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116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和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对我院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相应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措施。结果: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中,根据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凝固标本有18例,占比例为45.00%(18/40),其中溶血标本有16例,占比例为40.00%(16/40),抗凝剂使用错误有6例,占比例为15.00%(6/40)。结论:对于检验标本进行严格控制,并对其采集和处理方法进行充分分析,并严格按照标本质量实行,进而获得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在临床上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获得患者的配合,采取改进方法将标本质量提升。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预防措施
医学技术逐渐发展,临床多种疾病需根据实验室检验数据予以确诊,对疾病诊断性而言,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因此采取正确的方法采集标本,可使检验结果更加真实和可靠,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其检验结果可误导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错误诊断,进而制定错误的治疗方法[1]。现对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探讨其效果。
1.基本数据与方法
1.1基本数据
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对我院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选自15岁至70岁,年龄均值为(42.31±1.24)岁。全部血液标本均由各科室护士进行采集,并送至检验科检验。
1.2方法
依照医疗机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标准,制定血液标本采集、运输、签收、拒收等相关程序,实验室工作人员如收到不合格标本时,将其标本的不合格原因进行记录,并将标本送回病房中,重新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
1.3判定指标
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相应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1.4统计学分析
分析以上本组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检验,根据t检验方法对以上以()形式表示的计量资料进行检验,根据卡方检验方法对以上以(%)率形式表示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证实统计学有意义(p<0.05)。
2.结果
2.1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相应原因
4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中,根据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凝固标本有18例,占比例为45.00%(18/40),其中溶血标本有16例,占比例为40.00%(16/40),抗凝剂使用错误有6例,占比例为15.00%(6/40)。
3.讨论
血液凝固:在凝血检查、血细胞沉降率、血常规等检查中,极易发生血液凝固情况,主要原因包含:(1)主要使用注射器进行采血,其分装量在抗凝剂抗血量之上。(2)抗凝管未进行及时摇匀、未进行摇匀、错误的摇匀方式,标准摇匀方法颠倒混匀8次,将试管中抗凝剂和血液进行充分混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于血液黏度较高的患者,其采血针型型号较小,导致采血速度较慢。(4)患者因自身因素导致血管充盈程度不佳,导致抽血时间增加,出现血液凝固情况[2]。(5)进行多项标本采血时,将凝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等放在最后,使血液在血管内长时间留置,进而出现凝固情况。(6)长时间使用止血带。
错误使用抗凝剂:应使用乙二胺四乙酸盐进行抗凝的患者,错使用枸缘酸钠或者肝素进行抗凝。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细胞形态学等项目,检查中需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进行抗凝,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常规等需使用枸缘酸钠抗凝[3]。
严重溶血:(1)因患者血管较细,静脉充盈度较差,血管弹性不佳,极易出现穿刺失败情况,采血时间延长,使红细胞发生机械性破坏,进而出现溶血情况。(2)工作人员采血完成后,将注射器中血液转至采血管时,未将注射器针头卸下,在压力作用下,狭小的通道对血细胞进行挤压,导致血细胞出现破裂、变形。(3)将抗凝剂摇匀时,摇匀方式不对,幅度较大,对血样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将血细胞破坏。(4)采血针对位不准,针尖反复在静脉中进出,使局部组织出现血肿情况。(5)血标本存放方式和运送方式不正确,血标本在采集后未进行及时送检,将其血标本放在温度较高、较低的环境下,极易出现溶血情况。在运送中出现剧烈振荡情况,也可发生溶血情况[4]。
标本量较少或较多:在采集血液时不重视刻度,导致血液标本量较少或较多。
预防措施:(1)加强与患者沟通:沟通可将不合格标本情况降低,当发现不合格标本时,需及时与工作人员进行联系,将不合格原因予以告知,并进行详细解释,防止再次发生同一问题。(2)增强质量控制:增强培训力度,使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检验信息,经网络、书面形式向护士进行指导,并采取正确的方法采集标本[5]。(3)要求明确:工作人员需将实验室中相关检验项目,相关要求予以清晰列出,并将其清单发放给各科室,并在网上及时更新,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认真了解检查内容,尤其重视抗凝剂的比例和要求。
综上所述,在血液标本采集中,以及出现的问题、潜在因素等予以指出。严格控制标本采集过程,提高标本采集质量,在整个采集过程包含采集姿势、采集时间、止血带使用方法、采集标本量、收集标本的容器以及抗凝剂的使用情况。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求临床医生、护士、工作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并进行相应沟通,将服务水平予以提升,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应用在临床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贾建刚.浅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5(15):47-48.
[2]吴燕芳.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9):4121-4122.
[3]姜月红.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8):112-114.
[4]曾庆娣.探析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母婴世界,2017(6):28.
[5]于春杰.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防控[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2):167,169.
论文作者:王庆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标本论文; 血液论文; 不合格论文; 原因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患者论文; 误差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