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南校,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6)
摘要:我们知道资本家会不断的追求剩余价值。而他的这种行为会通过怎样的机制起作用呢?又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产业结构;资本家;机器
如果某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那么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它的社会价值,资本家就会得到超额利润。因此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就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且要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而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这些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这就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提高来获得了利润。从而进一步影响产业结构。下面我将从分工协作以及技术的提高方面来分别说明资本家是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改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
一.当某一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大时,就为分工协作提供了条件。随着分工的出现,工场手工业从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变成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者同时进行。一方面,分工协作使某个人从事片面的职能习惯,使他转化为本能地准确地起作用的器官,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以及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使劳动生产力提高。这一产业剩余价值率提高。另一方面,分工使得生产分散开来,在分散生产的情况下,资本家可以节约厂房等不变资本的费用。且分工使得每个人从事单一劳动,也节约了学习教育费用,由学习费用的消失或减少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相对贬值,直接包含着资本的更大的增殖,因为凡是缩短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时间的事情,都会扩大剩余劳动的领域。而协作会使劳动者集结、不同劳动过程靠拢和生产资料积聚造成劳动空间范围的缩小,会节约非生产费用,从而可变资本部分下降造成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使得相对剩余价值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率变化。
所以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最终通过分工协作实现了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分工使社会生产逐渐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分工的出现使该行业相对剩余价值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剩余价值率变化。从而不同产业之间的不同剩余价值率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先进行协作的行业最先改变了剩余价值率,它剩余价值率的变化会首先引起与它相关行业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再逐渐蔓延,这种变化过程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技术的革新--机器的应用。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这些产业的生产方式变革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下面我将从机器出现后劳动力的减少、工作日的延长及劳动强度的增加方面来分析说明机器是如何影响剩余价值率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
首先,机器出现后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率先使用机器的部门由于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剩余价值只是来源于可变资本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就业工人数量会因此增加多少,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已定的情况下,取决于所使用的资本的构成,这个比例又随着机器在这些行业中已经占领或者正在占领的范围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工人人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增加,使那些生产在较远的将来才能收效的产品的工业部门中的劳动扩大了。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从而一些新的劳动领域,所以,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剩余价值率在不同产业间变动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变动。
其次,使用机器的部门会导致工作日延长。因为机器的使用劳动资料和活动离开工人而独立了,因此在资本家贪婪的欲望支配下,机器会不停顿的进行生产。随着工作日的延长,生产的规模会扩大,而投在机器和厂房上的资本部分却保持不变。因此,不仅剩余价值增加了,而且榨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开支减少了。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而被采用时,会把机器所有主使用的劳动变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工作日的延长使剩余价值的相对量随同它的绝对量一同增加。这种技术进步有时潜在地代替工人,有时实际地排挤工人。机器生产中这种质的变化,不断地把工人逐出工厂,或者把新的补充人员的队伍拒之门外,而工厂的单纯的量的扩大则不仅把被驱逐的工人吸收进来,而且还把新的人员吸收进来。工人就这样不断被排斥又被吸引,被赶来赶去,并且被招募来的人的性别、年龄和熟练程度也不断变化。造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流动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
最后,劳动强度增加。毫无疑问,当法律使资本永远不能延长工作日时,资本就力图不断提高劳动强度来补偿,并且把机器的每一改进变成加紧吮吸劳动力的手段,资本的这种趋势很快又必定达到一个转折点,使劳动时间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缩短。劳动强度的提高是以在同一时间内劳动消耗的增加为前提的。因此,一个强度较大的工作日比一个时数相同但强度较小的工作日体现为更多的产品,但它们的价格没有下降。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它们的价格总额也就增大,但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一价值总额不过表现在增大的产品总量上。同一个工作日不再象以前那样表现为一个不变的价值产品,而是表现为一个可变的价值产品。这时劳动力的价格和剩余价值的增加将导致剩余价值率变化。
总之,机器的使用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相反地,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是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不是它们的量。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是对的[M].江苏人民出版社,李迁,2009
[2]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冠军, 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4]列宁专题文集[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5]马克思思想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 麦克莱伦, 2008
论文作者:桑琳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剩余价值论文; 剩余价值率论文; 劳动力论文; 机器论文; 价值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 资本家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