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李茹月,金 美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摘要: 马克思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视角把自然时空和社会历史时空加以区分,超越了传统时空观对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同质性理解,实现了马克思对时空观的创造性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时空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持久发展、纵深推进,中国与各国之间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对各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凸显了马克思社会时空观在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一带一路”
四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新时代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创新促开放、谋合作,加强海陆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互济。从2013年至今,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建立联系,加大对沿线地区的投资力度,为所在地区的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带动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国际反响热烈。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机遇期,在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新倡议。“中国和欧洲虽然远隔万里,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之内。”[1]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带一路”新倡议延续和发展了中国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从空间维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在陆上和海上同时发展,统筹推进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合作领域、多样化的合作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机制。这一新倡议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中统筹时间与空间、坚持时空并行的体现,旨在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逐步实现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一、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在马克思对社会时空观考察之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皆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分析了时间、空间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他们从来都是否定时空的客观性,撇开物质和运动对时空进行抽象、直观的理解。贝克莱认为人们心中的观念就是时空,笛卡尔将时间视为一种思维方式,黑格尔认为时空是“绝对理性”外化的产物。这种将时空看作是脱离物质的主观意志的产物的观点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是不合理的。
1,2-二苯基-2-苦味酰基(DPPH)购自Sigma公司,抗坏血酸、磷酸、无水乙醇、葡萄糖、苯酚、磷酸、氯仿、正丁醇、浓硫酸、三氯乙酸、硫酸亚铁、过氧化氢、水杨酸钠、盐酸、Tris-HCl缓冲液、硫代巴比妥酸、邻苯三酚、K3Fe(CN)6等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牛血清蛋白、没食子酸、考马斯亮蓝G250购自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同唯心主义相反,旧唯物主义对时空理解的进步性在于主张时空与物质是不可分离的,肯定了时空的客观性。费尔巴哈等人看到了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却把自然时空和社会历史时空同质化为“自在时空”。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2]133
当然,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者在时空观理论探索中取得的进步性是表示赞同的。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3]这表明时空离不开物质,时空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也离不开时空,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但是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显然也是存在缺陷的,它始终没能从现实的客体出发,没能将时间和空间置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考察。相反,马克思对时间和空间的考察从来都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而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引入了科学实践观,从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阐述时空理论。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传统时空观进行批判,将社会历史时空同自然时空区别开来,揭示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
比如,可以把3个苹果、3个橘子对应3个小方块,把4个苹果、4个橘子对应4个小方块,并且让学生知道这些量的称谓,能够分辨4个比3个多.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抽象的第一步,目的就是逐渐舍去苹果橘子等事物的物理属性,仅保留事物的量以及量之间的多少关系.正如第三条基本原则所论述的那样,对数量多少的感知是人的本能,数学教学应当基于并且发展这种本能.
在这里,马克思还分析了分工与协作在时空转换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协作作为一种劳动形式,是有计划地将许多人联系在同一生产过程中进行协同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一种集中力”[4]207,通过这种集中力“生产出来的东西,比之同样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分散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要多。”[5]294协作实际上是为生产创造了更多的时间,把空间转化成时间。而分工则把“不同的阶段过程由时间上的顺序变成空间上的并存”[6],这样时间就转化成了空间。
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实则属于世界。古丝绸之路海上和陆上同步发展,途经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带动了沿线如宁波、北海、亚历山大等古港和敦煌、喀什、君士坦丁堡等古城的发展,实现了商品货物的互通有无、文化知识的交流借鉴、资金技术的共享共赢等。古丝绸之路不仅创造了中国汉唐时期的盛世局面,也推动了沿线其他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二、时间延续: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新倡议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创新的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描绘了“一带一路”新倡议未来建设的宏伟蓝图。在时代的呼唤中,“一带一路”建设正立足于新的起点由理念向现实转变。
曼香罗驾乘壶天晓的灰色翼龙,像小飞虫似的从一个暗洞里钻进去,又从另一个暗洞里钻出来。飞鼠追兵紧随其后,在云洞里穿梭。频繁地闪来躲去,让大家都有些晕头转向,因此谁也没敢先发第一枪,以免误伤同伴。开始还和曼香罗并驾齐驱的宴西园,不一会儿便去向不明,他乘着棕色翼龙,再也没有出现在云团之外。或许,他又迷路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与现在的关系不应被忽视,对“一带一路”新倡议的理解必然要回溯历史。“我们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但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7]10历史上,中国通过开启丝绸之路,建立起同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这是远古时代经济全球化的雏形,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并一直延续至今。全球化发展至今,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中,为了实现100 多年来全人类谋求和平与发展这一共同愿望,我们站在国际立场上提出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回溯历史、把握当前、展望未来,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在这个历史机遇期中,时间和空间相交汇,我们迎来了恰到好处的发展时间和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我们审时度势,立足全局,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新倡议,让昔日“牛奶和蜂蜜满地流淌”的地方再次惠及沿线各个国家和人民。
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充满生机。公元2100年前,汉代使者张骞带着一支和平使团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交往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实现了对外交往的“凿空之旅”,中国自此搭建起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形成了一条兼具贸易往来、政治宣传和文化传播目的的国际通道。如今,我们立足现实,放眼未来,适时提出“一带一路”新倡议,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走古丝绸之路,“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8]
马克思对时空观的考察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日臻成熟的过程,关于时空观理论的表述散布于《自然哲学提纲》《博士论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并非脱离现实生活来探究时间和空间,而是立足于实践,把时空置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指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4]790所以,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节约劳动时间,为人类进步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我国秉承着丝路精神,逐步扩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空间,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朋友圈,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延伸,东西呼应,连通亚欧非三大陆,组成六大经济走廊,合作伙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这样的国际合作大框架下,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建设“一带一路”必须优先发展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包括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光缆通信设施建设。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才能发挥沿线各地区的资源能源优势带动贸易发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可供人类使用的社会资源。中国同各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超越了古丝绸之路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器物的单向度交易,取而代之的是涉及海关、检验检疫、跨境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传统资源勘探及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边合作。就中国和拉美地区的合作状况来看,中拉贸易额快速增长,这也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针对制约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的薄弱的基础设施,我国愿极力帮助拉美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包括物流、电力、信息在内的产能合作“3×3模式”①。
“一带一路”建设同样要发挥国内地区的比较优势,各省区市充分发力,突破原有的区域发展模式,实施产业承接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对外物流合作基地和经济合作园区等,构造了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一带”以新疆为核心区,依托甘肃、宁夏、云南、陕西、重庆等地区优势;“一路”以福建为核心区,连接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等省份和城市,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既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又能促进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三、空间扩展:协力建构国际合作大框架
马克思还认为,时间就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他在肯定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拓展性的同时,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抓住机遇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时间比空间更重要,“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5]532
今天,我们要明确“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久性、持续性的愿景和行动,要着眼于未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倡议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的有利影响。从当前来看,“一带一路”新倡议延续了古丝绸之路中蕴含的精神,但这种延续性已不仅仅是机械的自然时间的体现,而是转化为在人类现实生产活动中进行的、被赋予人的主观意志、被打上时代烙印的社会时间。这一对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愿景正是由于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规划着当前沿线各国的发展路径,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及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效率,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就合作范围来说,“一带一路”新倡议是要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逐步加强中国同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这一合作机制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同时也注重加强国际反腐合作。文化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所发挥的影响力往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纵观“一带一路”建设近几年的发展,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文化交流的形式、内容和规模方面呈现出新、多、大的特点,并同沿线国家签署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互动和民间交流密切,各国互办文化艺术节、旅游推介活动等,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盛行,极具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9]。
综上所述,分析不确定性规避所带来的消费者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角度去分析品牌命名所应该掌握的技巧。尤其是高不确定性会带来消费者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更是应该在命名的时候结合这一角度。企业给自己品牌命名是就像为自己孕育的孩子取名字是一样的,在品牌名字中注入的感情应该让消费者体会到,更要塑造自身形象,突出中国特色,走出中国品牌的特有道路。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空间在不断扩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充分挖掘沿线地区的能源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市场资源等自然空间优势,建构多方向的开放格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将自然空间优势转化为社会空间优势,东西互济,优势互补。所以,建设好“一带一路”要明确发展定位,以各地区实际状况为立足点,发挥已有资源优势,克服不利条件,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思路、新模式、新空间。
四、实践基础上的时空并行: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马克思并不否认传统时空观的可取之处,自然时空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人类活动离不开时空结构而孤立存在。但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对时空的考察不能止步于自然概念的分析,还要把它作为一个社会概念,考察时间与空间同人类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正是把时空概念置于实践中来把握,赋予时空社会现实性、实践创造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时空转换等特质。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在当代并未过时,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彰显着马克思社会时空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惠而浦冰洗产品市场部总经理单泠璇先生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惠而浦洗衣机获得‘红顶奖’提名,惠而浦始终相信,只有通过倾听和亲近消费者,才能真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才能开发真正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这与‘红顶奖’领航行业发展浪潮、引导广大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观念不谋而合。”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699今天,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开创历史先河之举,而是以新的发展思路和合作方案续写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古代社会确实是我们今日社会的原始模板:充满生机,竞争进取,成熟高效,精力旺盛。一个布满城镇的区域带,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洲的锁链。西方开始注视东方,东方开始注视西方”[7]23。
当然,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握和利用好“时间”这个最稀缺的资源。充足的发展时间实质上就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与人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才能将自然时间延续到社会时间,将自然空间拓展到社会空间。也正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化,实现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纷纷把握时机,付诸行动,使时间和空间得以在实践基础上转化。
“一带一路”建设是要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局面,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带动区域合作新思路。“一带一路”的光源在中国,但旨在普照世界,特别是沿线地区及其人民。它是关乎历史、当前和未来的大计,是我们心向往之、行亦趋之的发展重任,也是孕育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乃至世界繁荣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实践。“人类能够通过实践超越自然时空以及既有的社会历史时空结构的限制,积极争取和创造自己发展的自由时间与自由空间,从而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10]正是由于实践的力量,“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愿景正在转变为现实活动,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下,通过政策对接、完善设施、贸易往来、资金互补、亲民利民等合作行动,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动新兴经济体和沿线地区繁荣发展。中国的善意逐步被认同,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支持。与服务于美国称霸的“马歇尔计划”不同,“一带一路”新倡议是要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实现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由点到面,从线到片,通过区域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
在时空交汇点上,各国应抓住现有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也要创造潜在发展机遇,为持久发展赢得未来空间。“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在国际社会中实现共享和共赢,沿线各个国家首先应充分发挥多方面资源优势,在国际合作中实现自身发展,“各美其美”。同时,各国也应当找到自己的发展短板,学习和借鉴沿线其他国家的发展优势,“美人之美”。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和谐、可持续的国际合作环境,沿线各国方能实现互联互通,“美美与共”。就其本质来说,“一带一路”就是互联互通,由此推动中国同欧、亚、非、拉美等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使各国都能在分化的世界中共享未来,实现“天下大同”。
“2018香港古董车滇越行”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香港新华财金社共同举办,云南能投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冠名。通过活动将进一步宣传“中国云南昆明—越南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建设成果,推动云南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云南昆明—越南老街—河内—海防—广宁便捷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并提升这条大通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土资源信息是重要的基础国情信息,在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土资源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又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关键,其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云存储是下一代的存储模式,云存储与国土资源海量数据结合的国土云研究和应用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土云正处于建设应用阶段,尚有许多理论、技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1978年,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决心和勇气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对外开放理念,在实践发展中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拓宽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有效促进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内陆地区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实现着飞跃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中华文化影响力得以彰显并逐步提升,外交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历史运动在空间上的展开就是社会历史时间,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展开就是发展空间的创造,这种时空转换形成了新的国内形势和国际格局,扩大了人类交往的空间,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关键时期。
在历史机遇面前,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以经济为主的开放战略,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和民心互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突破自然时空以及既有社会时空的限制,通过实践使时间客体化,使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的空间静态形式。实现人民群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既要推动高层互动,也要加强民间交流,高层访问要为民间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必须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促进中西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密切交流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沿线各国文明互鉴、民心互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积极传播“一带一路”声音,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注释:
①产能合作“3×3模式”,2015年5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巴西工商峰会上提出中拉产能合作“3×3模式”,即共建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行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
在此次优课比赛中,笔者正是因为一段个人才艺展示赢得了学生的肯定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平日里,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才艺展示或扎实的基本功展示进行导入,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导入。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展示会表现出赞赏和佩服,教学过程中会虚心求教,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2.
[7]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邵旭东,孙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1.
[9]厉以宁.读懂“一带一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6.
[10]胡刘,祝莉萍.从“自在时空”到“社会历史时空”——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研究,2012(6):17-22+159.
On the Construction of"One Belt,One Road"from the Social Time-spac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LI Ruyue,JIN Mei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60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actice, Marx distinguishes between natural space-time and social historical space-time, transcending the traditional homogenous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and social space-time,accomplishing hi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ce-time view, and forming a new space-time view based on practice.Against a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the continual and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of"One Belt,One Road"initiative and China's ever-expanding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countries, which highlight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social time-space view.
Keywords: marx;social time-space view;"One Belt,One Road"
中图分类号: F091.91;F1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1883(2019)01-0010-0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19.01.003
收稿日期: 2018-09-17
作者简介: 李茹月(1995-),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马克思论文; 社会时空观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