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现实:对旧问题的新思考_哲学论文

哲学与现实:对旧问题的新思考_哲学论文

哲学与实际:一个老问题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完成其历史使命时所遵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笔者认为,这个命题也应适用于包括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切科学理论。它也是人们学习和应用一切科学理论都应遵循的普遍性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些问题,作一反思。

(一)

众所周知,由于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类别、范围和方面的不同,理论是分类别、分层次的。同样,实际从类型上有表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物质性实际,也有表现人的思想认识运动变化的观念性实际。这两类实际又因其表现对象的内容、关系、时间、范围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状况、不同层次的实际。正是由于理论和实际的这种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必会使理论与实际的具体联系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因其各自的内容与适用范围的不同,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果我们再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必不可或缺的中介——思维主体介入其中,那么,所呈现的情况,便会更加纷繁复杂、丰富多采了。这一点笔者将在下面论及。

由此可见,我们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时,既要注意把握它的普遍性、共性的方面,又要着重注意把握它的特殊性、个性的方面,并使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那种认为“实际”仅有一种,任何类型、层次的理论都要或只能在联系或应用于这一种实际的做法,把问题简单化了,是不可取的;那种不分理论层次和实际类别一律套用一种方法、途径去联系或应用的模式,都会把这个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原则和方法,形式化、教条化甚至庸俗化。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作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并着重把握其特殊性、个性方面,这是我们能否运用好这一原则和方法的关键或精髓所在。

(二)

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是指什么呢?这种实际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由于哲学是抽象层次最高的理论,具有离社会生活最远的特点,因此,哲学并不和一切类型、层次的实际都有直接的联系,也不能直接应用于一切类型和层次的实际。具体地说,哲学所直接联系或应用的实际就不是某个具体的客体对象,例如某个政治、经济生活的事件,某项科学技术实验,某个方针、政策或某个改革方案,更不是象挖煤、织布、种菜、教书等等的实际活动。哲学要联系和应用的实际,首先应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特征的实际。目前来说,哲学是联系或应用的首先是体现时代实践主题的、反映时代脉搏的种种问题,当代中国人民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例如: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构成当代世界历史新时期本质的五大革命(既以现代科技革命为先导的产业革命、以市场全球化为表征的商业革命、以人民参与民主为特点的政治革命、以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的哲学观念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以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远景的人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各种现实矛盾关系,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如市场与计划、所有权与经营权、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发展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来说,只有把哲学理论同这种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它的哲学理论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也才能使哲学理论自身得到生动而丰富的发展。

这决不是说哲学只联系或应用于“大实际”而不联系或应用于“小实际”。由于哲学理论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它伸向实际的触角是很多、很广的。可以说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文化的、教育的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面,哲学都能触及得到,联系、应用得上。哲学要联系或应用的实际并不要求它的领域和方面的大小,只要求它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其次,哲学要联系或应用的实际还必须具有深层的、本质的特征的实际。例如,哲学关注、联系当代科技革命,并不是指科技革命的某种具体的发明或某项具体实验的情况,而是透过这些具体实际的背后,来关注、联系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走向、大目标之类的深层、本质问题,关注、联系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及变化规律。哲学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指市场经济的各项具体的经济活动、具体举措,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关于市场规律、市场竞争、市场取向等问题的理论成果,是人们的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人们观念(传统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的深层变化等问题。哲学也应关注、联系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企业尽快成为市场的主体。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复杂系统改造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发展问题、资金问题、技术管理问题、企业营销问题、用人制度问题等等。哲学不能也不应去联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紧紧抓住深涵在众多问题之中的思想观念问题,其中最根本、核心的是企业的主体观念、主体意识的问题。

这就是说,哲学不是直观地面对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实际,而是透射深藏在这些具体实际背后的、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观念问题,思想路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法的问题。

说哲学远离现实是合乎实际的,说哲学不近人情、不问人世冷暖、脱离现实是不公正的。哲学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等,都投以热情关注的目光;对当今人类关注的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以紧迫的心情焦虑着。然而,对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和具体问题,哲学却只能关注,不可以直接过问和回答。因为过问和回答这些问题是其他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的“管辖领地”和“职权范围”。哲学是有这方面的历史教训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尊重他人的职权,也不愿介入他人的领地去指手划脚、说长论短。哲学只能在细心体察这些具体现象和问题之后,抓住其深层的带有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予以解答。这些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和做人才有价值和意义?人的知识、观念怎样达到真善美及其统一?人的物质的与精神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人怎样才能获得自由的和谐与全面发展?等等。对于这样一些其他科学文化不能全面透彻回答的问题,哲学却能展露自己的才华,给人们以思辨色彩的、智慧的启迪。所以,亨利希·海涅说:“哲学是伟大的力,间接的力,却又是深远的力。”

哲学能直接联系和应用的这种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深层次的本质的实际,就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实际、理性思维的实际。这种实际虽然离人们的现实生活间接些、远了些,但却绝不是哲学家们坐在书斋中脱离现实生活苦思冥想的产物,而是从大量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和升华出来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211 页)并且最终也只有再回到现实,同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才能发挥物质效应,得到验证和发展。

(三)

哲学理论联系、应用于实际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呢?由于哲学与具体的客体无直接联系,因此,它便不能向人们提供关于具体客体现状是什么的确定性的知识。哲学以认识为直接实际,以审视的目光对认识进行反思,考查知识“硬件”背后的“软件”的状况,拷问知识的真理性、价值性及其意义,并帮助知识使之有序化、整体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体系。因此,实证科学的知识只是理论的“初级产品”,哲学则是理论的“精品”,或帮助其他科学知识升华为理论精品。因此,康德说哲学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

哲学并不能为具体社会现实问题或某门具体科学问题提出具体的答案,也不能为某项方针政策的实施提供操作方法和规则。哲学不是炼钢纺织之术、务农种养之法和经商营销之道。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不是功利之学,不能让人收到“立竿见影”的实惠。重视现实功利的美国人曾讽刺哲学不能烤面包。美国哲学家L·J·宾克莱回答说:“哲学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虽然不能烤面包,但作为道德的力量,却决定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和意义。”(《理论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页)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试图使自己成为寻求构建世界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的体系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它便把自己推向至上的、僵化的教条。

哲学直接联系、应用的实际是理性思维,即科学和文化的成果,哲学必须以科学和文化为直接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科学和文化相结合的哲学是孤枝无果的瘪三哲学。在哲学与科学、文化之间,哲学并不是科学和文化的“上司”,科学和文化也不是哲学的“奴婢”。哲学不应对科学和文化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哲学家也绝不是手捧“百科全书”指导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等的老师。哲学与科学、文化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联姻关系。哲学家与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是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朋友。在他们携手共同把握、优化、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哲学只能为科学、文化提供认识工具和思维方法,只能成为建造“科学文化大厦”的“脚手架”(薛定锷语)。

那么哲学联系、应用于实际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便是:使主体的思想与认识成为自觉,获得自由。也就是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改善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柏拉图说,哲学是用来塑造人脑的学问。费尔巴哈也说,哲学是创造人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人们提供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这就首先要靠解放思想才能做到。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总会产生,不解放思想就会用旧观念、旧套套去认识和处理新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今天,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在人们的头脑中仍被来自旧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思想习惯和工作、生活方式束缚着、限制着。许多人顾虑很多、疑虑很多、误解很多。这就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把人们的思想从旧观念、旧习惯的偏见中解放出来,才能对世界和自身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与认识成为自觉,获得自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首先是一门解放思想的学问。哲学应用的头号任务就是解放思想。

人们经常引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名言: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此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应用实际的目的与任务是改变世界。我们怎样理解马克思的这段名言呢?笔者认为,首先马克思这段话是针对旧哲学而言的。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段话不是针对具体科学文化说的。因为科学文化也把改变世界,为人类造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次,马克思的这段话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直接意义上说的。应当十分肯定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的根本的任务是改变世界,为人类造福。然而,哲学怎样才能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呢?它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它不能象具体科学文化那样用直接的方式来完成改变世界的任务,也不能以单枪匹马的办法独立地去完成这项根本任务。改变世界必须依靠主体的人,只有使主体的思想解放了,思维路线和思想方法对头了,有了创造精神,提高了改变客体世界的能力,才能更能动、更有效地去改变客观世界。哲学能改变人,而人能改变世界,所以哲学也就能改变世界。

(四)

哲学联系、应用实际与实证科学相比有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下面两点是主要的。

第一、主体性。 哲学联系、应用于实际必须通过主体(思维着和实践着的人)这个中介的接受、理解才能实现。马克思说:“哲学首先是通过人脑与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由于主体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他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能力,科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等自身素质和他的职业地位以及他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时的具体历史时空条件等,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制约着主体对理论和实际的理解、把握与取舍,对联系的视角、方法和程度的选择和处理。因此,在哲学联系、应用于实际中,常常呈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不同的人对同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可以得出不同的见解,起到不同的作用。阅读唯心主义的著作,有的却会引发出唯物主义的结论。从洛克哲学出发,贝克莱将它发展为唯心经验论,而狄德罗则将它发展为唯物经验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他把握理论的角度不同,选择的方法不同,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不同,就会对同一个理论观点,做出不同的理解,起到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作用。这种不确定性是哲学联系、应用中主体性特征的表现。这种情形在实证科学的联系应用实际中是见不到的。

第二、批判性。 实证科学联系、应用实际基本上是用肯定的方式来论证理论在确定范围内的价值与效用,以达到确立理论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精确性的目的。例如某项科学的发现发明可以给人们提供某些新知识、产生怎样的实际效用。某项技术改革可以节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哲学则不然,它一般是用否定的目光审视它的实际,用带有疑问的探询态度评价科学文化的成果。哲学倡导理性批判精神,在人们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认为不成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哲学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它总以“打破砂缸问到底”的品格,培养思维主体对一切知识、理论及现存的东西问个为什么?都要审视和考察它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存在的现实性。它总是要超越科学理论现有理论层次,探究其确定性内容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尚未被确定性的内容。因此,对现存对象的“歌功颂德”不是哲学家的“强项”与品德。他们总是从暂存性和否定性的视角或方面去把握和理解现实存在的东西;总是从前进和发展的视角或方面来干预和推动现实存在东西的变革。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现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西塞罗也曾认为“哲学是灵魂的医师”,而且还是那种仅研究“病理性”问题而不开“药方”的医师。

提问是哲学的主旨,哲学家首先是个提问者。哲学问题的产生、确立和推进就标志着哲学的发展。因此,离开问题哲学就没有了生长点,也就不成其为哲学。哲学联系、应用实际就是以反思形式向科学文化提出问题,在提问中体现出它的批判本性。哲学的提问,促使科学文化去思考和探索,于是科学文化又进步了。

哲学的这种批判性是彻底的,不但对科学文化是这样,对它自身也如此。它总用反思批判的方式,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问题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自身发展的问题,从而发现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生。

哲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哲学理论联系、应用于实际的特殊性,走出书斋,面向现实,贴近生活,抓住时代的脉搏与主旋律。在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同时,着重捕捉、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活的哲学思想。要同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行政管理工作者广交朋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推进我国的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再造哲学的新的辉煌而再接再励!

标签:;  ;  ;  

哲学与现实:对旧问题的新思考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