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乡镇企业投资的预测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在以往传统投资格局中,乡镇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基本上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投资体制的改革,理应将乡镇企业的倾斜力度,国家应进一步在投资上给予乡镇企业更多的注意。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应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增大投资规模,尤其是增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投资,以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
(一)投资规模
“九五”计划到2010年时期,将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年代。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在投资规模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较大的增长幅度。根据测算,从1994-2000年,山西乡镇企业需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34.3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94.6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3.99%和12.3%;2001-2010年再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43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5.4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2.45%和13.11%;到2010年山西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将达到1800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200亿元,17年间年增长率分别为13.08%和12.78%。
考察历年山西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幅度,上述速度是可以达到的。在1984-1993年的10年间,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中最低的增幅是1991年的16.12%,最高的是1986年的67.2%,年均增幅为32.6%,投资规模增幅高于国有企业。这种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为乡镇企业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生产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以及规模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乡镇企业欲求得较快速的发展,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也是十分必要的。经测算,考虑1994-2000年间,乡镇企业总产值以年均17.80%速度增长,相应地投资规模为年均增长13.99%是比较适合的;在2001-2010年间,总产值以年均10.22%的速度增长,而投资规模确定为12.45%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适合发展需要的。按以往的常规测算,在乡镇企业较快速增长的年份,1元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值为3元左右;在一般增长年份,1元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值为2-2.5元。在1994-2000年应为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的年份,2001-2010年间,由于基数的扩大,各方面需要调整等因素,可转为中速增长的年份,其固定资产投入产出之比为1:2.5左右。由引考虑,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定为2000年557亿元,2010年1800亿元,是基本适宜的。
当然,投资规模的确定,还必然受到其它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发生变动。
1.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各种比例关系,形成各种协调发展速度,如积累与消费,工业与农业,中央与地方,国际与国内等。因此适度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定时期的开放和一定时期的紧缩,将成为协调各种比例关系的手段,在这一宏观调控下,乡镇企业投资规模必然受到影响和制约。
2.市场的影响和制约。乡镇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非经济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市场规模将左右乡镇企业投资规模。市场的扩大导致企业的发展,相应增大投资规模;市场的萎缩导致乡镇企业压缩,相应缩小其投资规模。另外从投资来源上看,乡镇企业的投资相当部分来自市场,这也是市场变动影响乡镇企业投资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技术进步程度的影响。由于市场需求的发展和逐步提高,相应地对商品质量、商品品种和档次、商品外观包装、商品功能等都提出新要求,都需要追加技术含量,加大技术进步在企业中的作用。而这种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程度必然影响到乡镇企业的投资规模。技术进步速度愈快,其产品愈具有竞争力。投资规模也就愈大;反之,技术进步速度慢,则必然缩小投资规模。
4.规模经济的影响。作为企业活动的共同特点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在一定的最低限度以上的生产规模,在市场需求前提下,将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的特点,是经济的,要求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反之,在一定的最低限度以下的生产规模是不经济的,其投资规模逐步缩小。当然,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是投资规模扩大的结果,但乡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在于自身的积累。在生产规模不经济的前提下,投资规模是缩小的。
5.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非经济因素对乡镇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主要是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变化,有关方针政策的影响,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二)投资结构
在确定投资规模之后,投资结构的研究和确定就成为必要的了。投资结构是对一定投资总量进行分配的比例关系。合理的投资结构,可极大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保障经济目标的实现。
“九五”计划到2010年时期,山西应有以下侧重:
1.行业投资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从产业间关联和感应度角度看,原材料、能源及运输部门受到其他部门的需求感应度最高,即感应系数最高。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另一些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值量。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所受到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所感应程度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小于1,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我国目前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关部门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业、纺织业、机械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煤要选业、运输邮电业。感应度系数分别为2.564、2.195、2.062、1.790、1.529、1.102、1.072、1.054、1.009。
山西乡镇企业已经发展起来并在今后有发展前途的感应度系数较高的行业有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纺织业、机械工业、造纸业、煤炭采选业等。
再从影响力角度看,我国目前影响力较大的10个部门分别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机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缝纫及皮革制造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炼焦、煤气制造业、其它产品工业、机械工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78、1.222、1.205、1.200、1.195、1.186、1.165、1.162、1.141。
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
山西乡镇企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中有一定基础的相对应的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有金属制品和炼焦业、建筑业、机械工业。
结合上述两个参数和山西乡镇企业实际状况,山西乡镇企业投资应以下述行业为主:
(1)煤炭采选业,(2)化学工业,(3)冶炼工业,(4)炼焦工业,(5)建材工业,(6)轻纺工业(重点是造纸、食品和针织),(7)新兴工业部门,(8)建筑业,(9)其它产业。
投资方式:第(1)项占总投资规模的15%;第(2)项占20%;第(3)项占10%;第(4)项占5%;第(5)项占15%;第(6)项占10%;第(7)项占10%;第(8)项占5%;第(9)项占10%;以上比例为1994-2010年的大体投资比例,应视实际情况而作调整,在一定时期应有所侧重。
2.加大投资结构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的比例。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力措施之一是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投资比例,在到2010年的十几年发展中,应优先安排技术改造投资,最终应占到总投资的50%-70%左右。据对1990-1993年山西乡镇企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析,新建和扩建分别占到总投资的65.3%和18.6%,而技术改造投资仅占9.2%,可见今后调整投资结构,压缩新建和扩建投资,增大技术改造投资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3.投资结构应注意山西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投资的协调,并逐步适当加大对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投资额度,以促使这些地区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初步设想,到2010年,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投资应占到总投资的45%左右。
(三)投资效益
投资应当讲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投资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于乡镇企业来之不易的投资,更是如此。为使乡镇企业投资取得最大最好的经济效益,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结合:
1.投资与市场结合。今后投资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是市场引导投资。在开放的多极竞争条件下,是市场选择产业和产品结构,决定其发展方向,投资方向、规模和投资结构。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社会生活、生产需要的投资才是有效益的。把投资重点放在发展需要的产业和产品上,投资的收益性和安作性就大,反之将受到市场的惩罚。
2.投资与技术选择结合。技术选择合理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关键因素。在以往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上,经济的积累主要靠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农副产品及劳动力,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其生产总值中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很高,固定资产增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很低。究其原因,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是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说,乡镇企业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广泛应用,集中表现在技术进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能源、原材料上。因此,在考虑乡镇企业投资效益时,必须高度重视技术选择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必须注重技术选择。
3.投资应当与资源优势利用结合。资源是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可靠稳定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保障,就不可能进行投资建设。因此,无论进行何种项目的投资决策,都应科学了解和预测资源供应条件,包括供应数量、品种、质量、供应方式及服务年限,尤其应着重注意资源利用方式和投资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投资时,应注意资源的开发、增值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投资和运用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达到以最小的投资和资源取得最好的效益,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通过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增值能力,实质上也就是提高了投资效益。
(四)投资来源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投资将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九五”计划到2010年时期,山西乡镇企业投资规模中,基本上仍以银行贷款、自有资金、股份集资、引进资金为主要来源。其它资金来源,如国家扶持资金、不可能有较多的份额。
大力发展股份制乡镇企业是今后的趋势。通过发展股份制组织群众入股,以及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控股,与其它行业如银行部门的资金合作将成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现在乡镇企业中,已经有一些是相互参股而来的。这种资金来源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取集社会资金,形成投资规模。由于这种形式符合市场需求,往往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银行贷款这一资金来源,从宏观上讲,首先是国家应制定有关倾斜政策,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应予以优先贷款,从资金供应上予以支持。对于乡镇企业自身来讲,应注重经济效益,加强同银行等金融部门的联系,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低息资助性贷款,并讲究信用,用好用活得来不易的贷款资金,获得较大的收益。
引进资金也是乡镇企业投资的重要来源。首先是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合资企业,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其次是同省内外其它领域的投资者进行合作,引进内资、发展企业。也可通过股份制相互认股、参股、控股等方式引来资金,发展本省乡镇企业。
企业自有资金的多寡,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既是企业自身进行投资的基础,又是企业通过购买债券、参股、控股参与其它经济活动的投资资本。企业自有资金是资金来源中使用最方便,用途最广泛的资金,既可以投资于技术改造活动,又可投资于提高产品数量的上规模生产。因此,应努力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投资在投资来源中的比得,鼓励企业靠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