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_音乐论文

关于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_音乐论文

关于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音乐论文,课堂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中学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9)01-0117-04

中国流行音乐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产生以来,以其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等优势,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特别是1984年港台流行歌手上春节晚会,1986年歌曲大奖赛设立流行歌曲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北风”,90年代的“港台追星热”,掀起了一浪浪高潮,至今盛况未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音乐接受者迅速低龄化,这种现象向音乐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待流行音乐。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亟待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内容。

一、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必要性

首先,从流行音乐的审美特点来看,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层次。

从艺术内容来看,流行音乐不大关心当代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在内容上具有浅俗的特点;从艺术形式来看,流行音乐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公式化,缺少灵活性和独创性,形式简单、浅显,千篇一律,变化少,有时为了吸引和刺激大众,又在外表上标新立异;在艺术接受上,流行音乐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流行音乐不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流行音乐的出发点在于主动迎合大众的现有趣味,它以浅俗的内容、简单的形式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从功能上看,流行音乐突出的功能在于它的消遣性和娱乐性,它只为消费者提供较低层次的满足。[1](P270-276)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内容浅俗、形式简单、接受容易、功能的娱乐性等特点,正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因此,对这种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应加以适当利用,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紧迫性。

其次,从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是他们打发情感的一个重要渠道。

随着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中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且波动较大,处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极为需要一个抒发情感的渠道,流行音乐顺势成为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最方便、最简捷、最主要的抒发情感的公开渠道。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形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偏爱,而且,现有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较容易欣赏流行音乐,而不容易接受严肃音乐。由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把哼唱流行音乐作为自己的主要休闲方式。流行音乐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占据着青少年的身心,充斥于他们的审美、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之中。可见,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在音乐课堂中如果一味地加以排斥,不仅对音乐教育影响不好,而且对青少年的身心不利。因而,适时、适当、有选择的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具有必要性。

第三,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决定了引入流行音乐具有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根据中国音像市场调查,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学生已成为流行音乐消费的主要群体。流行音乐的销售对象80%是12至25岁的青少年,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引导中学生对严肃音乐的进一步学习,既是遵循音乐审美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也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音乐审美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几个原则

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兼顾到各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它必须符合如下几个原则,以利于中学音乐教育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有选择地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中学生处于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冲动等的矛盾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和转变是极其重要的,其心理变化是急剧的、激烈的。很多国内外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学者称这一时期是“叛逆期”、“反抗期”、“危险期”。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判断力是有限的,教师行之有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其音乐审美素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把音乐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重复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科书其教学理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因年代的久远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削弱了审美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爱好,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优秀的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浙教版第二册《大海啊,故乡》一课。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从回忆自己在海边的生活经历入手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本人充分利用他们喜爱流行音乐的心理播放了腾格尔的《天堂》,悠长的曲调在蓝天碧草的广阔草原里回荡,醉了所有的人,而对《天堂》情感的深入分析又再一次打动了他们。在这种浓浓的思乡氛围中,学生们不仅深情地歌唱了自己的故乡——《大海啊,故乡》,还主动列举了许多有关故乡的歌曲。最后在创编小品时,有的学生甚至用《快乐老家》中的“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45分钟很快就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过去了,这些流行歌曲在整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很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实践证明,以教材为本,按时代要求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2.以主流媒体播放频率较高的流行音乐为主体。

目前,社会上的流行音乐良莠混杂,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学生影响极大。特别是一些文化经营部门受商业利益驱使,举办一些质量低劣的文艺活动,某些流行歌曲庸俗低级,某些歌星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仅靠现代化的包装吸引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由于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不高,还不能自觉地抵制不良音乐文化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主流媒体的播出率来鉴别流行音乐的质量,并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选择主流媒体播出率较高的流行音乐,既保证了流行音乐具有一定的艺术品质,也符合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3.选择具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并传唱具有时代精神的流行音乐歌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而且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能愉悦学生的精神情感,使其整个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和升华。健康的、旋律优美的演唱或演奏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促进其情感世界的丰富。

4.在实践中逐渐加强学生流行音乐的理论修养和鉴赏水准。

由于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不高,还不能自觉地抵制不良音乐文化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社会音乐活动并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乐。在流行音乐中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占大多数,中学生因其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原因,对爱情题材方面的话题比较敏感,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客观现实,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与音乐方面。试想,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真挚、高尚的爱情题材作品,不能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出于好奇,他们很可能误入歧途,进而迷恋一些庸俗的甚至是低级的音乐作品。更何况在中学音乐教材中就有许多爱情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梁祝》、《天仙配》等,关键是我们教师的“导”。

三、流行音乐引入中学课堂的途径和形式

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结合本人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1.关注社会音乐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社会音乐活动是指音乐会、歌星演唱会、文艺演出、家庭音乐活动、舞厅、歌厅举办的音乐活动以及大众媒体传播的社会上流行的音乐歌曲等。社会音乐活动良莠混杂,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学生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社会音乐活动并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分析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乐。

2.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入流行音乐充实课堂内容。

例如,在欣赏教材中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爱情歌曲,在这些列举中不乏粗俗之作,再让学生们欣赏了《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的MTV,画面中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互相扶持,携手共建自己美好的家园。这种真挚的情感和优美抒情的旋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音乐的享受。同时联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通过对其呈示部旋律的分析,指出爱情题材作品同其它题材的音乐作品一样,都是音乐作品,而其中的爱情故事只是为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一个思路。实际上人们欣赏的注意力是在音乐上,许多情感是通过旋律来表现的。由此得出,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首先要以音乐为本,然后第二步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并在讲解时向学生指出,高尚、纯真、无私的爱情是我们应该歌颂与赞美的。

通过几次类似的教学,我们发现在今后欣赏爱情题材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们不再起哄,而是能静下心来从各方面欣赏、分析它,甚至还有的学生从课外找来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主动把分析的结果和感受告诉我们。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系,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

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延伸与辐射,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教育功能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音乐活动,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校广播站中,有序地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选择一些健康、有针对性的流行音乐,这样既发掘了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意识,又充分发挥了广播音乐的影响力,让学生们在休息时间仍能受到优秀音乐的熏陶。再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比赛、各类文艺表演比赛等;同时也可利用课外活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如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舞蹈队等。

这些音乐活动,既可以将学生喜爱的优秀的流行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轨道,又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然,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时,教师既要精心组织,又要善于引导,有的放矢地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引向健康向上的高雅音乐上来,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艺术的知识和能力。

4.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随着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中学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体制。这项改革也为“流行音乐进课堂”开辟了新的思路。如果我们结合中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选修课给学生讲授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欣赏课提供优秀流行歌曲的视听享受,通过活动课给学生提供流行音乐创作、演奏(唱)的机会,这不但给学生的音乐生活扩展了空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国外的音乐教育就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擅长将一些社会上刚出现的流行歌曲拿来,尝试让学生改编一下或加上多声部后很快就在活动课中传唱起来。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即定期举办班级音乐会。这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在音乐会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典的老歌、传统的民歌,连时下最流行的音乐也登上了音乐会的舞台。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创作的歌曲、自己改编的新民歌也展示在音乐会中。实践证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不仅遏止了一些不好的流行歌曲在校园的增长势头,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也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要使这个教改事业获得成功,就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如方针政策上的把握、流行音乐占据课堂的比例分量等都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就指出“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2]这些音乐教学设施也是满足流行音乐的教学的必要器材。

总之,把流行音乐引入中学课堂的目的,在于加强对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逐渐确立以经典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教育内容的主体,以流行音乐等通俗性音乐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收稿日期:2008-09-02; 修回日期:2009-01-09

标签:;  ;  ;  ;  ;  

关于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