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邵建华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社区学院),北京)
摘 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正式构建的开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为公民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大助力。进入新时期以来,终身教育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支持、模式创新、内容整合、立法保障等形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公众终身学习、提升全民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困境;对策
终身教育的开展在提高国民素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已有二十多年的经验,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运作体系,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提起关注,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的教育衔接和沟通机制尚不完善,在教育受众层面不够广泛,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保障机制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
一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 终身教育与国民教育体系概念模糊
一直以来,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没有明显的体系划分,在十八大报告中,则强调了以国民教育为基础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但是,两者的概念界定却仍不清晰。无论是国民教育对接终身教育,还是将国民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中,都会在体系建设中形成一定的误导。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则无法明确各自职能,进而导致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缺乏依据,影响实际教育成效[1]。
教材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丰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容,以此激发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激活初中生的思维。例如:初中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系统定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形式,同时潜移默化的激活了初中生的思维,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中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丰富教学的内容,激活初中生的思维。
(二) 校外教育发展体制问题有待理顺
本文中所指的校外教育是与全日制教育相区别而言的,因为公众接受校园教育的时间较短,但是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个体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从这一点来看,校外教育资源能够高效利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从以往的社会教育发展来看,虽然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还会受到政策和体制的局限,难以突出其丰富性、灵活性特点,进而导致校外教育发展体制不够顺畅,难以真正体现终身教育优势。
针对以上差异较大的中国热带北界的建议,我们从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中国热带植物区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生物地理上的中国热带北界。
(三) 终身教育体系资源衔接失调
之所以发展终身教育,是为了让全面都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所以,终身教育要面向大众,继续拓展覆盖范围,保障民众的学习权力。首先,要稳定学校教育,以往公众对终身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将其与成人教育混为一谈,其实,终身教育不但包括成人人员,而且还包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各类职业教育,这些教育模式共同构成终身教育体系。校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进入社会、进入职场之后,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因此,学生也是终身教育的服务对象。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以此促进终身教育德育落实。在成人教育方面要广泛吸纳不同社会层面、不同年龄、背景的学习者,关注成人学习发展的需求,尤其针对流动人口、残障人士以及老年群体提供学习机会,实现休闲教育、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多元并进的发展模式。
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技术研发资金依然非常紧缺,政府的投资有限,只能弥补个别重点领域的资金缺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急需建立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
(四)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缺乏国家立法保障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内容有着直接关系,只有教育内容供给和需求相一致,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在动态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公众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体现出动态发展特色,以开放、接纳、兼收并蓄的姿态优化教育内容,以提高教育内容和教育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出个性化特点,以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促进学习者开展个性化学习。在课程规模上有所扩大,这样才能降低教育成本,让更多学习者接受和参与。在社会人力资源高速流动的背景下,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交流,在终身教育发展中,要切实结合这一特点体现出文化教育的多元性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适应多样化的岗位变化,增加技术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等内容。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更要结合多元文化需求适应这一特色,如增加通用文化教育内容,增加语言教育内容等[4]。
二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策略
(一) 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完善的制度保证,做好顶层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完善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的同时,逐步建起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从而使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有统一的制度可依,具体细化到终身教育的概念界定、明确参与主体、确定主体目标、覆盖范围、保障财政经费、优化教育成果等,这些都是保障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规范推进的基础。同时还要建立起正规教育和社区教育、再教育之间的衔接机制,从而拓展终身教育受众范围。在有力的法律保障下,细化终身教育推进计划,建立起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模式框架,实现终身教育与校园教育的互补。尤其是在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大环境下,要进一步优化社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让不同受众均可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同时要注重东西部差异,重点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的终身教育,以实现终身教育的区域性平衡[3]。
(二) 扩大终身教育服务对象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随时满足学习发展需求,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这就需要在校内外资源的衔接上有一个桥梁或纽带,从而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但是,我国由于教育体制和政策的限制,造成校内外资源衔接存在较大缺口,两者的融合贯通还有一定距离。校内外教育壁垒的存在,已经造成设计、管理、监督、评价中的一系列难题,因此,教育体系资源的衔接是关系到终身教育发展的大问题[2]。
(三) 丰富终身教育内容
我国教育部在2001 年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立法主张,此后,教育部每年都会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终身教育法”草案。但是,从这项立法主张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8 年时间,“终身教育法”仍处于“待立法”阶段,立法进程迟滞不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仅以地方性法规保证终身教育发展是不现实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立法严明、执行性强、立法层次较高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四) 融合不同的教育空间
终身教育具有庞大的体系结构,不但涉及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形态,而且还涉及不同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的融合渗透。首先,要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融汇贯通,在校园教育之外发展社会教育机构的资源效能,如各类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展览馆等。这些社会资源并未与校园教育资源相互融通,两者各自独立,难以建立共享机制,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建立起两者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社会办学机构、社区教育机构与校园教育的联系,增加多元教育模式的沟通互动,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相互割裂的藩篱,协同共进拓展终身教育空间,为学习者提供更完善的学习平台和空间。
(五) 完善终身学习成果互认机制
终身教育包含了正规校园教育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虽然教育成果来源不同,但是学习成果的交流互认确是必须的,如果两者不相认同,那么必然会造成终身教育成果价值受损。这就需要尽快建立起不同教育模式下教育成果互认机制,建立起教育成果认定、评价制度,承认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化,在制度保障下建立起资格认证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得到确认和转换,这也是鼓励全面参与终身教育、主动学习发展的巨大动力。在这一点上,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5]。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我们要积极面对发展困境,从问题根源进行分析,找到更适宜的解决对策,正确困境突围。首先要做好发展终身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亏大终身教育受众,树立教育服务意识,丰富终身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活动空间,提高校内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起终身学习成果互认机制,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为国民素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宏兵.社区教育学院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8,5(11):359-361.
[2] 周洪宇,鲍成中.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24-28.
[3] 张妍,张彦通.终身教育在我国的独特涵义与研究趋势[J].教育研究,2016,37(08):132-136.
[4] 田印红,王中华.近40 年来终身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的分析[J].成人教育,2016,36(03):12-15.
[5] 李金.新常态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管理:困境与出路[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04):32-36.
本文引用格式: 邵建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58):229-23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106
作者简介: 邵建华(1975-),女,汉,北京,副校长(副院长),助理研究员(中教一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终生教育、成人教育、德育美育。
标签:终身教育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 困境论文; 对策论文;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社区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