人利益,或者缺乏对社会事实的正确价值判断,那么他就很难在“低碳”设计上有所作为。其次,伦理规范也是必要条件,伦理规范通过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生活中指明何为理想的、何为应当的、何为不道德的等,以此来调解与缓解人类理智与欲望、社会复杂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
伦理规范是伦理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实现伦理价值的途径和手段。伦理规范以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除了探讨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标准外,还探讨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思想体系中,提出于一个普遍的第一原理,作为道德的起源和根据:“你的行为,要让它所根据的行为准则可以被所有的理性人接纳为一条法则”。道德规范是人提倡、人制定、人信仰、人实行的,一个道德规范能否成为普遍的道德准则,要看该规范能否被所有的其他人所接受,被其他人接受的规范是普遍的道德准则,这无疑强调的是人的话语权,体现对他人的尊重。环境艺术设计伦理道德规范具有两个层面,第一是设计者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第二则是广大受众者的道德判断和规范。这两个层面并不总是重合的,他们往往处于一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状态之下,一般来说,设计者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高阶位的,但它却不得不向低阶位的广大受众者的道德规范妥协,甚至是被后者所融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道德规范,必须接受人们的普遍认可,否则这样的道德规范是无源之本。当恶劣的环境已经威胁到人类健康时,公众希望环境艺术要有低碳环保的设计,这就是公众可以接受的道德规范。因此,设计主体应改变盲目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设计思路,要坚持有利于大众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权利放在首位的设计思路,以此作为设计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来符合大众的道德判断标准。设计主体在伦理价值的软制约下,应该自觉通过伦理规范把握自己的设计行为,让个体的道德自律在公众伦理规范的他律中获得统一,让公众的伦理规范通过个体的内化和自觉遵从来实现。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六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近年来,世界各地遭遇的地震、海啸、洪水、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不仅比过去多得多,而且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危害也愈加严重。据专家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每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环境艺术设计应跟上时代步伐,正确应对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低碳设计”为导向,从理念、策划和定位上,把好“低碳”设计关。近日,北京首个低碳四合院在东城区大兴社区居委会建成,四合院充分利用中水系统给水,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利用自行车发电,房屋、窗户设计上增加通风和遮阳效果,经测算,每年可节省的能耗至少相当于10707度电、3.885吨标准煤、减少1吨多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低碳设计社会价值的最好诠释,也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跟上时代步伐,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开了个好头。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让社会公众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低碳设计”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对环境艺术设计主体提出了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吻合的设计观,为人类自身发展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
总之,时代发展与环境的变化,呼唤环境艺术设计走低碳发展的道路。重新审视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设计师没有理由不把追求低碳理念作为优先考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艺术低碳设计,是设计师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价值形态,其社会价值与一个民族、社会的精神走向、价值判断和道德风貌联系在一起。是基于环境“美”又超越环境“美”的价值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