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环境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自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79年, 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应该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
其实,教育生态学观念的胚芽早就植根于古代的教育之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谈论,说明他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孟母三迁”更说明了当时有人已经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夸美纽斯,美国的布鲁纳等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了某些生态学观念。这些都是当代教育生态学产生的基础。
一般认为,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和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重心趋向于教育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教育效能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教育生态是为了寻找适宜教育活动健康运转的生态环境,改造并保护教育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生态环境,切实把握教育的生态规律,正确处理教育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将具有建设性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
任何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环境,通过一定社会成员采用一定方式来实施的,这就体现了教育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教育生态环境是指影响这项教育活动的一切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等。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条件,包括阳光、空气、地理地貌、土壤、矿物、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以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它是人类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生态基础,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认识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必要的能量,也为各种教育活动的发展投入必要的资源。而教育则通过生态知识的传播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向自然环境输入一定能量,使自然环境不断优化,能更好地为教育活动提供生态条件。这种能量交换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也正是教育活动与自然环境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社会环境是指与教育活动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环境,亦指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的各种关系及其网络,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规范环境等。任何地区的社会环境都是综合作用于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又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基础工程,它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且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历史文化遗产等,都对教育活动及其发展产生影响;而人们通过教育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人们把生产劳动中积累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知识技能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同时也把一定社会的生活规范传授后人,并使劳动者掌握现存的科学技术,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态环境就这样不停地进行着能量转换和信息的传递,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最好场所,创造一个人人成才的学校环境,是各种教育活动共同追求的目标。家庭的生态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改变家庭的不良物质和精神环境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
总之,教育生态环境是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它们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生态位”。如果我们把这些“生态背景”的某些因素纳入学生审美感知和感兴趣的范围,使之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与教育构成互相作用、互相协同的系统机制,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的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通过审美能力培养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谓教育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教育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通过物质、信息循环和能量交换所构成的教育生态学单位。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施教者、受教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组成的一种教育生态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受教育者的情智和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教育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以及施教与受教等等,构成它的系统结构,发挥着客观存在独有的功能。但是,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备着各种生态背景。人文积淀、地域环境、社会风尚、社会组织、审美习俗等与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形态和方法相互联系、作用和渗透。可以说,教育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必须使其处于最佳的“生态位”,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态气候”的润溉。
教育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大致说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两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2)“三个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3 )“四种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4 )“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审美需求、成才需求、创造需求。教育生态系统的科学建构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以促进系统内各种因素彼此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生态系统按其相对大小,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类型。一国或一省、一地区便构成一个宏观教育生态系统,主要研究教育在客观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发展规律。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便成为中观教育生态系统,一般研究受教者群体的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受教者个体一般可视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通常研究个体成长、成才的规律及与生态环境的联系。为了更好地研究个体的规律,可将教育生态系统分为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教育生态类型。
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它既包括教育活动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着环境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又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的开放性和各种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要求我们采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以获得对系统动态情况的了解和多种启示。
三、生态环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8世纪末叶,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之时,生于自然、受益于自然的人类,也开始走上背叛自然、与自然对立的道路。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福音”时,也愈来愈多地感受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困境,并由此产生精神的不安:自然资源渐趋衰竭,生态环境明显退化,各个国家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公害”频频发生,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亦令世人震惊。植被破坏、森林萎顿、可耕地锐减、某些矿产资源即将告罄,以及气候恶化、地球四大圈层失去稳定……这些均已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世世代代生活于并依赖于地球的人类,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对于地球的态度,并发出“爱护地球,维护生态平衡”的热切呼唤。
面对人与自然越来越背叛的现实,恩格斯曾向人们提出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于工业文明利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其缺失和局限的思考,是人类意识自觉的表征。要解决人类生存史上这一最大的难题,必须使全人类的所有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在思想上确立深刻的生态意识,从更高层次上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认识人与人应当拥有的和谐关系与社会秩序,在这一基础上推进人类所有成员在智能、精神、创造力、亲和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施这一人心所向的纲领性任务,已历史地落到了现代教育的肩上。人与自然的对立,源于人对自然的毫无节制地摄取与掠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也造成了心灵、情感世界的“沙漠化”。要把物质“沙漠”和精神“沙漠”逐步化为“绿洲”,没有现代教育的熏陶和现代生态意识的觉醒是无法达到的。对此,现代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生态平衡的吁求、现代生态文明的兴起,对当代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现代教育应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教育要培养人们具有开发、利用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赋予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并把这两种意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往的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使人具有无限地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向自然无休止索取的能力,而现代教育应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精神需求,又有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休养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舒适、愉快的生态需求。因此,教育的价值不应是单一化的,应该是多元的,是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其次,教育除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外,还需增添新的内涵,即需具有一种新的生态功能。教育要为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要着眼于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服务。传统的教育功能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进行新的思考和审视。伴随着人类对生态文明需求的增长,人们对于“经济”的诠释,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也包含着对生产的合理节制,包含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珍惜。在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困扰人类、并成为关注热点的态势下,人类文化将朝着“人——自然”关系的人道化方向延伸。鉴此,作为教育功能的调整与拓展,教育和生态功能应融注于教育的功能结构中。教育的各种功能也将因生态功能的贯穿而实现新的整合。
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以美的意识建设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强生态审美教育,将把教育引向一个更高的境界。生态审美教育包括热爱生态美、享受生态美、创造生态美的教育。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唤起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引导人们在珍惜、爱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和创造。
收稿日期:199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