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维护业务外包的利弊与对策论文_王小维

仪表维护业务外包的利弊与对策论文_王小维

北京燕化正邦设备检修有限公司 新疆阜康 8315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仪表维护业务也逐渐增多。仪表维护业务外包是当前大中型企业所财务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业务外包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综合有关企业仪表维护业务外包中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仪表;业务外包;利弊;对策

引言

仪表的日常维护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保证生产安全和平稳操作诸多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仪表日常维护体现出全面质量管理预防为先的思想,仪表维护人员应当做好仪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仪表正常运行。随着设备维护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外包业务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外包其设备维护业务,使得企业对设备维护业务的控制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也对设备维护绩效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设备维护绩效评估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建立设备维护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其中以设备综合效能OEE(OverallEquipmentEffectiveness)为核心建立了一系列指标对设备维护与管理进行经济性评估,指标涵盖了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多个方面。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一套较全面的设备管理效益评价体系。在设备维护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方面,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以设备维护与管理部门为决策单元,采用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基于输入的C2GS2模型,对部门的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对效率进行了评估。设备维护业务外包是为了解决制造和维护专业化分工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其出发点是利用市场协调解决制造与维护交易频率和经济规模之间的矛盾。市场协调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供需双方的相互独立性。二是市场协调是一种间接的自发协调。三是较高的不确定性。设备维护业务需求者应该改变过去针对设备单元的过细的评估方式,转而采用针对系统的评估方法。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的另一个目标是追求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最佳的资源配置模式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对外包的设备维护业务的评估,应该以评估其系统的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为主要手段。从系统观点来看,设备维护管理是一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服务系统,它不仅仅涉及设备管理部门。因此,需要运用新的方法对其绩效进行评估。

1业务承包的利弊分析

1.1有利因素

业务外包,是指公司以合同或协议形式,与外部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契约,将公司负责的非主业或非核心业务(工程、劳务、检维修等)外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简称承包商)的经营形式。它的最大利益,是通过业务外包,实现主辅业分离,业主专做主业部分业务,辅助性工作由专业公司做。一方面专业公司可以在技术上做精,人力资源上可以统筹安排,形成专业的规范效应,技术效应和人工成本效应。另一方面业主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做好核心技术的管理,减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传统模式,提高劳动生产力,其最终目标实现双赢。三是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稳定的合作关系。

1.2不利因素

一是资源市场不成熟或市场有限,需要通过业主培育市场。二是成本管理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设备通过日常维修和更换恢复设备性能,对材料成本影响较大,但这里的界限很难把握。三是习惯上维护人员的配置按仪表设备的台件数确定,但骨干力量的配备无定额标准。技能力量强,承包商要支付的工资等要增加,但力量不强,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2仪表维护外包的对策

2.1仪表维护人员的定额及核算

仪表维护人员定额。国有企业一直沿用了几十年的定额,随着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逐步进入和壮大,一种新的理念也随之产生,无意中产生了新的定员。目前一直沿用人均仪表台件数为定额标准。如人均300-1000台件数不等,来确定承包商的人员数量,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人员,技能人员中又包含了技能骨干人员的梯度。费用核算。合理的台件数取500-1000的中间值,确定维护人员,按市场现有的仪表维护人员的价格,核对费用。对新引进的承包商采用三年的过渡期,折算成费用系数,如按总额的9折、9.5折,三年达到目标要求的,全额支付。这样对于促进承包商队伍的快速成长增加了压力和动力。在仪表业务外包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分步实施,培育市场,为后续全面推开提供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承包商队伍的考核

建立承包商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按负激励的形式,每年一讲评。对成绩出色的,提前进入全额支付承包费。但对连续二年未到达承包业务要求的,建立亮红灯及劝退机制。鼓励承包商进行创新管理,包括智能化等,在不影响承包商承包费用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承包商日常的维护人员,以减少承包人工费用,增加承包商的利润。

2.3核心技术的掌控

核心技术是事关生产平稳运行的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的技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术。如控制系统、大机组、化工生产的龙头装置等,这些技术必须由业主掌控。一方面可以对应急情况、疑难杂症的紧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减少承包商讨价还价筹码。

2.4引进队伍入口把关

承包商的资质,主要考察规模、业绩、信誉等,队伍人员素质主要检查每一人员的从业经历,专业理论和实操考查成绩,整体队伍的技能梯度,评价整个队伍的素质,确保承包商队伍满足日常仪表维护工作的要求。

3仪表维护的方法

3.1事后维护

亦称为“补救性维护”,“故障后维护”,“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是指设备出现故障以后才对其进行维修。是一种“不出故障就不维修”的维护方式,这种维护也是传统上采用最为多多方法。好处是从设备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的企业在机器或系统出现故障之前不会在维护上花费任何物力。就是等待其出错,然后进行维护处理。可一旦出现事故,就可能对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生产的产品不合格,未达标,是对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企业对此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有数据表明,在反应性或事后维护模式下进行维修的成本是有计划或预防性维护模式下进行的相同维护的成本的3倍。对维修进行计划安排可使工厂将维修时间和有关的劳动力成本降到最低。它还提供了一种可减少快速交付和生产下降等负面影响的方法。

3.2预防性维护

区别于“事后维护”的不维护而是对仪表进行检查、清洁、润滑、调整和更换已到使用周期的易损件,是一般普遍应用的一种维护方法。很多企业一般在设备要求维护的初期,采用基本的预防性维护中,日常的维护管理计划都是按照时间定期安排的。都是建立在一种假设设备状况在统计时间范围内将恶化的基础之上的。在预防性或设备运转至出现故障再对设备进行维护或检修的计划中,所有检修计划的安排和检修的质量很大程度要取决于维护管理者的水平、直觉和个人经验,这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人为因素卷入其中,就会对企业生产安全造成威胁。

结语

设备“亚健康”状态及时被“体检”出来,有针对性地保养和维护。可以说有了PRM后,对仪表运行质量开始有了有效管理。使工厂的设备维护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仪表维护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去担任,不能马虎。仪表维护不仅需要维护人员有相当高的对仪表仪器的相关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精细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企业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建立一批有经验的、高效的维护队伍,这不只在仪表维护,也适宜到对其他仪器设备上。

参考文献:

[1]闫兆麟.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常见故障与维护方法探讨[J].科技展望,2015,25(11):66.

[2]李民.降低丙烷仪表维护装置仪表设备泄漏率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4(03):114.

[3]刘燕江.自动化仪表的技术特点及维护[J].自动化仪表,2013,34(04):87-90+94.

[4]高智泉,运用PRM改进联锁试验方法[J],电子世界,2013,10(2):118.

[5]刘建侯:《仪表型安全系统功能安全评估的应用研究》,《自动化仪表》,200627(21).

论文作者:王小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仪表维护业务外包的利弊与对策论文_王小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