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正能量传播策略
刘丹凌1 邹 雪1姜春勇2
(1.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2.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重庆 400715)
【内容摘要】 正能量传播是以弘扬主旋律、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为目的的传播形态。在媒介融合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舆论生态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迁,这些变化也对正能量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此,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本文认为正能量传播可以从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联动多种媒体、利用交互性进行柔性传播,以及探索多模态的正能量报道形式三个方面改变传播策略,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思想战线上统一团结全社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正能量传播 渠道融合 柔性传播 多模态传播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传播者如何转变策略、增强正能量传播的感染力,从而唱响主旋律、激发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已经成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课题。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2]在1983 年出版的专著《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普尔提出“媒介形态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这个概念,描述了包括电话、电报在内的点对点媒介与大众媒介之间界限逐渐模糊的这一过程。[3](P23)彼时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正在发生的现象,普尔对它的关注集中于它给传媒企业带来的影响。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对媒介融合的定义也从传媒组织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随着媒介融合对现实多方面影响的扩大,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也呈现泛化的趋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Brian Brooks)和章于炎博士(Ernest Zhang)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讲座中提出: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5]
国内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理解较侧重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具体阐述定义的适用情况。学者蔡雯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6]学者许颖则将媒介融合看作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她认为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7]学者丁柏铨认为媒介融合是由新媒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间在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状态,可以将媒介融合理解成三个层面上的融合:物质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的融合,以及理念层面的融合。[8]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来看,媒介融合是在技术发展背景下各种媒介形态界限消弭与传播渠道呈现融合的现象,持续向纵深发展的媒介融合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传受信息的方式。
正能量传播是以弘扬主旋律、引导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为目的的传播方式,它通过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乐观的信息,给受众带来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使受众充满希望和力量。媒介融合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受形式,同时也改变了正能量传播格局。首先,新媒体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正在改变大众传播状况。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容量巨大,各种信息争相抢占受众注意力资源,导致正能量信息难以进入网民的关注范围。其次,受众在传播中的自主性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受众既可以接收信息、反馈信息,也可以自己决定浏览的内容、顺序和时间,并且可以反过来成为传播者。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导致自上而下的正能量传播结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传者必须与受众沟通,在传播中回应受众的需求。最后,媒介融合整合了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实现了信息传播优势互补,但同时也对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不同传播渠道所长,传者需要根据不同媒介的特质对正能量信息进行二次编辑,同时,为了适应全媒体编发的特殊需求,传者有时要将不同媒介上的正能量报道整合为跨媒介介质平台上的整体性报道。
基于此,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正能量传播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传播策略:第一,在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联动多种媒体传播正能量信息,形成协同高效的正能量传播体系;第二,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使受众在与正能量报道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接受正能量信息,在传受、受受交互中内化正能量价值观,在与内容的交互中传播正能量;第三,探索多种正能量报道的呈现形式,设计正能量传播的友好界面,建构正能量信息的表现结构,完善正能量价值观的意义结构。
一、基于渠道融合的联动传播
媒介融合使信息的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首先,传播渠道的剧增带来的竞争压力,使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在网络和移动平台上开拓领地,各种传媒介质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同的传播渠道呈现出融合的特征;其次,新旧媒介技术融合形成了新的传播渠道,如普通民众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简便易得的工具传播信息,成为“个人媒体”。受此影响,又以此为契机,正能量传播的策略可以作以下调整,以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最大范围的寻求受众。
在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联动新旧媒体扩大传播范围,联动主流与非主流媒体扩大影响力,联动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与个人媒体形成关注焦点。这种基于渠道融合进行联动传播的基础,是各种渠道中正能量内容的自由流动、相互激发,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体系,在宏观视野上形成正能量传播系统。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现“面”、“线”、“点”上的正能量传播联动。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
受众与媒介接触的广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说服效果,而新旧媒体联动目的就在于从“面”上扫除盲点,保证正能量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高覆盖率,增加正能量信息与受众“相遇”的机会,努力占领舆论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将“新媒体”表述为“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9]传统媒体则是与新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使用一对多的方式传播新闻,定期将各类信息发布给受众。新媒体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实时传播,整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传统媒体历经长期业务实践,拥有自己的内容和受众资源,在正能量传播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联动传播,可以增大正能量传播实现全方位覆盖和全天候延伸的可能性。新老媒体联动进行正能量传播至少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媒体间内部联动。即同一家媒体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平台联动,在深度上形成交互、照应的传播方式。如CCTV1 推出的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在微信、微博、百度贴吧平台上提供相关节目资讯和寻人信息,以“CCTV1 等着我”微信公众号为例,网友不仅可以接收日常推送,还能直接在上面观看电视直播、寻人报名、志愿者报名、爱心捐款。内部联动要利用媒体已有的渠道资源充分发挥新闻的正能量导向,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取正能量报道素材,从而营造良好的正能量传播氛围。
第二,多媒体外部联动。指各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话题联动,从广度上构建宏大的传播网络。比如“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利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和中国青年网等的新媒体平台造势,在网络平台上征集评选正能量作品,评选结果获多家网络新媒体转载。在传统媒体一端,由央视科教频道创作《点赞中国》分别在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播出。通过多方位的传播扩大正能量的影响范围,增加受众与正能量报道的“受力面”,从而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
第一,在信息传递方面,深度解读与实时追踪相结合。用好主流媒体的采访报道权,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报道、深度剖析;同时非主流媒体以迅速的反应即时跟进,通过二者联动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的信息,引导舆论场上积极正面的价值走向。特别在涉及风险传播的重大事件中,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联动保持舆论场上的正能量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二)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联动
联动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目的在于扩大正能量传播影响力,在两条“线”并行的同时,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传播主体,将正能量报道聚焦到网民关注的视线中。
主流媒体承担着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在正能量传播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媒介融合下多种媒介形式的勃兴,分散原本就已十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削弱了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效力,因而可以在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前提下,征用非主流媒体在流量和用户规模方面的拉动作用,推动正能量声音占领新的舆论场。联动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基础,主要在于结合两者的优势和诉求,在内容上互动、交叉,造成正能量话题的强势局面,然后再由不同媒介发挥所长加大正能量传播的影响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此外,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逐渐成为一大常态。其诉诸于媒体所有权的合并与调整,要求传媒工作者在采集信息后,根据不同媒体形式的特征加工、分发新闻信息,使报道以一个完整组合的形式呈现出来。新旧媒体的组织结构性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媒介运营成本,打造强势媒体。对于正能量传播而言,这种传播形式能较好表现整体效果:一方面,大型媒介平台可以聚集起海量用户,并通过大数据获取用户数据;另一方面,配合正能量信息的推送,平台有能力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实现正能量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在信息聚合方面,舆论引导与创新表达相结合。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力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但在媒介融合下,主流媒体信息把关的成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联动发挥非主流媒体在信息表达上的优势,可以发展舆论引导新模式,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例如主动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优化正能量传播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非主流媒体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个人媒体,分别对应具有原创内容、特定人群、草根发声三个“点”上的优势,联动这三类定位不同的媒体,目的在于让正能量传播成为受众的关注焦点。
(三)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与个人媒体联动
除二者联动发挥作用外,主流媒体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建设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进驻视频网站BILIBILI就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成功尝试。BILIBILI 创建于2009 年,现为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2015 年共青团中央入驻B 站,自称“皮皮团”。自入驻以来,“皮皮团”凭借其发布的大量正能量视频,已成为B 站新一代“网红UP 主”。
我们认为,对晏殊罢相之深层原因认识之缺失,使得对庆历期间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对重要人物的认识发生了不该有的错位;晏殊更是从原来的范仲淹等的“保护伞”与“同党”,被最终成为改革派的对立面,随着范仲淹等身上的伟人光环越来越强烈,诸多历史事实受到“遮蔽”,晏殊也随之遭到了不该有的严重的“污名化”。
专业媒体生产优质内容的源泉来自于专业性,其在一线采写稿件,并在制作过程中层层把关,建立起系统的采编网络保证高质量原创正能量稿件的产出;机构媒体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更能满足媒介融合过程中正能量传播分众化的精确推送需求;而个人媒体进入的低门槛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能够自主提供与分享信息,或将信息二次加工后进行转发,在开放式的自由表达环境中,这种由众多公众参与的裂变式、多中心传播不仅会大大增加传播的范围,而且会成为官方话语中正能量内容的有效补充。
二、基于交互特性的柔性传播
受众的角色转型是伴随媒介融合而来的另一个重大改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更多的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信息能在多大范围内有效传播,直接取决于处于传播网络中的用户是否允许信息“通过”,有学者形象地将此现象称为“全民公投”[10]。受众在传播中地位的提升,使交互性成为媒介融合下传播的特征之一。对于交互性可作两种理解,第一种指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信息的浏览,用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第二种与反馈有关,指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1]
基于媒介融合的交互特性,传播者必须主动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和愿望,拓展交互形式,转变以往的单向传播为分享互动式传播,激发受众创作内容。具体到正能量传播中,传播者可以采用柔性传播的方式提高交互水平。柔性传播是以一种温和、友善的姿态和行为方式,通过一些非硬性传播特质进行传播的策略。[12]采用柔性传播提高交互水平的策略,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在内容与互动中诉诸情感,引导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正能量信息
GPS与传统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查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王伟彪(3-267)
情感一直是我国这样一个遵从儒家传统的人情社会中人们意识和行动层面的动机力量,媒介融合提高传播自主性的背景下,受众的情感需求更加突出。因此,媒体可以采取感性的叙述方式,强化正能量传播的情感取向,在报道内容和传受互动中表现出人情味,引导受众将正能量内化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媒介融合下诉诸情感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报道“励志”或“感动”的新闻,在情感上激励个人、在行动上指导个人实践。如十九大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给青年的一封信”栏目,推送了《中国青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愿你披荆斩棘,磨砺成自己的英雄》等文章。作者将时代背景与青年理想联系在一起,激励青年奋发图强,被打动的青年网友纷纷点赞或转发到朋友圈,传播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再如今年4 月,澎湃新闻推文《多地消防员收到神秘外卖!看完留言忍不住哭出声来》[13],报道了凉山火灾之后,上海多个消防中队、消防站,都收到来自群众的咖啡、牛奶、泡面等暖心礼物,让网友们在“泪目”“温暖”的同时传播正能量。
对于贫困生来说,贫困生档案是获取相关补助和奖学金的重要依据,为确保准确、无误、完整的留存贫困生档案,每年在固定时间都要建立新的贫困生档案,对已存的档案要进行核对,做相应的更改和调整。
在关键帧提取器的粗识别阶段,已经筛选出大量的非目标区域,留下了少数候选区域。候选区域的图像特征点具有相似性,需要深度挖掘图像特征方可区分。因此,在关键帧提取器的精识别阶段,使用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候选目标区域提取深度卷积网络特征,生成特征向量,并利用关键帧提取器的SVM分类器将特征向量分类,得到最终的提取结果。
义系统的路径:视觉输入系统→语音输出系统→音素系统。这一通路的实质在于单词书面文字符号的视觉刺激直接激活心理词典中语音信息,因而获得语音。这两种路径都属于心理词典通路,外来的视觉刺激激活词典中的视觉信息,进而或直接激活语音信息或通过语义信息激活语音信息。
戈夫曼用“后台”这一概念指“显现出被隐藏着的事实”的区域,后台的各种设备仅供“私下”使用,观众默认不能进入后台参与工作控制。[14](P107-109)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控制着正能量传播的生产后台,正能量传播结构上呈现出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的特点;进入媒介融合时代,正能量作品的生产应实行开放性生产模式,使受众能自主参与正能量生产,正能量报道随时可以在受众的参与下更改、更新。
第二,利用集体的力量激发一体感与自信心。社会化媒体平台提供的多对多网状交流模式使无数个个人组成社群,群体动力效应更易激起人们对于社会民生和国家民族的集体情感,并使得个人生发出从中获取支持、进而开展行动的动力。例如构建人们对于社会民生的集体记忆就是一种正能量传播。2018 年10 月26 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发起致敬改革开放40 周年的“时光博物馆”,引发网上网下的热议关注。在这里,每个人见证并参与的历史构成了改革开放40 年的集体回忆。通过回顾国家和个人40 年来的奋斗历程,激发人们继续撸起袖子干的决心,传播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拓展双向互动方式,引导受众在传受、受受交互中内化正能量价值观
媒介融合提升受众主体性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传受互动方式的变革,以往缺少反馈或反馈延迟的单向传播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力,拓展正能量传播中传受双方互动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传统媒体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受众互动,而且可以在受众与受众的双向对话中宣扬正能量价值导向。双向互动不仅能加深受众对内容的了解,也可避免因沟通不畅或解读差异造成理解偏差,减弱正能量的传播效力,甚至转化为负能量。具体来说,双向互动主要包含两种形式。
第一,加强传受互动。一是传者可以通过回复评论影响受众解读。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或客户端等平台多落点传播信息后,受众可以通过留言功能发表评论,媒体也能即时对评论做出反馈。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媒体机构可以借用虚拟人格与网民进行交流,在语言风格上使用生动活泼和口语化的话语方式,提高媒体机构的亲和力,通过回复贴近受众生活的内容,将受众当做独立个体进行对话,激起受众对正能量信息的兴趣和喜爱。二是直播或直播贴也能发挥即时互动的功能。这种即时的、直接的双向互动,能增强受众在正能量传播中的参与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报道中的正能量价值取向。如新华社推出的《红色追寻》大型主题网络直播栏目,实时记录三个年轻人重走长征路的艰辛与感悟,在与网友直接的互动中宣传长征精神,激发青年网友的奋斗热情。
日灼病在当年10月中旬以目测法调查,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为重度:80%以上叶片枯死,小枝枯黄,生命难保,有些苗木直接死亡;中度:一部分小叶枯死,其余大部分叶片黄化失绿,小枝上灼伤斑块明显,生长受阻;轻度:小部分叶片整张小叶失绿黄化或半叶失绿,叶尖至少还有半张绿色,生长轻度受阻;轻微:小叶片仅边缘黄化,叶脉和大半张叶子正常。
第二,引导受受互动。除了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互动,还可以通过拓展受众与受众间的互动形式传播正能量,受众间大规模的互动将正能量传播拓展到社交与关系层面,使正能量传播的意义得以升华。近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弹幕”就是一种受众间即时互动的工具,受众可以边观看视频边发表评论与其他观众互动。在媒介融合技术发展下,有电视媒体也开始尝试使用弹幕增加受众间互动的程度,如芜湖广电生活频道,在节目直播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客户端上的开放入口留言,评论会立即以弹幕的形式发射到电视屏幕上。
(三)开放正能量内容后台,引导受众在与内容的交互中传播正能量
第三,激起受众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骄傲和自信。家国情怀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诸如“新四大发明”、港澳深大桥通车等成就,会唤起个体对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国家繁荣富强中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正能量价值观。
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媒体已经刊发的正能量报道,媒体机构账号可以充当话题主持人,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引导网民参与讨论,精华讨论结果在融媒体平台上二次转发进一步扩大正能量报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民在社会化媒体上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可以直接成为正能量报道的素材,受众不但可以成为正能量传播话题的建构者之一,还能直接原创或添加内容,从而丰富原有的正能量报道。例如,2018 年3 月,抖音短视频APP 发起以“奋斗吧,我的青春”为主题的小视频正能量挑战赛,号召网友记录下自己青春路上的奋斗故事。活动上线4 天,已吸引超过十三万人参与挑战,单条视频最高点赞数339 万,[15]让更多人坚定“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一信念,人民日报随后也发文“应援”正能量短视频。
此外,由于媒介融合下UGC 在受众获取的内容中占了相当比例,构建具有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正能量传播,还要重视提高用户主动创作内容的积极性。如今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方兴未艾,如何激发平台用户的创作热情发表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形成专业媒体主导下正能量传播的有效补充,将成为研究正能量传播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多元符号的多模态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生产与加工新闻的技术不断升级,信息表达形式得以拓展,客观上要求传者适应不同内容传播平台的特征,形成正能量内容生产的完整架构。传统媒体时代单一模态的表现形式,在媒介融合各类媒体争奇斗艳的背景下难以再挑起受众的兴趣,正能量传播应探索多种模态呈现类型和表现方式。模态(Modality)指信息接收者所感知的话语模式,既是媒体表达信息的结果,也是人们通过感官感知的交际结果。根据人类的感知通道,模态可划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根据话语所涉及的符号系统可划分为语言、言语、副语言、图像等。[16](P227)多模态传播是同时使用多种模态进行编辑信息,使不同模态话语符号之间相互补充意义、互为语境,让受众通过多种感知形式接受信息的传播策略。
其次,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都是使用国际标准语言,这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口语化情况,也不会造成误差。另外,农产品对外贸易交流中必须尊重对方,必要时可以使用语言交流技巧,在不损伤我方企业利益的情况下,促成双方贸易交易成功。
基于多元符号的多模态传播不是一种自身独立的存在,还涉及受众的使用习惯、感知体验和共同经验,因此,做好多模态的正能量传播,传者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一)根据用户使用习惯,设计正能量传播的友好界面
操作简便、界面友好是正能量多模态传播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单一的文字叙述虽然有助于深度思考,但不利于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在视觉观看越发重要的今天尤其如此。受众的感官本能会下意识选择花费更少精力即可理解的模态,或形式新颖多样的模态,因此,善用图文结合、多模态表现信息更能激起受众的浏览欲望,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正能量的多模态传播首先要合理布局图片、文字和视频等模态之间的位置,突出视觉中心、创新表达,使之在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激起受众的阅读欲望。具体来说,界面友好主要有以下两个要求:第一,恰当安排模态之间的层次,以舒适阅读、方便操作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例如“N 张图带你看……”类的报道,通过一镜到底的滑动方式,就能让受众流畅地阅读文章内容。第二,合理发挥各种模态的功能。在各种模态中,文字长于阐述事实、表达思想,图像和视频适用于建构画面、再现情景,H5 则将多种模态收编其中,对于讲述事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者在进行正能量传播时,要根据需要适当使用模态,避免因滥用多种模态适得其反。
界面友好只是吸引受众阅读的第一步。要留住受众阅读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需要调动起受众的感知体验,营造虚拟在场情境,完善正能量内容的文本表现结构。
“领导和部门的态度”主要反映学校领导和其他管理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评价职能部门操作的规范性和人性化。其中,“校长的重视程度”这一评价要素的认可度为高,“考评部门的态度”的认可度为中上。
(二)调动感知体验,建构正能量信息的表现结构
借助多模态传播,传者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文本,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种感知形式,利用多元化的表现内容和意义调动受众的全感官通感,增强对正能量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具体来说,正能量传播可以整合运用H5、表情包、微视频、直播、弹幕等新模态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并在融媒体平台上分发载有多种符号的正能量作品。
例如澎湃新闻推出的代表H5 作品《致敬|好人耀仔:一位宁德村支书的45 岁人生》就是正能量传播借助新模态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的典范。H5讲述了村支书周炳耀在抗击台风“莫兰蒂”时不幸落水的事迹。动漫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再现了他在大雨中巡视村庄、彻夜疏通桥洞,最后被大水冲走的场面,而村民原声音频的加入,使网友点击界面上的村民形象就可以倾听他们对周炳耀的思念,H5 还插入了一个由同事讲述周炳耀生前事迹的小视频,以及同事拍下的他生前最后一张穿着雨衣、赤脚卷起裤腿站在河岸边的照片。生动的画面重现加上低沉的背景音乐和激烈的雨声,让观众沉浸在H5 营造的沉痛氛围中。H5 发布48 小时内所有澎湃新闻平台的相关报道阅读和点击数为280 万,网民献花55 万,“愿天堂没有洪水猛兽”“愿好干部一路走好”……网友们纷纷转载、自发刷屏,向周炳耀表达敬意,各大网络、客户端、微信和微博也对《好人耀仔》H5 新媒体产品进行转载。这种形式新颖的正能量传播不仅获得了点击量,而且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利用骨架法构建本体的步骤如下:确定构建本体的目的和范围;构建本体(分为本体获取、本体编码和本体重用);本体评估;文档化;各阶段的指导方针[10]。
此外,VR、AR、全景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图文叙事转变为视觉叙事、情景叙事,为正能量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传者在对正能量信息进行编码时,可以根据适当的题材合理使用这些媒介技术,以更生动的方式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
(三)调动共同经验,完善正能量价值观的意义结构
创新文本表现结构可以让受众理解正能量内容,但要使受众接受内容背后宣扬的正能量价值观,还需要从整体上建构符号的意义结构。
一切具有指示或象征作用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作符号,符号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符号相互关联地组成一个符号系统。恰当运用符号可以体现某种特定的情感,引起特定的联想,表达特定的意义,往往使传播内容精炼形象。受众对于符号的理解一方面来自语境,一方面来自常识和经验。因此,可以调动共同经验展现符号,构成具有内在关联、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内容的正能量传播体系。
戴菲儿死去那天,秦川陪她整整一夜。死去的戴菲儿静静地躺在灵柩里,她形销骨立,全然没有一点动人模样。然后来了殡仪车,然后有人将灵柩抬上殡仪车,再然后,殡仪车离开豪宅,消失在山林之中。艾莉问秦川,你不去看看?秦川说,你认为将一个女人扔进报废机很好看吗?艾莉说,可是他们……秦川说,他们都是演员。灵柩和殡仪车,只是演出的道具。
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纪念建军90 周年推出的“军装照”H5 为例,它将人们对于1927 年建军至今90 年的记忆以军装照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天天P 图的人脸识别技术,用户拍照后上传照片就能生成有着自己面孔的不同年代军装照片。在这里,几十年军装的演变与普通个人的结合,象征着个人“切身参与”到党和人民争取国家复兴、民族繁荣的光辉历程中,军绿色制服、帽徽、肩章等符号则共同组成了正能量传播系统。这支H5 上线2 天浏览量破2 亿,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中获一等奖,刷屏与正能量同时在线,成为融媒互动和多模态传播的成功案例。
高原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的应用……………………………………………… 魏崧,何海博(11-119)
四、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稀缺的注意力与纷繁多样的信息内容间的强烈反差对传播正能量构成挑战,而内容失真、泛娱乐化等问题更加剧了正能量传播的危机。但硬币的另外一面,各种媒介取长补短,传者可以根据受众习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布,受众参与传播积极性提高,以及新模态的出现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等,都为正能量传播带来新的契机。正能量传播若在传播渠道、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既保持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又关照到受众的使用习惯,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问题,获得长足而持续的发展,最终形成宏观长远的正能量传播体系,从而在思想战线上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2019-01-25.
[2]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 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
[3]Ithiel de Sola Pool,Techologies of freedom[M].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09).
[5]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09).
[6]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7]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07).
[8]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2011(11).
[9]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06).
[10]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江淮论坛,2015(01).
[11][美]Elliot King.彭兰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J].国际新闻界,1999(04).
[12]李建军,刘会强,刘娟.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对外传播的新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13]澎湃新闻公众号4 月4 日推文[EB].https://mp.weixin.qq.com/s/H3TzV_r5Z2m_NypR9HuXsg.
[14]戈夫曼.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抖音发起“奋斗吧,我的青春”正能量挑战赛[EB].http://it.people.com.cn/n1/2018/0320/c196085-29878656.html-2018-03-20.
[16]杜金榜.语篇分析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10-0071-07
* 本文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选课题“正能量传播”及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时化·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媒介化——建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全媒体培养模式”(YJG173065)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刘丹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硕导、新闻系主任,西南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跨文化传播、媒介与社会等;邹雪,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姜春勇,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常委、重庆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新闻韬奋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媒介融合论文; 正能量传播论文; 渠道融合论文; 柔性传播论文; 多模态传播论文; 西南大学论文;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