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的过去前景光明的未来——人民日报特邀经济学家纵论中国资本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日报论文,光明论文,风风雨雨论文,经济学家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的10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令世人瞩目。今天,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用了短短10年构建了一个现代资本市场的基本框架,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过去的10年?
刘鸿儒教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10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快,我们一直是在开荒修路,铺设轨道。我们做了大量的规范化工作。如今股票市场已经成为政府、学术界、民间几乎人人都参与讨论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上千家上市公司,规模与香港差不多,市值占GDP比例达到33%,中国的股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萧灼基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概括地说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经过10年发展,已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吴晓求教授(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十年风雨,终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个处在蓬勃发展时期的资本市场,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金融构架,使之从古典走向未来。
主持人:与传统市场相比,现代资本市场的运行要高效快速得多,因而风险也要大得多。面对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挑战,面对通胀转为通缩的新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它们?
李扬教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上一个10年这个市场所做的主要事情是在各种压力下求生存,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挑战,是怎样在一个新的背景下把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得更好。在过去,金融全球化一直在发生。只是中国有层层的限制,总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加入WTO之后,我们要全面深入地进入这样一个体系,将会全面而深刻地感受到激烈地国际竞争。
谢平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从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看,面临着8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货币政策面临的多目标约束。本来货币政策是防止通货膨胀的,现在发生了通货紧缩,这是过去经典经济学里没有的。现在要求货币政策干的活太多了。第二个是货币政策究竟应不应该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理论进展到今天,是从来不考虑资本市场发展的。但是这几年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应该是中性的关系,股票价格不应该作为决定货币政策的因素,否则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会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第三个是中国现在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计划、现金计划等与经济运行原来所谓比较紧密的关系受到了挑战。第四是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有限性。第五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面临国际影响和国际协调。现在中国有什么变化,调息或者不调息,周边的一些国家,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都会有反应。第六个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未来几年仍然将继续面临着通货紧缩的挑战。第七个是现在的金融机构格局对货币政策实施有很大影响。没有一个金融业竞争的环境,货币政策的效果是递减的。第八个比较明显的挑战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之间的冲突。在任何国家,中央银行必须存在最后贷款人机制,中央银行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止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最后阀门。在未来几年,中国一方面要化解金融风险,一方面要维护货币政策的继续稳定。
易纲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货币政策,现在对调控经济失效,说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我想,通过对中国这几年的调控,尤其是去年的观察,我们的货币政策没有失效,中国也没有“流动性陷阱”。这一点,最典型的实例是我们的居民储蓄在去年的变化。去年下半年,我们的储蓄增长很少,而且有几个月是负增长。这说明,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面,储蓄分流目的是达到了。
对资本市场我有两个困惑:
第一,资本市场监管当局的任务是什么?首要任务应该是保护中小投资者长期利益。但是,监管当局还被赋予其他任务,如帮助国有企业脱困、用资本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等等。如果把这些任务统统交给监管当局,会使监管当局有一些政策比较难做。第二,资本市场发展很快,尤其去年和今年,有大量的债转股,这里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其一,无论传统融资理论,还是MM定理,都承认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前者成本会更高。债转股的目的之一是为国有企业脱困,却采用一个更高的融资成本的融资形式。其二,国外公司的管理层,是非常害怕外界兼并的,而我国的公司管理层,却千方百计,争取债转股,值得深思。
萧灼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重大转变时期。其一,从单纯筹资转到筹资与改革并重。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非常显著。10年来,已为企业筹集资金4000亿元,支持了上千家企业的发展。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资本市场作用重大。其二,从政策影响为主转到政策影响与企业效益并重。基本面的情况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对资本市场和股票指数有重要影响。但企业业绩和发展潜力是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在同样的政策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差异扩大。其三,从散户投资为主转到散户投资与机构投资并重。从投资总量看,机构投资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这有利于股市平稳发展。其四,股票指数大起大落转到相对平稳发展。股市波动是必然的,但随着股市逐渐成熟,随着法制逐渐健全,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逐渐增加,股市波动幅度将有所缩小,投资风险将有所缓解。其五,从中国特色转到强化国际惯例。金融市场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市场。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资本市场将加快与国际接轨。因此,淡化中国特色,强化国际惯例是必然趋势。
主持人:在我们迎来新世纪第一个龙年的时刻,面对重重困难与诸多问题,各位专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的呢?
刘鸿儒:未来发展的趋向如何是大家最关注的事情,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第一,中央已经定了,发展股份经济,国有企业最主要的出路是搞股份制;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它的未来发展也必须走股份经济的道路。第三,中国也像全世界目前所处的局面一样,收购和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之路。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量收购和兼并,而我们的高新技术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有一个飞跃,需要靠资本市场。我们现在投资者的队伍越来越大,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都需要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发展。
我认为,未来10年是股票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的10年,我们现在的市场是新兴的市场。研究市场怎样走向成熟、规范和国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李扬:关于资本市场,我认为,在未来10年会有以下4点变化:
1、资本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这是个确定无疑的事实。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将在多层面上结合起来,混业的格局将不可避免。
2、上市公司的结构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资本市场是把社会中最好的企业、代表社会发展的企业放在资本市场上。在世纪之交时,美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意味着在美国市场上,网络已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表明高科技已经向主导产业全面渗透,它必将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3、资本市场的结构会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体化,不仅是本国市场的一体化,也包括国际市场的一体化。比如现在欧洲新市场已经启动,美国NASDAQ进军全球市场。二是多层次,比如说风险投资体系。
4、投资银行将会有大发展,并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力量。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事件之一就是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投资银行业务。今后,投资银行将成为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吴晓求:我认为,到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实现以下目标:
1、上市公司的所有股权从法律上说,均可流通。此时,证券市场的市价总值将达到了13万亿元,市值占GDP比重达到50%。
2、中国上市公司将超过2000家,上证综合指数超6000点,深圳成分指数逾18000点。
3、证券经营机构的实力明显增强,超级投资大户将出现。
4、中国的交易制度和交易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证券投资基金市价将占股票市值的25%,其它各类基金对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将占这些证券市值的20%,可流通的证券化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到40%左右,居民金融资产与社会性资产的规模大体相当。这时,中国已经进入金融经济时代。
5、为了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投资功能,适应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将出现包括指数期货、股票期权、外汇期货和期权等在内的重要的金融衍生品种。
6、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下,大部分产业领域的资本性投资都将开放,并实现A股与B股的合并,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之中。
7、基本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规则与国际资本市场规则的接轨,证券发行制度实现由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
8、金融业发展将从分业走向混合,金融监管也将从分业监管变成综合监管。
主持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上个世纪末延续至今的中外股市掀起的“科技热”,高新技术与当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何种因果关系呢?
王明夫博士(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执行所长):我认为高新技术为证券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上市公司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产业老化,二是产业死亡。因此,注入高新技术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产业能力衰退的必然选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同时能够拓展全新的产业空间。当前股市上的科技股热,这反映了资本对高新技术的追逐。在这股热潮中,存在着不少假冒伪劣的“高新技术”,但是假的尚能受到追捧,真正的高新技术就必然会登台亮相,总体上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升级。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资本大举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需求升级换代,开拓全新的产业空间,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
主持人:预测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关键不在于预测市场本身,而在于判断中国上市公司未来的产业命运。我们期望的是实现未来资本市场的效率、高技术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产业成长三者之间相互驱动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