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技术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在初中开设好劳动技术课,我室根据《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试行稿)》,结合我县实际,编写了一套初中劳动技术教材,分《林特》、《养殖》、《农作》、《花卉》四册(《花卉》以后改为《家用电器使用及维修》)。这套教材经过编写、试验、修改、再实验、再修改的实践,初步积累了一些地方教材建设的经验。
突出地方特点 与本地经济建设接轨
地方教材一定要有地方特色。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是从五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首先,根据我县经济建设发展规划考虑教材的思路。我县是个山区县,农业是我县经济的“脊梁”,我们在编写初中劳动技术课教材时,根据我县经济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林特、养殖、农作的编写思路,围绕“农”字做文章。为了与我县经济建设接轨,我们对《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用)》安排的内容作了适当取舍,如大纲安排的“手工制作”、“生活服务”等必选项目我们舍去了,而“食用菌栽培”、“鱼类养殖”等参考项目则选作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些大纲还没有提到的而又是我县农村急需的知识和技术,如养蜂、养鹌鹑等也编进了教材。
其次,注意突出重点,举一反三。结合我县实际,《林特》这本书重点安排了“杉木生产”、“果树的育苗、嫁接、整形修剪”等优质、丰产技术;《养殖》重点编写了“主要淡水鱼类养殖”、“牲猪的饲养及肥育技术”、“家禽的孵化”等内容;《农作》则把“农作物栽培”、“农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作为主要内容。我县有些新引进项目,如药材栽培、食用菌生产、王鸽喂养、棉花开心技术、庭园经济等也作为重点内容。全县正在推广的先进生产技术也作教材的重点,如商品瘦肉猪的育肥技术。其它涉及的农业生产技术,则根据可接受性原则适当编写一点。
再次,认真总结我县农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让“土”经验登上大雅之堂。我县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套适合我县生产实际的先进技术。我们将这些技术引进教材,如衰老茶树复壮技术,鱼的出血、肠炎、烂鳃、赤皮四病并发的防治方法,山地营造杉木技术,本地土蜂管理等等。这些“土”技术经过去伪存真的科学整理,不但学生容易掌握,还能直接服务于我县农业生产。我县农村散见用辣蓼、苦楝、柳树枝等中草药防治鱼病的方法。这些中草药不但很经济,因为我县到处都有,而且对水的污染也很小。我们就搜集整理了辣蓼、苦楝、菖蒲、艾蒿、蓖麻、乌柏等十几种中草药防治鱼病的方法,并将它们写入教材。
第四,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及时修改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结构也在作不断调整。我县的山丘原来以营造杉树、松树为主,水域以养殖淡水鱼为主;现在松树逐步被淘汰,改种板栗、苹果、梨、柑桔等果树,而且全县已建成了几十个百亩、千亩大果园;水也由单一养鱼发展到鱼、鳖、龟、鳝、蛙并养。劳动技术课教材必须适应这一发展新形势,以便更好地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在修改教材时,第一次删去了松树生产技术,加进了板栗栽培技术、果树育种技术、河蚌培育珍珠技术、黄鳝牛蛙养殖技术,并新增了养蜂技术。
第五,密切注视科学发展趋势,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我县养猪育肥传统的办法是采用:稀汤灌大肚“吊架子”。这不但育肥时间长,而且不经济。我们就将外地先进育肥技术,即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熟料为生料、改稀料为稠料或湿拌料、改“吊架子”为“吊尾巴”的饲养方式、改定餐定量饲养为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量饲喂的饲养制度,纳入教材。我县杉木生产,历来是营造单一林,即是将其它树种砍光,单种杉树。我们的教材就舍去了营造单一林的生产技术,着重介绍营造综合林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县是生产花生的大县,但历来种植花生均是夏播秋收。我们的教材着重介绍了“地膜花生”的先进技术是,改夏播为春播,秋收为夏收。仅这一改革,花生亩产可增加60-80%。
正确处理主、辅关系与全国统编教材相协调
乡土教材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等方面显示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教材仍然是全国或全省教材。因此,在建设地方教材时必须处理好国家教材为主、地方教材为辅的关系,努力与国家教材保持一致。
1、借鉴国家教材的编写系列和使用范围来确定地方教材的编写系列和使用范围。国家教材不但注意了方向性、基础性和科学性,更注意了可行性。就学生而言,可行性既含学生的认识规律,也含学生的接收能力、活动能力。比如《生物》教材,先从“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开始,最后介绍“生物科学在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借鉴国家教材建设的原则,我们也注意从简单的劳动技术─植树造林着手,最后才引导学生学习“农作物良种繁育”。使用范围也是由简到繁,即初一学习《林特》,初二学习《养殖》,初三学习《农作》,毕业后短期培训选用《家用电器使用及维修》。这样,乡土教材就基本与全国教材同步,成为全国统编教材的补充。
2、劳动技术课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全国统编教材介绍的有关基础知识保持一致。我们编的初中劳动技术课教材涉及到很多基础知识,如果树移栽时为什么不能伤根而可剪去部分叶子?工蜂和蜂王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为什么发育成不同的两种蜂?水稻后期为什么对氮肥要控制使用?等等。这些大部分已在初中理、化、生教材中介绍了,这就为我们教材的编写带来很大方便。有些知识虽然全国教材中没有直接介绍,我们也根据全国教材,进行了有关知识迁移。如我县种柑桔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我们根据植物生长条件,指出柑桔生长的绝对低温是零下9℃,而我县历史上曾出现过零下14.5℃的低温。所以柑桔必须做好冬季的防寒工作,以防患于未然。
3、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来编写乡土教材。劳动技术课国家没有统一教材,但颁布了教学大纲。因此,我们在编写初中劳动技术课教材时,始终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用)》。比如“主要淡水鱼类的养殖”这一章就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提出的“了解当地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懂得水环境与养鱼的关系。学习放养、混养、密养及捕捞的主要技术,初步掌握预防鱼病的技术”来编写的。即使是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建设实际增加的一些内容,也尽力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如“天麻栽培”这一节,就是“按照天麻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学习密环菌培养和天麻栽培,初步掌握天麻的采收和加工”的思路来编写的。我们觉得只有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来编写乡土教材,才能与全国统编教材保持一致。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着眼于人才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由此可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劳技”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编写初中劳动课教材时,既注意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更着眼于人才素质的提高。
1、坚持以实践为主,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也让学生粗知一点。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教材涉及的每一项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都要利于实践,利于动手操作。比如芽接,教材先介绍怎样开砧,怎样削芽,再介绍怎样接芽,怎样捆扎。这一来,学生不但懂得芽接的程序,还学习了芽接的具体操作和工具使用。有些技术操作我们还配上插图,以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如花卉换盆都配上了插图,学生对着插图就很容易掌握换盆的操作技术。同时,我们还根据我县实际,在每章(节)后面设计一些实践题目,让学生课后或回家动手试验。在突出教材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注意让学生粗知一点。比如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发展智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注意教材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美、劳技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基于素质结构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特点,在编写教材时,注意了五个方面的联系,一是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技术课教学与劳动实践中;二是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去,实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注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通过绿化、美化校园,进一步激励学生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明天;四是注意与勤工俭学的联系,让学生在植树种花、采茶栽药、喂猪养鱼等勤工俭学活动中学习劳动技术;五是注意与实施“燎原计划”的联系,让学生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去服务,在服务中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本领。这五个方面的联系有一个共同点,即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我们还在每册教材里安排2-4次社会调查,不仅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3、把初中劳动技术课教材与专门职业培训教材区分开。专业培训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教材应注重专业化;而初中劳动技术课的素质教育,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打下初步的基础”。初中学生很难事先确定毕业后的职业,过早专业化没有什么好处,还是具备“多功能”好;再说知识、技术是可以迁移的,在学校打下较好的劳动技术基础,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可以很快适应的。因此,初中劳动技术课教材的知识面应宽一些,涉及的劳动技术应基础一些,根据我县经济建设实际,我们编的四本劳动技术课教材涉及到60多种劳动技术,其中绝大部分是单项劳动技术,如毛竹生产、梨树栽培、黄蟮养殖、养鸭、地膜花生生产、烟草栽培等,也有综合劳动技术,如高效综合养鱼、立体庭园经济模式、电视机维修等。不管是单项劳动技术,还是综合劳动技术,都没超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个范畴。我们认为,把初中劳动课教材与专业培训教材区分开,更符合实际些。
(执笔人:刘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