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276000)
摘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远古时代人类就以打斗胜出者为首领,历史变迁,王朝更迭,更避免不了战争。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更是血雨腥风,战乱不断。本文就《三国演义》这个小说谈谈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因素。
关键词:战争;领导者;军队质量;士气;民心
一、领导者
在近代战争之前,人,尤其是战争双方的统帅或者主将往往可以决定战争的最终走向。吕布、马超这样的猛将往往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一场战斗,从而影响整个战争。所以在我看来,影响一场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便是领导者。要想打一场胜仗必须要有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优秀的统帅,而要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还要具备以下几点(以曹操为例):
(一)熟知兵法,运用自如。曹操善于钻研兵法,各种战略战术能灵活运用,兵不厌诈并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徐州之战中,曹操兴师东进徐州,伐刘备。在兴师东进的准备过程中,“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兴兵东进,大败刘备,生擒夏侯博。徐州陷落,刘备只好投奔袁绍,关羽被降,妻子被俘,而自始至终袁绍都没有出兵袭击许昌,正在曹操的战前预料之中。
(二)珍视贤才,知人善任。这是一名领导者身上必不可少的素质,无论是在古代还现代,对人才的追求与渴望是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共有的良好品质,这一点在曹操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珍视贤才。关羽在与刘备走散后被迫投降曹操,曹操非但对关羽下毒手,而是赠予赤兔马厚待于他,在关羽找到刘备要离开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之时,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义气,遵守约定给他自由,后来关羽于华容道义释曹操,正也是对曹操得回报。善于任将。《武帝纪》说:曹操知人善任,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霸,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三)治军严明,以身作则。正所谓权利越大,责任越重,作为一名统帅,作为一方霸主,拥有着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军纪,没有自身的严于律已,又怎能服众?曹操深知这点,所以一直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欲自刎,在众将的劝说下才割下自己一缕头发,以示处罚,足以见其治法严明。而相反的如刘表因新娶蔡瑁之妹,在蔡瑁不听良策导致被黄祖大败之后,本应斩首却不肯加刑。统帅如此,如何能使三军信服。
(四)长于战术,智力超群。在作战中曹操能够将战术灵活运用,变化无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时决策。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按《武帝纪》粗略统计,曹操一生亲自指挥大战三十次左右,获胜大多数,有些赢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大败张绣,建安十一年不战而取袁氏兄弟首级。官渡之战最为经典,他和袁绍,一攻一守,相持两月,久战不下,曹操处境艰难。此时,袁绍从河北运来上万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兵看守,屯于乌巢。许攸进计趁夜袭乌巢,曹操大喜,亲自率领精锐步骑五千人,趁夜从小路偷袭。军至乌巢,四面放火,袁军大乱,遂大破之,尽烧其粮草。乌巢之战,袁绍大败,大将张郃等人降曹。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建安五年二月,袁军大将颜良围攻白马,四月,曹操带兵欲解白马之围,他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其分兵西向,然后迅速转向直奔白马。曹军突然杀来,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斩,其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纵观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灵活,随机应变,堪称经典。
二、军队质量和士气
打仗,需要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是制胜的重要因素,但“人和”是最重要的条件。“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兵法·月战》)。强调在诸多制胜因素中,没有什么比人更为重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三、民心所向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在战争中是具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在“人和”因素中,除了领导者,军队,再一个就是民心。“民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本土性的政治合法性资源。它是社会民众的一种政治心理现象,反映出人们对政治统治的认同,在概念表达上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得民心者得天下”最能体现出民心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以“民心”获取“天下”是传统中国政治合法性论证的基本进路。民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得天下”,论证政权统治的有效性和正当性。
汉末最后三个赢家是曹操、刘备、孙权,可是这三人最得民心的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混不出头。而曹操、孙权却因得到了士族的支持而建立了稳定而又强大的割据势力。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是得到荆州士族,后又得到益州的士族的支持,才建立了蜀汉。而在汉末,张鲁、刘表、刘虞等诸侯势力都比曹操、刘备、孙权要得民心,可是最终的胜利者不是他们。
而三国最后都成全了司马氏,也就是三国归晋,司马氏就是大士族。而在三国时,最得民心的是蜀汉,可是蜀汉实力是最弱的,也是最先灭亡的,当然了这有蜀国资源和魏吴没得比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蜀汉并不得蜀汉土著士族的支持,所以邓艾才几千人偷渡阴平,就能灭了蜀汉,其实邓艾的奇迹是因为蜀汉土著士族裹挟了刘禅选择了投降。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传颂至今,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罗贯中老先生在战争描写上的造诣,本文仅在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人和”中的领导者,军队质量和士气,民心所向方面根据《三国》里的诸多战役总结归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齐裕琨.中国古代小说演义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3]李献芳.中国小说简史(古代部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娄素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蜀汉论文; 民心论文; 刘备论文; 士族论文; 领导者论文; 袁绍论文; 战争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论文;