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载着“人情”与“面子”的传统红包,政策激励背后的红包,在微信时代是否还受着这些因素的影响?作为网络互动方式的微信红包,又是在如何映射和影响着现实中的社会、企业、人际关系?本文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探寻,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微信;红包;窘状;探析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微信红包从大人到几岁的儿童都会抢红包,发红包,微信红包不仅成为联络感情的一种手段,有的还利用微信红包拉票、投票,甚至有的企业还将微信红包激励政策用心了企业的答题平台上,致使有的员工无心工作,一心想着答题抢红包,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1.微信确实有魔力,但要适度
微信确有魔力,前后只要一秒,专注严肃的办公场合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不得不承认,答题发红包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办法,但过度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就好比小孩子本来就很喜欢学游泳一样,家长对小孩说“如果游泳学好了,得到教练的认可,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礼物”。于是,孩子就努力的练习,在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了家长买的礼物,最后有可能造成“不给买礼物就不学的”窘态。
我个人认为。微信并非单纯的办公工具。上班时间玩微信,很容易发生微信群里,某一个员工带头,导致整个办公室甚至整个部门一起玩的连锁效应。
不管工具本身有多先进、便利,最终还要看该如何利用。就拿答题发红包这件事来说,本意可能是为了督促大家来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习归根结底靠的是个人主动,如果光靠发红包,可能就有一大部分人直接跑到网上搜答案、拼手速了。更何况还有可能把工作时间冠履倒置,对企业造成的隐形损失可就不是几十元的事可以弥补的。
现实生活中,答题发红包还有很多的“孪生兄弟姐妹”,投票发红包,转发广告发红包等等的拉票手段,拉新人进群、建群、积赞领优惠券,满减购物等群内信息......“求帮忙”也在逐步成为微信红包使用的一种典型场景,而在微信中的观察,我们也可以看到发红包求转发、发红包求参与投票等,正在各种微信群里兴起。这些在短时间内见效手段的共性是:能掏钱的别嗷嗷,不高兴了就要买买买。
2.如何利用好微信红包,关键在于使用者
当然,对于微信等兼具沟通和娱乐功能的工具,也不是要一棒子打死。能否合理的用好这些工具,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使用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最起码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分清界限。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人进入工作状态后如果被打断,需要在投入时间才能集中精力。工作和娱乐必须划清界限,可以休息,但是不能用吸引力过强的游戏、电影等方式,造成开了一个头,到下班都收不了为尾的形式。工作时间之外,利用娱乐性更高一点的APP,动漫、朋友圈转发等手段进行知识普及、效率可能没有发红包那么高,但是也能够起到驳杂专精,优势互补的作用。现在有的单位推行做学习请过挣积分的活动,积分到了一定上限时,可以兑换一些红色文化景区的门票,平时进去参观需要收费的一些景区,通过学习做题,就可以免费的兑换门票,带着一家老小到红色旅游区去感受一下红色文化,对老一辈来说是一种他们那个年代的回忆,还对孩子起到了教育爱国的目的。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
二是明确动机。任何任务,任何事情,无论刚开始使人感到多么愉快,一旦被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后,其意义就会被大大的贬值,大打折扣,甚至使人感到厌恶。见天我发红包赶紧去抢答个体,明天他有开通公众号,又去搜题拼手速,当你一次抢个两角三角的,甚至是一分,抢十次凑不出一碗拉面的钱来时,你却不知道长期坚持学习的人已经走到你的前面了。
三是完善机制。对于企业来说,让员工努力工作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感觉自己的付出换回了相应的回报,在微信上发红包只是联系感情的方式,真正让员工努力工作、与企业休戚与共的还是一个好的分配制度。只有大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抱团取暖。
结束语:
从社交角度看,微信即社会,红包即关系。微信红包虽然扩大了传统红包的使用场景,但它作为社会关系中“人情”往来的社会资本属性、作为“面子”的个人表达功能,以及情感传达功能,相比传统红包,并没有实质变化。但是在微信这个场域中,红包互动更为广泛,微信红包编织的关系网可能大大超出传统红包涉及的关系网,因此,微信红包对于社会资本积累的作用更为明显。微信红包仍然受到现实中的关系模式的影响,一对一的红包发放仍然与现实社会的差序格局相关,群内红包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秩序的制约。在微信上发个红包只是联络感情的方式,真正让员工努力工作、与企业休戚愚与共的还是企业的一个好的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翟学伟.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J].社会,2009 (1):109-122.
[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3][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35.
[4]卜长莉.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 (6) :35-38.
[5]赵卓嘉.面子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2012(5):128-13.
论文作者:房仁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红包论文; 发红包论文; 社会论文; 企业论文; 员工论文; 目的论文; 工作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