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系资料室存废谈——普通高校系资料室应予裁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料室论文,普通高校论文,高校论文,存废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校系资料室应予裁撤
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就明确提出,“规模大、系科多的学校,可设立系资料室。……其他院校一般不宜设立系资料室。”10多年来,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多数高校和资料界的充分重视和执行。
从历史的角度看,系资料室的设置是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全盘承袭前苏联模式的产物。据不完全统计, 迄今为止, 我国高校系资料室已达7000个。如此众多的系资料室的存在,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生产力欠发达的实际水平,例如专业划分凝固不变,缺乏适应性;教学、科研人员自主采择情报文献的能力受到限制,依赖性较强;大多数图书馆仅限于图书的流通阅览,功能单一等等密切相关。
几十年的运行表明,高校系资料室的设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
第一,经费严重不足和严重浪费并存。由于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经费被分割给各系资料室,使得多数校图书馆难以购置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那样价格昂贵、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大型丛书;系资料室仅有“一杯羹”,在购藏珍贵文献资料方面更是捉襟见肘,望书兴叹。但是,另一方面,文、理、工、艺术各类相近系资料室往往又重复订购大量图书期刊。据某校的调整,全校各系资料室与图书馆期刊重复订阅率达63%,有两种杂志竟订了20份,仅有一个系资料室未订。
第二,文献信息资源严重短缺和严重闲置并存。经费严重不足和浪费的直接后果是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入藏量逐年下降,加上不少藏书又进入剔旧之列,情报信息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据权威统计,尽管过去10多年图书馆规模及经费有大幅度增加,但全国图书馆年购书量的递减速度却高达70~100万册。较之图书馆, 高校系资料室的递减速度当更惊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系资料室多数只对本系教师和研究生开放,少数还接纳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使得本系更广大的学生和全校其他师生无法享受其信息服务,使得有限的文献信息资源被长期闲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系资料室的图书期刊平均年利用率只有10%。
第三,资料员角色尴尬,素质难以提高,工作难以到位。资料员在高校教职员工队伍中,过去长期处于“勤杂工”的地位,资料员多被视为调入家属的“安置岗”;近年地位有所提高,也只是被划入“教辅”人员的行列。这就决定了资料员的业务起点素质普遍不高,多数既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又未经过图书情报专业的系统培训,客观来说,很难跟踪并服务于本系各专业的前沿研究。从主观来说,由于不受重视,积极性创造性未得到激发,多数资料员的工作仅限于订购、收发、登记、借阅等日常琐碎事务。众所周知,把潜在的文献信息资源变成具体可用的现实的信息,资料员起着关键的转化作用。由于资料员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上编制少,多数只有1人,有的还身兼数职,多的也不过2人。多数系资料室并未实现其应有的情报职能。
第四,管理上具有行政系统条块分割的弊端。系资料室在业务上属“条”管,即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末梢”;在人事上属“块”管,服从系领导的安排,这种体制很容易形成“两不管”的管理真空。
从现实的情况看,系资料室的弊端依旧,优势却在逐渐增援,裁撤系资料室势在必行。
前几年书刊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使系资料室与校图书馆共“抢”有限的图书经费的矛盾更加突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使广大教师担负的教学、科研压力更重,他们对系资料室的期望和不满也更大。
近几年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形势的迅速发展,使系资料室的原有优势日渐丧失。
第一,科学技术在继续纵向分化的同时,横向扩展,产生新学科的周期越来越短,出现了“高速度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1],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增长点。由于具体条件和人员素质的原因,系资料室难以跟踪与本系各专业相关的各学科前沿的快速发展;室藏文献资料也远远满足不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教师、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需要外系外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校图书馆在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带动下,其功能得到不断拓展和强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甚至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了网上图书情报资源的共享。图书馆的信息涵量呈几何级增长,使得系资料室的原有专业优势基本不复存在。
第二,同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相当多重要的学术杂志有了电子版,被制成光盘的图书资料也不在少数。同时,拥有个人微机已成为高校教师中越来越普遍的事实。据调查,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高校教师拥有个人微机的比例已达50%,进入国际联网的比例约在27%,随着微机价格的下降,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微机进入绝大多数教师家庭已为时不远。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仅凭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足不出户地查阅大量珍贵文献,获得最新学术信息了。这样一来,系资料室相对于图书馆的位置优势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第三,高校档案事业的健全和发展,进一步使系资料室的资料优势被档案职能所代替。本系教师讲义、研究生学位论文、外请专家的讲学录音录像等等资料,实际上都在系业务档案、学术档案的保管之列。
裁撤系资料室,将室藏图书资料归于图书馆,不仅是合理使用经费,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避免浪费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强调文理渗透、综合发展,为学生成长创造最广阔的空间,已成为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目前,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工作已在各高校全面铺开。一个外语系的学生既可以选修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课,也可以选修历史系的世界古代史课,还可以选修计算机系的计算机维修课。设想他对古代某一作家或某一国的古代史感兴趣,而有关重要图书资料只存在于中文系和历史系资料室之中,这些系资料室不对外系学生出借,他的探究兴趣岂非就要扼杀!系资料室只对本系教师和研究生开放的根本弊端就是它剥夺了全校绝大部分学生利用相当部分文献信息资源的权利,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普通高校裁撤系资料室后,重点高校(包括省属)仍应保留系资料室,使其成为整个社会信息产业(即第四产业)的单元,为社会和一般同类高校中相同或相近系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对多数教师而言,裁撤掉系资料室后,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断奶期”,但这更多只是心理上的“断奶”,而非实际文献信息上的“断奶”。重点高校由于经费相对充裕,人员多,素质高,二、三次文献的“生产”能力强,系资料室不仅可以为本系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还可以和其他重点高校同类系资料室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文献信息“产品”,通过各种媒介供应给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以弥补其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例如,由全国26所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联合创办的刊物《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媒介。
收稿日期:1998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