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出版现代化_现代化论文

论编辑出版现代化_现代化论文

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出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2)04-0053-0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一词不仅突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各门学科,而且也日益成为编辑出版学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之一。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广泛探讨了编辑出版尤其是中国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诸多问题,发表或出版了一批确有灼见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与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两个方面,而对一些本领域应当涉及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却很少从理论上进行思考与研究,因而至今仍未建立起一个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理论架构,以至不能很好地回答解决编辑出版现代化尤其是中国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本文试图从基本概念的界定入手,对编辑出版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一理论探讨,以为中国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前提。

一、编辑出版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从世界范围考察问题,有人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上限确定为15世纪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技术,这很值得研究。在笔者看来,真正世界范围内的编辑出版现代化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技术条件之成熟。十八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出现,才革命性地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从而带来了交通、通讯、印刷设备等的根本性改善。18世纪的欧洲虽已普遍使用了铅字印刷,但只有19世纪初开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的使用,才使工效比以往的人力印刷机得以成十倍地提高。其后木质纤维纸的问世以及每小时可印上万页的高速印刷机的出现,以编辑出版工业化、商品化为表征的世界范围内的编辑出版现代化才真正迈开了步伐。在我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欧风东渐,具有现代意义的书报刊及其编辑出版机构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由此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艰难跋涉才得以真正开始。因此,把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时限确定为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至今的时期,应是较为合适的,这也与整个世界现代化的时限完全相吻合。

至于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含义,至今尚未见学者做出专门论述。笔者认为,它指的是由前现代的(或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的编辑出版业的变革过程,它强调的是淡化前现代传统,实行改革开放,使欠发达的社会通过学习追赶获得较发达社会编辑出版所共有的特征。

编辑出版现代化以社会现代化运动为基础,以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支撑和前提,以编辑出版主体——人的现代化为关键,以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为保证,以编辑出版物的具有现代化特征为结果;它是一个影响深巨的全面、系统、长期、复杂的变革过程:从技术到管理,从主体到客体,从思想到物质,无一不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无一不互相牵动、扭结、交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纳入到统一的世界现代化运动之中,经受其洗礼和塑造而显现出现代性色彩。

二、编辑出版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关系

编辑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出版现代化既以社会现代化为前提、基础,同时反过来又对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编辑出版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

讲到社会现代化,不同国家、不同学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譬如政治家多从增强国力以在现代世界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经济学家多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考虑问题,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考虑问题,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但无论哪一个角度,都认为现代化具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思想与行为模式等在内的多层面、多阶段的丰富内容。我国关于现代化的经典表述最早由周恩来在1954年明确提出,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P136)。1963年,他再次详细论述了现代化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指出:

我们要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1](P412-413)

1978年后,邓小平亦多次论及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P82-83);强调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编辑出版工作,从性质上说一方面是文化事业,属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范畴。同时,它也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具有经济性质和产业性质。在社会现代化的系统中,编辑出版的现代化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出版工作承担着记载、传播、积累、储存文化科学知识,推动社会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使命。对此,宋健1995年12月29日在讲到科技出版工作时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说:“在现代科学技术发明发展进程中,科技出版是推动科学研究,实现科技突破和培养科技人才的关键环节,是记录、发布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手段。”“科技出版事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科技、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哪一个也离不开编辑出版事业的参与、支撑,离不开编辑出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惟有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才能保证更好更多地生产高水平的科技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二是惟有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才能促进社会科技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也才能谈到四个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其次,编辑出版作为文化事业,它本身又是社会经济层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新闻出版业近年已跃居国家十大产业第四位的情况下,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总之,编辑出版渗透、贯穿于社会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在社会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2.社会现代化为编辑出版现代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社会条件并制约和影响其进程

中外编辑出版史表明,编辑出版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影响,反映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孔子编《六经》到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我国古代社会的编辑出版业曾有过它那个时代的灿烂辉煌,然而究其根本推动力,则在于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完善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文人圈子的入仕与阅读需要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之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条件下,既不可能出现社会的现代化,更谈不到编辑出版的现代化。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出现,也即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以工业革命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的启动为其前提的。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才为编辑出版现代化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尤其是为具有现代特征的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为编辑出版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为编辑出版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特别是为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发展准备了具有现代意识与人格素质的人才。

编辑出版现代化受社会现代化影响与制约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编辑出版活动必然要受一定时代社会思潮的制约与影响。马克思曾讲过:“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4](P30)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我国才有了一代一代有识之士的觉醒,因而也才有了与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相伴而来的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活动,有了介绍先进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乃至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的报刊、书籍等的出版,有了具备现代化质素的报馆、期刊社、译书局、出版社等专职化的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有了能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编排印刷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建国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才使出版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向广大人民提供了优质而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尤其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编辑出版现代化也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生产的编辑出版活动,必然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载体——出版物对社会主体——人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编辑出版现代化对社会现代化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一是通过对先进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选择、加工与传播,开启民智,消除愚昧,唤起民众,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变革。譬如曾被恩格斯誉为“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狄德罗,在欧洲启蒙运动中主编的巨著《百科全书》,像一枚投向封建社会的重磅炸弹,对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光明日报》组发的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为结束极“左”思想在党内的统治,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扫清了思想障碍。改革开放20年来的我国编辑出版事业,为新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即人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

二是通过对先进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编辑、选择、加工、传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产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被邓小平称为“第一生产力”。而先进科学技术新成果的传播、推广、交流与普及,是不可能离开编辑出版活动的。中外现代化的历史一再表明,编辑出版现代化对推动科技交流与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出现及其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推动编辑出版者以其先进的编辑思想观念,采用先进的编辑方式与出版技术手段,提高编辑出版的质量与效率,从而改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播与交流的效果,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编辑出版活动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固然可以借助出版物的流通获得经济利益,有其直接的经济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传播精神资源、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8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持进行的一项历时三年之久的研究成果表明:一国书刊印刷业的水平,是该国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印刷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系数;印刷业是以较小的投入换取巨大产值的产业。美国的出版业近年来的产值已居国内十大产业之六,我国亦居十大产业的第四位(注:据《中国出版》2002年第4期《世界博览·传媒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吗?》一文提供的资料,中国传媒业经过80年代的市场导入和90年代以来的迅速成长,已进入高速增长期,近三年连续以25%的速度增长,1998年其利税总额首次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现代化的出版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般说来,编辑出版活动对先进的科学知识、信息的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有益的,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编辑出版主体政治立场、指导思想(如过分追求商业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局限,编辑出版活动中也可能出现传播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识、信息的情况,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起到破坏的作用,这方面的实例中外古今举不胜举。

三、编辑出版观代化的基本内容

关于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过去学者们多从技术手段和编辑出版主体两方面着眼,我以为这是不够全面的。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起码应包括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编辑出版主体、编辑出版管理以及出版物的现代化四个方面。

1.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首先表现在对现代出版技术的应用上。由前现代的编辑出版转变为现代的编辑出版,其最根本的标志是在铅活字技术的出现及其与蒸汽机带动下的大机器印刷技术的结合,正是这一结合,才大规模地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编辑出版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编辑出版史上最深刻的一场革命得以发生,从而形成了作者、编者、出版者、印刷者、发行者、读者都与计算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妙景观。作者写稿用电脑,投稿用软盘或网络,编辑在屏幕上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印刷厂用激光样片制版印刷,发行靠计算机网络刊登广告和征订。读者的阅读除了纸质型出版物以外,还有了软盘、多媒体光盘、网络等诸多的媒体。[5]这一切现代化的成果,如果离开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可想象的。编辑出版技术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先进的物质手段作基础,现代化的编辑手段的实行是完全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编辑出版机构出现之后才有可能的。19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一批先进的仁人志士急于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积极探索富民强国之路,积极学习、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一批具有现代特征的、崭新的报纸、期刊和出版机构先后纷纷问世。由于社会需要的激发,这些新型出版物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这些机构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推动了现代化编辑技术手段在出版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彼时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的一批现代化出版企业的诞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介入编辑出版领域,我国的编辑出版业的发展随之出现了资源重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趋势。一批新型的航空母舰式的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出版集团先后出现在激烈的出版竞争大潮之中,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技术手段的改进与出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关键。编辑出版主体,既指在编辑出版实践活动中从事编辑出版生产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也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由人组成的编辑出版组织机构。在编辑出版现代化过程中,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现代化编辑手段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但如果操纵使用它的主体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思想意识、人格素质及知识结构的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由此,完全可以说,编辑出版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编辑出版主体——人的现代化起码应当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素质的现代化等基本方面。

编辑出版的主体意识体现为编辑思想、理论与观念等。编辑出版主体意识的现代化,突出地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新的行为方式,较快地适应并接纳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具有宽容的精神,对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各家各派的学说思想都能尊重并有所理解,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始终恪守民主、平等、机会均等原则;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相信科学真理,而不盲从权威和传统,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始终保持并发挥主体自身的判断力;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与勇气;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勇于奋斗、进取,敢于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

编辑出版主体的人格素质包括思想政治修养、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等要素。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人格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能够打破旧有思维习惯,以开放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的、单一的传统思维方式。在编辑出版活动中,能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始终思想敏锐,善于发现或选择有价值的选题,对文稿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提高,使之更臻完善;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不断地随社会、文化的发展更新知识,使之及时适应编辑出版活动的需求。现代化编辑出版主体知识结构的特点在于:基础知识要系统,专业知识要精深,编辑业务知识要扎实,相关学科知识要广博。总之,要达到杂家与专家、编辑家出版家与学者的有机结合。

3.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

编辑出版现代化还需要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现代化的生产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必须向现代化的管理要效益、要质量。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进程是与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相伴相随的。现代化的管理首先表现在管理体制的先进性上。从世界范围看问题,所谓现代化的管理首先发源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自19世纪中叶开始,我国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包括它的管理体制。至此,我国的编辑出版机构才逐渐改变了前现代时期个体的、手工作坊式的或官办的模式,逐渐走向市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出版组织,确立了现代模式的编辑出版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编辑出版不再是仅仅为了保存积累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为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同时也为交换而生产精神文化商品。这种体制的转换,是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

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也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出版市场形成,必然促进出版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运作手段,也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标志性特征。20世纪初年中国两个最早也是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正是在围绕新式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展开的激烈的争夺战中,互相促进,共谋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还充分地表现在编辑出版机构内部的管理中,实行用人上的重真才实学的聘任制度,分配上的奖优罚劣制度,以及其他种种激励手段的采用。正是这些激励机制的实施,才充分调动了编辑出版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保证了编辑出版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效益。

编辑出版管理现代化,也表现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上。凡科学化的管理必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保证。中国许多现代编辑出版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们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商务印书馆不仅以财务管理机构的健全、制度的完善、核算的严格而称著于世而且其用人制度的公正、无私与近似苛刻的严格,以至元老张元济留学归国的儿子要进馆工作也遭到拒绝,我以为这正是其在百余年历史中能够创造辉煌的重要原因。

编辑出版管理的现代化,还充分地体现在国家、政府对编辑出版活动管理的法治化上。发达国家管理方式现代化的进程表明,生产越是社会化、现代化,管理规范就越是采取法律化的形式。法治化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前,我国尚无出版立法,历代焚书、禁书、文字狱不绝于史。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出版法令,如《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大清著作权律》等。民国以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出版法》和《著作权法》,并发布了一系列书报审查条例。尽管这些立法和审查制度的建立,主要目的是在对出版业进行控制和限制,但不可否认它也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使统治者对编辑出版的控制不能为所欲为。这也是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编辑出版业尽管处在那样的时代条件下仍能得以发展,并且在30年代出现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

建国以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实行以法治国,十分重视编辑出版法制的建设,先后制定、发布了《著作权法》等一系列出版法律法规,有效地保证了我国编辑出版工作在现代化的轨道上不断健康发展,对促进编辑出版业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4.编辑出版物的现代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编辑出版的根本目的是在生产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具有现代意识的读者精神需求的出版物。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出版物是编辑出版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与重要的检验标准。所谓编辑出版物的现代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内容上,传播新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积极作用。自近代以来,我国编辑出版物逐渐摆脱传统出版物以宣传封建思想文化为主的状况,而走上宣传西方科学技术、先进思想文化以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道路。(2)在表现形式方面,能采用读者、观众容易接受的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书报刊对白话文、简化字的推广使用,以及各种大众化文体形式的采用与普及等。(3)在出版物载体形式上,冲破了两千年来以单一的纸质型载体为惟一形式的状况,形成了目前电子出版物、音像出版物与纸质型出版物三分天下的崭新格局。(4)在出版物的编排、装帧、设计、印刷、装订上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与精美化。如我国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书报刊采用竖排到后来改为横排,由传统开本到国际开本,编辑技术、编排格式由混乱无序到现在的规范化、标准化,逐渐与国际接轨;装帧设计由原来的单一、粗糙到后来的日益多样化、精美化;印装包括用纸的由粗到精,日益讲究,达到了经济、美观、高档化。(5)在出版物的阅读、使用、传播和储存上,日益转向方便、快捷,更有利于其功能的充分开发、利用。尤其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为读者快速了解、检索资料信息提供了最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信息资料的传播、储存提供了巨大优势。

四、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编辑出版现代化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全面、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变革过程,具有其突出的特征。

1.性质上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现代化运动是一个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变革过程,其间充满着现代与传统的尖锐冲突,充满着对传统的有力破坏。从本质上讲,现代化就是一场社会革命。编辑出版的现代化,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引起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的变革而来,它首先是对传统编辑出版的思想观念、工作模式、技术手段的一种否定。由于新型的分工明确的专职的现代报刊社、出版社对过去传统的编著合一的编辑出版机构的替代,先进的机械化的铅排机印以及当今的计算机编排、激光打印、电子出版对过去手工作坊式的雕版印制方式的替代,先进的编辑出版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对传统封闭落后的编辑出版思维方式与管理模式的替代,其间无一不贯穿着冲突和斗争。中外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历史表明,这种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总是代表先进出版生产力的思想、制度、技术,否定、取代代表落后出版生产力的思想、制度和技术。这一历史总趋势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社会的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进程,它是解放人的思想、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编辑出版的现代化,同样也是促进编辑出版主体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编辑出版生产力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编辑出版业以手工方式进行编辑、印制,技术手段与生产设施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出版物数量极其有限。而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推进,则使编辑出版生产力不断得到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设备与技术手段的武装,从而能够成倍地提高编辑出版的效率与质量。查尔斯·K·威尔伯在论到现代化的必要性时说到:“无论是资本主义式的发展还是共产主义式的发展,所要付出的人的代价都比继续保持不发达状态的代价要小。”[6](P449)他的话道出了编辑出版现代化的真谛。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化运动于今可以说已经成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人们的共同的自觉追求。

2.内容上的复杂性。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7](P7)这种深刻变化不仅体现为社会结构、形态和存在条件上的一些具体指标的达标,而且涉及了人类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学等多层面的转变过程。编辑出版的现代化也是一样。虽然编辑出版的现代化虽然以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前提、为标志,但是如果离开编辑出版主体思想观念、人格素质、知识结构与时代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没有编辑出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高效率,就难以生产出具有现代品格的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读者需要的出版物。编辑出版现代化与整体社会现代化,以及编辑出版现代化内部诸因素之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并不是零乱偶然地发生的”[8](P438)。

编辑出版现代化内容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其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内部联系上的整体性、系统性上,而且也反映在不同出版机构在争夺市场的激烈斗争以及在出版文化思想、编辑价值理念上的尖锐的对立与错综复杂的斗争上。20世纪初年,围绕新式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商务、中华之间的激烈竞争,尔后由于世界、大东、开明、北新等书局的参与,迫使商务、中华一度捐弃前嫌联手应对。到20年代末,由于国民党当权人士创办的正中书局的插手涉足,造成商务、中华、世界等六家书局又联合抵抗,直到后来政府下令由七家组成“七联”共同负责教科书的编辑出版,这一斗争才告一段落。

编辑出版市场上的斗争错综复杂,出版思想与理念上的斗争也复杂激烈,这充分地表现在中外反动统治者都要查、禁、毁宣传进步思想的出版物。如中国近代郭嵩焘《使西纪程》中因有“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之类的话,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因倡导疑古精神,批判守旧意识,均遭“奉旨毁板”。甚至何琪编《初等女子小学国文教科书》因有“平等”二字亦遭查禁。[9](P87-88)与此同时,反动统治者还驱使反动文人编写反动书刊与进步出版物对抗。如与变法维新派相对立的封建顽固派就曾于1898年编写政治评论集《翼教丛编》,收集了王先谦、叶德辉等人的“呈文”、“学约”和政论文章,大肆攻击维新派。[10](P121)20世纪以来编辑出版史始终充满了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动的思想斗争。至今反对党的领导、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宣扬色情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以至邪教思想的反动出版物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斗争仍十分激烈、尖锐和复杂。这一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美国是一直标榜出版自由的国家,然而在18世纪末以来,国会也曾制定过“取缔煽动法案”,规定凡被控撰写、刊印或发表“虚妄、诽谤和恶意的文章”,“不利于美国政府或美国国会两院,意图毁损其名誉”,应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20世纪初年,又授权邮政部长拒绝发行邮寄宣传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报纸。列宁曾经讲到:“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暗中收买、公开收买和制造有利于资产阶级‘舆论’的自由。”[11](P491)这深刻地揭示了编辑出版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斗争的实质。

3.空间上的全球性与地域性差异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范围里的进程。它在空间上始于西欧,尔后扩展到全球,把各个民族社会都纳入到统一的“世界社会”,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奔向现代化的共同目标。编辑出版现代化亦首先发生在欧洲,此后即以高度的出版生产力影响到其他后发国家,从而开始了以落后出版国家学习先进、赶超西方的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从近二百年前的铅排机印时代到近20年的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编辑出版,以及电子出版尤其网络出版的快速发展,都充分体现了编辑出版现代化明显的全球化特征。

编辑出版的现代化虽然具有全球性,但其进程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可能达到同步。由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虽然面对现代化的浪潮,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总是要追赶先进的国家或地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然而从最后结果看,与社会的现代化一样,编辑出版现代化必然在全世界最终实现。

4.时间过程上的长期性

编辑出版现代化已走过了近二百年的艰难途程(注:1447年前后,尽管德国人谷腾堡创制了第一台木制印刷机,但真正标志着现代化印刷技术诞生的是1813年由英国人发明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滚筒印刷机的投入生产。在我国,机械印刷出版时期的开始则以1844年由美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在澳门建立的中国第一家活字印刷厂“花华印刷房”为标志。从此时起,我国的出版业一直处于以机械印刷为主的时期,至今约一百五十多年。(详参罗紫初:《出版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1页),目前还处于正在行进的过程之中。无论目标任务的提出还是评价标准的设定,必然伴随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调整与变化。铅排机印时代不可能停滞不前,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日益接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例如,在中国编辑出版现代化有所发展的五四时期,编辑出版的技术手段只能达到石印与铅排机印的水平;在编辑出版主体上,只能达到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经营管理上,适应当时书报刊市场发展的水平,只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出版企业,实行以西方式经营管理为主的体制模式和运作机制;在编辑出版产品上,只能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为主,少量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的编辑出版业相比,其标准与要求有着巨大的差别。今天,编辑出版技术已进入电子时代,彻底告别了铅与火。不仅如此,出版物也已增添了不少崭新品种,磁盘、光盘、多媒体出版物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网上出版,使信息传播以此前无法想象的快速度、大容量与高质量运行。编辑出版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把关人,必须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意识、政治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树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品质;熟练掌握现代编辑出版技术与手段,在编辑出版的管理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岗位职责目标制,出版机构必须实行优化组合,建立企业集团,扩大出版规模,增加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5.发展进程上的加速度

现代化是一个加速度发展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法国经济学家曾估算说,今天我们每3年发生的变化,相当于本世纪初30年的变化,相当于牛顿时代每300年的变化,相当于旧石器时代3000年的变化。编辑出版现代化的进程也大体如此。据有关统计,雕版的工效大约是一人一天刻200个字,铅字排版的工效大约是一人一天1万到1.5万宇,电脑录入的工效大约是一人一天3万多字。古今工效的比大约是1∶100∶250[12]。在漫长的前现代雕版印刷时代结束之后,铅排机印曾统治出版业近二百年之久。而近三四十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编辑出版史上最深刻的革命才像梦幻似地发生。桌上出版系统以其神奇的速度与诱人的效率主宰了当今的编辑出版王国。音像出版物、磁盘出版物、光盘出版物以及迅速发展的网上出版物五彩缤纷,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势和巨大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现代出版业的发展速度简直已无法再用人们熟悉的“日新月异”之类形容词去描述它。尤其网络出版这一崭新形式,将会把编辑出版现代化提高到一个何等快速的程度,这是谁也难以说准的。

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问题,是一个涉及问题很多且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需要编辑学、出版学以及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同仁共同参与研究。本文所论,尚属初步,敬祈方家指正。

收稿日期:2001-05-08

标签:;  ;  ;  ;  ;  

论编辑出版现代化_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