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3)
摘要:目的 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一般护理用于对照组,PDCA循环法用于研究组,对2组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及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与不良事件发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及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患者(21.62%>5.41%),且差异显著。结论 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效率,规避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患者;PDCA循环;临床护理;应用分析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其发病诱因有多种,包括过度劳累、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均可导致该疾病的发生[1]。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其病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为此应及早发现,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治疗,从而有效提高预后,保护心脏功能,挽救患者的生命[2]。PDCA循环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它严格按照相应的质量管理程序执行工作计划,高度重视管理过程以及环节质量监控等,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风险,提高整体护理质量[3]。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本院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干预,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我院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6年7月~2017年7月入院)进行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女17例,男20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63.21±1.68)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13例,初中及高中文化水平患者16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8例。研究组女16例,男21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63.31±1.74)岁;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患者12例,初中及高中文化水平患者17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所有入院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进行干预,内容包括入院后为患者进行常规身体检查,对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生命体征状况进行密切监控观察,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基础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方法如下:
(1)计划阶段。①现状分析。首先,先对收治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而后快速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最大可能有效规避突发风险。其次,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水平状况等进行分析考核,对于新入职的护士或实习护士,由于临床实践经验比较缺乏,部分护士的临床技术操作未能达到临床标准要求;此外,还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等不良情况,如对急性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的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降低了护理效率和质量。②制定措施。依据每一个科室的实际状况不同组建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资历较高的护士担任组长,对每组护士的相关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其内容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临床细节护理等,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2)实施阶段。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有效找出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各类风险因素。定期总结分析各个小组的工作完成状况,及时纠正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由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主讲,重要讲解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强化医护合作技能培训考核,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从而使护理人员全面了解和把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疾病知识,提高心梗症状的识别能力。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努力参加各种职业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建立责任工作制,落实岗位职责,优化急诊人员的排班。
(3)检查阶段。每周、每月进行定期检查,总结分析于各质控小组的工作情况,认真记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强化医师急会诊考核力度,尽可能缩短就诊—治疗时间。
(4)处理阶段。各质控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交流总结会议,吸取成功经验,纠正不良问题,不断提高自我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促进PDCA循环。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及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与不良事件发生状况。不良事件发生内容包括未按计划拔管、药物渗漏、仪器故障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量资料以(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P<0.05时,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及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及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见表1,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发热、恶心、腹胀、神志障碍等,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继而给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4-5]。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有效改善预后结局。PDCA循环法是一种科学的护理工作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该护理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①计划;②实施;③检查;④处理[6]。PDCA循环法具有标准化、统一性以及程序化等典型特征,在完成四个阶段的护理工作任务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发现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快速地采取高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继而有效提高应急处理水平,最大可能降低并发症等不良风险,最终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全面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7-8]。本文中我院对研究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通过在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以及处理阶段给予患者系统性的追踪管理,患者的急诊接诊时间及抢救室平均停留时间情况明显优于采用一般护理干预的参照组患者,且未按计划拔管、药物渗漏以及仪器故障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见表1、表2,P<0.05,充分突显了PDCA循环法的临床应用优势。综上,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左霞,赵霞.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04):74-75.
[2]周宇璇.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PDCA循环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2):70+72.
[3]王慧.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46+49.
[4]刘海霞,李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2):61.
[5]方凤霞.急性心梗PCI术后应用新活素预防心力衰竭发生护理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5):19+23.
[6]吴海燕.1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梗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个案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3):180-181.
[7]黄靖雯,凌慧芬.基于症因分析的优势叠加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便秘预防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05):46-48.
[8]郎巍,高丽红.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10):84-86.
论文作者:王腊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时间论文; 急诊论文; 水平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