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系缺陷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根源论文,缺陷论文,体系论文,需求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6636(2001)03-0026-03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1993年9月开始的本轮经济周期性下滑,至今已进入第8年,以1996年5月的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降息为标志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至今也有4年有余。尽管今年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似乎有回升之势,但究竟是否意味着经济走出低谷,进入恢复和增长期,还有待观察。如此长期的速度下滑,持续实施如此之久、力度如此之大的扩大内需政策而未能扭转经济不景气。可以说,在这次不景气中,能用的政策工具我们都用了。为何不奏效呢?为何出现“凯恩斯投资乘数”失灵或至少大打折扣?有效需求的根源到底何在?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综述
针对如此之久的经济不景气,我国理论界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归结起来有下述几种。
1.通货紧缩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通货紧缩。通俗地说,就是货币供给不足,或者说货币供给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物价下跌,需求不足。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解释为一种货币现象。
2.经济周期论。认为经济发展表现为周期性发展,即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等几个阶段。而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繁荣之后,这段时间适处于萧条和不景气阶段。
3.供给过剩论。认为我国处于产业转型时期,以前的重复建设以及投资体制的软约束规则导致长线产品供给过多,超过了有效需求,从而使需求相对供给来说表现不足。
4.收入不足论。认为需求最终取决于收入,由于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5.预期论。由于医疗、养老、教育、住房改革等相继出台,预期支出增加,从而使储蓄倾向增强,再加上整个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对经济未来预期悲观,从而减少目前支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6.体制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7.经济结构失衡论。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大多数商品过剩,少数商品短缺,需求结构与之不相适应,结果整体需求表现为不足。
8.世界性金融危机论。主要是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角度,认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不贬值,国际性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出口不足,进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
这是有代表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原因论,从其立论的角度来看,不能说它们不正确。但都属于表面层次,还可以再追究这些原因的原因在哪里,即究竟最终根源在哪里?
二、对经济不景气期间我国宏观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解释
针对上述原因,我国采取了刺激需求的一系列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尤其是持续推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何效果不佳?应该说经济不发展到今天,我国在经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如果说找到了经济不景气的真正症结,对其开出药方进行治疗应该是能手到病除的,或者至少是疗效显著。但实际结果并不是这样。我认为是诊断出了问题。病根找错了,再好的药下下去也是枉然的。就像诊病与治病的关系一样。如上所述,前面所说的原因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即根源在于我国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市场经济体系,总有其缺点,但这里不是从这个意义来说的。而是从我国市场体系的要素、传递机制、功能很不完善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如果病根没找到,药方一下,或者是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或者作用大打折扣。我国采用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管理政策来治理有效需求不足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于是凯恩斯投资乘数到中国就失灵了。这是中国的国情使然。邓小平理论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国现阶段的一切政策都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我们知道,凯恩斯投资乘数作用的前提是市场体系完善和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点,它就会失灵。在中国,有没有利用的经济资源如失业人数增加、机器设备闲置等。这个条件是具备的,但另一个条件呢?我国市场体系缺陷很多,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传导机制不畅,与经济能够顺畅运行的市场机制相距甚远。总需求萎缩是体制和结构变迁造成的经济流程梗阻所致(周天勇,1999),也就是说,总需求萎缩是市场体系有严重的缺陷造成的。
三、我国市场机制的缺陷
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建设市场经济体系方面成就不小,效果也很显著。但是这种市场机制缺陷仍然很多。总体来说:市场发育程度低,导致市场体系结构失衡和种种磨擦。市场主体不到位,市场交易规则不健全,宏观调控不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市场状况调研课题组,1998)。这种缺陷具体表现为:
1.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仍不成熟,市场主体的诞生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按所有制切块的影响。企业主管部门仍然是企业走向市场所必须迈过的门槛。政府办事效率还存在低下问题,如管理审批程序多、正当办事中的卡拿索要等。进入市场的门槛还较高。
2.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中间组织发展滞后。前次报道的证券市场的基金黑幕说明了交易行为不规范。中间组织不但发展滞后,而且有时与上市公司联手制造、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3.部门行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并存。邮政、电力、通讯、供热等垄断部门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大的不同。在基础工业、原材料、商业批发领域,民间资本还很难进入。
4.商品价格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突出。价格听证会流于形式,走过场。今年国家技术监督局9月份抽查的50多个品种中有50%以上的商品不合格。‘信用’问题突出。“三角债”至今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偷税、逃避银行贷款等时有发生。
5.各种关卡、路障分割市场,阻碍流通。
6.市场传导机制不畅。既有市场传导机制,如价格机制、利率机制等;也有政府机制,如指令性贷款、对国有企业的“父爱”情结依然存在(在证券市场上连续亏损数年的国有企业不能从证券市场上退出)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的混合作用,导致了市场传导机制不畅,运转失灵。
在这些问题中,尤其突出的是“游戏规则”问题和“信用失灵”问题。市场经济越发展,分工越发达,信息或知识的不对称性越大。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所需要的游戏规则即法律就越完备。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法律的完善程度是成正比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国目前的有关经济法律不少,而且也较完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解释和执行法律是否公平、公正、合理。如果解释和执行游戏规则的人可以任意曲解游戏规则,进而导致改变利益分配格局,那么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加剧,当事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就会妨碍当事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所以为保证执行游戏规则公正,就必须有必要的制约和监督。在这方面,我国还很缺乏。导致政府权力还可以广泛干预经济活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尽管有正式的游戏规则,但实施机制有问题(既有人为的干扰,如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权大于法、政大于执法的干预;也有国家财政困难,没有拨足够的经费给执法部门,导致游戏规则难以实施)。
信用失灵问题其实跟法律密切相干。我国以前为什么会出现那么严重的“三角债”?就是法律对失信的人打击不够,激励了一些人趋向失信。从博弈经济学来说,经济行为是当事人互相博弈的结果。当失信得到的收益大,可能付出的成本小(表现为打击不力或不予打击),那么,人们就会选择失信。如果失信的代价很大(打击严厉),而守信得到的利益大,人们就会选择守信。如果游戏规则健全,当事人就会选择守信(因为冒险失信的损失太大)。只要在信用、诚实、守法的基础上,使交易费用减低,才会激励经济人努力以正当手段如不断创新、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服务来参与竞争,从而效率提高。像前述的假冒伪劣问题、坑蒙拐骗问题、债务连锁问题、逃税、逃贷款问题,就是属于信用失灵问题。
四、对策:加强制度建设,营造一个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体系?这种市场体系应该是要素齐备,游戏规则健全,政治制度、社会意识与之配套的规范市场体系。在这种市场体系中,个人利益得到切实保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任何人在任何方向上的创新能顺利进行。工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收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及把握商机的能力,即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市场体系。为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强、健全游戏规则的建设。保证解释和执行规则的公平、公正、公开。保证交易行为的明确性,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不能借口我国的起点低,存在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经济发展中有一种“后发制人”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已为日本、德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我国同样可以在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西结合,取长补短,迎头赶上。我们的市场机制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
结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是市场体系缺陷。如果忽视这个根源,我们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经济还会停滞不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的长期国策。加强制度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根本对策。在此基础上,实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三者同时并用,才能走出萧条。
收稿日期:20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