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通货膨胀控制的对策与绩效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俄罗斯通货膨胀控制的对策与绩效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俄罗斯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与绩效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通货膨胀论文,绩效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俄政府采取削减财政赤字、取消财政补贴等一系列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俄罗斯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90年代以来,随着“休克疗法”的实施和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型,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和混乱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货膨胀恶性发作,通货膨胀率急剧升高。1991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高达1-00%,1992年猛增到1468%,1993年仍居高不下,达875%〔1〕。高得如此惊人的通货膨胀率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经济社会剧烈震荡。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力推行紧缩财政货币政策,重点治理通货膨胀,取得了明显的绩效。1994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03%,1995年进一步降到约130%,1996年春已降到月均2—3%,全年通货膨胀率可控制在30%左右。这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一、对策与绩效

俄罗斯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与其90年代初推行的“激进改革”直接相关,这次改革采用“休克疗法”,以国民经济私有化、市场化为目标,全面放开商品价格。1992年1月2日,俄罗斯政府放开了约90%的零售价格和约80%的批发价格,开始实施价格自由化方针。前苏联控制物价长达60多年,“一步到位”放开物价,久压的物价必然要反弹。因此,俄罗斯出现高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完全放开商品价格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制度与体制换型的必然产物。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经济上讲,它是国民经济运行严重失衡的综合反映,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俄罗斯政府为遏制高通货膨胀率,从稳定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一系列对策,进行综合治理。

(一)削减财政赤字,严控货币超经济发行。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出现巨额赤字是俄罗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9%,1992年上升到3.6%,1993 年增加到4.9%,1994年高达9.9%。这期间,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不得不搞货币的超经济发行。1991年俄罗斯货币发行量仅为893亿卢布, 1992年上升到15,130亿卢布,1993年猛增到109,048亿卢布,1994年高达231,699亿卢布〔2〕。这其中包含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大量货币。 为稳定货币、控制物价,俄政府自1995年起开始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在1994年发行20万亿卢布国家短期债券基础上,1995年再发行30万亿卢布的短期债券。此外,国家同商业银行还建立了债务贷款制度。国家以黄金作抵押,向商业银行举借债务,1995年约举借了30.6万亿卢布(合70多亿美元)的债务。财政赤字不再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行来弥补,这就有效地制止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二)取消对无效率的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俄罗斯国有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企业缺乏自主权,没有生产经营积极性,致使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率低下,陷入亏损状态。1994年,俄罗斯国民经济中亏损企业的比重达27.9%,亏损额约13万亿卢布,其中工业亏损企业比重达23.3%,公共事业和生活服务领域亏损企业高达43%。为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国家财政每年都支付巨额补贴,长久累积,补贴数额越来越大,俄政府早已不堪重负。为此,通过私有化、股份制改造,俄罗斯将大批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为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削减军事开支,启动军转民机制。前苏联推行世界霸权主义,国民经济基本上军事化。作为前苏联的一个继承国俄罗斯,其国有企业约有3/4与军事工业有关。为缩减国家军事开支,俄政府一方面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开展和平外交,与邻国(包括中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削减了军队;另一方面缩减武器生产,开展军转民生产。尽管此项工作进展十分艰难,但毕竟已经起步,1992年俄罗斯国家军事订货一下子就减少了67%,以后每年都继续减少。

(四)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与调控。俄罗斯与推行经济私有化、市场化相匹配,实行金融自由化,已出现近2000家私人商业银行。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原来已经比较混乱的金融秩序更加难以管理与调控。为了把极高的通货膨胀率压下来,俄罗斯政府下大力气整顿金融秩序,主要措施有:1.打击金融投机活动。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炒股票、炒债券、炒房地产、炒外汇等活动十分猖獗,且“黑市交易”比比皆是。少数投机者借通货膨胀之机大发不义之财。“恶性通货膨胀的最严重后果之一便是以牺牲普通公民的利益为代价而养肥了投机者和奸商。”〔3〕为了保护普通公民的基本利益, 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与打击投机活动的法规及政策。2.整顿金融组织机构。在俄罗斯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体制真空”,在此期间,国家金融市场陷入严重混乱状态。在混乱中,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关系网”从事经商活动,积累了资本。由于从事金融业比经商更有利可图,他们纷纷成立所谓“股份”性质的金融组织,搞起了投资贷款。这些金融组织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只要能从中央银行骗取贷款就能转手获取大利。如1992年,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利率是120%,而它们的贷款利率是240—300%,从利率差距中轻而易举地赚了大钱。俄政府已开始对大量非法金融机构进行认真核查与清理,依法取缔那些非法金融组织和机构。3.“搞汇率走廊”,限定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卢布汇率大幅度降低,既是高通货膨胀的结果和反映,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1992年前,卢布与美元比价为90:1,此后连年大幅度下跌,1994年10月11日引发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暴跌事件,卢布对美元的比价下跌至4000:1。这一恶性事件导致当时的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下台。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俄政府果断实施“汇率走廊”政策,从1995年7月6日起把卢布对美元的汇率限定在4300—4800:1,大体保持在4500卢布兑1美元的水平上。 这样做,既可以打击外汇投机商,稳定汇率,又可以把金融机构的自由资金引到国债上,有助于平衡国家的财政收支,降低国民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五)靠扩大出口创汇,大量进口消费品。几十年来俄罗斯一直坚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导致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生产结构,国内市场消费品供应短缺。通货膨胀一发生,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猛,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而且使公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直接危及社会稳定。为了控制政局、稳定人民生活,俄政府通过扩大军品、能源及原材料(石油、木材等)的出口,换取更多外汇,大量进口消费品;或以易货贸易方式,换取国内急需日用工业品。目前,俄罗斯市场上54%的食品来自进口,大部分是靠外汇换取的。

上述对策的实施,在实践中已产生明显效果:1.止住生产下降趋势,部分工业部门出现增长势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 年以两位数的速度下降,1992年比1991年下降19%,1993年比1992年下降12%,1-994年比1993年又下降15%。1995年下降势头趋缓,仅比1994年下降4%。同时,一些工业部门生产出现增长的好兆头, 如黑色冶金工业增长9—10%,有色冶金工业增长1—2%,石油化学工业增长11—12%。1996年1—2月,机械工业增长26%,建筑材料和食品工业增长14%左右。2.产业结构有所调整。轻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畸形的生产结构有所改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93年的43%提高到1995年的51.5%。这说明俄罗斯的消费品和服务市场的供求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尖锐矛盾有所缓和。3.外贸得到恢复和增长。1991年“经互会”解散和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与“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一度中断,影响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1993年,俄罗斯与欧洲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1994年俄外贸出口达480亿美元,比19-92年424亿美元增长1倍多,并且,这一年外贸顺差达198亿美元。1995 年前10个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外贸总额增长20%,其中出口649亿美元 ,进口470亿美元,顺差仍达179亿美元。巨额外贸顺差,对抑制国内高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成本与代价

俄罗斯治理通货膨胀所取得的绩效,是以十分高昂的成本与代价换取的。这种沉重的代价,会长久地影响俄罗斯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一)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进而转向长久的停滞。1.过度紧缩财政大大缩小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而基本建设投资的锐减必然导致生产下降。1992—1994年,俄罗斯基本建设投资分别比上年下降45%、16%、27%,1994年的生产性投资也大体只相当于1990年的30%。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2.7%的速度下降,其中工业生产年平均下降15.5%,农业生产下降比工业生产还严重, 1995年工业生产总值下降4%,而农业生产总值竟下降8%。 2.过度紧缩货币,大量减少货币供给,必然使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陷入“三角债”危机。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使企业连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也无力购买,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短缺,使企业早已陈旧落后的技术设备难以得到更新和改造,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企业资金短缺,还会使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债务,形成难以解决的“三角债”,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俄罗斯债务拖欠总额,1992年夏为4万亿卢布,1993年6月上升到10万亿卢布,1994年12月猛增到85万亿卢布, 1995年竟高达300万亿卢布。不仅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而且企业与银行、银行与银行及企业与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也互相拖欠债务。更为严重的是,国家和企业大量拖欠职工工资,使得深受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之苦的职工,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3.紧缩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企业增加了税收负担,减少了企业盈利,从而无力增加生产。俄罗斯增加预算收入,主要靠增税。由于对非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私有化企业又大量偷税漏税,增加税收收入不得不依靠提高税率,而税率的普遍提高,又直接影响生产,尤其是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陷入困境。俄罗斯工业企业成本盈利率,1992年为40.4%,1993年下降为32.3%,1994年进一步下降到16.0%。另外,俄罗斯企业利润的70—80%被纳入国家预算,企业所剩无几,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使企业丧失持续发展的后劲,进而陷入停滞不前状态。

(二)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停滞并存,并与失业增加、人民收入两极分化相互交织。实施过度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把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短时期内强行压下来,但它是以生产下降和停滞为代价的。而且通货膨胀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其反弹的因素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尤其是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导致市场商品供给总量的减少及供给结构的失衡,达到一定程度,还会使通货膨胀率升高。不仅如此,生产的下降和停滞,还直接导致职工失业人数增加,收入水平下降。1992年,俄罗斯失业率为0.8%,1994年增加到2.1%〔4〕。1994年, 全俄包括隐性失业在内的总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1992—1995年居民生活水平比1-991年下降1/3。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贫困人口,1995年达到3660万人,占全俄总人口的25%左右。与此同时,俄罗斯少数官员、厂长、经理及持有一定特权的人,借经济私有化与通货膨胀之机,钻各种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权钱交易,迅速暴富。据有关资料揭露,目前仅在莫斯科就有1000多人拥有150多万美元资产,有20多人拥有5亿美元资产。俄罗斯治理通货膨胀的种种措施,非但没有使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得以收敛,反而出现进一步加剧与扩大的趋势。

(三)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靠私有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俄罗斯推行紧缩财政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俄罗斯政府原以为私有化收入会大大弥补国家财政收入之不足,但结果事与愿违。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私有化的货币收入,1992年仅为600 亿卢布(俄最高苏维埃数字),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赤字的1.5%;1993年升为3100亿卢布,只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0.6%,赤字的1.9%,其中上缴联邦财政626亿卢布,相当于当年联邦财政收入的0.28%, 赤字的0.54%;1994年达7347亿卢布,仅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0.38%,赤字的1.1%,其中上缴联邦财政1135亿卢布, 仅相当于联邦财政收入的0.13%,赤字的0.18%。为什么私有化收入会如此之少呢?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第一步私有化是“无偿私有化”,即给每个公民发一份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以后的“有偿私有化”, 基本上也是国有资产的廉价拍卖。如果说第一步的“无偿私有化”具有“全民性”,那么以后的“有偿私有化”则具有“少数性”,即使少数官员、厂长、经理及持有某种特权的人大受其益。因此,这种私有化被称为“官员私有化”、“厂长、经理私有化”。说穿了,在俄“私有化”过程中,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真正得到财产,反而失去原来在公有制条件下的主人翁地位;而那些官员、厂长、经理及持有某种特权的人,则乘股份化之机将原有的“国有资产”转化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十足的私人资本家或官僚资本家。

三、几点启示

(一)治理通货膨胀不能下“猛药”,搞过度“紧缩”。俄罗斯由于通货膨胀率骤然升高,并且高得惊人,不得不下“猛药”,急刹车,搞过度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成本过高,代价过大,甚至后患无穷。我国自1993年以来也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达21.7%,由于及时治理,并且采取“慢刹车”、“对症下药”的办法,顺利地实现了“软着陆”,创造了国民经济高增长率(10%)与低通货膨胀率(6.5%)的佳绩。

(二)治理通货膨胀要标本兼治,更要注重“治本”。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综合症”,对其一定要从生产与流通、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尤其要立足于生产增长,增加有效供给。俄罗斯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严重地忽略了这一点,它所施行的过度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生产与供给方面基本上是失效或失败的。生产结构的调整是乏力的;增加税收又大大加重企业负担,抑制了生产;紧缩货币又使企业资金短缺,使生产增长乏力。虽然该政策在流通和需求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付出的代价也过大。“治标”没“治本”,给以后经济发展留下了大隐患。

(三)努力降低治理通货膨胀的成本和代价。治理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病,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和费用。最经济的原则是:少花钱治好病,即要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治理好通货膨胀。俄罗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大缺陷是成本过高,代价太大。这是我国要引以为戒的。目前我国的高通货膨胀率虽然被压下来了,但治理通货膨胀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控制通货膨胀,防止其反弹,仍是我国“九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汲取俄罗斯的教训,为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释:

〔1〕联合国欧洲委员会《1995年的转轨经济》,第27页。

〔2〕〔俄〕《经济问题》1995年3月号。

〔3〕[英]理查德·杰克曼等著:《通货膨胀经济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4〕联合国欧洲委员会《1995年的转轨经济》,第28页。

标签:;  ;  ;  ;  ;  ;  ;  ;  ;  

俄罗斯通货膨胀控制的对策与绩效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