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心学思想圭旨
崔 波
摘 要 :邵雍是北宋时期“五子”之一,其创立的先天象数易学图式,与周敦颐的太极图式相比较,具有更加精细的结构和内容,用数理推衍展示“道”“理”思想,其思想体系自成体系、更为博大。邵雍提出的“天地之心”“心为太极”“太极心法”等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对宋明时期心学的产生、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 :邵雍;《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心学
北宋前期,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的集体亮相与学识的彼此兼融,已拉开心学的帷幕。尤其是周敦颐、邵雍、程颢及张载深悟大路,对陆王影响十分显著。可以说,前有孟子心学思想肇其端,邵雍在吸取道教有关修心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孟子的心学思想,开启宋代儒家心学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心为太极”的思想。
一、邵雍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其先祖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随父邵古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布衣疏食,刻苦为学,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也称为“百源邵雍”,师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30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数诏不仕,司马光、富弼等为其买地筑宅,名“安乐窝”或“长生洞”,卒谥康节。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国务院对实行这项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对于解决中国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详细了解《意见》的出台背景和意义,本刊约请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进行了权威解读。
邵雍的著作主要分两部分,一部《皇极经世》,一部《伊川击壤集》。先天之学是在他五十多岁成形的,独特的地方就是在《皇极经世》里讲的元、会、运、世,在《观物篇》和《观物外篇》里面讲述易学,特别是先天之学。邵雍的易学有其独到的特点,注重象,也注重数,所谓“君子于《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1]1223。象数言意,四者不可缺一。就是说看象以后,还要把数研究出来。所以邵雍这本书应该属于数学之类,“四库全书”把它放在子部术数类里面了,但是它不是术数书。《皇极经世》元、会、运、世的下面就是年、月、日、时,这怎么推的呢?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一天十二时,一时三十分。而一元是十二会,一会是三十运,一运是十二世,一世是三十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一元的总数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二会里面,从寅会开始是开物,到戌会是闭物。他认为,旧的天地会有所终了,新的天地就会开始。
《皇极经世》共有32篇,合于阴阳八卦四方相会之数。《皇极经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对宇宙起源进行推演和探究、对大千世界的演变进化进行描述,尤其对社会历史的变迁进行独到概说的书,以河图洛书、伏羲先天象数之学闻名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进入邵雍的学术世界,应先从《观物外篇》入手,再深入较难以弄通的《观物内篇》。今见《道藏·皇极经世》一书以“观物”名其篇,共12卷。之后,邵伯温、张行成、王植等人均对《皇极经世》进行了解读,对邵雍思想的传播具有一定价值。
邵雍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得乐,养心至大。“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1]1224邵雍经过名师点化,最终从儒家的纲常名教中解脱出来,转而接受传承道家的先天易学,一如其诗“儒风一变至于道”。从此放弃孔孟之道的经邦济世宏愿,一心钻研《先天图》及先天之学,故言“君子从天不从人”。那么,他所要破的“坚”、所要精的“理”到底是什么?即物理性命之学,即不立文字的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意蕴。有了这种境界,邵雍才能达到“意诚”与“心正”,才能在《安乐吟》中写自己“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才能做到“物象自呈露,襟怀骤披豁。悟尽周孔道,解开仁义结”。他在“以物观物”的境界中,体悟感受到洒脱之乐。他吟咏“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时,引得程颢感叹“真风流人豪也”!
针对义理派易学来说,邵雍对数的强调和提升,也是为了探究其易理,以便发掘出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之道。他把理学和先天象数学进行凝练升华,创造出“理数合一”的理论体系,这也彰显其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汉易象数学相比,邵雍的象数之学撇开了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把象数提升到哲理化高度,把数当作人类社会演化和自然宇宙的源头活水。
关于先天图,邵雍认为它是对宇宙时间和人类历史演化的推演理论,易学观点突出明确。邵雍认为,先天之学为其易学的根本和核心,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易之道就是对宇宙万物根源问题,即生成、发展到灭亡整个过程的探索。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把邵雍所制易图放在卷首,及时承传、发扬了邵雍的这一思想,认为:“读伏羲之易,如未有许多《彖》《象》《文言》说话,方见得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如伏羲画八卦,哪里有许多文字言语?只是说八个卦有某象,乾有乾之象而已。”①伏羲之易有八卦之画,与“本意只是作卜筮用”,没有文字等等,可以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的认可和继承。
二、邵雍心学思想的内容
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邵雍的心学思想开风气之先,把自己的学说用心法来解读阐述,其“心”的内涵不仅指人身的心,也指天地之心,具有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
(一)天地之心
“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把“太极”或“阴阳”,冠之以“天地之心”,心是宇宙的开端,一旦以“心”作为宇宙的精神本体,那么,它就成为万物的起源或动力。心即道,道即心,道为太极,心为太极,成为宇宙生成的源泉与动力。“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1]1240。冬至之中,坤复之间乃“一静一动之间”者也,其浑沌无为,寂然不动,复为感而遂通,阳交阴,天交地,故天下万物自此而生焉。故曰坤复静动之间为“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冬至之复言天地之心,无心而心也;夏至之始,以情相感,有心而欲其无心也。情者状态,其情可见,不论天地人物、鬼神之情状皆同。
“扬雄作《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1]1225“日巡乘六甲,与斗相逢”为律历变数之规则。六甲之始,始于子也,子者大始,邵雍言“一动一静之间”者为坤复之间,为浑沌、寂然不动,性也;一阳动于坤下为复,则感而遂通,心也。故扬雄称之为“中首”,得其心也。律历之元,天地之心哉!要洞见天地之心,邵雍认为,应做到:“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谓一以贯之。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1]1242此释《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语。易无思无为,指一动一静之间混沌之时。其中,寂然不动,言坤复之间无思无为者,体也;感而遂通,言复卦阳动,有思有为者,用也。从无思无为,至有思有为的过程中,即一静一动之间者的完成。坤,非无,乃虚而藏用,以归其体;又归于无体、无极之状态,寂然无为、神妙致一之地。是以“无思无为”“神妙致一之地”。因而,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1]1242。
邵雍认为:“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1]1199太极分天地,人居天地之中,故人为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故心为人之太极。而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舍动静则难窥其意蕴。所谓人居天地之中。三画卦以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人居其中,谓之三才。故说人居天地之中。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者,以人有心。这个心,即所谓之思想、神、智,人如失去神智,则与其他动物无异,可见心乃居于人之枢纽位置,故说心为人之中。天地间之明,无过于日月,然而太阳行至中天,为其最盛之时,所谓日中则盛;月最明之时,莫过于满月,然而月中则盈,盈则必缺,所以有思想,有远见之君子智人,亦莫不贵乎中。其余言中者,如天以午为中,地以子为中,阳以卯为中,阴以酉为中,日以正午为中,月以望日为中,五行以土为中,河图洛书以五为中。六十四卦以乾坤为中,杂卦以屯为中……故君子贵中也。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即是说,先天图及其变化规律就是心的法则,其哲学的根本放在人自身之上,突出了人本位,由此展开先天象数学和心学的阐发。邵雍的易学为宇宙化生和人文道德搭建津梁,进行贯通,突出强调了人心的作用,由此反映了邵雍学说的人文关怀。邵雍由“道”派生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都是由道来推动的。
(二)心为太极
邵雍把道、心与太极一视同仁,把易理和人类社会政事进行关联,邵雍将心与太极同列为宇宙的本原,把两者提升到道的高度。邵雍以心为太极,是说心为万事之源。亦如天地之生万物那个动能一样,就我们人类而言,心为身宰,故说:“心为太极。”[1]1214邵雍说:“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1]1238-1239说天地原始之一即太极,这个一中,包括了一切“能与生”之奥秘。当一静至极点,便生出二来,即所谓之阴阳。二生象(即阴阳太少之象),象生器,器即是物。天地万物,由而形成。心为主,身为从,犹如主从,如人类一切行为,莫不由于喜怒哀乐等情之诱使。因之,圣人们教化后人,希望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发而皆中节”。二祖慧可要达摩为其安心,或无关于此所谓喜乐之情,而别有境界,但其心未能得安则一。朱熹尤其推崇邵雍的易学,在于朱熹的“理一分殊”和“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的思想理论吸收了邵雍的“万物各有太极”的观念,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邵雍的“心”“太极”和“道”等名称,在哲学上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直接影响了陆王心学的产生和发展。
邵雍指出:“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1]1214蓍之五十以象大衍之数,虚一、挂一则蓍存四十八,所谓“蓍之德圆以神”。先天之学以心为本,中者心也,故图皆自中起。尧得天地之中数,言临巳会之一百八十运,中分也。先天图者,环中也,万化万事生于心。故先天图,自坤复之间为阳生,自乾姤之间为阴消,皆在先天图之中,子午之中也,故先天之学为心法,而主乎诚。图皆自中起,心法也,图之中亦为太极,故曰:“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心者,中;诚者,理。所谓天德,太极之根。只有做到“心一而不分,则能应弗违。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1]1220。心一而不分,即所谓之专心一志,亦即至诚之极的境界。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②我们也可以说:人心得一而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得则能应万物。
照邵雍看来,他所具有的宇宙意识是通过对先天之学、画前之《易》的研究而后获得的。其《观易吟》云:“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2]290这种宇宙意识可以表述为一种先天象数的概念系统,也可以表述为一种抒发性情的心理感受。前者是哲学,后者是诗。朱熹曾指出:“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其花草便是诗。”魏了翁也指出:“邵雍平生之书,其心术之精微在《皇极经世》,其宣寄情意在《击壤集》。”这种哲学与诗的结合以及二者的良性互动,塑造了邵雍的完整人格。学无止境,邵雍认为:“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1]1244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在养正,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学必究天人之际。天运不已,人事治乱兴废亦往复循环,无有穷尽,心与天合,观物以理,邵雍学至于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谓之心学。“学以人事为大,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1]1229邵雍认为,《易》始于羲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而邵雍的《皇极经世》更是震古烁今,贯通天人之学。上述五部古经,皆不离王朝盛衰、生民之计。研读经典,就是鉴古而知今,古为今用而已。
(三)先天心法
邵雍学说的精华所在,就是把形上的心所形成的法则,即心法称为先天之学,区别于他的后天之学。邵雍认为先天心法由“图自中起”,引出万事万物皆生于心,先天之心,后天之际,从而确立了先天之心对宇宙客体的本体地位。其言:“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1]1228所谓先天之学,概言之,即指伏羲先天卦而言。先天卦有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圆图,一般谓为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等。然则,何谓先天?先天之义,究竟何在?简单地说,先天是指“只有图画,未有文字,即所谓画前之易者”。概指河图、洛书与太极、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而言,总称之为先天之学,即是将“心”作为了创生万物的本体,邵雍《观易吟》有“能知万物备于我”“人于心上起经纶”[2]290,在诗中邵雍表达通过反求于人心,便可以了解宇宙的变化,天地万物都是心的产物。其在《推诚吟》一诗中写道:“天虽不语人能语,心可欺时天可欺。天人相去不相远,只在人心人不知。人心先天天弗违,人身后天奉天时。身心相去不相远,只在人诚人不推。”[2]361即是在说人心与人身的这种关系。
人们因为有《伏羲八卦图》了(就是《先天图》),不知道图本身是有后天痕迹的,而它反映出来的是先天心学,所以才对八卦图有了先天和后天的划分,“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1]1217。先天为体,为大易之魂,为心法,故日心为太极,道为太极。后天为用,一气流行,春夏秋冬而已,故为迹。先天之学见于《先天图》。《先天图》只有图,未有文字,泛指河图、先天太极图、十二辟卦、六十甲子、伏羲八卦乃至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总称为先天之学。《先天图》有四正八正之卦,四正者乾坤坎离,为六十四卦之本,谓之阴阳刚柔四象;加颐、大过、小过、中孚,称八正。陈抟云:“此八卦与诸卦不同,在易道乃死生寿夭造化之枢机也。”乾为生,坤为死。邵雍云:“离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颐肖离,小过肖坤,大过肖坎。”伏羲之易只有卦画,没有文字,看画须是心领神会,故说先天之学心也,即佛家禅宗的以心传心之意。易至文王,始记诸文字,即现在之《周易》,后人可从文字来了解易义,有迹可寻,故说后天之学迹也。
邵雍继续指出,人生得失之道,皆当循理而行,不眷眷于得失之际。邵雍以为,无论事之大小,均有其一定不易的天人之理。吾人但当尽其当为之分,如修身、治学,是我应当为的,但不一定因为我道德高、识见远,就一定能居高位,因居高位毕竟有天命的成分在内。又如一件工作,至于其成败得失,则非个人力量所能掌握。如果务求必得,乃至不择手段而得,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1]1232。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1]1217心为太极,天地万物之主,神寓于其中,“形可分,神不可分”。以其不可分,故未尝不一。心者本一,常人有此本一而不能一者,皆由形之累、情之羁绊、物之碍也。至人其心虚明,本一也。人一旦进入一之用的境界,则形与外物不能碍,正所谓“尽诚之极,体物之至”。
邵雍实际上把“环中”法则视为先天易学的核心内容,其变化都出自人心的创造。宇宙万物也是人心的创造,统统归“环中”法则支配。这就把“心为太极”的命题发挥到极点,难怪他在《渔樵问对》中说:“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朱熹说:“‘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康节这数句极好。盖道即理也,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是也。然非性何以见理之所在?故曰:‘性者,道之形体。’仁义礼智,性也,理也,而具此性者,心也,故曰:‘心者,性之郛郭。’”[3]121他称赞邵雍的心法是自然、人伦共同遵循的大法。邵雍不仅把人心作为仁义礼智等人伦遵循的法则,而且是天地万物衍化的根源。
(四)安之以心
邵雍诗说:“万物有精英,人为万物灵,必先详事体,然后论人情。气静形安乐,心闲身太平。伊耆治天下,不出此名生。”[2]338“气静、心闲”,即邵雍的人生状态和境界。其在《心安吟》说:“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身与心俱安,何时能想干?谁谓一身小,其安如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2]220邵雍又说: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又能“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还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甚至可以“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1]1149。天意是什么?天意就是天理。什么叫作天理?天理就是常理,也就是为大家所公认的理、人人皆能接受的理。这个理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老子所说的“不有”,佛所说的“无我相”等。只有为而不有,功成弗居,才是所谓的“天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这才是天意、天功。
邵雍认为,只有“身地也,本乎静”[1]1217,才能做到心安。“静”是古今中外大哲学家、宗教家通往至高境界的唯一道路。太史公论六家要旨所说的“洁净精微”,便近于此。“正身、正意”,正是邵雍功夫之深厚处。静不是止而不动的,如果我们把“静”看作是“止而不动”,像关帝庙前的石狮子一样,亦如槁木枯灰,佛家叫作枯寂禅,万古如长夜,如何能明?静是一种学问,得静须下功夫,有兴趣者,当自求而得之。
邵雍认为:“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1]1150所谓的“心知、口言”,不是实实在在的,连圣人也无法确定的问题,如何能令人相信?因之邵雍诗《心耳吟》说:“意亦心所至,言须耳所闻。谁云天地外,别有好乾坤。”[2]227天地万物之理,吾心与天下之人所同然者也。心同此理,理同此心,天地万物之理,我心与天下人之心所同,因之对邹衍之说与佛氏之言,同斥为妄。未若先天诚明之学,由一日而推知一元,如孔子之所损益而知十世,孟子之求其故而得之者。
要做到心安、心静,邵雍认为,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恰当,“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之事也”[1]1153。在用的问题上,应了解状况,唯其当之而可;用无定体,唯化是体者,唯圣人为能尽之。并申论之,说:心迹之义大矣哉!圣人方其寂然不动,则乌有所谓心迹者焉?虽鬼神莫得而窥也。要做到观之于心,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邵雍认为:“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是知圣人所以能立乎无过之地者,谓其善事于心者也。”[1]1164-1165
选用双轴回转式减速器,有刷直流行星减速电机,回转式减速器精度≤0.08°,减速比580∶1,额定电压DC 24V,额定输出转速为0.048 rpm,1秒约转动0.228°,将其转动周期设为100 ms时,转动角度约0.02°,其最小调整分辨率约为0.02°,保证了伺服调整精度[1]。太阳每秒转过角度(360°+360°/365)/(24*60*60)=0.00418°。如要满足精度为0.1°时,在跟踪上的情况下约22 s必须调整姿态。
要养心,就要不欺心,出其言要诚心。邵雍所谓:“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人久而信之。作伪任数,一时或可以欺人,持久必败。”[1]1226诚发自内心,则言辞必然肯切,是为言发于诚。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渔樵问对》曰:“人之所谓才者,有利焉,有害者焉,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也;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不正,则安得谓之才?(才)若不能归之以正,才则才矣,难乎语其仁也。”譬犹药之疗疾也,毒药亦有时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疾愈则速已,不已则杀人矣。作伪任数,哗众取宠,必遭唾弃。国之政要大员,贵有德器,才次之。君子有才,利国利民;小人有才,反济其恶。故曰:“才不可恃,德不可无。”
(五)观之以心
邵雍认为:“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不独润心,至于性命亦润。”[1]1224天理者,天人之学,君子从天不从人,从道不从法。人之生命过程往往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天人相应却能优化这种非自控过程。古之真人远离人世,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而寿蔽天地。是以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乃至性命。天理与人欲相对,所谓天人交战者,即天理与人欲之争。天理盛,则人欲泯;人欲盛,则天理失。时代盛衰之关键,即在于此。天理者,天人之学,君子从天不从人,从道不从法。人之生命过程往往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天人相应却能优化这种非自控过程。
不久,江帆再出高价雇私人侦探,终于查到李辉和吴霞各有一个用于单线联系的手机号。江帆拨通妻子这个手机号,对她说:“你和与李辉的事情,我都知道了。你回来吧,不管我们还在不在一起,我都承认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也有责任……”吴霞放声大哭:“我伤害了你,可我……”刘珊珊也给李辉打电话,表达了同样意思。后来,李辉主动和江帆通话,说:“我知道现在你和珊珊关系亲密。我愧对你在先,所以我不恨你。”
邵雍指出,人我为一,人物为一。他在《皇极经世》中指出,“我亦人”,“人亦我”,“我与人皆物”;天下之目“为己之目”,能达到目“无所不观”;天下之耳“为己之耳”,达到耳“无所不听”。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做到口“无所不言”。使天下之心“为己之心”,上升到心“无所不谋”[1]1175-1176。人、我、物三者本一。因我是人,人乃地、水、火、风组合而成,故人为物,所以我亦为物。同理,我有目能观,有耳能闻,有口能言,凡天之人,亦皆有目能观,有耳能闻,有口能言。我观、我闻、我言,一人之所观、所闻、所言,自未若天下之人,共观、共闻、共言、共谋,其见、闻、言、智之广且大,高且远。所以邵雍要用天下人之目、之耳、之口,以视、以听、以言,而广其听闻。故为《唐虞吟》说:“天下目为目,谓之明四目;天下耳为耳,谓之达四聪。”[2]224以心观物者,有所愤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以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理性命三知者,圣人之真知也,知斯三者,则其于天下之事,何所不知矣。进而指出,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能“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1]1149。人之目耳鼻口对万物之色声气味,兼收并蓄而尽其全,故曰人为物之至者。而圣人集天下之目耳鼻口,故为人之至者。圣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之高,能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对历史治乱兴废的总结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圣人可为宇宙之化身,上识天时、下达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极言圣人之理精微之至;弥纶天地、出入造化、高扬圣人理性思维充满宇宙性;进退古今,表里人物,极言圣人与“道神德行”共舞,德盛之至!
观之以心,就要用心去思考,“人苟用心,必有所得。独有多寡之异,智识之有浅深也”[1]1223,关键在于随事用心。可得之乡人,可得之国人,亦可得之天下人,尤其古人。可得之于人,亦可得之于事或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智识乃资性之一,只要用心,自明而诚,必有所得。邵雍云:“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学。记问之学,非为真学。”[1]1223天人之学的核心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邵雍提出了非以目观,而以心观,而以理观的看法。
眼下,卢一平再度出手,郝桂芹不能不重视了。郝桂芹拿过林小敏留下的纸条,递给卢一平。你先看看,看他们现在包的“6”,哪天能下来?
当用心专一至极点,此心观物的人之思,思而易假设虚拟,无所不止,无物不观。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事,极言圣人之识与天同齐:心代天意(心合天意,体悟自然法则)、口代天言(言传天意,以八卦甲子演绎自然规律)、手代天工(智慧于心,灵动于手,掌上内存天人密码)、身代天事(人身具一太极,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极言圣人可为宇宙之化身;上识天时、下达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极言圣人之理精微之至;弥纶天地、出入造化、高扬圣人理性思维充满宇宙性;进退古今,表里人物,极言圣人与“道神德行”共舞,德盛之至!
(六)为学养心
学的目的,即以学修养其身心。邵雍认为:“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王植云:“夫子言人之生也直,《中庸》言至诚,孟子言养心,邵子合而言之。盖至诚即直道,任智数则不诚,徇人欲则不直也。”“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天人之学,养心之学,必先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往而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循人欲也,不亦难乎?”[1]1232由直道,任至诚则天人相应。若用智数机巧,是屈天地而循人欲,怎么能润身养心呢?古人所谓的学,即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谓,亦即所以学“人伦事物之理,本于天命之性”者。荀子说:“君子之学,在美其身。”(《荀子·劝学》)。《颜氏家训》则以为:“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古人对治心的看法,莫不以“去人欲,存天理”为其基本功夫着手处。但时至今日,除了极少数社会学家、哲学家与宗教人士外,社会上已很难听到“去人欲,存天理”的话。“人欲即天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合理性”。如何“去利欲,顺循其本直之体,不以物欲挠之,而归元善、天德无妄之诚”,岂非痴人说梦?
承上尚言尚行,而归之于心,治乱相推,义利相远,乃知以美言混淆视听,殊不知群众已由其所行,而见其心迹了,身以外彰,身外心内,身与行,人人可得而见,但其存心,则唯有神知,故人见其身行之无咎,又不若神察其心,尽之无愧,亦为不易。而心之愧怍,加密于心与身之咎尤。故心过之去,视身口为独难,圣人善事心,立于无过之地。得若人与之语心,则心治、身治、口治,天下没有不能治的!即谓一正心,而天下定也。这说明了经世之消长因革,视乎天人,而古今邪正治乱,归于身心,要在有功、无过、无愧乎“实”之为贵。
启发式翻转课堂[4]主要分为:从整体上介绍本课程;抛出第一个问题,指引学生观看学习资料,上网查找资料,做到课前有大致解决问题的思路;课上通过分组验证,小组分享讲解答案;教师讲解补充答案,讨论总结深化及反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是一门创新实践类选修课程,面向的是全校本科生,引入启发式翻转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君子遵循天人之理,修身治学在乎至诚,物我两忘,心一不分。只知耕耘,不问收获。是以“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小人则不择手段,行险侥幸,是谓逆天。若强取必得,是谓逆天,逆天则祸患必至。故《渔樵问对》曰:“君子见善则嘉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嘉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
(2)利用高阶元P2-P1-P2并行求解满足A0((uh,i,Bh,i),(v,s))+A1((uh,i,Bh,i),(uh,i,Bh,i),(v,s))-b((v,s),ph,i)+b((uh,i,Bh,i),q)=(F,(v,s)),∀
邵雍所说的“观物”,“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进而达到“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1]1175。就是说,并不是“观之一目”,而是“观之以心”,进而“观之以理”的。邵氏伯温说:“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亦不过如是而已矣。物如何来观非一言半语所能明白,邵雍元会运世,皇极内外篇,声音律吕等,皆所以观物者。”观之之道,以心不以目,此点与佛家观音法门以心观音,有相通处。至所谓观之以心,即观其理,观其理之深处,探悉其源头,如《庄子》之庖丁解牛,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者,亦即此意。邵雍“观月窟,看天根”,即非观之以目者。
无论处事、治学、修道,其成就的大小,皆以能一的程度为其基本关键,乃所必不能离者,修佛修道以致一为其唯一途径,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唯一要法。邵雍进一步指出:“心为身本,家为国本,国为天下本。心能运身。苟心所不欲,身能行乎?”[1]1225孟子所谓“志为气之帅,气为体之充”,与此意同。
3.2.3 非虚拟化场景(硬件解决方案)。虚拟化部分采用虚拟接入交换机作为SDN接入,非虚拟化部分采用硬件接入交换机作为SDN接入,其他组网方案设计和要求,与前面两种一致。
邵雍思想的特点,一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来阐述卦所处的方位,并按照世间事物的存在状态及生成过程进行模拟。这体现在用方圆合一图表示人类发展演变,乃至天地万物都处在一个空间架构或模式之中。二是创造的宇宙历史年表按照卦气学说推演展开,在皇极经世图上进行表述,来推演宇宙历史、人类历史的创始和发展。他提出了“天地终始”说,就是用元、会、运、世来计算、推算天地演化的历史。三是邵雍认为历史是退化的,他指出当时的人类社会已从盛极走向衰落,一代不如一代,把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四是邵雍打破了《周易》原有的结构框架,用图数学说勾画出一个学说体系,就是从宇宙到人类社会。他创造了全新的哲学学说,就是用数及元、会、运、世等术语,把《说卦》《杂卦》《系辞》中阐述的宇宙模式和架构大胆改造,这比《周易》的大衍之数、天地之数内容丰富了许多,突破了前代思想家所提出的宇宙模式。
三、邵雍心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北宋“五子”在实践上已敞开了儒释道交融在儒家田地上开花成果的先河。至南宋陆象山,则直接提出心学概念,并决心直行,直接应战传统程朱学派,并不惧怕人家说其为禅学。到王阳明,则直接打比方说三家本一家,并用良知学说统贯三家。
在南宋陆象山正式标榜“心学”之前,心学实践已启其微。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邵雍终身致力于易学研修,分析先天易学,并参以道家呼吸吐纳之道,于精微心体及六合大路体悟机深。周敦颐以道家修行法门立本,交融易学及儒家经世之学,敞开了精微之宋明理学先河。其大弟子程颢,以师父为榜样,不论为人还是学识,都平缓简便,由心而发,实在见道,为历代儒者爱崇。其小弟子程颐,性情慎重,于师父简便平缓重视心里领会之学,一向有隔阂,后来拓荒了一条所谓偏重理性推演的程朱理学路途,重视准则人伦,存天理、灭人欲,在积极参加社会政治中,求得大同社会之达到。张载则以《易》与《中庸》为圭臬,交融佛道,加以静虑精思,毕竟于晚年深悟万物一体之旨,并留下《张子正蒙》等知名作品。
新常态,顾名思义,就是在经过一段非常态化发展状态后重新转入常态化发展的过程。由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到2013年间,我国年均GDP增速基本维持在10%以上,是处于非常态的高速增长阶段。2013年之后,我国年均GDP增速逐渐放缓至6%~7%,恢复到了常态化的中高速增长,这一阶段就被称作我国步入了经济新常态。
邵雍易学遵循着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路,创造出了先天易学的体系和架构,来说明天之阴阳,地之刚柔的四象,这是“数”所发展之根本所在。邵雍以天地观万物,不仅万物为物;若自太极观万物,则天地亦是物也;人若尽太极之道,就能成天地,进而曲成万物,而知造化在我。邵雍先天易学用于自然及人事,并充分发挥了数的功用,程颐曾说:“尧夫数法出于李挺之,至尧夫推数方及理。”[3]81由此可知,邵雍虽用象数来标榜其学,其实理学的成分已很明确。同时,邵雍“以心为太极”的思想,其“心”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程颐以“理”为“道”和主张“天”消“我”于“理”中,倾向于唯“理”,而程颢注重以“理”为“心”,而倾向于唯“心”。两兄弟与邵雍在洛阳亲密交往30年,其思想的相互影响体现在他们的著作和学术观点中。当然,程颢对邵雍的尊重和仰慕之情稍多,程颢以“理”为“心”的思想受到邵雍心性之学的影响比较深。
在活动的开始需要教师在教师端发起一个活动的签到定位,然后学生才可以进行签到,学生端点击签到的时候,先判断学生定位是否在所规定范围之内,如果在范围之内,进行扫码签到,扫码成功,代表签到成功,否则签到失败。活动签退由教师在教师端发起签退定位,学生在手机端点击签退,判断学生定位是否在所规定范围之内,如果在范围之内,签退成功,否则签退失败。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完美“人设”,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人性的肤浅认知。作家毛姆说:“好的艺术在于理解人性。”人性有共通的一面,但其复杂之处又可以说包罗万象,每个人心路历程不同,性格选择各异,平常所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创作的魅力与乐趣所在,不只是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更在于穿透人物的精神灵魂,触及人性的幽微之处,将其复杂性深刻揭示出来。而反观当下的许多影视作品,为了迎合那些“脑残粉”的需要,将主角设定得完美无缺,近乎神人,岂不知单一完美的“人设”抹平了现实的广度与思考的深度,恰与真正的艺术创作背道而驰。
张载和司马光、程颢、程颐一样与邵雍有深厚交情,《宋史·邵雍传》说:“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3]12这也是张载和邵雍两人直接接触的记载,而且是在邵雍即将逝世之时。张载说:“心统性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4]374这种“心统性情”的思想与邵雍的学说关联密切。张载此论是在说明性与情同义,二者相依而生,又都为心所统摄。而能使心受蒙蔽的是形与体形成之时的气和意,也就是张载在此后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别。张载主张要消融掉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化万物于自身的效果,以万物之道为我之心,以心与太极同,充分发挥道和太极之性,其笔下的“无外之心”与“天地之心”意义相当。
综上可知,冲动性购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没有进行事前计划,即不在购买计划之内的购买行为;(2)消费者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购买行为,其中内在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特质、情绪体验、时间和金钱等,外在因素包括商品属性、商品价格、促销员的解说等;(3)决策过程是迅速的,不考虑后果的,如当消费者未经深思熟虑,基于当下的心境迅速的购买一件商品后,放置一段时间发现该商品没有多大用处,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冲动性购买行为,所以购买过程中伴随着消费者的心理冲突,冲动性购买行为发生后易产生后悔心理。
陆九渊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于心也”[5]328,是公认的心学奠基人,他自称其学术是直接师承于孟子的。但是他也隐晦地承认私淑二程,从其思想成分来看,他对程颢的思想继承得较多,间接地受到了邵雍心学思想的影响。
程颢深受邵雍的影响,这些能够在邵雍的思想中找出相应之处,并且相似之处颇多。例如,在邵雍思想体系里,心、太极与道同为宇宙的本体,他同样受孟子之学影响很深,也正是从“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邵雍创建了自己的心学之路。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直指程颢之学,所以其心学的源头也可追溯至邵雍。邵雍的心学思想虽然在理学史上少有人论及,但是纵观下来可知其思想是心学的发源之一。
注释
①参见《朱子语类》卷第六十六。②参见《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参考文献
[1]邵雍.皇极经世书·下[M]//邵雍全集,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邵雍.伊川击壤集[M]//邵雍全集,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邵雍.邵雍资料汇编[M]//邵雍全集,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张载.张载集·性理拾遗[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2.
The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of Shao Yong's Theory of Mind
Cui Bo
Abstract :Shao Yong was one of the five famous Confucianis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Compared with Zhou Dunyi’s Taiji Schema,his innate phenomena,number and Yi-ology Schema had more elaborate structure and content.He used mathematical deduction to show the thought of“Dao”and“Li”,and its ideological system was self-contained and more extensive.Shao Yong's proposals of“the heart of heaven and earth”,“the heart is Taiji”,“the method of Taiji mind”have rich connotations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which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mind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Key words :Shao Yong;Huang Ji Jing Shi Book;Yi Chuan Ji-rang Collection;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中图分类号 :B2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669(2019)01-0039-08
收稿日期 :2018-07-21
作者简介 :崔波,男,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河南郑州 450001),主要从事易学和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原 孟]
标签:邵雍论文; 《皇极经世》论文; 《伊川击壤集》论文; 心学论文; 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